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思想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和华兹华斯和李贽童心思想比较探究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主题:思想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2

华兹华斯和李贽童心思想比较探究,本文是有关思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和华兹华斯和李贽和童心有关论文范文.

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俄狄浦斯王论文李约瑟难题论文小福尔摩斯杂志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

摘 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我国晚明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李贽在其诗学观上都提出了“童心”一说,由于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二者的“童心”思想同中存异:华兹华斯在神学光环下以浪漫想象为基础崇尚儿童的美德;李贽则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中以“自然人性”为本追求个性的解放.

关键词:童心;真心;自然人性;美德回归

作者简介:郭瑞茹(1992-),女,河南周口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与文论.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2

明代诗人李贽提出“童心说”,以“童心”为标准倡言文学观.与此相应,18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也提出了童心思想,以“儿童乃成人之父”的诗学观革新英国文坛.华兹华斯处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期,而李贽则处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两个不同国度的诗人提出相似的命题,虽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历史文化、时代背景的差异,相似之中又存在很多不同.前人研究在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对其相同之处关注较多,而对其不同点的研究涉及较少.本文以李贽和华兹华斯共有的“童心”思想为基础,将二者的“童心”内涵进行比较,试图寻找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探寻中西诗学发展的不同特征.

一、神学依赖与人性光芒

18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创作了大量以“儿童”为主题的诗歌,并在《每当我看见天上的彩虹》一诗中提出“儿童即是成人的父亲”这一观点,成为文坛革新者.“童心”是华兹华斯诗歌理论的中心,是诗人一生的追求,更突显着华兹华斯对神学的依赖.在华兹华斯之前,柏拉图曾在其《裴多篇》里提出“灵魂前存在”观点,他肯定的指出“我们的灵魂在获得人形之前就有一个在先的存在,西来亚斯.”[1]作为理论来源,华兹华斯以此为基础,在其童心思想中尤为重视“灵魂前存在”观点,他在《永生的信息》一诗中指出“我们的诞生其实是入睡,是忘却……并非赤条条身无寸缕,我们披祥云,来自上帝身边——那本是我们的家园……”在华兹华斯看来,人在未出生之前,就已经有灵魂存在,这灵魂来自永生的天国,而刚出生的儿童是天国的灵魂来到人间,人在儿童时期距离天国最近,“童心”即是天国的灵魂.可以看出,华兹华斯对“灵魂前存在”的信赖是其“童心”思想的来源,是诗人对天国的崇拜,是西方神学观念的体现.

华兹华斯在其诗歌中充分表露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美好正来自于他“童心”的家园.诗人赞美“童心”,向往欢乐、自由,这源于“童心”的美德,也是诗人渴望逝去的天堂的重现.他的诗给人一种轻快、明朗的心境,诗人笔下的《致杜鹃》,一句“哦,是否我叫你鸟儿,或者一个飘浮不定的声音”,诗人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境界,而这梦幻般的境界恰如诗人的童年,让诗人陷入了欢快美好生活的想象之中.不仅于此,在华兹华斯笔下,自然的造物总是表现出一种超越世界的力量,表现出超越现实的象征.而这种无形的力量或象征类似乎神启,唤醒心灵,让人体味到了某个超感觉的世界、某种美好和永恒的事物.[2]诗人《独自云游》一诗亦是如此.他用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一种对充满活力、欢乐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这与诗人所处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现实中人们增长,拜金、冷酷和自私,而华兹华斯的笔下描写着童心、童趣、梦幻和神圣,仿佛在描绘天堂的欢乐,永生的自由.诗人正是用童心思想将人、自然与上帝统一起来,创造了一幅唯美的和谐画面.

与华兹华斯不同,明代李贽“童心”思想更多的是泯灭封建纲常“神圣”性,追求真实的自然人性.李贽处于中国封建王朝的末期,当时程朱理学思想仍占据主导地位,束缚着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自由.理学以儒学为中心,将儒家学说称之为“天理”“天道”,其儒家思想的不可侵犯性为封建统治的合法性提供了依据,也成为规范人们社会道德的“神权”.至明代中期,资本主义思想萌芽,市民意识觉醒,程朱理学思想开始与社会发展脱节,封建王朝岌岌可危,李贽“童心说”就是在此时的反天理反儒学的运动中产生,为文坛诗人追求自由和自然人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封建纲常束缚了人性,李贽打破“天理”“天道”,大胆的追求人格自由,人性的真实自然,这无疑将人们对“天理”的遵从转移到对自然“人性”的追求之上.他在《童心说》一文中指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3]在李贽看来,人之所以要追求“童心”是因为人要如儿童一般敢于真实地表达自己所想,“最初一念之本心”即是人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个人不能为了达到目的而遮蔽“真实”.可以看出,与华兹华斯的“童心”思想相比,李贽的“童心”不仅具有华兹华斯笔下儿童的纯洁,他更侧重于人们真情实感的表达,特别强调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不要被“天理”所束缚,而是彰显人性的自由.虽然华兹华斯也提倡真情实感的表达,但他笔下的“童心”仿佛充满了创造性、梦幻性,似乎远离了真实的生活,表现出华兹华斯对天国神圣性的依赖.然而,李贽的“童心”却是对自然人性的重视,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二、美德回归与人欲肯定

