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设计分析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与基于地域性的江南新农村住宅设计分析以杭州东梓关村安置区住宅为例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设计分析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31

基于地域性的江南新农村住宅设计分析以杭州东梓关村安置区住宅为例,本文是有关设计分析学士学位论文范文与江南和地域性和新农村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设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设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论文农村新技术杂志机械设计和制造期刊毕业设计说明书

【摘 要】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部分江南地区农村住宅设计与当地地域文化和传统村庄风貌相脱节.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杭州富阳东梓关村新农居建筑设计的整体布局、空间功能、建筑风格及材料工艺四个方面的策略实践分析其地域性,力求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营建出更

高品质的适宜性的人居环境.【关键字】新农村建设;地域性;设计;东梓关村

2012年,我国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新概念和部署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具体方案.浙江跟进国家建设步伐,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提出了“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政策.美丽乡村内容包括农村自然和社会,生产、生活和生态,以及农民聚居水平.其核心是满足农民对现代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包括农村文化、建筑空间和功能的舒适度以及体现农村地域文化和风貌的建筑形式.

长期以来,乡村住宅遵循自组织发展的模式,“中式”和“西式”的新型农村住宅不断涌现.正如冯骥才先生在《神州遍地小洋楼》里写到,“神州大地上一个个风情各异的古村古镇,转瞬之间变成一片片洋楼群”,这些小洋楼与各地农村的历史文化、人文特色都没有联系.与此同时,大量的设计力量参与到了农村建设中,他们大多是一种和乡村传统风貌和地域文化脱节的设计实践模式,例如,新农村住宅的兵营式规划布局,统一的设计标准,统一的规划目标,都导致缺乏特色的整体村庄风貌,生活在本地的农民农村住宅问题受到了忽视.笔者调研了杭州富阳场口镇东梓关村,它是杭州首批杭派民居建设试点村之一,探索东梓关村农村住宅的地域性设计策略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相关概念

(一)地域性建筑的定义

地域性建筑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地域性建筑是对居民在所生活的地方的文化背景的一种表达.狭义上的地域性建筑即人们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生活习惯、地域文化传统以及当时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水平,对建筑遗存进行改造或更新.建筑是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综合发展起来的产物,它受气候、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因此,地域性建筑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具有特定自然因素和特殊的人文

因素的建筑作品.

(二)东梓关村概况

东梓关村位于浙江杭州富阳区场口镇,在古代是重要的水陆交通通道,村落历史悠久并保留了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村里至今保存有上百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遗存,同时兼具深厚的富川山居文化底蕴.东梓关村的居民住宅区人口密度高,而一些民宅年久失修,有倒塌的倾向.政府为了改善农民生活和居住条件,引导农民外迁,集中建设安置房,即打造一个全新的杭派风格住宅示范区(图1).

二、杭州富阳东梓关村地域特征

(一)自然特征

自然特征包括自然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特征,建筑师根据地方自然特征,有针对性地对新农居安置区住宅建筑进行保温、通风等设计,确保居住者获得舒适的室内外环境.

东梓关村气候湿润,属于亚热带气候.新农居的安置区地理位置独特,选择在镇的中心点,北边面临近富春江,南边靠山,村落与周边环境紧密结合.整个居住区水系发达,交通便利.这种体现了“天人合一”,注重自然要素和人居适宜性的选址方式,反映了江南农村住宅选址的哲学思想和农村村民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营造观念.

(二)人文特征

人文特征包括地方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从人文特征来看,地方农村住宅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传统习俗,而且要考虑时代语境的变迁下农民活动的内容,总体的解决农村住宅整体规划布局问题.

东梓关村的文化观念主要体现在“关”文化和中医文化以及宗族文化上.东梓关村曾是富春水运的枢纽重镇,水系交通发达,“关”文化是在各种文化交融之后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码头文化,在越石庙等历史建筑遗存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印证.东梓关村中医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50年代,著名骨科医生张绍富创办的安雅堂是东梓关村展示中医文化的历史建筑.宗族文化最直接的建筑载体是许式祠堂,据记载该建筑遗址正门上方挂有匾额,题为“许氏宗祠”,大殿两侧分别有旗杆和月洞门.

