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学科建设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走出困境之路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学科建设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1

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走出困境之路,本文是学科建设专升本论文范文和学科建设和双一和地方高校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学科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学科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班组文化建设论文图书馆建设杂志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a.2018.10.058

摘 要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的颁布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分配模式,为高校发展指明了新的道路,高校学科发展从大而全的综合发展模式转向特色一流模式.学科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因素,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的道路上要坚持知识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双重逻辑,认识到知识、制度以及人才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面临制度僵化、学科建设缺乏特色和团队力量薄弱等问题.新的竞争机制的引入、动态性的评价机制和特色化的学科发展导向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提供了机遇.地方高校应该从制度性突破、特色化发展道路和人才力量整合三方面来建设学科.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制度革新知识创新

1 引言

2015 年11 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提出“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这是国家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而推出的全新战略,那么作为高等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高校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如何获胜?在向应用型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提升自身的学科实力?在全新的资源分配模式中怎样把握时机获取学科发展的必要资源?如何实现学科排名和学术声誉等的提升?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高质量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部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学科的内涵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但是大部分学者在学科内涵上有一致的观点.周光礼先生认为学科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学科是一种知识体系,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知识体系;第二,学科就是一种学术制度,它以分门别类的制度安排来追求知识[1],学科建设就是学科知识学术制度化的过程.有学者提出学科学科概念的两种形态说,学科概念从其形态上可以区分为知识形态的学科和组织形态上的学科[2].还有学者认为学科是在知识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的人为活动,但是这绝部意味着学科的形成是研究者随意而为的结果.学科的建构遵从知识属性和社会属性[3].学科是观念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结合体,是内在建制和外在建制的统一体[4].由此看出学科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科是一种知识体系,二学科是围绕知识生产的创新所建造的制度.

一流学科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学术产出,所以学科建设要吸纳优秀的人才,产出前沿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人才还是成果都是为经济服务的.依据学科服务范围的差异,一流学科可分解为国家层面的一流学科和区域层面的一流学科.一般来说,地方高校主要是服务地方的,所以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必须做到为地方发展做先导性的研究,培养服务地方的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

2 学科建设的体系构建

学科从其内涵上来讨论,至少涉及三重属性:其一,学科作为知识体系,其发展不仅包含了知识的创新,还包含知识的整合和重构.其二,学科作为一种学术制度,它以分门别类的制度安排来追求知识.学科的构建实质上就是学科从知识体系转化为学术制度的过程[5].其三,学科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组织,集合了人财物资源,承担了知识体系完善的学科建设终极使命.从学科的三个方面的属性来分析,学科建设莫过于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知识体系的传承和创新.二是学术制度完善,明晰学科边界,对学术活动的指导,约束和规范.三是学术组织壮大,成员结构合理化.

2.1 知识:学科的起点

知识是人类智识生活的结晶[6],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学科是知识体系建构的结果,是科学的细化,知识的分类[7].知识的演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学科的产生是人们对知识加工和分类过程.把知识当作学科分析的基本要素正是基于知识和学科之间密切的关系.

自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诞生以来,大学便成为了知识生产的中心,大学最初是围绕哲学、医学、法学和神学四种学科分类建立起来的,大学成为了学科合法性的基础.随着知识发展派生出若干种类的学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致使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化.当学科的划分进入制度化阶段以后,知识和学科被赋予了权力,学科就成为权力渗透到知识领域的产物[8].知识和学科的关系密切.从时间维度上看,知识先于学科的产生,知识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学科是人类对知识的分类结果,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从其性质上来说,知识是永恒的,而学科是历史的.从合法性上来说,知识的合法性来自于学术共同体的认同,而学科的合法性来自国家权力.

2.2 学科制度

目前学界对学科制度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尚存在知识生产的制度说,学科制度建设说或者是体制建设说,学科理论体系规范或学科制度化说,知识生产和高级专门人才生产整合说,学科体系中的个人和组织行为规范说等.从以上的几种学科制度的界定来看,学科制度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既有规范的涵义,又有理念的内容,几乎所有和学科相关的一切都属于学科制度的范畴.在此本文认同庞青山的观点:即学科制度是大学学科组织中规训学科新人、控制学者学术职业样式的规范[9].主要包括学科设置制度、学科生长制度、学科评估制度等.

