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时代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跟《诗经》时代女性礼化的矛盾性类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时代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09

《诗经》时代女性礼化的矛盾性,本文是关于时代方面开题报告范文和《诗经》和矛盾性和时代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时代周刊杂志美和时代杂志时代教育杂志幼儿教育小学化论文

摘 要:《诗经》中篇目的形成时间在我国古代西周初期至东周的春秋中叶之间,共有305篇,其中有大量描写女性的诗篇.这也是在先秦典籍中唯一的一部如此大量描写女性的一部诗集.在《诗经》时代,女性的地位已经处于男性之下了,所以她们并没有绝对的主导权,一般都是在男性的支配下生活的.即使是处于社会弱者地位的女性们,也涌现出了一批大胆追求爱情,勇敢反抗男性,有独立的审美意识并且有家国大爱的女性形象.也正是因为她们勇敢的形象与当时的社会礼制多有不符,因此形成了“礼”化的矛盾性.

关键词:爱情;反抗;意识;大爱

在《诗经》时代,人们尚未完全将“礼”的文化渗透到血液中去,依然保留有“野性”的文化.关于“礼”字,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有明确的解释:“礼,履也.见《礼记·祭义》.《周易·序卦传》:履,足所依也.引申之,凡所依皆曰履.此假借之法.履也,礼也.同而义不同.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由此可知“礼”本为祭祀之事,这是礼的本意.由本意“祭祀”扩展到当时的“礼仪”的意思的时候,就是用礼仪来统治整个社会,特别是体现在对女性的“礼”的约束方面.当女性由行为自由到被礼制约束的过程中,她们肯定会用一些抗争来反抗束缚,因此,就形成了礼制化的矛盾性——女性不得不遵从社会礼的制度,又想要追求自由.

一、大胆地追求爱情

在《诗经》时代,根据《诗经》中所描写的爱情诗篇,男女在爱情方面是平等的,男子追求女子是合理的,同样女子追求男子也是合理的.所以,《诗经》中涌现了一批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

在《诗经》的第一篇《关雎》中写的就是男子面对“窈窕淑女”情不自禁地以“钟鼓乐之”,以“琴瑟友之”,用这样文艺的方式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子,并且全诗围绕一个“求”字,将男子的爱恋之情表达到了极致.《诗经》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女子追求男子的诗篇,但在《郑风》中却有许多的诗篇是以女子的口吻毫不掩饰地表现了女子的爱.在《郑风·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篇中女子大胆地表现自己对男子的思念之情,“悠悠我心”“悠悠我思”等句子是如此直接的表白,表现女子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而且一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写出了一个女子等待心爱男子的既焦急又欢快的心情.

《诗经》中不仅有面对爱情勇敢表白的女孩,又有在适婚年龄未有恋人而感慨年华将逝的《摽有梅》中的女子,将自己比作已熟落的梅子,等待着赏识自己的“庶士”将自己“倾筐塈之”,而自己则“迨其谓之”以相报答,这是多么生动的比喻呀!梅子熟透落了尚且有那有缘人来捡拾,而“我”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我”的那个有缘的庶士又在哪里呢?这是一个女子大胆的愿望,是对爱情的渴望之情.

有对爱人思念的大胆表达,又有对爱情久久未得到而发出呼吁的女性,反观《诗经·溱洧》中的女性,似乎带有更多的现代女性的思想,诗篇中有大胆的描写“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污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讲述了一个女子大胆的行为,遇到心仪的男子便主动与之结合.这在当时可是违礼的行为.孔子也曾说过要“发乎情,止乎礼”,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在《诗经》时代,底层男女的*是相对自由的、开放的,是对情感的正常的表达.但是对于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理学家朱熹而言,他所倡导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所以对于《诗经》中的大胆示爱的女性,他往往称这类诗“此亦淫奔之诗”.如,在《邶风·静女》中也有女子大胆地追爱的表达,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句话虽是从男子的角度和口吻来写的,但是女子的这种大胆追求爱情的行为仍是勇敢的.所以,这样美好浪漫的爱情诗只是那个时代独有的产物.这些表达自己对爱情正常渴望的爱情诗在西方学者瓦西列夫的《情爱论》中有更清晰的解释,他说爱情是“在传宗接代的本能基础上产生于男女之间,使人能够获得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这种综合的(既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互相倾慕和交往之情.”正是这样正常的情感的迸发而产生的美好的爱情诗篇却历来饱受文人的争议,成为卫道士攻击最多的“淫诗”.人类想要繁衍生存,情爱之事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诗经》中的女性只是将自己心中所思所想高呼出来而已,这是对人性最本真的表达,又何来“淫”之说.

