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二胡方面本科论文范文 跟南宋二胡的碧泉、隐山情怀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主题:二胡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0

南宋二胡的碧泉、隐山情怀,本文是有关二胡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碧泉和二胡和山情怀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二胡论文参考文献:

二胡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家国情怀论文社会主义情怀论文

碧泉、隐山两地相距仅六公里之遥,分属素称“天下第一壮县”的湘潭县锦石乡与排头乡, 北距湘潭市区约40 公里.此潭不大,山亦不高,无瑰怪、奇观可足称道,然历史文化底蕴积淀深厚,自南宋初著名理学家胡安国(1074-1138)举家南游,定居于斯,在此援笔著书、开坛讲学,太古夷荒未辟之墟,遂燃起文明之火与智慧之光,成为南宋湖湘学派的源头,理学研究与传播的重要基地.

胡安国、胡宏父子在碧泉、隐山的文化活动,《宋史》胡安国、胡宏二传及胡寅所作,洋洋洒洒数万言的《先公行状》均只字未提,于其在衡山的学术事迹亦仅寥寥数语.其实,胡安国晚年居于斯而卒葬于斯,胡宏更是将人生后半辈子托付给了这个南蛮之地.

南宋建炎四年(1130),胡安国接受友人侯师圣之劝,躲避战乱,携家人、门徒自荆门再迁,在其潭州籍弟子黎明、杨训的恳荐下,转道宁乡,暂居潭城(现湘潭市城正街湘江边),继而沿涓水而上,偶遇一方清泉,乃率门生弟子夷榛莽,植松竹,于潭畔筑庐而居.胡宏《有本亭记》回忆当时的具体情景说:绍兴庚戌岁,先君子自荆、郢赴吴、越,遇腹心之疾,不至而返.徜徉游行,遂至湖南,横涉清流,顾而叹曰:‘此非沧浪之水乎?何其清之甚也,源可寻而濯我缨乎?’则命门弟子问津于居人.于是傍西山之阴,逶迤而入,不及百步,于苍然群木之下,翠绿澄净,藻荇交映,俗以其色故号为“碧泉”.

按,关于胡安国一行来湘潭的时间,胡寅《先公行状》作建炎三年(1129),胡宏此记作“绍兴庚戌”,而绍兴间无庚戌年,庚戌岁在建炎四年.文中所谓“门弟子”,当为胡安国徽宗崇宁四年(1105)提举湖南路学事时的学生黎明.碧泉潭水清澈见底,冬暖夏凉,终年水温20℃左右,故碧泉之名由始而来.张栻《过胡文定公碧泉书堂》一诗颂赞此地说:“爱此亭下水,固若玻璃盆.晴看浪花涌,静见潜鳞翻.”光绪《湘潭县志》卷四《山水》亦载:

碧泉出自唐代,涌沙成珠,状若倒雨,投物皆作翠玉色.《舆地纪胜》所谓“澄碧如染”者也.泉底有小金莲花,上有奇树,四时恒荫,胡氏来居,其名益显.

胡安国晚年在碧泉、隐山等地生活八年,其文化功绩可圈可点者甚多.措其大端,一曰创建书院,设坛讲学,开创湖湘学派,奠定湖湘文化之基.胡安国创建的书院距离碧泉潭约百米许,始称书堂、讲舍、精舍不一.《湘潭隐山涌田胡氏七修族谱》卷五载:“碧泉书院座湘潭十一都碧泉旁.”院内及周边遍植花草树木,风景宜人,为读书治学的良好场所.胡寅《碧泉芍药》四首其二曰:“林影溪光风力微,黄鹂隔叶啭还飞.从教万点飘浮去,赖有庭花愿不违.”胡氏家族乃学术世家,胡氏门下人才辈出,隐山碧泉书堂当时备受士林推崇.前来碧泉书堂从胡安国学的弟子中,除胡宏等胡氏子侄外,前揭黎明、杨训及韩璜、李椿、彪虎臣、范如圭等均是.如胡安国来碧泉后所收的第一个弟子杨训,尝向胡安国问为孝之道,“不汲汲于利禄,其在碧泉讲舍,久而愈恭.”(光绪《湘潭县志》卷八)碧泉书声琅琅,弦歌鼎盛,极一时之盛,为湘潭六所古老学府之最,有“衡岳湖湘之学,皆起于此”的美誉,湖湘学派于斯肇始.

