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艺术探索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与超低空飞行和先锋叙事的可能梁帅的小说艺术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艺术探索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7

超低空飞行和先锋叙事的可能梁帅的小说艺术,本文是艺术探索方面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和梁帅和可能梁帅和艺术探索方面论文怎么写.

艺术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叙事论文教育叙事论文艺术教育杂志艺术期刊

主持人:乔焕江(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何凯旋(哈尔滨文艺杂志社社长)

发言人:梁帅(作家)、姜胜群(编辑)、申志远(编辑记者)、张良丛(副教授)、宋宝伟(副教授)、田刚健(副教授)、赵亚东(诗人)、满蛟(教师)、哈师大文艺学博士生杨海峰、谷苗苗、硕士生王威、余媛媛、郭永洁、赵永惠、刘小琪、何佳宁、陈建行等.

时 间:2017年7月1日13:30-17:30

地 点:哈尔滨市果戈里书店三楼

何凯旋:今天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党的生日和香港回归20周年,真是格外的隆重.所有大事都集中在这一天,我们在这里办一件小事,这大与小之间有着某种机缘巧合吧.希望我们的文学论坛以及我们的作家在历史的某个阶段也呈现出大的意义.

梁 帅:我大概是从2000年左右接触文学作品,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创作经历吧.

我出生在一个比较落后的农村,十九岁之前一直在县城生活,之后我考上了黑龙江大学.那个时候我觉得到城市里上大学是改变命运的事情,也确实是从过去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包括我们现在在城市生活,有一个相对稳定和体面的工作,但是毕竟我们有那样一个成长的过程.可以说上大学的经历是我写作的关键节点,从那时我开始系统地阅读各种书籍,也是从那时起培养了一种阅读习惯,尤其是对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那时候我们有一个兴趣小组,有时候觉得某人写得不好,就自己写着试试看,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冲动,自己也开始拿起笔来写东西.我记得当时写了一篇关云长的小说,现在看十分不成熟,在我们同学中还流传了.后来还写了一篇《人人都有个父亲》.我记得这篇小说写完之后,我的一位同学觉得这篇可以发表了,但当时我没有主动把它拿去发表.

2003年,我的老师把我介绍给了哈尔滨作家阿成,阿成老师又把我推荐给了何老师.我非常谦虚地把我的东西给了何老师,过了不久何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我的一篇小说写得挺好,能用,这件事情对我的鼓励特别大,这是初期的创作过程.

我有意识的写作的第一篇小说应该是《水漫蓝桥》.《水漫蓝桥》是源于我农村生活的一段经历,那个时候我父亲比较喜欢看二人转,我很小的时候他就带我去看.我们离城里比较远,一般都是骑自行车去,所以小说中好多桥段都比较熟悉.我回头再想这个故事的时候,就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我有农村经历,也有城市经历,这种城乡之间的对立,也构成了我在作品中对世界两侧的呈现.我写了很多关于城乡结合部地带发生的事情.在《水漫蓝桥》之前,很多写作都是自发式的灵感写作,但从这部作品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在文本的结构上,语言的操作上,追求一些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这里面我还写到了一些悖论性的、寓言的、多义性的东西,现在我也在探索着怎么去写自己的东西,包括我现在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中也在想这些事情.我也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把我的作品拿出来,坦诚地和大家面对面,希望大家能够对我的作品进行剖析,多多批评.

何凯旋:梁帅提到了自己写作的几个时期和一些作品,其中有个时期就是到《小说林》.阿成把他介绍给我,后来我发了他的处女作.其实他有很多小说都是在《小说林》发的.梁帅到我们那儿的时候是一个青年学生,那时候的文学不是太景气.从大的方面来说,2000年前后,整个文学界处在迷茫时期;从文学思潮来说,先锋文学走向没落,新写实虽说是蔚然成风,但也不太清晰.创作也是处在混沌和迷茫中.像梁帅这些在七十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他们开始写作的时候处在一个混沌的时期,起步的写作是不清晰的.这里有很多青春的身影,梁帅的小说中比较明显的就是青春的不安和质疑,处在矛盾中.他质疑父辈、质疑现状、质疑土地,但是又和它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那时他有一部作品叫《转学及其他事件》,从布局上来说写得比较老实,既有苦闷,又有少年的迷茫,我觉得这个是他的好处.另外他写的有头有尾,很多作者刚开始写的时候很容易没头没尾,一段情绪对,一段情绪又不对.实际上他写的就是一个有头有尾淡淡的少年情绪.这个作品之后,梁帅的作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说到《水漫蓝桥》,这篇小说有点玄气.那时他读了很多书,开始质疑乡村、质疑他父亲、质疑他印象深刻的二人转曲目.