(三)建筑历史

东梓关村有“许家大院”大药房等

“春和堂”百余座建筑遗存,它们都是清末民初时期保留下来的,以杭派风格为主.东梓关村现有的住宅建筑遗存主要分为清代、民国、70年代和 80年代建筑时期四个阶段.清代住宅建筑布局大部分是两进两开间和三进三开间,材料以砖、木为主.民国住宅建筑布局也以两进两开间和三进三开间为主,材料以砖木为主,少量是砖混结构.70年代住宅建筑布局多数是两进两开间,材料以砖木为主.80年代后住宅建筑布局多数是两进两开间,材料以砖混为主.四个时期的住宅建筑都有以下几个特点:以二层建筑和坡屋顶为主,建筑材料是砖木和砖混,建筑外立面以白石灰抹墙.

三、杭州富阳东梓关村安置区新农居的地域性分析

东梓关村安置区新农村住宅是由gad小组设计的,住宅所在地选址于东梓关村的东南角方向,东面是现有的河流,南边是农田,西北方向都是农居点.规划面积1.9万平方米,由12栋楼,46户住宅组成.《钱江晚报》描写东梓关村新农村住宅:“吴冠中笔下的旧时江南,白屋连绵成片,黛瓦参差错落,曾经是寻常巷陌,多年后却是很多人记忆中永远回不去的故乡.”东梓关村安置区新农村住宅设计的地域性特色使村民们联想到旧时江南的情景,唤起村民的乡村记忆和美丽乡愁.文章将从村落总体规划布局、建筑空间与功能、建筑风格、材料工艺等方面对东梓关村新农村住宅设计的地域性进行分析.

(一)整体规划布局

东梓关村安置区新农村住宅整体规划延续自然原始村落的总体格局,尊重村落原始形态,打造新旧共存的和谐空间.在村落总体环境规划中,以不打破村落的固有风貌和村民的生活习惯为设计原则.保留水系、古樟树等自然景观风貌,小巷铺青石板、许家大院、“春和堂”大药房等古建筑得到了修缮,旧时光和“杭派新农居”和谐共处,形成了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江南特色村落.

中国建筑一贯强调群体组合为基础的模式,在东梓关村安置区新农村住宅建筑组团规划中,单元设计与整体院落同步设计,在规定面积的范围内设计出两种基本单元模式,即11米×21 米的小开间大进深和16 米×14 米的大开间小进深.之后演变出四种基本类型,建筑边界和住宅的院落边界组成融合的关系.这些单元建筑通过镜像与错动形成了一个具有公共庭院的空间组团,营造村民的交流空间(图2).在每户住宅的独立性上,通过1 米以上间距的墙体分隔使每户住宅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这种既开放又独立的建筑群组团方式节约了空间,增强了院落的层次性.通过从单元生成建筑群,建筑群演变到村落的生长方式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群体空间生成关系一致,继承了传统建筑与院落组的空间格局.

(二)功能与空间

在中国传统村落建筑聚落中,为了将更多的土地归还给自然,具有独特的由墙体围合而成的街巷空间,充分展示了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住环境观.传统的以单层和多层为主的建筑,结合周边环境给居住者带来舒适宜人的空间感受.在东梓关村安置区新农村住宅建筑的设计中,村要的交通工具是电瓶车,设计以步行道路空间为主,营造出江南民居中的传统的街巷和方位感,又保留出土地给院落空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东梓关安置区农村住宅的功能空间设计上,实用性是重要的设计因素,从农民真实需求、农民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为出发点.新农村住宅设计有四种户型,三层结构,包括堂屋、起居室、卧室及储藏室,还包括前院、侧院和南院三个院子.在一楼设置了堂屋、起居室、餐厅、老人房与前中后院,二楼和三楼以书房和主次卧等私密生活空间为主.根据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风俗,一楼的老人房考虑到了老年人的行动便利因素,堂屋起到了过渡空间和仪式性纪念的作用.堂屋的设计坐北朝南,入口设置在南院,为了保留村民洗衣服、做饭的传统生活方式,前院设置了洗衣池、灶台、农具间和杂物间等功能区.三个院落功能分布合理,实现了前院的公共空间、内院半半公共空间、后院私密空间的空间组合,体现了农村住宅与传统院落相结合的生活方式.

