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古诗十九首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和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主题:古诗十九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5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该文是古诗十九首类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与《古诗十九首》和生命意识和文人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古诗十九首论文参考文献:

古诗十九首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十二章翻译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人生十六七杂志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摘 要:《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之作,其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东汉末年.它不仅代表了汉末士人的心理特征,而且是反映汉末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

汉末是一个道德观混乱的时期,这使得士人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他们在思想方面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创作出大量表达个体情感的经典作品,表达了士人对自我价值的执着追求,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古诗十九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

在汉末这个“人的意识开始觉醒”的时代,生命得不到保障,再加上时代的动荡,这就使得人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在这样的情形下,个体的生命意识愈发蓬勃.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心态

作者简介:杨美林(1991.12-),女,汉,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人,扬州大学16届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76-02

由于汉末时期社会局面动荡不安,这使得士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在京城权贵之间营生,但却往往受到限制而不能得志,这就让他们有了一种悲愤、伤感的心态,从而形成了汉末士人这一社会群体的独特生活心境.这种独特的生活感受在《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得很突出.

汉魏时期,文人五言诗很兴盛,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因而,本文从探究《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入手,对发掘汉代诗歌是有很大意义的.

本文采用比较法和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古诗十九首》的诗文内容入手,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来看诗人对人生短暂、生死离别、生命脆弱的态度以及诗歌内在所流露出来的浓浓的生命意识.

一、创作背景

(一)作者及年代

最早出现《古诗十九首》的是《文选》,因其作者和写作年代无法确定,萧统命名其为《古诗》.学者们对《古诗十九首》评价颇高,且他们大多认为《古诗十九首》中的诗作产生于东汉末年,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其作者多为汉末理想抱负得不到施展的士人们,不是出自于某一人之手.

(二)社会背景

《古诗十九首》初创于汉末时期,此时,社会风气日渐不良,政局也混乱不堪,贤臣良士受到奸臣迫害,同时,各个地方的官员们也开始兼并土地,欺凌弱者,这就使得有钱人势力更加强大,穷人在那样的环境下更加难以生存,因此,阶级矛盾越发严重,农民开始起义.再加上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危害,社会时局更加混乱,在这些危机爆发的同时,汉王朝的统治已很难维持.

作为抱有宏大理想的士人,在这种时局下,他们对个体的生命价值越来越重视.仕途不顺,精神备受摧残,前途一片黑暗,士人们的感情从而变得错综复杂,人情淡薄,世态炎凉使得他们惆怅迷惘,这种感情便升华为他们的集体心理情感.

(三)思想背景

汉武帝时期,汉朝的政治经济达到一个鼎盛时期,汉宣帝后,政治开始腐败,逐渐走向衰落.王莽虽对政治经济进行改革,但却以失败告终,自此,汉朝败落的局面已不可挽回.汉末时期,百姓备受战争带来的灾难,各种矛盾聚集在一起,思想也变得复杂,新的生命在腐朽中萌生.文人们的自我生命意识逐渐增强,创作思想也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他们的创作思想开始向抒情方面转变,创作目的也变得不那么功利.由于这种多方作用的结果,汉末文人的创作风格变得与前代不同,处处流露着感彩.

二、生命意识

(一)生命意识的觉醒

东汉初期,朝廷采用的选式为下层士子们带来了希望,但随着腐败风气盛行以及奸臣外戚对朝政的把控,这种选官制度变成了一种形式.此时国家的权利被贵族把持着,知识阶层被“边缘化”,不懂得治国之策的掌握着国家的命运,而拥有伟大抱负的知识分子却只能游走于市井.在这种情形下,向来清高的知识分子仍然不与这个世俗的社会同流合污,并用这种道德目标来要求他人,这一群体,有着相同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但却无法实现这些人生理想.比如余英时所说“士之群体自觉”,这一群体不断发展,以致有了一定规模,便开始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朝政,指正当权者的过失.在这种情况下,对朝政的“清议”开始形成了,“清议”本来是选式的一种,用来考核文士的能力的,现在却反过来被文人用于评判朝政,况且影响力甚大,但“清议”之风的盛行也给文人带来了“党锢之祸”,这是他们陷入了一场灾难之中

“党锢之祸”后,文人们离权利中心越来越远,他们为国效力的想法已变得更加难以实现,从而开始独善其身.在这种境况下,士人们便产生了对生命的感叹.死亡是人生来就必须经历的事情,而对待死亡的态度却又很多,这也尤为重要,这种态度体现了人对易逝的生命与无常的人生的一种观点.

(二)对死亡的态度

在我国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第一次将“生与死”作为话题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当然,“生与死”一直以来都是文人所关注的话题.

死亡的气息充斥着《古诗十九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 (《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诗人通过对身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心中的情感,体现对待死亡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便是“生命是有限的,而自然是永恒的”.诗人对待死亡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因而在死亡面前变得更加坦然.《古诗十九首》从各个方面来表达诗人对生命易逝的感叹,这些感叹难免会让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对于生命的短暂而言,诗人也许只是感伤而已,但对于死亡,诗人的内心则是充满了恐惧之情.《古诗十九首》中有大量描写坟、黄泉之类的词语,这些都体现出了个体对于死亡的恐惧之感,面对死亡,人们都会感伤悲叹.“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这样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因为每个人都将在某一天成为其中之一,则能不让人恐慌、焦虑和忧伤呢?