实际上在这之间还有一部作品,《王小花同学的一声喊叫》.他给我这小说的时候,我觉得他是赶时髦,那个时候刚刚兴起了底层的写作,他应该是敏锐地感觉到了这是一个机会.在最初的写作中没有自身体验的话,我认为这样的写作目的是不纯粹的,写作这么走下去是没有前途的,充其量是个机会主义者.梁帅给我作品的时候我对他说你不要有这种苗头,写自己有感触的东西,这时候他就转向了《水漫蓝桥》.《水漫蓝桥》是一种颠覆,是对以往记忆的颠覆,是对乡村的颠覆.但是现在想起来,只是见到青春的一些情绪和手段技法,还是有些东西不太清晰.不过他的写法确实很新鲜,因为他有生活的根基,加上阅读的滋养,使这个作品成就了他在乡村追随以往童年生活这个新角度上的构造与质疑.

另外,我觉得他还有两个小说很成功,是在《西湖》发的《晚饭新闻》和《爱情的恶习》.我认为这两篇小说在黑龙江文坛甚至当时的中国文坛都是十分独特的.他依然延续了质疑与青春的情绪,有极端的后现代特色.但是他的视角转到了当下,转向了我们怎么处理当下这种乱象,这其实在当时的文学界都没有办法.你说你去道德规范,这显得非常无力,你说你去跟随,所有东西却层出不穷.我认为这两篇小说是对这种状况非常好的颠覆与拆解,是后现代的一种很成功的范例.戏谑与质疑最后变成嬉笑怒骂,他跟时代玩这种态度,而恰恰这种态度才能罩住这个时代的乱象和怪象.

很可惜这种方法没有延续下去,直到现在我都很怀念这两篇小说.梁帅的小说到现在实际上还是充满着实验与批判,尤其是小说技法上都充满实验意味,但这背后是青春的骚动、青春的不屈和大胆的质疑.比如像美国写校园的塞林格,实际上都是青春的写作热血.梁帅小说也充满着自己的,但是他也到了一个瓶颈期.我们在世界文学史上也看到过很多青春写作的漂亮身影,但更伟大的作品则是要归为平静,把自己的情绪消磨掉,把自己的东西化为他者,把所有的情绪换成诸多形象去呈现,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更成熟.梁帅现在完成了他青春时代的写作,在本土作家中是比较突出的.我希望你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沉实,看到你新的面貌.

乔焕江:我们论坛之前的六位作家是试图把握生活的某个面向,各有特色的.梁帅是试图直面世界多个面向,试图将多个侧面包容在自己写作中,所以叙述姿态上与其他的小说有很大差异.阅读时候能感到他较劲的地方,何老师说这是青春写作的痕迹,我觉得更多的是与现实相对抗的意图.

梁帅是1979年出生,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这一群人的幸运或者说不幸的缘由在于,他们目睹了一个新世界的开始,但是没有理解这个新世界的现成观念范式.对新世界的理解,有的人会局限在某种既定的价值观念里,从结构上来看,这样的文本是比较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于它能否以足够的叙述自觉来表现世界的复杂性.梁帅的写作就好在没有试图依托某种既定的价值观念.我以前看到他的几部短篇,曾经简单地把它归到“垮掉的一代”那种路数,但是现在系统看了他的作品之后,觉得还是有一些误解的.梁帅实际上没有靠对当下社会的某种价值观念的简单认同以支撑自己的叙述,所以也就有可能最大限度的摆脱现实的束缚,呈现为一种“飞翔的姿态”,所以我们这一期取名“超低空飞行与先锋叙事的可能”.这种“飞翔”并不是纯粹的叙述技巧实验性“飞翔”,小说没有与现实的感受相背离.他的小说里有判断,但更多的是怎样与世界相处的纠结,这也是他可贵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他将很多当下的感受带到了虚实相生的小说世界里面,不仅是在写青春的问题,而呈现出一代人的问题,而这样与世界纠结的状态可能会固执的持续很长时间.何老师说的写作沉静状态,是要到作家对世界有一个整体性的判断之后才可能出现.但在此之前的纠结状态是问题、也是他写下去的动力,隐藏着写作的种种可能.