胡安国在碧泉、隐山期间,又曾于绍兴三年(1133)七月,在衡山紫云峰下“买山结庐”,建文定书堂.书堂落成时,胡宏撰写《文定书堂上梁文》.在其后的近五年中,胡安国主要生活于湘潭与衡山,往返两书院间.光绪《湘潭县志》卷八曰:“碧泉距南岳迩而远于县治,故于时称衡山胡氏,而后或遂以胡氏为衡山人.”事实上,胡氏父子晚年在湖南的基点当为湘潭碧泉、隐山,其精神归属亦在此,胡安国卒后葬于隐山即是明证.

二曰续撰并完成《春秋传》,寓救亡图存之爱国精神,开创湖湘文人经世致用的传统.胡安国早年在太学时曾经从学于以治《春秋》学有名于当世的泰山孙复之弟子朱长文,得其真传,长于《春秋》学研究.绍兴五年二月,高宗令纂修前此所著《春秋传》,胡安国在其次子胡宁的协助下,于绍兴六年(1136)底完稿,奏《进春秋传表》于高宗.《朱子语录》卷八三评价说,“胡《春秋传》有牵强处,然议论有开合精神”,既肯定其方法上的“开新”,也批评其解经的疏阔和牵强.朱熹所谓“开新”,可以理解为胡安国能对长期以来“《春秋》经说”与“《春秋》史说”的争论采取持平之论,肯定《春秋》既是信史,同时又认为圣人微言大义,“以鲁史而见王法”,寓经于史,经史一体.在具体解经方法上也能打破过去专主一传,变为弃传从经,又兼采三传,所谓“事按《左氏》,义采《公羊》《谷梁》”,从而自成一家.从这一《春秋》观出发,胡安国将该书的写作目的定位在“尊君父,讨乱贼,辟邪说,正人心,用夏变夷,大法略具”(《春秋传》序,《胡氏春秋传》卷首,《四部丛刊续编》本),即遵《春秋》“尊王攘夷”之传统,鼓吹抗金,救亡图存,为南宋现实政治服务.凭借这一思想的制高点,该书成为南宋治《春秋》者之宗,其影响远远超越于宋代刘敞、叶梦得等人同题之作.高宗阅后,谓其深得圣人之旨,常将书置之座右,二十四日读一遍.胡安国《春秋传》所彰显的“经世致用、内圣外王”之学经过胡宏、彪居正、张栻等门徒与后学的推广、传播,沾溉了历代湖湘学子.明代湘人李东阳《衡山县重建文定书院记》说:胡安国“身既不用,其所为《传》,卓然成一家言,至我国朝遂列居学宫,用诸场屋,为不刊之典”(《怀麓堂集》卷六五).

三曰与当地高僧谈经论道,写作诗文.隐山虽不高,然其地属南岳衡山之余脉,白云庵、慈云寺等庙宇当时香火甚旺.胡安国在湘潭的僧籍朋友圈中,即以隐山高僧虎溪禅师与其交情最深.僧开怀虎溪,号云石上人,亦称草衣法瓒,为隐山慈云寺住持.光绪《湘潭县志》卷八载“: 绍兴中有虎溪,号云石,居山后龙王岩,胡安国数与之游, 颇示神通, 为道俗趋仰.”胡安国初至隐山,法瓒长老就前来拜访.法瓒新建佛殿后,胡安国与胡寅父子合作为撰《湘潭县龙王山慈云寺新建佛殿记》.胡安国去世后,法瓒曾守护其陵墓.故胡寅在《祭龙王长老法赞》中十分感激地说:“念我先子,筑丘宫前,樵牧不犯,师勤则然.”