制度的建设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科的建设首先要关注制度建设,制度是用来规范制度内的人和事物的运行,是学科发展取得最大进步的保障.规范的制度可以有效保障学者行为规范,使各项活动得以合理有序地进行,同时也是维护学者权益的有效手段.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一流的制度,只有一流的制度才能吸引一流的学者,只有一流的学者才能造就一流的学科.

2.3 学术团队

学术团队是高校中最基本的学术单元,是高校学术资源的载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学科层面建立的团队,在高校中的设立的学院、教研室等.第二类是基于问题建立的团队.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团队,都直接承担着高校的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学科建设依靠的关键力量就是高校的学术人才.

从学科的合法性来看,学科发展既要依靠学院层面的学科组织,也要依靠基于问题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学院是高校学术团队存在的主要形式,高校内的若干学院组成了若干的学术组织.我们暂且不论这些学术组织的力量如何,从其组成方式上来看,是在学院内部行政力量的组织下形成的,是行政规划的结果.高校学科建设的中心是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学术人才,组建强大的学术团队.

3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的形势

3.1 学术制度僵化

学科是近代人类发明的认识世界的工具,在大学出现后,学科形成了相应的组织建制.在社会层面上,学科演化成为一种话语体系,甚至成为一种社会规范,这是学科制度化的基础[10].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产生使学科实现了制度化,从开放走向封闭.尤其是近代大学制度和学科制度的相互叠加,相互利用,形成了“校,院,系”组织建制,这一制度化的过程致使学科不再属于学科本身,成为了组织的附属产品.从制度化走向过度制度化,失去了发展的组织基础制度基础和利益驱动[11].不可否认制度的作用就是通过建立稳定的结构来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但是制度的结果的稳定性一旦确立就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改变.我国的重点学科建设制度形成了比较稳固的学科建设结构,国家到地方政府再到大学在以往的学科建设的制度下取得过一定的成效,并在不断的强化过程中对已有的制度形成了依赖.重点学科建设重视资源的投入,并且这种投入和产出可在短时间之内见效,这同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如出一辙.

学科建设主体缺位、错位,行政机构越位,导致了学科建设结构的混乱不堪.在学科生长上,我国一直以来实行重点学科建设制度,哪一个学科优先发展,该怎样发展,从来都不是学科本身说了算数,而是在和学科发展本身关系模糊的行政机构手中.学科建设的主体话语权缺失,需要听命于行政力量.这种状况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这是由于在中国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学科建设源于行政推动,在发展之初就是依靠行政力量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行政力量却成为其发展壮大的障碍.在地方高校中,学科建设的空间本身就比较弱,学科生存的空间受到极大的挤压,学科只是在行政力量的夹缝中匍匐前行,主体力量得不到凸显.

3.2 学科建设缺乏特色

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办学时间不长、办学条件有限、科研实力不强等问题,所以在区域内建设“一流”学科,特色化是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但是就目前来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缺乏特色.首先是在学科定位不准确,盲目地求大求全现象普遍存在.在高考扩招之后,不少地方高校学校规模迅速扩张,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盲目地跟风攀比,学科专业齐全被冠以综合之名,成为吸引考生报考的一大特色.然而盲目地新增学科合并专业导致了学科建设的基础薄弱,学科水平持续走低.而区域性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不在大而全,而在于精细特色化发展.当前地方高校缺乏特色的发展模式不利于整合有限的资源,集中人力和物力促进学科的发展.

其次是学科建设的重点不突出,没有特色.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摊大饼”现象,求大求全,研究方向趋同,突出的成果较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缺乏,没有自身的特色和强项,只是在行政指令下完成指标,而不是科学地规划发展方向和研究领域.无法形成竞争优势,更不可能建设“一流”学科.

3.3 学术团队力量薄弱

从某个角度来说,一流的学术团队就是一流学科的代名词.一流的学术团队要有顶尖的学科带头人,尤其是学科的领军人物.另外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地方高校缺乏大量的高水平人才.首先,地方高校由于地域和资源局限性,吸引不到大量的高水平人才,尤其是学科领军人物.一流的学科必定是聚集了国内外资深专家和学者的团队,但是地方高校在研究所必需的资源,比如实验室的器材仪器和合作的对象等方面都不如部属高校,所以资深的专家学者很少来到地方高校;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专家在地方高校挂名,但是实际没有参与到科学研究和实践合作当中,是有名无实的存在.