申志远:梁帅是哈尔滨文学论坛以来最年轻的一个作家,应当算是哈尔滨新生代.他的特点在于没有被新闻记者的语言给淹没了,记者的语言与思维很容易破坏文学的语言,需要靠作家自身的勤奋弥补.他的写作经历与文学论坛之前六位作家不一样.梁帅写的小说有自己生活的影子,没有盲目学习他人.他的小说有时代感,折射了社会生活的信息,文学语言的把握、求索自己的特点.但是近些年他的写作发生了一些变化,我自己觉得他没有之前写得好了,变得拘谨放不开,好像被套上了枷锁.

宋宝伟:梁帅的小说从内容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成长小说”,多取材于少年时代的往事,表现孩童时代的梦想、憧憬、悠游而快乐的生活,里面也有成长的“烦恼”,譬如懵懂无知、性意识萌动以及青春期叛逆;梁帅的另一类小说则带有很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这类小说多取材于城市生活,表现城市里无处不在的,以及被支配下的苦苦挣扎的人们,写城市男女的引诱与背叛、的克制与释放,揭示当代生活的情感危机等等,这方面梁帅显示出对生活敏感的理解和把握.这类小说很像“反本质主义写作”,表现城市人与外在世界的异化关系,人总是不断地寻找感情(或者说是)的宣泄口,流浪、漂泊、不安、躁动,总想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确立自己的位置或是价值,也就是不断地在外部的、异化的空间里找寻自我存在的真实性.梁帅小说有一种“超现实性”,这种“超现实性”来源于小说的叙事方式,比如喜欢用超现实的视角讲述故事,但是故事本身却极具有现实性,我更喜欢这类小说,用非常独特的视角介入,深入到凡俗的生活层面,从中揭示生活的内在矛盾.小说还存在一种“象喻”性,将现实中的某些问题经过夸张化处理,将现实虚拟化、荒诞化,让人体会到一种“黑色幽默”的味道,就像《藏书家兼出版人宋的一生》,荒诞幽默中满满都是对现实的嘲讽与批判.

正如这次活动的“推介”中讲的,梁帅的小说有极强的叙述自觉意识,叙事灵活多变,经常在现实与虚构之间穿行、跳跃,在小说的故事层面与叙述层面之间不停地游走,就像《水漫蓝桥》一样,很有“元叙述”的意味,在这一点上,可以接通八十年代中期的“先锋文学”的叙事手法.这样的小说叙述手段,现在已经不多见了.现在的作家早已意识到这样的写作的危险性,会失去许多的读者,因此都是老老实实地“讲故事”,就像九十年代先锋作家都出现转型一样.从这个角度说,梁帅的小说写作更有小说叙事的“实验”意义.小说中的“互文”性写作表现得也很多,读梁帅的小说,感觉到一种“经典”的影子,比如读《马戏团的秘密》仿佛有种《毛猿》的感觉,梁帅在小说中也经常向“经典”致敬,如卡夫卡等.我想,这些经典给予梁帅很多写作的营养,这种“互文”性写作恰恰说明他的叙述的自觉.

梁帅小说的素材很多,但是在小说中运用时还需要提炼,原生样态的写作可以,但也要经过作家的处理,有时“旁逸斜出”的故事影响了小说叙事的流脉,打乱了叙事节奏.

张良丛:我觉得梁帅是一个自觉的写作者.他的小说非常耐读,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批判性.在阅读中,我感觉梁帅小说有如下的特点:

首先,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穿透生活的本质,显示出深刻的批判反思力量.他的小说看似是以超现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略带玄幻色彩的世界,实际上都指向了现实的生活.其次,对于原生经验有所开拓,又超脱了原生经验,没有完全在原生经验中打转.但我感觉梁帅还应该在原生经验中继续开拓.