胡安国七岁始为小诗,后以理学名家,传世诗文并不多.《宋史》本传即载其“少欲以文章名世,既学道,乃不复措意.”其《文集》十五卷早已遗佚,今《全宋文》卷三一四六存其文49 篇,《全宋诗》卷一三七〇存其诗22 首.其诗可确考作于碧泉者,有《移居碧泉》《奉次朱子发稧饮碧泉》《春日抒怀》等,记其购地、建舍及其与当地友人往来的情况.《移居碧泉》诗曰:“买山固是为深幽,况有名泉洌可求.知梦正须依白石,澹情好与结清流.庭栽疏竹客训鹤,月满前川寺补楼.十里乡邻渐相识,醉歌田舍即丹邱.”《奉次朱子发稧饮碧泉》诗云:

不牵春草咏池塘,且对山泉共举觞.

碧玉涌波清见底,戏鳞依荇款成行.

杯盘草草情逾厚,淡语平平味更长.

亦有浯溪耸天石,待锲佳颂压元郎.

可见胡安国人生最后几年已经摆脱战乱流离,过着相对比较舒适、清闲而安逸的生活.又,《天下隐山·艺文篇》(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载胡安国《同张敬夫上隐山命宏儿牵手》《张敬夫过访即携看泉》《题木犀花同张敬夫作》等诗.按,胡安国绍兴八年(1138)卒时,张栻此时虽已随其父张浚来到谪居地永州,然年仅五六岁,不至有诗,胡安国不至称其张敬夫,更不可能唱和其《南轩木犀》诗(见《南轩集》卷五).张栻离开隐山后,乾道四年(1168)第一次故地重游,所作《过胡文定公碧泉书堂》诗有“念我昔此来,及今七寒暄”句,按此推算,他首次来碧泉书院从学,应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而此时胡安国已墓木已拱.由此看来,这几首诗当为伪作,《全宋诗》也没有将其收入胡安国集中.

胡安国绍兴八年四月十三日殁于书堂正寝,高宗破格赐谥文定,又赐金、帛委命湖南监司安置丧事,由潭州官府具体筹建,同年九月一日葬于隐山.墓前原有石人、石马,四周有石栅栏,植有松柏.又赐田十顷抚恤其子孙.胡寅《先公行状》载:“诸孤以其年九月一日葬于潭州湘潭县龙穴山,令人王氏祔焉.”(《崇正辩·斐然集》卷二五,P560,中华书局1993 年版)王氏为胡安国的继室,胡宁、胡宏兄弟两人的生母,绍兴元年卒,后胡安国与其合葬.相传明武宗朱厚照南游至此,见寺院庙宇,富丽堂皇,楹联匾额,琳琅满目,遂于观音殿前门题下“天下隐山”匾额,缘此,胡安国后裔1981 年重修的墓前有“秉春秋大笔,葬天下隐山”之联,左碑所刻诗曰:“闽江生出到湖南,学问渊源不等闲.秉笔大书千载史,春秋留给后人看.”右碑所刻诗曰:“放学三湘恋地形,碧泉驻迹讲诗文.潭州开派分枝秀,留得声名到此今.”诗不知何人所作,虽艺术上流于浅易鄙俗,然淋漓尽致地颂赞了胡安国在隐山续撰《春秋传》,授徒讲学,奠定湖湘文化之基的功绩.

胡安国有胡宁、胡宏二子,又奉母命抚从兄胡淳子胡寅为己子.他去世后,其季子胡宏(1105 一1161)守遗体、奉遗训,续传文定公之学,发扬而光大之.《宋史》卷四三五《胡宏传》《宋元学案·五峰学案》均称胡宏“卒传其父之学”.

