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春节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春节又见采莲船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春节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7

春节又见采莲船,该文是春节硕士学位论文范文和采莲船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春节论文参考文献:

春节论文参考文献

春节将至,大街小巷看似与往日无异,只有那些或公或私的媒体在忙着制造“年味”.微信群里冒出一段演练采莲船的视频,唤起我对“过年”的许多回忆,许多思考.

  

那段视频里,双肩上挽着花船的年轻女子身材高挑,腿长脚大,花船底沿悬在她的膝盖部位,她一边踏着锣鼓的节拍舞动,一边轻轻地晃动着花船,看上去动作很大,船亭的重檐花顶富有节奏地颠抖着,摇晃着.后面的艄公戴着布制斗笠,耳根挂着齐胸的白胡子,双手握着一只船桨不停地划来划去,动作有些憨拙,有些搞笑.

这种娱乐我并不陌生,读小学的时候,村上还让我扮过“丑角”,跟在彩船后面摇蒲扇,头顶破草帽,蒲扇也必须是残破的,怪动作加鬼脸,想办法逗人发笑.一次下来,大家就认为我不合格,我也感到自己不适合干这个,但忘了他们是怎样把我换下去的.

据考,采莲船作为娱乐活动,最早源于湖泊众多的江汉平原,经过千年传承,逐渐延及后来的湖北全境和湖南、陕西、河南、川渝等周边省份,随后又向更大范围传播.据专家统计,全国大部分省市都有表演采莲船的文化传统,成为春节庙会、社火的重要表演内容,不过,北方叫做“跑旱船”, 比如,河南各县市普遍流行跑旱船,北京延庆的表演还颇具特色.无论是叫“跑船”还是叫“跳船”,这种娱乐起源在南方是无疑的,如陕南地区从来没有采莲船,民俗专家明确表示是南方移民带过去的.

由于这种娱乐一般都伴有唱曲,许多地方就地取材,融入了当地的民间小调,所以,各地的船调可谓千差万别.

从对这种民间文艺表演的称谓看,其流传范围要远远大于它源起的区域.踩莲船、彩龙船、采菱船、采龙船、采凉船、花船、彩船、船灯等等,叫法各有不同,但指的都是同一项活动.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音讹”现象,是因为更多地区的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驾船采莲”的劳动场景.

我的故乡地处桐柏山以南的丘陵地区,过去并不种植莲藕,人们仅仅见过村边池塘里的零星野藕,虽然多数人那时也吃过莲藕,但没法想象莲籽多得需要划着船去采摘,甚至读过书的人也不知道“采莲船”到底是哪三个字.

因此,我对采莲船起源于湖北历史上的随县之观点,是持否定态度的.随县与我的故乡湖北广水是邻县,同样不具备“驾船采莲”的地理条件.

我们家乡的采莲船娱乐与随州没有什么差别,船后没有艄公,但彩船两侧各有一个女子拎着一根竹棍“伴舞”,估计是模仿撑篙,相当于艄公的角色.显然,那种采莲船活动是经过了改造的.

漫长的古代社会,没有现代这些包含着种种政治理念的节假日,只有几个按照自然节令形成的全民性或地域性节日,所以一代代先人格外珍惜,标志着四季轮回结束的春节,一元复始,更是普天同庆的盛大节日.那样的喜庆,在我们这些属于南方的广大地区,当然少不了采莲船.

  

当年每逢春节来临,我们乡下由大队的团支书挑选几个青年男女,自己动手砍来几根细竹,用书写春联的那种大红大绿的彩纸敷船扎花,制作一只花船.我还观摩过他们扎船的过程,将一片红纸缠在筷子上一勒,就变成了皱纹均匀而细腻的花瓣.

村上一套锣鼓是先前就有的家当,一只铜钹上还破了个缺口,将就着敲吧.这样算下来,全村人过年的那场“精神大餐”,就是买纸花了几个钱.那种年头,大队部能够拿得出来的“财政”,恐怕只能购买那几张彩纸了.

或许是因为年年如此,或许是因为每个村子都要“玩船”,或许是因为公社明确地做过安排,所以村里无论怎样困难也不能省去采莲船的活动.可以断定,他们从来不曾想过这是在延续一种风俗,也不会意识到这是在传承什么文化,当然更不会联系到今天的“非遗”.但是,他们却给一代又一代孩童留下了最浓郁的年味记忆.