正是当时贵族的一些“传教”的思想,使这些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有了束缚,她们面对爱人之时,虽然心中千思万想,可又不得不遵从礼的形式.当痴情女遇上“氓”,即使朝思暮想的“氓”“抱布贸丝”来求与“我”的姻缘,也不得不因为“子无良媒”而“愆期”;即使我们有相识于“总角”,并且有“信誓旦旦”的誓言,但是“我”也要有礼的成婚才能真正地与“氓”在一起.就如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叙述的那样:曰“子无良媒”者,是其初亦未尝不欲守礼以待媒.乃情不自禁,私定婚姻,后要媒妁,则违礼已甚,然其不敢显然背礼之心,则又昭然而若揭.曰“送子涉淇”者,将送而未送之谋也.曰“至于顿丘”者,欲至而不至之心也.欲至不至,将送未送,故至愆期而不之顾.敢负约哉?亦无媒耳.媒若果至,则秋以为期焉,未为不可也.夫事既有约,则心自难待.迟久不至,则必至乘垣以相望.不见则忧,既见则喜,亦情之所不容已者.

该女子在礼与爱情之间徘徊,既要礼,又要爱情,因而又喜又忧.情感总是被牵动着.所以这个女子虽然跟从自己的心,“情不自禁”地私定婚姻,却还是不敢有决绝的背礼的行为,只能焦急地等待着男子的“媒妁”来聘娶自己.这样的在守礼与背礼之间的矛盾心理就从这位女子身上显而易见地表现出来了.

在《诗经》时代,女性有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可又不得不受当时礼制的约束.即使底层女性拥有的自由相对贵族女性大些.但是她们有着女性这个身份,就决定了她们的地位从出生就相对男性而言有区别.这在《诗经·小雅·斯干》中就描写了“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小雅·斯干》中的这两句话讲的就是生了男孩就称“弄璋之喜”,而生了女孩就称“弄瓦之喜”.“璋”的意思是玉,而“瓦”的意思是纺锤,从这两个字的意思入手就可以知道人们对于男孩的期望是希望他有玉一样的品德,而对女孩的期望就是希望女孩能够善纺织.这样从字的表面意思分析就可以直接区分出男孩和女孩地位的不同.并且在《礼记·郊特性》中写道:“妇人,从人者,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句话就很清楚地点明女性处于一个地位低下的时代,她们没有机会自立更生.出嫁从夫之后,所做的工作也只能是纺织和操持家务,根本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而只能依靠男性而生存.即使她们有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但在礼的束缚之下也只能在选择的矛盾中挣扎.

二、勇敢地反抗“负心”

《诗经》时代的大部分女子在本质上是乐观的,也是自信的.虽然在“礼”的束缚下,她们却从来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因为在他们的心底藏着对“礼”的反抗,对自由的感情和生活的向往,所以,即使成为弃妇,他们也不向生活屈服.如,在《氓》这篇最经典的弃妇诗中,诗篇中的女子与相恋的男子私自约定婚期,这是一种勇敢的行为,对自我爱情主动地追求,主动催促“氓”来娶自己.焦急的等待之下发出“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表明女子直白的爱恋之情.就是这样一位痴情的女子,“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在夫家多年,这样勤勤恳恳的劳动并且早起夜卧,尽心尽力地做家务,没有丝毫懈怠的女性.“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当初两人约定在一起的誓言实现了,“氓”也暴露出最本质的性格了,竟然对女子“暴矣”.女子终于看清了这个看着“氓”的男子的真面目,并且向全部的女性发出告诫之言: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氓》中的女主人公此时也清醒地意识到女性在婚姻中不同于男子的现实,爱情给男女双方带来的后果是极不相同的.《氓》已经触到了不平等这一人类根深蒂固的矛盾,所以女主人对整个社会提出了控诉,也是对整个社会女子的警示.告诉她们不要贪恋“桑葚”,女子多痴情,一旦付出就深陷其中摆脱不了,勇敢地呼吁女子们,当你们色衰而驰之时,也会像“我”一样即使多年同甘共苦地努力奋斗,在没有过错的情况下,男子也会“二三其德”的.当这一切都发生的时候,女子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勇敢地回到娘家,与这样不负责任的男人决裂,并没有苦苦哀求着男子要与之和好,而是高呼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是一种道德层面的力量,而不是个人情感的发泄.即便女子表现出勇敢的行为,但是回到娘家之后,不免遭受“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苦恼,只能在面对整个社会所谓的“礼”的规范之下“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这是这个社会给女子的负担,在她们违反所谓“礼”制之后,整个社会的不理解也让她们在“礼”制之下充满矛盾性.

与《氓》中的女主人相比,《谷风》中的女主人公表现得相对温和,她只是陈述自己被弃而发出抱怨,没有《氓》中的女主公情感强烈,如:“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言夫妻应同心协力,“夫妇和而后家道成”.《诗集传》在其中一个年老色衰之时而抛弃对方.“宴尔新婚,如兄如弟”之时,便是夫妻情断之时,并且丈夫有了新人之后,“不远伊迩,薄送我畿”,在“我”走之时,都没有送“我”出门外,而于门内止,可见丈夫之绝情.只能用杜甫的一首《佳人》中的一句“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来形容了.