其次,地方高校的高水平学术人员流失严重,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部分教师只是把当前的工作作为跳板,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寻找到更加合适的岗位就离开;另外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客观上加重了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地方高校没有优越的条件,所以留不住优秀的人才.而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是一个依赖于人才的活动,高水平人才的频繁流失加剧了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在不同层次的高校之间分布的“非均衡”程度,同时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程度比较低,造成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多,高水平的学术产出少.

再次,地方高校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团队管理制度,团队成员之间合作程度不够高,即使有高水平的人才也是单匹马作战,没有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这并不是说地方高校没有学术团队,而是学术团队的成立本身就不是因为志同道合组织起来的,而是在高校学科评估中需要学术团队,高校在评估政策的诱导下临时组建了所谓的学科团队,这样的团队只是名义上的存在,并没有发挥团队应该有的作用.

最后,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后备力量不足,生源是一个学术团队壮大的后备力量,但是地方高校相对于国家层面的一流高校来说,无论是在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生源质量并不理想.一流学科培养出来的高质量学生,将有可能成为商界或是政界精英,或是其他领域的领军人物.而这些著名校友可以提升所在大学的学科声誉,同时也会回馈母校,进一步增强大学的综合实力,然而地方高校过去没有培养出大量的卓越人才,所以学术声誉的提升也是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4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可行性

4.1 制度性突破,打破僵局

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具有若干计划经济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高校办学体制僵化、政校不分、高校缺乏自主权,导致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两极分化.“双一流”战略引入了竞争性的发展机制,给地方高校特色优势学科提供了难得的上升机会.《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打破身份固化,建立建设高校建设学科有进有出的动态机制”.打破身份固化,使资源重复交叉利用,分层支持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实行适度的开放,给地方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建设提供了参与竞争的机会,能够有效地激发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内生动力,促进地方高校通过发挥优势学科的品牌效应、围绕特色优势学科建立跨学科的研究组织,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围绕学科建设优势学科人才联动机制,提高学科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激发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冲击一流的活力和竞争力,地方高校应该在这一新的环境中抓住难得的制度性改革机遇,迅速转变思路,建设区域性“一流”学科.

4.2 一流学科特色化发展,推动知识创新

“双一流”建设支持学科特色化发展,地方高校关注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指向的是市场需求,突出对区域经济的贡献能力,及时顺应了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地方高校获得了学科建设发展的空间.学科发展战略的转型是高校发展转型的重要路径,在“211 工程”和“985 工程”建设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的高校都争先恐后地建设综合性大学.而地方高校从事基础性的研究无论是从人才结构、硬件设施还是研究学科投入上都没办法与部属高校匹敌.在这一严峻的形势之下,地方高校必须要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一味地同部署高校征占基础研究的高地是没有发展空间的,所以地方高校应该强化优势特色,准确定位建设目标,避免盲目同部属高校正面火拼,同时要去除地方同类型高校同质化,在结构调整和内涵转变的基础上推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向创新和特色化转型,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机遇,优化结构,凝聚特色,围绕经济建设开展教学和科研,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

4.3 加强人才整合力度

在国家“双一流”政策的激励和推动下,高校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特别是高端学科领军人物.制约高校学科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高端领军人物的匮乏,导致学科建设定位不清、方向模糊、团队凝聚力不够等问题丛生.学术领军人物可以给学科建设一个清晰的定位,搞清楚学科建设的方向和目标,避免重复无用的低效工作,提高学术产出和成果转化能力,保证知识的传承和创新.增强团队凝聚力,把人才放在最适合他的地方和研究领域,发挥其最大作用,为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5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展望

“双一流”战略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地方高校应该在这场突出学科和特色的竞争中把握机会,结合自身的特点,把握时机,着力发展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

5.1 制度性建构

建立完善的学院治理制度,这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制度基础,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必要条件.一流学科的建设涉及多种类型和多种层次的主体,政府、大学、学院和学科组织各有分工,各司其职.政府应该在宏观层面上指导和顶层设计,大学的这一层级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学科群的建设上,学院专注于学科建设.所谓的学院治理就是多元的学院利益相关者在多中心分化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以、协商、互动的方式协调彼此权利义务关系,配置学院资源的过程[12].学院治理不是院校的行政部门制定一整套的活动规则,而是凭借治的文化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过程.形成制度认同是制度得以实施的基础,学院治理有利于学科主体落实学科建设的规划,执行学科建设的方案.学院治理能够发挥学院参与学科建设的主动性,激发学术与行政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与学科密切相关的众多利益相关者投入学科建设的积极性,能够释放他们参与教学、研究、服务社会的持续活力,为一流学科建设注入内部能量.