何凯旋:大家都说到了《爱情的恶习》,我也认为这部作品创造性地提供了一种处理当下问题的手段.这部小说有自己的腔调和气息,揭示了我们无从下笔的现实.这种手法可能是戏谑或者说是后现代的,其实许多作家对这种手法是无所适从的,有的是会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批判,这样就显得无知无趣.而梁帅的手法蕴含着自己过往的认知.认知明确了之后变为一种方法.我在中国的文本中很少看到用这种方法处理当下的乱象.

梁 帅:其实我所有的创作都来自于生活.这和我的生活上的某一点或者某一段时间有很大的关系.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我和妻子正在吵架.这种对爱情和生活的无力感是创作的一个出发点.还有就是在创作过程中我看到了美国作家冯内古特《囚鸟》,对我启发很大.它既有一种克制的理性又有一种幽默感,这也影响了我的创作.

乔焕江:这篇小说同别的小说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我”.“我”太多了读起来就乱,他在叙述中时常是支配性的,在一个素材可以继续深入成为故事的时候偏偏戛然而止了.而这一篇小说叙事是明晰的,与世界复杂勾连的状态被智性地揭示出来,没有“我”左闪右晃地干扰你的视线.《爱民村》也有这个特点.

姜胜群:我对现代派的东西比较陌生,但我读梁帅作品感觉他是不安分的,不喜欢循规蹈矩,总是想走新路.文学按老路子走会变得很陈旧,梁帅有他的创新之处.他和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不一样,他很年轻,有丰富的阅读量,接触了丰富的世界经典作家的作品.而且读之后就有探索和尝试,《水漫蓝桥》就是实验很成功的作品,小说结构、内容并不是一目了然的并能吸引人读下去.我希望梁帅能继续坚持自己的特点,发扬这种风格.

谷苗苗:梁帅的作品包含一种对时代的探索,这种探索当然会有一些技巧上的雕琢,但是恰恰也是这种处理,加深了作品的魅力,给人一种迷宫般的感觉.

虽然小说中一些先锋派式的尝试有些过于明显,但他并没有耽于格式而背离现实,反而与现实生活密切贴合,就像他的《水漫蓝桥》《晚饭新闻》《爱情的恶习》这类的作品,可以看出来梁老师在探索一种具有变革意义的思维方式.他并没有局限在格式或者是现实,就一个特定的意义去表现,却是用一种我个人认为具有后现代的方式,去打破一种文化上的固有意义.就像《水漫蓝桥》中的农村经历,蓝女士与魏公子作为传统二人转的段子,在这里被不断打破成碎片化的处理.我认为这是亮点也是困境,在打破之后重组的多重性所承载和象征的东西,还需要更深的挖掘才能有更深的意义.

王 威:我主要想谈谈梁帅的长篇小说《补丁》.小说关注的是小城镇青年的成长历程,我在其中发现了三种空间隐喻与“补丁之路”的关系.

第一种是家庭与学校,它们象征着压力、束缚与制度的维护者.小说将视线放在“复读生”的身上,相比于普通考生,复读生的压力是更大的.高考制度作为一种结构性的因素,在小城镇青年“补丁之路”的建构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第二种是以“比佳好”为代表的社会空间,象征反抗、自由与疼痛的“补丁”.“比佳好”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家冷饮厅,而是与家庭和学校相对的,在它们之外的社会场域.那里充满自由,可以继续反抗,但同时,也正是在那里,带给了年轻人更多的充满着疼痛与不安的“补丁”.

第三种是麦田,象征另一种可能性与可能的破灭.“麦田”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作为存在于家庭和学校与社会二元对立结构中的另一种可能,麦田的出现无疑是很重要的.家庭和学校与社会在对年轻人的束缚与年轻人的反抗中给他们的心灵和记忆留下伤痕与“补丁”,麦田则带来轻松,是给伤痕以抚慰的另一种可能性.但小说中这种轻松马上被大胆儿的“便意”解构掉了,似乎一切都是不稳定与不断变动中的,“补丁之路”不断延伸.

杨海峰:梁帅小说与其说是先锋小说,更像对先锋小说的戏仿.他的小说没有太多的对形式迷宫的执着,显然也不是传统小说那种重思轻文的模式,但这里也没有奇语喧哗.我多多少少还从他的小说中读出一点调侃的味道.