女子虽然性格温和,但也没有苦苦地哀求对方,而是勇敢地说出“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既然一方已经对爱情不忠贞了,那么自己也决绝地离开,爱情的双方中没有一方离不开另一方的,因此,在这里看不到弱女子的哀叹,而只有义正言辞的责备;也看不到被弃后的自卑和“进退无颜仪”(《孔雀东南飞》)的复杂心理,是一个自强的女子对没有道德的丈夫的控诉.

《氓》和《谷风》的女子虽然希望一家和睦,但是遇到丈夫变心之后,并没有一味地委曲求全,而是勇敢地与之决裂,毅然决然地离开没有信守爱情承诺的丈夫身边,即使在“大归”之后,面对的是兄弟的“咥笑”也毫不后悔,这是女子对礼的颠覆,对那时尚未成熟的“礼”的挣脱.这在《诗经》的其他弃妇诗篇中都可看见.如,《王风·中谷有蓷》中的女主人公于凶年被弃,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刻抛弃自己,女主人公也并没有自怨自艾或者怨天尤人,而是痛定思痛总结出了“遇人之艰难”“遇人之不淑”和“何嗟及矣”的教训.这既是对自己生活教训的总结,也是对广大深陷爱情之中的女性的警告,告诫她们要谨慎选择自己的爱人,并且要求其以“室家”之礼聘娶自己,以使自己得到更多的主动权.如《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据《诗集传》中朱熹所注:“南国之人遵召伯之教,服文王之化,有以革其前日之俗,故女子有能以礼自守,而不为所污者,自述己志,作此诗以绝其人.”这首诗就是这样一个坚贞女子的自我叙述,没有“礼”数地求娶自己即使要让自己蹲牢房也“亦不女从”以捍卫自己的清白和尊严.

这幅勇敢的女性群像,是只有在《诗经》中才能看到的,她们既遵守礼的规范,需要合“礼”的聘娶,并且在结婚之后恪守作为女性的“礼”制规范,但是一旦男性变心或者有无礼的行为之后又可以勇敢地表示反抗.就是这么互相矛盾但又符合事实的女性行为,让她们成为几千年来自由女性的代表.

三、独立的审美意识

《诗经》中的女性不但敢于争取自由的权利,并且有独立的审美意识,那时的*虽然需要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公认的美.虽然和后世*的评判标准在这些方面是一样的,也有和后世苗条之美不一样的“健硕”之美,庄姜便是这样两者兼得的*.肤白貌美是欣赏的一方面,而“健硕”的身材就是和繁衍后代有了密切的联系,但这又不是唯一的关系,而且是和女性自我的审美意识有关.她们的美是健康的美,也是《诗经》时代女性独有的美.因为从汉始,女性的美便向惹人怜爱方向发展.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所描写的女子是“妩媚纤弱”的美;陶渊明《闲情赋》中有“束窈窕之纤腰”“安弱体于三秋”的美;而杜牧的“楚腰纤细掌中轻”等病态美人更是封建社会典型的女性美.这种美是以男性的视角去欣赏的,而产生于唐朝末期开始的缠足文化,更是将这种病态的欣赏达到了极致.这种病态美的欣赏与《诗经》时代的“健硕”“高大”的美的欣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女性对“礼”的束缚的挣脱,也是寻求自身自由的一种方法.虽然健硕的美得以让女性对自己的身体自由掌控,而与此同时健硕的美又是繁衍后代的需求条件,这又是男性对女性身体的一种控制,如恩格斯所说:“母权制的被推翻……而妻子则被贬低……变成生孩子的工具了”.这也是她们存在的一种方式,她们得到身体自由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又因身体受着束缚.这是礼制的束缚,而她们所要争取的自由是在与“礼”的斗争中得到的.

健康的美是周代女性推崇的一方面,但这仅仅是外在的,内在的修养也是她们同样重视的.如《诗经》首篇便描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淑女便是贤良淑德的女子、未出嫁的女子,所以“淑”便是体现女子修养的字.在《诗经》中与女子有关的“淑”字还在《曹风·鸤鸠》《陈风·东门之池》等篇中出现.《诗经》中谈到美丽的女子的时候,不但称赞她的美丽外貌,更将“淑”字冠于其上,称为貌美德美.如《鸤鸠》中就写到“淑人君子,其仪一兮.……淑人君子,正是国人.”女子贤淑的品行是那时女子人格美中最重要的方面.那时候对“淑女”的赞美和追求,要以《邶风·燕燕》为代表:“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这里的“任”是诚信,“渊塞”是宽厚,可以引申为雍容大度,“温”和“惠”指的是性情的温柔善良,“淑”和“慎”又说的是贤淑的品性,这里的美好的字眼都是来赞美高尚的品德.可见品德对于女子来说不仅是自我审美意识的表现,也是那个社会公认的德行.