在“双一流方案”中,国家对各高校建设一流学科提出了指导性的思路,而学科建设的重心在学院,重视学科建设,各个层面的关注重点不一样.学院治理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制度保障,是做好高等教育一切工作的基础.要做到完善的学院治理,需要调节好大学、学院、教师、学生等多方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不是学院的行政部门制定一整套的正式规则,而是一种灵活的实现目标的过程.要促进一流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制度层面上,政府要放权于大学,而大学要放权于学院.在学科建设中,政府不能事事都干预,急功近利,而是要遵从学科发展的规律,良好的学院治理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必要条件.学院制度建设的好坏关乎一流学科建设的成败.一流学科的构成是一流的学者、丰富的资源和健全的学科制度,而一流的学者和资源只有在健全的制度保障下才能发挥作用,才会有较高的学术生产力.学术生产力由人才、资源等流动性较强的要素构成,一流学科建设只有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把高质量的人才和稀缺的资源凝聚到一起才能实现.

5.2 学科特色化发展,推动知识传承于和创新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主要依托地方经济,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强调服务地方,展现区域特色,学科建设不能脱离区域这块生长的土壤.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目标上都应该贯彻服务地方这一思想.

首先学科研究要分析地方的社会需求,研究的成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指导.目前,知识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学术资本主义盛行,社会对高校一流科研成果的期望越来越高,在内部和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只有通过一流学科的建设才能实现一流的科研水平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而高水平的人才才有可能作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人才的职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其次是人才培养目标应契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大学的目的是进行科学和哲学的发现,我不明白大学为什么要有学生”[13].高等教育亘古不变的原则就是培养人才,这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是高等教育为社会贡献的第一标志.因此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找准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摒弃偏离实践需要的角色定位.从学科建设的实践逻辑上来讲,科学研究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是科学研究的力量,而两者都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这一系列的因果逻辑关系链条依赖于人才这一核心要素,人才的价值是通过实践展现出来的,所以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不能脱离实践的标准.

5.3 整合高水平人才,提高学术生产力

首先,转换吸引人才的思路.地方高校由于所处的地域特点和资源有限,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特别是学科的领军人物非常缺乏,针对上述的问题,地方高校在吸引人才方面应该转化思维,转变以金钱作为唯一的砝码来吸引人才.应该凸显高校的自身的特色,地方特色正是学科研究的原始材料的获取基地,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根本源泉.

其次,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地方高校人才力量薄弱的原因之一是人才的流失严重.合理的人才流动是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但是不合理的流动就会导致人才的流失.因此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是在必行.其一要科学地对专家团队人员进行分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对人才的专业发展方向目标和兴趣有合理的规划和认识,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获得较高的职业成就感.其二完善薪酬激励机制.薪酬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人才的积极性,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最终促进学科的发展.要积极申请放松工资总量限制,确保在有关部门的备案下,学校实行自主的绩效考核,建立与工资增长的绩效考核机制,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在现有的工资基础上适度上浮,通过薪酬激励制度来激发积极性,留住人才.

第三,优化治学环境.地方高校的团队凝聚力不足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治学环境亟待优化,制度环境、政策环境、竞争环境等是高校学术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要创造自由开放、兼容并包、既重视成功也包容失败和治学思想,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术工作氛围,让各类人才潜心研究探索.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根据各层次人员从事的工作内容,推进分学科、分参差、差异化的评价体系建构.推进多元化化评价体系,完善重视能力、重视贡献、重视业绩等的评价标准.让学科人才在这个环境中找到成就感和归属感,愿意为团队和学科的进步奉献最大的力量,留住优秀的人才.

上文结论:本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学科建设和双一和地方高校方面的学科建设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学科建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非外语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协同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
摘要目前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形势非常严峻,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 根据国家提出的协同创新和双一流建设这些指导思想,提出英语跨专业选修基地建设的一体化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可.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工科专业留学生培养的机遇、挑战与
摘要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对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具有支撑作用 工科专业留学生培养面临机遇和挑战,可以从留学生汉语要求、加强留学生.

关于煤炭行业特色高校双一流建设
摘要“双一流”建设带来了高校的发展机遇和变革变局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行业升级发展的重要责任,如何抢抓机遇.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高水准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思路
摘要高水准的教师人才队伍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占据着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是其重要发展基础 本文通过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职称评审的准确性……方面的建设思路,解决高校教师队伍思想道德.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