先锋文学在梁帅的小说中只能说是以碎片的形式出现的.他的历史意识并不是空无化的,但在梁帅的小说中,曾经对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东西发生了某种带有反讽意味的反转,一切都是游戏,一切又是认真的,但好处在于,并不刻意做作.

余媛媛:读梁帅的小说,想起一首歌的名字:《后青春期的诗》.他小说中人物渴念、追逐和崇拜青春,肯替青春牺牲,甘愿为青春付之一炬.在这种意义上,青春,似乎就是少年们为之不竭冲锋的梦想或者理想本身,即使有一天青春已逝、芳华不再.而与不断抻长、打薄和抽空自身的不成熟状态相呼应的,正是这样一个在时间、空间上无限推移和延伸的“后青春期”.

在长篇小说《补丁》中,“后青春期”蔓延至主人公高考后复读的一整段时期.这种有心或无意的安排非常巧妙.倘若将高考视作人生的重要节点,视作告别少年时代的天然界限,那么这段复读的经历则如同某种“例外状态”.

首先,它将“青春”这个词,与我们通常所持的清新明丽的“葱茏岁月”的印象区隔开来,构筑了一种不同以往的“青春”观念.《补丁》里的几位主人公,是以类似游击的方式从不同的向度对青春发起总攻的.小说仿佛在告诫我们,青春仍需穷途思索、反复征辟、持续攻占,才能延留锋芒和保持愤怒.

其次,为了使青春这种飘摇的“例外状态”像“惯常状态”一样稳定运作,一种可以想见的路径是,不间断地接触新的事物,输入新鲜血液,寻求刺激,甚至挑战权威,僭越禁忌.这放在九十年代末的语境中,基本等同于听打口碟,看盗版书,频繁出入“录像厅”和“冷饮厅”.求“新”求“异”求“变”无可厚非,关键是“新变”在何种范围内奏效,出了这个小圈子,它是否有可能被更大的支配性力量同化,以及当事人在“标新立异”之后是否仍望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这里其实内含着亚文化、阶级文化、主流文化与共同文化之间纠缠嵌套的诸多难题.

《补丁》的最大贡献是对“负债累累”的青春勇敢做出了肯定性的评价,或者说“补丁”所填补的虚空之处,不仅是“个体成长的代价”,而且是“集体青春的创伤”.青春的创伤不一定来自失落的青春与求而不得的爱情.反之,就算孔达在蓝文玉身上取得了等价的爱抚,大胆找到了那个愿意陪他一起听打口带的女孩,陈映霞许诺给李心草他想要的一切,大家也仍然感觉“若有所失”.对于这些人来说,生存境况已然如此,大学姑且难以考上,那考上了大学又会如何?这样的困顿在今天可能还要更突出一些.一方面,从“劳动的剩余”到“社会身份和社会认同感的缺失”再到“意识形态上边缘、零余的感觉”,他们明显察觉到自己体内某个隐秘的部位逐渐地坍陷下去了;另一方面,在格外遥迢的后青春岁月里,那些纷乱、盲目甚至疯狂的,挣扎、盘旋、固守与追求,反倒促成了某种现实主义的回流.小说中真正能缝补和治愈青春创痛的,不是写满预言的《诸世纪》,不是形形色色“有趣的灵魂”或“美好的肉体”,反而是诸多扎实而又没有过多渲染的可靠细节,正因此,梁帅小说中的这种“后青春期的诗意”,才得以既跳脱出“小时代”的诱降又不急于奔向“阳光灿烂的日子”,同时构成了当下时兴的青春文艺与90年代流行的青春文艺的诗意批评,成为一代人仍在“成长中”的青春创伤的补丁.

乔焕江: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要起“补丁”这个题目?

梁 帅:它应该是对青春时期的一种伤痕的修复.

乔焕江:《补丁》里不存在一个稳定的基质.一个持久的东西,哪怕是偏执的,但是是固执的,坚定的,它足以让素材抻开来成为故事.但小说里有的就只是补丁连补丁.也许有可能补丁连补丁连出一条路来,或者说就是这个世界不得已如此的一种方式——靠补丁连补丁暂且这么走下去.

