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社区方面论文怎么写 与农转居社区治理模式探究以三亚荔枝沟社区为例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主题:社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3

农转居社区治理模式探究以三亚荔枝沟社区为例,本文是社区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跟荔枝和三亚和治理方面论文怎么写.

社区论文参考文献:

社区论文参考文献 三农问题论文商业模式论文公司治理论文关于公司治理的论文

庄海燕,王胜男,黄兰梅

(三亚学院艺术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摘 要:“农转居”是伴随新型城镇化进程而产生的,也是城市就地城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与迁移人口城镇化面临着大致等同的困境.本文采用典型抽样的研究方式,选取三亚最具代表性的“农转居”社区———荔枝沟进行问卷调查,从社会结构、生活质量、空间环境、组织管理、社会保障、精神归属、社区和谐与社区智慧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调查研究,进而得出该类社区治理的最佳模式,对三亚乃至全国“农转居”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农转居”社区;治理模式;三亚市;荔枝沟社区

1 问题的提出

“农转居”是当今加快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进程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与农民进城工作、生活这种主动城镇化方式不同的是,“农转居”体现出就地城镇化和被动城镇化,同时,也是疏解城市人口和土地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经过“农转居”后的社区治理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矛盾最突出,最难处理的问题之一.如果用新型城镇化中的指标来衡量,对其治理不当反过来会制约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诸多学者都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的发展境遇,从诸多方面寻求“农转居”社区的最佳治理方式[1~4].本文关于农转居社区治理探究,在梳理全国此类社区变迁和治理探讨的背景下,选取目前城镇化进程较快的三亚市作为主要研究区,其中荔枝沟社区作为三亚农转居最晚且最快的一个社区,将其作为典型案例探讨农转居社区的治理模式.

2 研究方式

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典型抽样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法(街头随机抽样调查)、劝访调查法、参与观察法.其中,共发放问卷130 份(其中前30 份为试调查问卷,后100份问卷又针对试调查问卷进行改进),因为小组成员均采用的是提问、劝仿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均已回收,但回收有效问卷88份,有效回收率为67.69%,采用SPSS19.0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点均匀分布于社区内的5 个片区,即同心家园、荔枝沟村、市仔村、汕头村和居民区,以便观察社区整体情况,了解不同类社区居民和村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对社区综合治理的诉求.

3 荔枝沟社区治理指标分析

3.1 社会结构

荔枝沟社区作为三亚市“农转居”社区的典型,其内部社会结构体现出了复杂性和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居民与村民、汉族与黎族、本地人与外地人、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混合.其中村户870 多,总人口3114人,分别占总数的47.4%和31.2%,农村劳动力约1700人,失地村民占100%.由于农民失地,生活经济来源是以发展第三产业、经营房屋、门面出租和自主创业经营小商铺为主,正逐渐由农民转型为社区居民,目前,正处于城市社区发展的初期阶段.不同于其他社区的地方在于这里有黎族聚居村荔枝沟村,黎族人口占了总调查人口的34%,多数的27%分布于荔枝沟村,其他的6%和1%分别位于同心家园三期和汕头村,因长期生活在汉区,一些黎族风俗习惯等多已被同化.考虑到社区特有的民族构成,职业为事业单位人员中有近一半都为黎族,比例较大,在社区管理上考虑了民族自治的做法,职业为农民的比例也占据绝大多数,从事其他职业以及失业人员基本与汉族人口相当.教育水平上,具有本科以上高文化水平的黎族人口最少,仅占1%,多数黎民具有初中学历,其次为大专,可看出社区中的黎族人口也在不断追求教育文化水平的提升.

考虑三亚市社区治理对象的确定性,调查对象尽可能选择户口在本社区的居民,但由于外来人口数目庞大,想找一个合适的本口人口也比较困难.此次调查中,本地人口占83%,外地人口仅占17%,较为符合调查意图和需求.在本地人口中,非农化率已达到54.22%,虽然本社区的失地农民已达到100%,仍有45.78%的失地农民为农业户口,即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的城镇化,但这一衡量指标至今越来越不被人们看重.外地人口中,非农户口人员占总量的13%,农业户口的仅占4%,因此,外来流动人口多为非农业户口.该社区居民在职业分布上主要以个体工商业、打零工为主,还有17%的其他人员多为在家坐月子、带小孩的年轻妇女和老人,由于三亚工业企业较少,这里的工人多为建筑以及装修工人.失业人员比例高达8%,其中7%为失地农民,近几年农民的耕地被政府征用,毕生习惯耕作的农民一时间还难以适应从事其他工作,一时难以找到生活出路.本地农业户口中,6%为事业单位人员、4%仍为农民、7%的个体工商户、10%的打零工人员,失地农民就业形式多样化且以打零工为主,个体工商业为辅.从访谈结果来看,这些个体工商业多以房屋出租和农产品买卖为主,体现该社区人员身份正由农民逐渐向城镇人口转变,未来还需引导更多失地农村再就业,增加工作性质以及收入的稳定性.