胡宏于建炎四年随乃父同来湘潭,绍兴三十一年卒于斯,时间长达三十余年.根据存世文献与本人著作,胡宏在碧泉、隐山的文化活动十分频繁,具体说来,约有如下数端:一是扩建书院,增修有本亭.胡安国讲学时,虽以湖湘本土弟子为主,然书堂声誉渐浓,至胡宏时,不断有外省学子前来求学.为扩大办学规模,胡宏将乃父原有书堂修缮扩建,正式更名为“碧泉书院”.扩建后的书院建筑格局,以院门、明伦堂、讲堂、文昌楼为中轴,两旁有角门、考棚、肄业所等.书院扩建时,胡宏特作《碧泉书院上梁文》,阐述办学的目的与愿景,期望“远邦朋至,近地风从”,共同“寻绎五典之精微,决绝三乘之流遁”,“以振伊洛之业于无穷,以回洙泗之风于万古.” 胡宏又于绍兴十年(1140)在碧泉潭上建亭以纪念逝去的父亲.他从“性也者,天地之所以立也”的“性本论”哲学观出发,名其所建之亭曰“有本亭”,并作《有本亭记》(原亭毁于战火,2011 年重建)一文记其地理位置与周边自然风光.乾道元年(1165)张栻转教长沙后,碧泉书院渐趋沉寂,南宋末年,在战乱中被焚,元、明、清及民国年间,屡经毁葺.明*学家湛甘泉、王阳明曾在此讲学.20 世纪中期,多次遭到不同程度损坏,现已改为民居,遗址惟剩一块字迹模糊的石碑立于田埂路边,叙说着历史的沧桑.

二是著书立说,写作诗文,成就其理学与文学之声名.胡宏自幼博闻强记,终身不事科举,潜心学术,少受“过庭之训”,从胡安国学伊洛之说,年满二十,于京师汴梁师从程门高徒杨时,在荆门学《中庸》于侯师圣,来湖南后,游学讲道于湘潭、衡山三十余年.其《与向伯元书》记载当时在碧泉半耕半读的生活情景曰:“穷居杜门,躬理耕植,时读经史,以求寡过.”胡宏在碧泉书院最值得称道的是撰写理学名著《知言》六卷.该书体例亦如《论语》,随笔札记,主要记录胡宏论学之语.门人张栻评价该书“其言约,其义精,诚道学之枢要,制治之蓍龟也.”(《南轩集》卷一四《胡子知言序》).朱熹称扬此书“思索精到处殊不可及”,但又删除部分他不赞同的内容,并加非难,成《胡子知言疑义》.实际上,这些被朱熹所删消的见解,正是胡宏政治、*与教育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全祖望《宋元学案》卷四二《五峰学案》按语曰:“绍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其所作《知言》,东莱(吕祖谦)以为过于《正蒙》,卒开湖湘之学统.”高度肯定其在湖湘文化发展史上的开创地位与启蒙作用.

胡宏的《五峰集》中现存诗歌106 首,比胡安国诗数量要多,艺术水准也要高.其中创作于湘潭的诗有《碧泉兴作即事有感因续魏武之诗》《和韩叔夏碧泉》《碧泉九日有感》《碧泉独步》《碧泉书院偶书花木七首》《和僧碧泉三首》《泉上》《书院即事》及《绝句五首》等.这些诗在题材上以模山范水、赠答酬唱、吟咏性情为主.张栻《五峰集原序》即载:“惟先生非有意于为文者也,其一时咏歌之所发,盖所以抒其情性.”

胡宏在碧泉,最可称道的是广收门徒,续传家学,使湖湘学派声名鼎盛,堪称一代师表.在教学方法上,胡宏坚守乃父“春秋大义”的家法,对内强调心性修养,对外倡导经世致用,培养了彪居正、吴翌、胡实、胡伯逢、赵师孟、孙蒙正、向浯、胡大原、胡大本、胡大状、胡大时等名儒,尤其以“东南三贤”之一的张栻最为知名.这些人物在《宋元学案》或有学案,或有小传,体现了南北宋之际湖湘思想哲学的盛况.南宋理学“东南三贤”中,朱熹、吕祖谦为胡宪的弟子,张栻为胡宏的门人,均与湖湘学派有着密切的关系.胡氏兄弟在南宋思想学术史上地位之高可以想见.