宋宝伟:有点后现代隐喻的意味.有那么一点后现代快进式的,没有根,看不到底色.

何凯旋:梁帅的作品有他的创造性,但是从情感上来说,我并不是多么的喜欢,确实没有某种价值观的存在,没有可以依托的东西.对于当下,我所认为的可以得到支撑的全没有用,那有用的又是什么?没有有用的,怎么又能把它概括起来?暂且而言,我认为他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不错的.

乔焕江:倒未必说那个东西是一定可靠的,有些作品中它的价值观就是错的.比如说巴尔扎克,他的价值观就是错的,没关系.但是它的作为结构性的东西保证了故事的抻开.

何凯旋:你刚才说到冯内古特,冯内古特的作品我很喜欢,他的作品有这些因素,但他有些作品很悲凉,是他不得已,你能看到他最绝望的情感在里头,不是以哭泣的方式,不是以更智慧的调侃,可是你永远能感到他底色的那种悲凉.这是我比较动容的地方.像你的作品,我只能感觉到你的智力在什么地方,没有感觉到你的心灵在什么地方.

郭永洁:《补丁》中的青春有一种悲剧意识.文中一直在引用一个《诸世纪》中的预言.预言两千年世纪末日将会到来,这也可能是那一段时间里非常流行的说法,让人害怕又着迷.这与小说的气质是非常契合的,末日式的预言结果象征了小说里危机四伏的少年时光.一群年轻人活泼躁动,需要一个又一个的补丁来延续自我,或去听摇滚乐,或单纯的反叛管教.但是这些补丁又是极不稳定的,未来渺茫,青年时光太美好,未来永远都在走下坡路.于是他们寄希望于高考,等待成绩单就像等上帝的宣判.故事结尾那个暮色四合的环境描写得就像末日一样黑暗,让人喘不过气来,表明人物预示到了自己希望破灭的结果,他很清楚自己可能遭遇的困境.

田刚健:梁帅有着扎实的文学经典阅读功底和良好的科班训练,他的小说“知识分子写作”的特征非常明显,初期作品具有明确的实验性,文本互文性强.他虽然本科就读于黑大新闻系,但经常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上蹭课,阅读面相当广泛,知识体系完整.梁帅出生于青冈的城乡结合部,他管那地方叫“街边子”.梁帅小说的“街边子”特质,既饱含着乡村生活的朴实淳厚,又体现了小城镇所遭受的“现代化”风潮的冲击.特别是来哈尔滨之后,他接触到大城市迥然相异的生活方式和人情结构方式,会有比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更强烈的苦闷感、挣扎感和撕裂感.

赵亚东:他的小说有一种叙述的高贵性.我个人感觉中国很多小说的叙事还过于市井化,流民化,还以讲故事为主要目的.但是梁帅的小说叙事,恰恰有一种高贵的血统,我不知道他的这种基因从哪儿来.梁帅成长于县城的“街边子”,但是我想这个不是决定他叙事高贵性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这个社会,我们作为一个单体个人、自然人来说突破阶层是可能的,在我们突破阶层的过程中我们的文学也在突破着一个一个的阶层.我对我们黑龙江的好多青年一代优秀小说家都有考察和学习,梁帅最独特的基因就是他的叙事的高贵性,这种高贵使他不流于市井也不容于市井.他所有的叙述、细节都能够把生存经验从这个复杂的市井中剥离出来.他就像一个做手术的医生,把我们的社会当中、把我们的生活结构当中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些东西——就是文学经验完整地展现在他小说当中.看梁帅的小说,我不看他的故事而看他的语言、细节的叙述.梁帅是一个实验者,也是一个非常可贵的创造者.

赵永惠:《水漫蓝桥》光看名字就觉得应该是一个浪漫又悲情的故事.但这里没有什么相守的挣扎,苦痛的别离,浓得化不开的深情.叙述有时带有一种反讽的意味.围绕这一出《水漫蓝桥》的曲目,作者写了看二人转的记忆,有着对蓝桥的各种考证,对现代教育制度的反讽,关于现代读书人价值的思考,知识经济时代对乡村人思想的一种影响.在这里,作者也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视角在看曾经生活的乡村.但是这里看不到城市文明的太大的冲击,有的只是属于人的生老病死的喜悦与悲哀的情感.结构上,戏文里的故事发展脉络是靠戏外作者对蓝桥版本的各种考证来补充的,形成一种双向互动.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作者似乎在表达着什么,寻找着什么,但叙述对这种背后深刻的思考的支撑稍显薄弱.