初期“破四旧”,几乎把所有的风俗文化都打成“封资修”,连打都被禁止了,但在许多地方,春节组织采莲船却成了坚不可摧的保留节目.在那种极其荒诞而贫困的岁月,能够让辛劳一年的乡下人享受这仅存的一点儿欢乐,实在值得庆幸.不过,唱词必须彻底革命化,诗词和革命歌曲中的句子都可借用,比如“心中的太阳红艳艳嘞,战士爱读老三篇啦!哟呵哟呵噫哟呵”等等.以往船词中那种打情骂俏、滑稽逗趣的内容,我们这一辈孩子从来没见过,也没有人胆敢触碰当时的政治空气.

 

有的专家考证,有关采莲船的记载最早见于《明皇杂录》,说明至少在唐代玄宗时期就有这种民间表演.唐宋时期流传很广,《宋史》对其还有具体描绘.相比之下,年俗中最重要的贴春联则远远晚于采莲船,到了北宋时期,春节还停留在往门上画桃符的历史阶段,因为王安石在他的诗中曾经明确地写过“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但是,后来采莲船与春联一起,成为全国许多乡村迎接新年和闹元宵的重要内容.

在我们记事的年代,很多人家春联的横批上,还写着“五谷丰登”或“风调雨顺”等千百年延续下来的祈盼之词,这种“陈词滥调”没有时代色彩,可谓古今皆宜.但“政通人和”却未必经得起推敲,辛亥年之前你写这个,朝廷肯定很高兴,民国时期你写这个,政府或许也很高兴,后来的时代你还这样写,就值得分析了.“政通人和”出现在春联中,同样含有庆幸或祈望的意思,但按照过去多少年我们接受的理念,在春联里表达这种政治祈盼是一种多余,因为作为一种优越的体制,应该不存在“通或不通”的问题,它本来就是“通”的.

不过,那时候乡下基本上只有年轻人识字,好些不识字的人并不在意别人的门联上写了些什么.家家户户到了那一天都必须披红挂绿,连水牛角上也要刷一片红纸条,就是为了图个热闹,图个吉利.相对于静止的春联来说,采莲船就是流动的色彩、流动的热闹,加上锣声鼓声和欢歌笑语,很容易激发人们的情绪,很容易让孩子们亢奋起来.

采莲船和舞龙、耍狮、踩高跷等等,在民间的迎春娱乐活动中,相当于一个“套餐”,但后面的几种表演形式要么对技巧要求比较高,要么比较费体力,只有采莲船简便易行.彩船是主要的道具,其造型可以变化多姿,或龙头型、或鲤鱼型,只要能够表示吉祥就没问题.参与演出的人员可多可少,最少时有两个人就行,一个扮演驾船者,一个扮艄公,并且现实生活中的夫妻、父女、兄妹等,都可以结伴表演.但是,驾船者必须是女性,如果没有女性出演,还可男扮女装.如果参演者较多,摇桨男性和撑篙女子也能够同时参与,还可以加上“蚌蛤精”等角色,只要能够丰富表演内容,尽可随意变化.伴唱也灵活多变,参与表演的每个角色和在场的围观者,谁都有资格穿插起唱,众人一起接腔互动.采莲船的舞步没有固定程式,表演起来也很随性,从来没有玩过的人简单训练几下就熟悉了.

采莲船的诸多特点,都体现了其大众娱乐的属性.虽然它曾经被召唤到宫廷,取悦权贵阶层,但它更多的还是在民间传承,对民间文化土壤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俗语说: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

采莲船这类喜庆活动,与其说是为了除旧布新,不如说是为孩子们准备的.

多少个大年三十晚上,母亲在灶台忙碌,父亲在灶前添火,每年的那餐饭,不再用麦秸杂草烧灶,烧的全是灌木好柴,煮着满满一锅腊肉和腊鸡,厚厚的白沫带着油脂和香味满溢在锅沿,可那种一年一度的饱餐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只记得每年到大年初一,真的是“一夜之间”,饭桌上立马单调起来,甚至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陶盆,里面盛着咸菜,与平日不同的是,咸菜里拌了些豆腐丁,妈妈说那些煮好的鸡和肉已经所剩无几了,必须留着待客.村里有的小伙伴家里,年前都快断炊了,他父亲赶到县城籴了半袋“供应粮”,就是政府按照严格计划指标向一些乡村断粮户返销的稻米或小麦,数量极其有限,却使他们家吃上了年饭.初一早餐,他们家开始拌着萝卜煮饭了.

那天清早,母亲看着我面对一盆酸菜的失望眼神,以淡淡的语气提醒我说,年已经过了.但是,村后很快传来叮叮哐哐的锣鼓声,采莲船的队伍终于来到我们的塆子,我立马拔腿出门,一盆咸菜的扫兴顿时烟消云散.

