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建筑文化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和从建筑文化的角度探析古镇的保护性搬迁以重庆大昌古镇为例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建筑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1

从建筑文化的角度探析古镇的保护性搬迁以重庆大昌古镇为例,本文是建筑文化类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与重庆大昌古镇和角度探析古镇和建筑文化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建筑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建筑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建筑和文化杂志建筑模型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摘 要:由于三峡工程的蓄水,大昌古镇已沉入大宁河底,当地政府于2002年启动了古镇的保护性搬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大昌古镇的保护性搬迁于2008年已完成.新建的古镇,虽继承了老古镇的一些建筑文化特色,对一些有重要价值的老建筑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新建古镇还是失去了一些古建筑的古朴与宁静,还是有不足和令人惋惜之处.

关键词:建筑文化;保护性;搬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我国很多极具特色的古镇面临着搬迁重建的窘境.这些新建的古镇往往都打着保护性搬迁的旗号,所谓保护性搬迁指的是对古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改建.目前,我国的古建筑保护性搬迁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整体搬迁,这种方式有很大的科技含量,如武当山遇真宫的搬迁,由于受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遇真宫将沉入水底,对于遇真宫的搬迁,当时相关专家也提出了众多的方案,但最后决定的方案是把遇真宫整体顶升12米,这样就不用拆解一砖一瓦,因而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古建筑;第二种方式是原址上的保护性维护,由于一些古建筑年代久远,特别是木制建筑容易老化,对于这种建筑的维护一般就是用新的建筑构件替换老化的构件,这也是目前最常见的保护方式,比如故宫的维护等.第三种方式是异地的保护性搬迁,这种方式一般是把古建筑进行拆解,然后把拆解的构件进行编号,异地选址按编号把构件进行重新组合,目前三峡库区的很多古建筑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比如张飞庙等.本文中大昌古镇的搬迁也是采用第三种方式.

一、大昌古镇的前世今生

大昌古镇坐落于长江三峡腹地的大山深处,紧邻大宁河,据《巫山县志》记载,大昌在商、周时期称泰昌,为巴国的属地.后周时期改为大昌,清康熙时期废县,并入巫山县,它真正始建于晋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有完整的城门、城墙,但由于整个古镇体量较小,因而有袖珍古城之称,并且它还是三峡库区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大昌古镇“上扼巴蜀,下控荆襄”,是当时重要的水码头和盐业中枢,历来是兵家争夺的要地,从春秋时期的楚、夔、巴蜀之争到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从明末张献忠“三过大昌”,到清初的义军抗清.大昌古镇虽没能逃离了战乱纷争,数度经历战火,但却奇迹般的保留了下来.由于大昌古镇处于盐业转运枢纽、经济文化的走廊和人口迁徙节点这三方的交汇处,因而受到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和巴楚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冲击,其表现在建筑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的特色.

由于三峡工程于2003年开始蓄水,大昌古镇原址已全部沉入大宁河水之下.2002年2月大昌古镇的保护性搬迁工程正式启动,2008年已完成了古镇的整体搬迁.古镇按原貌在距旧址8公里外的西包岭下大昌湖边进行复建,它的搬迁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建筑物在拆解时就在其构件上编号,运到新址后再按编号进行拼装,以期恢复原样.

二、大昌古镇的建筑文化特点

搬迁前的大昌古镇建筑多为明清时期修建,有较为合理的布局.古镇里有三十七幢古民居建筑,有完整的古城门和古城墙.古镇只有两条主街道,临街两排的老房子飞檐翘壁,中间是幽长的青石古道.古镇现存东、南、西三道城门,东为朝阳门,西为永丰门,南为通济门,城门都保存完好.

大昌古镇的建筑有三大特色:高高的封火山墙、造型别致的双披檐和深深的天井.古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就是温家大院,它也是古镇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群.它建于清朝初年,坐西向东,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建筑,但和北方的四合院比较起来又显得小巧玲珑.大院占地320多平方米,由门厅、正厅、后厅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为穿斗式结构,共有12柱37架梁,整个建筑雕栏画柱,小巧、精致.