周代女性的自我审美意识和体态虽然是自己决定的,但是对于服饰之美必须符合“礼”的规定,同样服饰也是展现等级尊卑的物化符号.据《鄘风·君子偕老》所写的“副笄六珈”“象服是宜”的祭服,“玉之瑱也,象之揥也”的祭服之次者,还有“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的吉服,都是符合《周礼》中的服饰制度的.三种不同场合的穿着,一方面揭示了女性的身份,另一方面也写出了礼制严格的要求.除了服饰方面有重要要求,在头饰方面也是重点描述的.在周代,对于妇女的发饰,上至王后,下至九嫔,在礼制上是有明确规定的,据《周礼》记载“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在《鄘风·君子偕老》中就详细地描写了礼制的严格,如“君子偕老,副笄六珈”“象服是宜”“鬓发如云,不屑髢也”等对于服饰的描写,可以看出在重大的场合她们的服饰和发型都是有严格要求的.这就是《诗经》中的女性,一方面自己的生活由自己决定,一方面又受着“礼”的限制,她们是矛盾的统一体.

四、大爱的表现

《诗经》中的篇目几乎都只有其篇而无作者.但是《载驰》曾被证实是许穆夫人所写,描写的是一个她的大爱,对自己家国的爱,整篇诗都可以看出对于国家有难,而自己无能为力的痛苦.身为女子,出嫁后是不得随意回娘家的,这在《白虎通》中有“周世女子嫁人后,即居斯,非归宁或有大事不得远行,否则纵与夫俱亦为世讥”.

出嫁之后如果不是归宁的日子或者重大的事情是不得回娘家的,这是对女子出嫁之后的要求.许穆夫人是宣姜之女,嫁于许国,为许侯之妻,已是出嫁的女子.而许穆夫人在听说卫国失国之后,便“归唁卫侯”并“言至于漕”,可是由于当时许国国小甚微,并且礼制规定女子出嫁之后不得私自回家,因而许穆夫人自己回去吊唁是不符合礼制的.因此“大夫跋涉”而来,阻止她继续前行,但“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穆夫人对于自己的母国是非常担心的.因此,违“礼”前往,但“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许国国小,不能救母国于危难之中,自己只能白白担心而什么也不能做.违礼前往吊唁,而在大夫阻止之后,不得不守礼止步.据朱熹《诗集传》中范氏曰:“先王制礼,父母没则不得归宁者,义也.虽国灭君死,不得往赴焉,义重于亡故也.”这便是《诗经》时代女子的无奈,即使是贵族女子,也是处处受着礼制的约束.即使想要冲破制度,在重重阻碍之前又不得不固步不前.

五、结尾

现代女性所具有的特质,在《诗经》时代的女性其实已经具有,并且《诗经》中出现的女性形象众多,几乎覆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她们的生活虽然受着男权的压制,但是当时西周王朝渐渐崩溃,文化重心逐步东移的条件下,那些原始的民情风俗经历多年的沉睡之后,在新的政治背景之下,开始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复苏.所以,这时的女性是有自己独立的意识的,但又不同程度地受着“礼”的限制,这就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诗经》时代的矛盾女性群体.

参考文献:

[1]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郑玄注,孔颖达疏,朱杰人,李慧玲整理.毛诗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瓦西列夫.情爱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4]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王纯.火凤冰栖:中国文学女性主义*批评[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6]陶琳.诗经中的女性形象[C].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8]班固.白虎通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作者简介:朱梦月(1993-),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先秦文学.

(责任编辑 马志娟)  

此文结论,本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诗经》和矛盾性和时代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时代本科毕业论文时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女性是诗经创作和表达的重要对象,诗经众多作品中塑造了各类女性形象,她们或天真,或坚韧,或温柔 为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解读诗经这部作品,就诗经爱情诗中塑造的各类女性形象进行解读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

由《诗经》西周春秋时期的商业
诗经作为“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内容丰富,生动地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叶人民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其中也折射出来当时社会商业发展的现状 笔者试图梳理诗经中的诗歌,对诗经的诗歌进.

《诗经》中的茅文化探究
余 娟1,边利丰2作者简介余娟(1993-),女,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边利丰(1971-),男,江苏常州人,文学博士,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教.

如何从《诗经》里取一个好名字
给小孩取名,或者给自己换一个名字,是人生大事之一 不见其人,先闻其名,这人的家世如何,修养如何,志向如何,很可能从名字就能看出端倪 所以说,名字马虎不得 静好两千年前最浪漫的事最近,流行一个词,叫&l.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