那年头,采莲船挨家挨户地贺年,从一个塆子转移到另一个塆子的途中,后面总是跟着长长的孩子队伍.只有锣鼓敲到自己塆子时,成年人才出来,否则会遭人笑话.

可以说,采莲船只是一种烘托过年气氛的“成人游戏”,说不上有多少艺术含量,更没有多高的文化品位,只能在最低层面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说它是为孩子们准备的节目或许更恰当.

我记忆中的那个“知识分子”,更能证明这种民间游乐的粗鄙性质.

采莲船每到一个塆子,并非所有人都出来看热闹,他完全可以不露面,但他认为自己必须出来.他背着手踱到门前的池塘边,与看热闹的人群若即若离,却始终不扭头,背后的鞭炮声和欢声笑语似乎不存在.虽然我是小他十来岁的小学生,但我注意到他了,并且猜定他是希望别人都看到他的“与众不同”,不屑于这种粗俗的表演.因为,他是县一中的毕业生.可我还是一个孩子,需要这种热闹打破自己日复一日的枯燥与辛劳,需要这种热闹刺激出来的莫名兴奋.

那些岁月,生活这样延续着,欢乐也这样延续着.

  

采莲船,是中国农耕文明这条长藤上缔结出来的一枚小小的花果,如前所述,它既不艳丽,又不精致,没有人过多关注.但是,如果稍加思考,仍然能够发现其中丰富的历史痕迹和社会信息.

翻遍历史沉重的册页,你很难找出没有重大战乱和天灾的“百年安定”的时段.曾经多少个时代,在许多破败的乡村连这种“最低端”的自娱自乐也没法开展起来.

那种荒诞的社会机制,注定了残杀和动乱将随时爆发,社会的平静没有什么保障.

谁都知道,宗法社会的天下属于一个家族,具体地说是属于某个人的,这些“个人”就是君主.最高权力如此设置,诱发了无数人为这个权柄去铤而走险,给人世间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相互杀戮.朝野之间、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杀个没完没了,并且每一次争夺,都要将成千上万无辜的百姓卷入战争,甚至连老翁和妇孺都难以幸免,每一场大规模的杀戮都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多少回,皇权走马灯似的更迭,国家分裂,生灵涂炭,天下陷于没有规律的混战之中,没有任何力量能够煞住这种混战的疯狂.

有史几千年中,天下人口增减的曲线一直是大起大落.

剧烈的社会动荡犹如一个巨大的魔影,总是尾随着可怜的百姓.当它的魔爪扑上来,谁也无法逃避,谁也无法躲藏,它带来的只会是战乱,只会是苦难,只会是死亡,只会是恐惧.

从东汉末年的天下三分,到李唐王朝的重新统一,基本上长达4个世纪的民族分裂,到唐高祖的武德年间,人口锐减到两百多万户.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数据,但过了将近20年,到贞观十三年,全国人口才增长到1200多万人,回头看看那个“两百多万户”,充其量就是五六百万人口,相对于后来巨大的人口基数,那时稀疏的户口只是给我们这个庞大的民族留了点儿“人种”.《贞观政要》简单记述过当时的悲凉景象,从洛阳至东海,土地荒芜,人烟断绝,鸡犬不闻.如果有谁从洛阳去一趟山东,犹如穿越无人戈壁,必须备足一路的干粮.

当初,蜀主刘禅出城向邓艾投降时,捧出蜀国的户口名册:总计28万户,男女人口94万,军队10.2万,官吏4万,粮十余万石.看看现在,随意挑出一个南方大县就拥有百万人口.曹操也在诗中记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而这些还是李渊之前400年的战乱写照,接着,兵燹战火反复不断地延续到唐兴之初,其惨状令今人难以想象.

励精图治的社会多么不易,天下凋零与衰败却转瞬即来.

不难理解,生活在贞观盛世的先人是何等幸运!一代圣主自省内敛,克己制欲,抚民以静,并且从谏如流,大唐的政治天空万里无云,艳阳高照,可谓中国封建史上最为和谐、最为美满的岁月,但这种幸福的时光仅仅保持了17年.此后,随着著名谏臣魏征的死去,英明皇帝李世民“渐不克终”.后来的李隆基更说不上慎始敬终,他在执政后期糟糕得不能再糟糕,导致了历时7年多的安史之乱,百姓所遭受的痛苦,正好被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做了些“笔录”.假如百姓可以选择时代,我相信很多人宁愿不要玄宗此前造就的“甜美光景”,也不会忍受这个蜕变的昏君带来的人间浩劫.