《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者们在遭遇仕途不顺时,精神也备受摧残,在这种逆境中,他们通过寻求肉体上的欢乐来寻求快乐,放纵自己,用酒、色来麻痹自己,从而让自己悲愤的情绪得到释放,不再思考人生,也不再对生命的意义有所追求.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表面看上去是在及时行乐,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对自我的一种摧残,并不能从中得到解脱,反而会增添许多伤感之情,或许是由于对自我生命意义过于重视,才会出现这种表面消极的做法.

(三)对生命价值的追寻与探索

古代的士人们都有经世济国的人生抱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这样的伟大理想的支撑下,士人们会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之中,为社会国家的发展贡献一生,这不但使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作用,更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

面对生死,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也正是因为生命短暂,人们才会想借助一种特殊的方式让生命延续,这种方式便是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者们生逢乱世,这使他们无法实现人生理想,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深深地挫败感.但他们没有就此沉沦,相反,他们仍保持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保持着自己的尊严.

在死亡面前,每个人都是渺小的,我们终将面对,正是因为这有限的生命督促着人们去寻找一种使生命延续的方法,即当我们的生命走向尽头以后我们的价值依然存在.生于社会混乱环境中的《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黑暗的社会现状摧毁了他们为国尽忠的远大理想,并使他们的内心出现了无法消去的挫败感.但这并没有使士人们就此消沉,他们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一种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

1.追求理想,自立自强

生命固然重要,但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也绝不苟活.舍生取义是儒家所称颂的君子之道.坚定自己的理想,不为外界利益所动,自尊自重,不屈于他人压力.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描写了盛年己过,衰老和死亡不可避免的到来,“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历代的士人们始终以人民、社会疾苦、国家命运为中心,忧国忧民、经世济国、治国平天下.

2.修身养性,护卫良知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传统,对道德修养有着很高的要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儒家思想中是把修身、养性作为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根本.

由于汉末文人生命意识地觉醒,使得他们对自身生命价值也更加重视,其所处的汉末时代使得个体生命朝不保夕,因而只能奉行“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而“慎独”则是文人们“独善其身”的一个修养原则.

代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士”,从西周时期开始就已经形成了一个阶层,他们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代表.一直以来,士人们始终把思想文化的传承作为自己的责任.

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的问世,为五言诗注入了新的血液,推动了其发展,并且对建安风骨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为唐诗的兴起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为五言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诗十九首》尽情抒写汉末士人的个人心灵感触,是我国抒情诗的典范,尤其对魏晋以来文学的抒情形式更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它的创作手法也影响到了后世的评论类著作的产生,后人往往会以《古诗十九首》为参照来品评诗歌或者文学作品.

当然,《古诗十九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它没有很好的体现普通百姓的生活现实,这就使得它的内容脱离了大众.其中不乏会有消极的思想流露出来,比如,当现实生活不如意时,就会表现出放荡颓废的思想,而且诗中会有因追求名利不成而郁郁不得志的情绪.

《古诗十九首》可以说是对其所产生的社会背景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看出汉末士人的种种切身经历以及对这些经历的体会.

汉末社会现实让他们意识到在幻灭性的苦难前生命的脆弱以及人们的无力,“时节忽复易”一句体现出了在意识到生命的无力感之后,他们转而将一切悲伤的情绪寄托在外界事物身上,这种以物来寄托哀伤之情的表现方法更能体现出“哀伤”的沉重,无论何时何地,一切事物都有可能会成为激起汉末士人忧伤之感的导火索.

小结:这篇文章为关于古诗十九首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古诗十九首》和生命意识和文人相关古诗十九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诗歌让生命永恒我读《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是我的枕边书之一 喜欢在夜阑人静后软软一卧,随意翻开,就如同走进秋日雨后温润的枫林 枫叶上琥珀般的泪珠欲滴,映照着深秋的红和远黛的碧痕 喧嚣淡退,渔歌隐隐传来…&he.

《论十大关系》的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探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当今“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发展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如何准确把握二者关系,清.

《八十醉墨》柯世复师生书画展开展
【本刊讯】2018年9月7日,悠然墨韻(书法学会)假座香港文化中心举办了八十醉墨柯世复师生书画展 莅临活动的主礼嘉宾有香港书法爱好者协会余寄抚会长、香港文化艺术推广协会刘若仪会长、油尖区文化艺术协会梁.

石涛款《黄山十二屏》相关问题
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藏石涛款山水图十二屏,立轴,绢本,每屏纵168 5厘米,横48 4厘米,设色 体制巨大,古雅幽淡,颇新人耳目 石涛早年作品被确认为真迹的不多,如果此十二屏被证明为石涛所作,对石涛早年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