华兹华斯所提倡的“童心”是儿童拥有的一种美德之心,是一颗天真自然、乐观善良、满怀想象的超脱功利之心,它是众多美好品质的精髓,是人的一种理想的心灵状态.华兹华斯作品中塑造的儿童形象大都纯洁善良,他们或许身世穷苦,但都乐观积极地生活.诗人的作品《阿丽斯?费尔》描写诗人坐在驿车上赶路时偶遇一个穷苦的小女孩,她因斗篷被缠到车轮里而伤心哭泣.然而,在小女孩得到一件崭新的斗篷后,“第二天,她变得那样高兴.”[4]诗中女孩天真乐观的形象跃然呈现,似乎她的童心中并没有丝毫的烦恼.诗歌虽是描写一种穷苦的生活,但却处处凸显着仁爱与欢乐.可以看出,华兹华斯笔下的儿童天然纯真,心灵明亮,在生活容易得到满足,得到快乐,这在成人世界是没有的.因此,华兹华斯笔下的儿童拥有着知足乐观、纯真善良的美德,这也是诗人渴望成人世界所拥有的.不仅如此,华兹华斯的“童心”还彰显着儿童坚强勇敢、重情重义的美德情操.在《我们七个》一诗中,小女孩原有七个兄弟姐妹,只剩下了五个,然而,小女孩却经常去墓地唱歌、吃饭,仿佛她逝去的姐弟依然活生存在她的生活之中.尽管“我”费尽思想让她承认她只有兄妹五个人,而她却斩钉截铁地说:“不,我们是七个!”小女孩敢于接受姐弟的离去,而自己又乐观开朗的生活着,并以坚定的口吻勇敢地向“我”反驳.可以看出,诗人写出了小女孩的坚强乐观精神.纵使姐弟已经离去,她也依然“陪”着他们,可见得,华兹华斯塑造出了一个重情重义的“童心”形象.在功名利禄、生老病死面前,儿童能看得如此黯淡,并以乐观坚强的心态去生活,这也是成人世界所缺少并需要拥有的美德形象.

与华兹华斯的美德崇尚相反,李贽的“童心说”则提倡对人欲的肯定.李贽在“童心说”中全面深刻地做到了为“私心”正名,并将“私心”与人的自然性情联系起来,认为这所谓的自然人性其实就是表现一个人的私欲.“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可以看出,李贽的“童心”并不是华兹华斯那样的超脱功利之心,在这里他将私心看作一个人的自然天性,看作一个人最正常、本来的状态,对人的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李贽看来,市民生活的大众俗语即是“真有德之言”,市民生活才是最真实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不仅如此,李贽还表明了本质以及个体需求的“街谈巷议、俚言野语”才是“真言”——“如好货,如,如勤学,如进取,如多积金宝……是真‘迩言’也.”也即是说,在李贽看来,人没有必要隐藏自己的真实,没必要掩饰自己的私欲私心,这些都是人最自然本真、真实的自己,都是人宝贵的童心使然.李贽的“童心”肯定了人自然性情的私欲,这与西方诗人华兹华斯对儿童美德的赞美和崇尚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主要在于李贽看到的是封建礼教对思想的束缚,而华兹华斯看到的是现代文明对人本真状态的异化,二者文化、时代差异形成了不同内涵的诗学观追求.

参考文献:

[1][希]柏拉图. 《柏拉图全集(1)》[M]. 王晓朝,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2]郭美男. 《华兹华斯诗歌童心思想探析》[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3]李贽. 焚书卷三杂说. 张建业. 李贽文集第一卷.

[4]华兹华斯.《华兹华斯诗歌精选》[M]. 杨德豫译. 北岳文艺出版,2010 年. 第12页.

该文总结:本文是适合华兹华斯和李贽和童心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思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思想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明末李贽思想对日本的影响分析
钱 犇(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 上海 200060)摘 要李贽是我国明朝末期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泰州学派”的宗师级人物,李贽一生中重视对历史和传统的重新考虑,集中体现了.

金庸留下武侠世界,斯坦?李留下漫威宇宙
今年,离我们而去的人实在有些多爷爷们失去了单田芳,爸爸们失去了金庸,孩子们失去了斯坦·李 最后一件事发生在11月12日——据CBS、TMZ……多家美国媒体报道,美.

李连志/黄彦华/周俊/李东君/李晓松/熊红钢/马硕山/雷家民/杨中良
李连志笔名墨溪,1966年生于吉林蛟河,山东沂水人 1984年于吉林敦化入伍 曾先后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1年调入沈阳军区文艺创作室,201 3年调入总部文艺创作室.

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教学思想探析
内容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好的教学方式是阅读,教育以阅读为基础,有了阅读才会有深入思考,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教师与家长需要共同进行引导,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信息量空前膨胀的当今社会,阅读并.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