大昌古镇的建筑带有明显的川西民居和中原民居交汇的特点,这也是和它的地域文化相适应的,因而和重庆本地的大多数古镇有较大的区别.重庆本地的古镇都是采用吊脚楼的形式,依山临水的杆栏式建筑层层叠叠,比如江津的中山古镇、酉阳的龚滩古镇等.大昌古镇与这些古镇相比,显得更加的大气磅薄,它不仅有大量的独立院落,还有宽阔的街道;不仅有保存完好的城门,还有清晰可见的城墙;不仅有完善的行政系统,还有良好的防御系统.这些都是重庆的其他古镇无法比拟的.

三、大昌古镇保护性搬迁的得与失

对于大昌古镇的保护性搬迁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不仅要看到这类建筑保护性搬迁的优点,同时也要认识到它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古建筑,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这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我们来探析一下大昌古镇保护性搬迁的优势.我认为它最大的优势就是避免了这么优秀的古建筑群沉入了水底,通过搬迁可以完整的呈现三峡库区古建筑的风采,不仅为建筑界,也为考古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从建筑规划的角度来探析,它的新选址可以杜绝或减轻自然灾害以及其他次生灾害的发生,因为原有的大昌古镇是建立在一个盆地之上,在没有修建三峡大坝之前,大宁河在汛期常常泛滥,大昌古镇经常面临洪水和滑坡的危险.新建的古镇在半山坡的一个高地之上,地基严实,三峡大坝蓄水后大宁河的汛期也变得可控,因此新建的选址较之以前更为安全;其次,搬迁后的古镇建筑可以更为科学的进行规划,特别是隐蔽工程的规划,因为大昌古镇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改建的,地面建筑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隐蔽工程可以说是完全重新设计,比如说下水道、水路、电路等,这些重新设计的隐蔽工程也可以更好的保护建筑.最后,通过对古建筑的改建,可以更好的监管建筑的质量,杜绝了一些危房的安全隐患,通过政府的整体开发,还可以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质量.

看到了保护性搬迁的优势,我们也要认识到它不足之处.我认为最大的不足就是搬迁时古建筑难免会遭到破坏,因为大昌古镇的整体搬迁,并不是对古镇上的三十几栋建筑都做到保护性搬迁,而是对重点建筑进行保护性搬迁,如温家大院、城门口、丁字口等地.大多数建筑都还是仿照原有建筑新建的,高高的山墙里面还是隐藏了钢筋混凝土,厚厚的墙灰掩盖了历史的沧桑,巨大的青石板也失去了岁月的磨痕;其次,搬迁后大昌古镇的商业气息严重,没有了原来的和谐与宁静,古镇中没有了青石路上悠闲地天伦之乐;没有了邻里之间的怡然自得;没有了码头上的喧嚣和船工的号子,有的只是操着各种口音的游客和沿街叫卖商铺.最后,搬迁后的古镇与周围的建筑不协调,由于原有的大昌古镇已沉入湖底,在新的大昌古镇周边新建了大量的移民安置房,这些安置房都是新式的建筑,整体风格与古镇显得格格不入.

大昌古镇的保护性整体搬迁,我认为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出发,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保护性搬迁既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古建筑,但又因为搬迁破坏了古建筑;既保护了传统文化,又破坏了文化;在我们看来这是古建筑的一次死亡,可对当地居民来说这何尝又不是一次新生.我想这一切都只有交给历史来检验,让后人来评说.

指导教师:袁恩培教授

作者简介:

王刚,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上文结论,这是大学硕士与建筑文化本科建筑文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重庆大昌古镇和角度探析古镇和建筑文化方面论文范文.

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宿舍文化育人路径探析
摘要宿舍文化在高校学生的价值导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宿舍文化建设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已略显“疲态”,构建以新媒体为发生介质的宿舍文化建设模式是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切实增强.

基于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绘本课程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育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运用闽南传统文化中饱含着的深刻精神内涵以及丰富底蕴,尤其是闽南传统建筑的精美融入于闽南地区的美术教育,对于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

现代旅游业背景下徽派建筑文化的继承
【摘 要】本文阐述了徽派建筑文化的形式与特征,以及旅游资源发展现状,提出了在现代旅游业发展冲击下既保留徽派建筑文化的传统典型特征,又通过旅游业发展传播徽派传统文化的方法 【关键词】徽派建筑;旅游业;结.

乡土建筑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基质特性
摘要乡土建筑文化是乡土社会的载体,真实记录着乡土社会的思想智慧、知识经验、技术艺术、礼俗习惯的现时态与历时态 它的基质存在于乡土社会认同和运用的哲学思想、材料用的知识智慧以及民间信仰之中 它具有民族性.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