今人津津乐道的大唐盛世,主要是指它前期的的鼎盛局面,太宗、武后、玄宗三创的好日子,断断续续加起来不过五六十年时光,采莲船可能就产生在这个时代.而这个时间段在李唐王朝的三百年的寿命中,只能是个“小头”.况且,那种让后世无比怀念的欣欣向荣,并不是百姓“盼”来的.

四海升平的局面,可遇而不可求.

能够出现一个理智开明的帝王,在皇权世袭的传承过程中带有某种必然性,因为世世代代的权力接替,总会碰上几个稍为理想一点的君主;但这种幸遇又是偶然的,不过是“瞎猫碰到死老鼠”,人们压根儿无法预料一个所谓圣明的君主什么时候降临,连老皇上也没法知道他是否播下了一个好种.

海清河晏,国泰民安,并非多么高远的社会理想,可它没有任何制度保障.无论臣民怎样努力,都无济于事.

芸芸众生对自己的命运毫无掌控能力.

  

每个人来到世间,应该是为享乐而生的,应该是来享受生活的,从人生的终极意义来看,这至少没什么大错.可是,几千年来出生在我们这个古老国度的先人们,生命能够善终的人到底占多大比例?没有人统计,也无法统计,但肯定不能估计过高.

除了战乱,平静的日子也并非平静,无数人终年辛勤,却是为土地的占有者而耕作.

有人总结过,对人类社会威胁最大、破坏最惨烈的,是不受制约的权力,其次才是自然灾害和人类的无知.

人祸,还包括许多地方不尽的匪患.社会动乱,匪帮往往成军事建制地迅速集结,半兵半匪,军事化武装,一路打杀劫掠,加上许多蒙面剪径的个体土匪和黑社会,可以推想,不知多少先辈就是在恐惧之中度过一生的.

人祸之外,还有天灾.古代的农耕生产几乎对自然灾害没有抗拒能力,因此,即使是和平年代,不可抵抗的旱灾、水灾、蝗灾、瘟疫,都能够轻而易举地让千万个家庭十室九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使若干个州县化作赤地千里.

那样的战乱,那样的灾难,那样的“元日”,能够侥幸活过来已经谢天谢地了,很难想象多少人有心情参与采莲船这类娱乐.

采莲船对于一代代先民来说,它是那么隆重也那么简便,因而成为最容易普及的娱乐形式,千余年来传承至今,显示出坚韧的文化生命力.可是,它又是那么不堪风雨.

因为,安定的生活一触即破,温饱的日子更是比纸糊的采莲船还要脆弱.

采莲船粗砺的锣鼓和简单舞步,折射的却是社会兴衰,蕴含着农耕历史的DNA.

时代今非昔比,我在那段视频中看到的彩船,估计是用丝绸制作的,船亭的顶部层层叠叠,极尽考究,华丽而精致.比起当年我们盼望的贺岁彩船来,远不是“鸟换炮”的差别,那种纸糊的船顶,没摇几下就开始一片片往下掉落,更怕刮风下雨.再看视频中的采莲船,锣鼓铿锵整齐,表演者精神饱满,动作轻松和谐,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然而,这种曾经展示过坚韧生命力的自娱活动,正伴着乡村城市化的步履渐渐从生活中淡化而去.

中国的农耕文明将以缓慢而沉重的脚步走向终结,它所孕育的采莲船,也将和这种古老的文明一起告别广阔的乡村舞台.

(责任编辑 卓慧)

简而言之:本文是一篇关于经典春节专业范文可作为采莲船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春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春节带父母打飞的出国
春节临近,很多人可能都不约而同赶回老家,以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迎接春节的到来 一家人欢聚一堂,吃年夜饭,话家常,看春晚 但对于徐梦一家来说,这几年春节,他们却热衷于带着父母一大家子“打飞的&.

贵州省厅举办离退休干部春节团拜会
1月19日,贵州省厅举办离退休干部2018年春节团拜会 省政府副省长、省厅党委书记、厅长郭瑞民,省委老副局长、贵州老年大学党委书记、老年大学校长王小乐……领导出席团拜会 300余名离退休老同志来参加团.

春节风俗二锅头畅销就是消费降级?
吃着涪陵榨菜,喝着二锅头,购物拼多多,出门共享单车……消费降级并非新词,但近期关于消费降级的“焦虑”却突然被大范围传播 有人甚至还编了句顺口溜,说生.

春节风俗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到了这个现象那些生产名酒的上市公司诸如茅台、五粮液今年股价表现一般,与此同时,生产牛栏山二锅头的上市公司顺鑫农业今年股价已经翻番,生产人人都能吃得起的榨菜的上市公司涪陵榨菜股价也是.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