3.2 生活质量

主要从个人年收入、个人月平均支出以及医疗保健支出来评判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其中个人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和2~3万的居多,占比20%以上,10万元以上的仅占5.1%,而社区统计人均年收入约在8000元左右,整体收入水平并不高.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多为失地农民,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都为非农业人口,人员收入水平参差不齐.与收入水平相对应的月平均支出水平,多数人的月平均支出都集中在1000~3000 元,其中1000~2000 元的最多,消费水平在4000元以下时,农业和非农人员的消费水平相当,4000元以上的多为非农人口,而非农业人口中的消费水平差距较大.从2015年的医疗保健支出来看,医疗支出在500元以下的最高为34%,50001元以上的仅有1人,绝大多数人比较注重身体的保养和健康,较少发生重大事故和病症.

3.3 社区空间环境

荔枝沟社区地处三亚市中心与乡村交接处,同样属于三亚市远离海域的城乡结合部.通过实地走访观察以及被访者的反映发现诸多问题:首先,社区内部环境质量状况与卫生条件较其他社区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集贸市场、公交站附近以及荔枝沟路两侧等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卫生环境质量较差,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治理,此外社区群众环保意识较为薄弱,使得社区环境问题成为困扰社区发展的障碍.其次,由于之前对房屋建设缺乏有效监管,目前,出现大量违章拆除房屋仍处于无人管理的荒废状态,这些违建房屋多为外地人购买本地人的土地建造起的商业用房.再次,社区自从由农村社区转为城市社区以来,社区卫生院、学校、托幼、广播站等一些公共配建设施正逐步完善,但可供人们茶余饭后散步休闲的公共空间,如绿地、广场、公园等一些娱乐休闲场地几乎没有,附属小广场也不多见,保障性住房周边的休闲空间建设也没有跟进,大多是已被荒废的土地.对于可能造成环境状况差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人们的环保意识差造成的,还有一部分认为是政府对此类地区的环境改善不够重视.关于是否愿意出资改善社区环境,53.5%的人表示非常赞同,30.3%认为无意见.可以看出,多数人还很愿意为共建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再加上政府有关部门扶持监管以及基层组织的有效沟通和协调,优化社区卫生环境指日可待.

3.4 社区组织与管理

社区共有党员101名,女性党员占25%,60岁以上老党员占26%,大专以上学历仅占5.9%.党总支部设书记1 名、副书记1名、3名支委.设立1 个市级优秀党支部,6 个党小组.两委干部共有8名,都为少数民族,其中支委5人、村委3人,大专及以上毕业有1人,大学生村官1 人,村(居)民代表56人,包括46名村民代表(所占比例较大),此外还有聘任专职工作人员12人.建有共青团、妇代会、计生办、民兵营及综治消防领导小组等配套组织,有一处社区集体经济铺面出租,每年收入200000元,用于补助社区内生活贫困和失业人员.

3.5 社会保障

91%的居民享有社会医疗与养老保险,村民享有率为100%,居民享有率为88.9%,其中81.3%的人认为满足需求.64%的家庭赡养老人,其中82.8%享有养老保险并得到认证,此外社区敬老院等养老机构较为完善,节假日也会有相关领导对其进行慰问.据社区管理人员介绍,被征地村民都享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保障对象为当年年满18岁的村民,即1994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与我们的调查结果较为吻合.关于低保政策,社区共有低保户23户50人,五保户只有2户2人(针对独居的孤寡老人),占总户数的1.42%,此外还有社区自补,2014年对32人进行人均补助600元.以上低保统计数据为社区提供,统计结果要明显低于问卷调查结果,可能的原因是大部分人都不了解低保政策,不清楚自己所接收生活补助的来源,把社保、社区自补等其他保障方式误以为是最低生活保障的方式.16%的村(居)民得到过失业救济或灾难补助.通过以上分析结果得出,上级部门和社区组织对于村(居)民的社会保障较为关注,切实保障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水平,但对各类补助政策的宣传、解读不够,造成村(居)民的误判而影响保障分配的真实性.此外,由于没有社工组织和就业培训人员,失地以及闲散人员再就业以及教育水平的提升,成为困扰居民幸福生活的两大难题.