刘小琪:从个人经验来讲,梁帅作品里对黑龙江乡村景物和东北方言的描写是与我的童年记忆相重叠的.此外,梁老师的作品里没有那种对意识形态的强烈对抗带来的沉重感,流淌着一种生命中很清澈的、未熄的青春冲动.关于梁老师写作中的青春的书写,梁老师作品中的青春不是成长的前奏,他对青春的描写从没有想过长大,如果这种青春延续到成人世界会是怎样的呢?这是我一点不成熟的设想.

满 蛟:梁帅的小说很有时代感,真实地反映了一代人的心绪和情感变化.这里面有无休止的漂泊和流浪,有人生的苦闷和命运的无常,有的不安躁动,有青春的迷茫和虚无颓废的游戏人生,但最终都回归平淡和庸常,陷入彻底的精神失落和沉默之中.

先锋是梁帅小说的鲜明标志,但形式和技巧还应该为内容服务.我个人认为先锋的实验性应该隐而不彰,隐藏在叙述之中,且不影响叙事的流畅性和完整性.

陈建行:首先,《补丁》采取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具有强烈的自传意味.其次,作者丰富的城乡经验为小说叙述的进行提供了极大的伸展空间.虽然有老师认为经验的丰富性反而导致梁的小说在开展过程中旁逸斜出现象的出现,但我认为这恰是作者先锋叙事的特色.最后,小说中对于“性”的描写一方面象征着人类生命的伟力,另一方面性能力的丧失也意味着一个人生命力的枯竭.“性”的释放是对生活排解的最原始的方式,一旦这种能力隐却,也就宣告着对周遭反抗的失败.

乔焕江:我发现大家很少提及梁帅的《无法逃离或根本就不曾离开》.某种程度上我是把它当成一个破译梁帅作品的精神.在小说的第二段里,有这么一段话:“那时候我处于一种半瘫痪的状态,小脑极度萎缩,大脑又极度膨胀.我昏昏欲睡,想在这个纷乱的世界上寻找一个灵魂的出口.”小脑极度萎缩说明什么?行动力的欠缺,或者说行动的能力的欠缺.大脑极度膨胀,就是耽于思想,耽于自己的感受,这个东西恐怕是这个时代很多人身上共有的特征.这样一个状态的“我”,事实上是一个隐在的叙述者.在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大多数人在习惯等待这样一个空间,所谓寻找“灵魂的出口”是一个很悖论式的东西,要寻找灵魂出口的这个“我”和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是相疏离的,也就是说,这样的一种形式可能就会加强前面所说到的那个困境,那种“半瘫痪”的状态.梁帅显然有打破这种状态的愿望,叙述上的闪转腾挪也是行动的手段,但还需要更深刻有力的支撑.

该文点评,此文为一篇关于经典艺术探索专业范文可作为梁帅和可能梁帅和艺术探索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艺术探索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做一带一路的文化先行者访国际文化艺术院常务院长梁凤仪小姐
承传文化艺术, 做“ 一带一路”的文化先行者2 0 1 3年,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伟大构想,沿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都为之一振,围绕此摩拳擦掌,一展身手.

梁晓声小说中的知青形象
摘 要梁晓声是当代文坛中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 梁晓声文学作品中,对独特性格的知青们进行典型的描述、概括 通过分析梁晓声小说知青形象性格,总结其作品特征 有岁月的理想主义者和青春迷茫的现实主义者两个方面 .

宿迁:银发先锋唱响最美夕阳红
为解决离退休干部党员发挥作用平台载体不足,社会效应不强……问题,宿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局长、离退休干部工委书记朱广宏将“银发先锋”工程作为基层党建“书记项目&rd.

2019贵州安顺黄果树飞行大会
如今提到贵州,全国人民都会想到“天眼”“桥梁大省”“大数据聚集地”,但可能很多小伙伴不知道,原来贵州还是中国航空产业发展的重要省.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