胡安国、胡宏父子在碧泉、隐山前后辛勤耕耘三十一载,成功地建成湖湘第一个学术研究与传授基地——碧泉书院,开创了一个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地域特色鲜明、学术师传清晰的理学流派——湖湘学派,很好地将书院教育与理学研究有机结合,为南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奠定了一个极好的模式.湖湘学派在其后近千年的发展中,虽几经起伏,然生机盎然,历久弥新.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常称“ 湖南学”“湖南一派”“湖湘学者”“湖湘学”等,堪称从学理上第一个提出“湖湘学派”概念的学者,虽然他对湖湘学理论并不十分肯定.真德秀(1178-1235)知潭州期间所作《潭州劝学文》对湖湘学统的学术渊源有一个详细的描述.文章开宗明义:“窃惟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也认为:“湖湘一派,当时为最盛.”(《宋元学案·南轩学案》)

他与全祖望合编的《宋元学案》就专为湖湘学派列出六个学案,为该派学者个人列传的竟有百人之多.其中《衡麓学案》《五峰学案》对胡氏父子在湖南讲学,上承孔、孟,下启朱、张,评价甚高.光绪《湘潭县志》卷八《诸胡列传》高度赞扬南宋胡安国父子的学术地位说:“道学开自周敦颐,乡邦无传其学者.至安国及子寅、宏来发明之.湖湘之学,比于关洛”,“胡开潭学, 朱张继响”.

碧泉书院兴盛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从这里走出的湖湘士子得胡氏父子湖湘学的精髓,成为湖湘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胡门弟子于后世影响最卓者为张栻.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栻奉父张浚命负笈至湘潭碧泉书院,正式拜胡宏为师.“ 先生(胡宏)一见,知其大器,即以所闻孔门论仁亲切之旨告之.”(《朱文公文集》卷《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他在碧泉读书期间,命其书斋曰“南轩”,故人称其为南轩先生.张栻在碧泉书院的时间仅四年.乾道元年,湖南安抚使刘珙知潭州,重修废弃了三十余年的岳麓书院,次年聘请年长德高的彪居正主持学政,而教学之事则由张栻主之.张栻到长沙后,为作《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承继碧泉书院讲研结合、师生讨论式教学方式,创办城南书院、重塑岳麓书院,作为其继续传播湖湘学的重要场所,从此,湖湘学派教育基地从湘潭转移到长沙,彪居正、吴翌、赵师孟以及胡大原(胡寅子)、胡大本(胡宁子)、胡大壮、胡大时(胡宏子)等纷纷赴岳麓书院讲学,传胡氏之学,碧泉书院趋于荒凉、沉寂.淳熙二年(1175)二月,张栻自长沙赴桂林,再次转道湘潭碧泉,瞻仰旧居,颇生黍离麦秀之感,其诗曰:“人事苦多变,泉色故依然.缅怀德人游,物物生春妍”,“屐齿不可寻,题榜尚觉鲜.书堂何寂寂,草树亦芊芊.”(见《淳熙乙未春予有桂林之役自湘潭往省先茔以二月二日过碧泉与客煮茗泉上徘徊久之》)

胡门其他弟子在发扬湖湘学方面也作出了很多甚至很大贡献,如迎胡安国定居碧泉的黎明,《宋元学案》卷三四载其“以孝友信义著称,师事胡文定公.建炎之乱,文定避地荆门,先生为卜室庐,具器币,往迎之”,“湖湘学派之盛,则先生最有功焉” .胡宏《送友人归荆南》诗亦颂誉黎明为“圣门子贡最贤达”.胡安国的外甥范如圭未及成年而孤,一直受学于乃舅,发扬其“春秋学”之大义.朱熹称赞如圭讲解学问“义理切当,援据分明,先儒训说,皆未及也”.又如潭州善化人谭知礼,辞却奉养双亲的家务,“以坏器盛粗饭菜羹而食”,潜心研究《春秋》三传及《资治通鉴》.其他弟子如彪虎臣、彪居正父子等也皆为后世所称颂.张栻1180 年卒后,其门人、女婿胡大时先在岳麓书院讲学,后回到碧泉书院,被称为“碧泉遗老”,为湖湘学派的实际领袖,经常解决湖湘弟子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惜无文集遗存,影响不大.胡大时1210 年卒后,葬碧泉书院后的盘屈石山之上.