(三)建筑风格

1. 建筑造型

东梓关村安置区新农村住宅呈现出江南特色的风格和独特的设计理念.在东梓关村安置区新农村住宅设计形式上,借鉴了画家吴冠中作品中的江南传统民居样式,以微曲而优雅的两坡顶为设计元素,形成了连续而不对称的曲面屋顶.两坡顶,又称硬山或悬山,是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需要和当时的材料技术所设计而成的,在江南民居起到防雨雪等自然灾害的作用.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中,经过对两坡顶的抽象、分析和重构,设计出不对称的以及连续性的屋顶曲线造型,与现代农村住宅建筑相适应.传统屋顶元素的现代应用,使得东梓关村的新农村住宅既对传统江南民居元素的继承,又能产生现代城市的居住感受.

2. 建筑色彩

东梓关村新农村住宅建筑的主要色彩是黑白灰,它同时也是传统水墨画中的主色调,传统江南民居中最常见的颜色.东梓关村新农村住宅建筑墙体主要有两种颜色构成:用于防潮的灰色贴砖和白色涂料.墙立面以白色涂料饰面,在墙立面顶部,采用了深灰色金属压条,同时,在屋顶上用了深灰色的青瓦,墙面大面积的白色涂料和墙顶面灰色砖的应用构成了水墨色调的传统江南民居景象.

(四)材料与工艺

首个明确提出“地域主义”概念的建筑理论家是刘易斯·芒福德,他主张现代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不是简单地使用和沿袭传统建筑技术和材料.“乡愁”建筑以材料为切入点,以当地的石、砖、木、瓦、竹材料激发人们的地域情怀.东梓关村新农村住宅的设计采用了混转结构,施工简单且造价较低,选材上以白色墙面涂料、灰色面砖和仿木纹金属格栅为主,减少了木头和石头等材料的应用,有利于缩短工期和日常维修.同时,在建筑挑檐和围墙等细节处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工艺构件,外墙上采用当地传统材料进行花式砌法,富有变化.为了处理曲线屋顶的排水不良问题,在工艺上采用现代技术在屋顶设计内檐沟进行排水.新农村住宅的设计结合传统地域材料进行生化重构,营造出了江南传统民居的粉墙黛瓦效果.

结语

江南新农村住宅设计要对地域性要素进行充分应用,依托地域乡土文化,重拾民居传统,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营建出高品质的适宜性的人居环境.文章通过对东梓关村新农村住宅设计的整体规划布局、空间与功能、风格及材料工艺等五个方面进行地域性分析,探索江南地区新农村住宅的设计策略:首先,江南新农村住宅的地域性设计探索要尊重当地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做到新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二,传承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建筑内涵,尊重村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模式,在建筑风格、功能布局、空间尺度等方面进行地域性的设计探索.第三,在当前新技术发展背景下,注重新技术、新工艺与地方地域特色材料的融合.总之,新农村住宅设计的地域性探索对推进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注释:

*本文为杭州市社科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资助,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江南乡村住宅的设计研究—以浙江地区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RCZX28 ).

参考文献:

[1]何峰,柳肃,杨燕,易伟建. 传承与发展—历史文化名村住宅更新设计实践研究[J]. 建筑学报,2011(S1).

[2]谢安安. 基于地域特征视角下的乡村规划初探[D].长沙:中南大学,2010.

[3]单霁翔.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研究(上)[J].城市规划,2008(12).

[4]冯骥才. 神州遍地小洋楼[J]. 建筑与文化,2004(06).

[5] 邹德依,刘丛红,赵建波. 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报,2002(05).

评论,此文是一篇关于江南和地域性和新农村方面的设计分析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设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优化新农村家居设计构建适宜的人居环境
杨喜生,陈祖展(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1)摘要新农村住宅优化家居设计是新农村建设过程里面的关键组成部分 新农村建设对家居设计的需求越来越大,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生活环境 本文就新.

园林景观设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刘美1 赵牡丹2 陈哲理3(1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农业综合服务站;2西安市长安区细柳街道农业综合服务站;3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农业综合服务站,陕西西安710000)摘要院从园林景观设计在新农村建设中存.

新农村住宅单体设计手法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村镇改造以及新农村建设也在不断发展,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 由于人们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度非常高,因此很多一些有名的设计院以及设计师都积极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 从以.

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艺术设计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通过对数字媒体技术下的新媒体艺术形式带来的意义和内涵以及表现形势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为当代新媒体艺术设计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数字技术;新.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