3.6 精神归属与角色身份认同

荔枝沟社区目前处于为之边缘,功能与环境比较边缘的城市近郊区,53%的村(居)民更愿意安于现状,喜欢生活在近郊区.虽然目前海南已经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区分,统一成为“居民户口”,仍有高达68%的人希望自己是农业户口,而63%的人希望自己是农村人,年轻人并不看重户口的区分,但中老年人更多的人为农业户口意味着自己拥有土地,土地被征用后会有很多补偿,即便是非农户口的人也会有此想法.当问起对于社区从农村社区变为城市社区是否对其生活产生影响时,一半的人认为没有太大的感觉,对此表示非常满意的只有13%.因此,大部分人更愿意避开大城市的繁华、喧嚣以及快节奏的生活,倾向于田园诗般小确幸一样的生活.

3.7 社区和谐与社区智慧

邻里关系、社区共建、与居委会联系程度、安全性、管理效率、社区包容等都是衡量社区和谐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社区邻里关系较为和谐,61%的村(居)民都愿意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解决邻里纠纷,49%的人为社区建设做出过或大或小的贡献.由于社区人员杂乱,建设、管理都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安全性并不很理想,31%的人反映家里发生过失窃,对于社区安全和管理效果的满意程度并不高.对于外来人口的加入,社区村(居)民有一定的排外现象,但并不严重,属于非常轻微的那种,50%的人认为没有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但也有一部分人群认为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不好的影响,针对外地人的情绪是存在的,自己遇到或者听说或者看新闻听说,但并没有那么强烈,而在微博或民粹主义的网站,往往会把这种情绪放大.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烘托下,智慧社区的建设已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居民所看重,这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生活居住环境.从调查的结果显示:66%的人希望社区更加现代化或者介于现代和传统之间,一半多的人都有上网习惯,也愿意通过社区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与社区取得沟通联系.

4 “农转居”社区治理的反思与治理模式探讨

从以上调查问卷的描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伴随三亚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虽然荔枝沟社区的“农转居”进程以取得初步成效,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方面都已实现城乡间的均等化.但在城市反补农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弊端和转型遗留问题,基本公共服务、产业经济、生活水平、就业保障等都未实现真正的均等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亚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的提升.

治理模式可考虑采取基层政府、社区成员单位、社区居民间对话协商与共建协调机制的共治模式.首先,建立起保障、激励以及评价体制,培育扎根于社区并具有影响力的基层社会力量,形成党组织、居委会、社会力量以及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工作局面,其中居委会和社会力量作为政府联系社区居民的纽带,起到协调、沟通二者关系的作用,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次,社区管理组织可通过吸引高学历人才和村官,扎根基层,也可提拔优秀的村民代表,既能与上级政府有效沟通,又能够考虑下面群众的切身利益.调查显示,社区内居民虽然身份有所转变,但思想观念仍旧固化,对于下一代的教育也缺乏考虑,教育体制落后,这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严重脱节,若想从根本上改变农转居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单成刚.关于“农转居”居民管理与服务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5)

2 徐琴“. 村转居”社区的治理模式[J].江海学刊,2012(2)

3 赵燕华,焦爱英,王潇.“村改居”社区:变迁中的文化冲突与治理[J].重庆与世界,2013(3)

4 丁泽琴.城市建设中“农转居”居民的就业问题[J].河南可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责任编辑舒丹丹)

汇总,此文是一篇关于经典社区专业范文可作为荔枝和三亚和治理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社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新土地政策背景下农旅双链 模式探究
叶春近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目前的乡村旅游各种弊端也在逐步凸显 要解决目前乡村旅游的问题,产业链条的深度融合是必由之路 但由于土地的分散、.

互联网时代工艺美术的产品延伸与运作模式探究
摘要上世纪80 年始批量生产给工艺美术的发展带来挑战,同时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也给工艺美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工艺美术提供了自造者思维的革新,形成了以大数据为技术背景的运作新模式.

国有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博物馆生存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按照党和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法人治理结构之路的相关文件精神要求,国内已经有多家博物馆开展了法人治理结构改.

让学引思语境下思品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当前的教学理念也越来越人性化,符合当前学生发展的需求 “让学引思”这一教学理念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的越来越广泛,它主要的核心是教学模式的创新,真正.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