碧泉、隐山的风水与二胡的文脉除奠定湖湘学派之基外,还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浸染、沾溉当地后人.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碧泉、隐山一带传承、践履二胡之学,走出湖南,走向世界者不乏其人,其中桂在堂周氏即其中杰出代表.周家世代簪缨,兰桂腾芳.据光绪《湘潭县志》卷八《周系英传》记载,桂在堂周家发迹于明天启间郧阳教授周之命.乾嘉时期的周系英(1765—1824)为清朝大臣,乾隆五十八年进士,嘉庆间入直南书房,官至吏部侍郎.清末“中兴”名臣左宗棠入赘隐山桂在堂,在此度过了夯实基础、蓄锐待发的十三年.周家女婿中,除左宗棠外,还有《湖南文征》的编者罗汝怀、历史剧《玉田春水轩杂出》的作者张声玠.周氏家族中,群星闪耀、男女同辉,左宗堂的岳母王慈云,夫人周诒端;还有王慈云老人的孙女、侄孙女、外孙女,周诒端的姊妹及堂姊妹等十三人,个个工诗,是继名冠湖湘,排头郭家瓦屋“郭氏女诗人群”后的第二大女诗人群体.桂在堂周氏家族著名诗人周大烈(1862-1934)亦满门英才.周大烈著有《夕红楼诗集》八卷,与梁启超、陈三立交情甚笃,时相唱和,曾执教陈三立之子陈师曾.七个女儿均聪颖异常,其中六女周俟松、周铭洗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周俟松曾为其丈夫,著名作家、学者许地山撰有《许地山》《许地山年表》等书;周铭洗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曾执教于国立山东大学,1949 年后赴美,曾将《老子》、唐诗等翻译、介绍给西方读者.

隐山一代杰出人才还有黄氏家族中的湘军部将黄润昌、黄润珂兄弟,光绪刊《湘潭县志》均有其传.晚清“旷代逸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杨度之岳丈即黄润珂.据《杨度日记(1916 一1920)》载,杨度曾经多次来此考察、探亲,其深信不疑的“帝王之术”颇受二胡之影响.曾先后任秘书、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周小舟就出生在隐山东麓狮龙桥边,共和国元帅彭德怀的故乡乌石离隐山不过五公里,两位革命家能写就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与同乡先贤的滋养不无关联.

天下隐山,千年碧泉,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南宋以来州官府吏、文人墨客多来此游览,凭吊二胡遗迹,演绎二胡故事,留下诸多诗文佳作,汇入湖湘文化的浩荡长河.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社科联副主席、二级教授、文学博士.)

归纳上述,此文是一篇关于二胡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碧泉和二胡和山情怀相关二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良栖山院:饮一瓶老板背回的虎跑泉
图文 李玲(态客民宿试睡员)初识良栖,只源朋友提及,那里非常适合孩子 每年潮湿微雨的春季,都会去杭州兜转一圈 喜欢杭州,已经不是因为这里有相看不厌的景色,更多是因为有令人感觉温暖的民宿 良栖,择良而栖.

立山的书、画、印
别署鲁园、养正山房 1985 年生于山东省临清市 2016 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创作方向),导师为骆芃芃教授 现为国家艺术基金青年篆刻人才重点培养对象、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学术委员、鲁.

李松、赵关云、梁化山、陈文角色设计作品
作者简介李松梧州学院讲师 作品为梧州学院科研项目(2013B0014)、梧州学院教改项目(WYJG2014A001)成果 赵关云梧州学院讲师 作品为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编号KY2016.

究天人之际:历史、自然和人关于《山本》答杨辉问
杨辉先从题目谈起 在后记中,您开宗明义地写道山本意为“山的本来”,是“写山的一本书” 这山就是秦岭 而“关于秦岭,我在题记中写过,一道龙脉,.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