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艺术传播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与乌兰牧骑对民族艺术传播的意义和价值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艺术传播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1

乌兰牧骑对民族艺术传播的意义和价值,该文是关于艺术传播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乌兰牧骑和价值和民族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艺术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民族艺术期刊领导艺术论文艺术教育杂志艺术期刊

“乌兰牧骑”是蒙古语,意味“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它是内蒙古文艺发展的活化石,是独具内蒙古特色的文化名片.从1957年始建至今,乌兰牧骑这支草原上的文艺轻骑兵足迹踏遍了内蒙古境内的草原、戈壁、山林和田间,为时政宣传、民族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乌兰牧骑也由此得到了我国历代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以传播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能够进一步启示我们做好民族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工作,为推动民族艺术发扬光大提供借鉴.

乌兰牧骑的发展历程及社会意义

1957年,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创建.时任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同志根据草原地广人稀、空间散置等地域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创新性地组建了这样一支一专多能、送戏上门的文艺团体.这支文艺团队承担着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等多项职能,每一位乌兰牧骑队员都用心对待这份工作,真诚地与牧民结为朋友,他们丰富了牧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及时为牧民解决了各种困难,因而深受牧民们的尊重和喜爱.

成立之初的乌兰牧骑在硬件方面条件非常艰苦,全部队员共有12名,配备了一辆胶轮车和三匹马,还有两块幕布、两顶帐篷、三盏煤气灯、四套民族服装、一套播音设备以及三弦、四胡、笛子、马头琴、手风琴各一把,还有留声机、收音机各一台.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经拥有70余支乌兰牧骑队伍,表演形式也从音乐、舞蹈为主到如今的各类表演形式一应俱全.这些变化与发展体现了乌兰牧骑强大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反映了内蒙古民族艺术的发展轨迹,已成为内蒙古重要的文化符号.

乌兰牧骑能够在六十年的发展中一直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它适应了人民的需要.正如2017年11月21日,总书记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说的:“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在地广人稀的草原上,人们需要这样一支能够艺术团队,来为广大牧民送去欢乐,及时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可见,乌兰牧骑不仅能够传播民族艺术,对提高民族凝聚力,促进地区和谐稳定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新时期乌兰牧骑对民族艺术传播的现实意义

1948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了“5W”传播模式,从“5W”模式出发对乌兰牧骑民族艺术传播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传播主体.乌兰牧骑能够保持60年长盛不衰,与作为传播主体的乌兰牧骑队员们在民间扎实的群众基础有着直接关系.由于队员们在送戏上门的同时也积极帮助牧民们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乌兰牧骑在民间深入人心.在组建之初,苏尼特右旗从旗属各单位抽调12位有“专业特长的同志”担任乌兰牧骑队员,这12名队员作为传播主体个个能歌善舞.同时,队员还通过各种培训班不断提升自身的表演、创作能力,这使乌兰牧骑队员具有“一专多能”的特点.直至今天,队员们仍然以“一专多能”见长,如成长于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的歌唱家拉苏荣、那顺,成长于库伦骑乌兰牧骑的女歌唱家牧兰等.他们将蒙古族艺术从草原带到舞台,从地方推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为蒙古族艺术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传播内容.“鸟儿离不开翅膀,蒙古人离不开歌唱”“草原上的牧草数不尽,蒙古人的歌子唱不完”.这是蒙古民族由来已久的共识,也正因如此内蒙古常常被誉为歌的故乡、舞的海洋.传统的表演有小剧《两朵红花》《为了孩子》,器乐合奏《阿苏如》《八音》,好来宝《党的关怀》《宏伟的计划》《幸福路》,舞蹈《挤奶姑娘》,以及蒙古语相声、民歌等.这些作品在形式上基本涵盖了蒙古族主要的表演形式,在内容方面也充分传播了党对于牧民们的深切关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欣赏水平的提升,乌兰牧骑在传播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也不断调整和变革,从原来的小节目发展为现在的大戏、大节目,从原来的低成本、小制作转向大手笔、大制作;在表达内容方面乌兰牧骑始终高举红色旗帜不动摇,及时以各种形式传递党的温暖和关怀.

传播方式.由于受到内蒙古独特的生态条件所限,始建之初的乌兰牧骑在传播方式上就是“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草原上、毡包里、田间地头等都可以成为演出场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内蒙古各地区基本都建成了可供各类演出的多功能剧场,可以满足固定的集中演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和新媒体在艺术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乌兰牧骑也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及时线上推送演出视频,以丰富农牧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与此同时,送戏上门和面对面宣讲的形式仍然是乌兰牧骑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也为民族艺术的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传播对象.内蒙古形成了集牧业、农业、半农半牧等多种生产方式于一体的模式,受众对象主要是农村牧区的农民、牧民,这就要求乌兰牧骑的节目更加通俗化、大众化,要符合农牧民的审美标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乌兰牧骑的受众不再局限于农牧民,而是扩大到城乡结合部及一些县级市、地级市的市民.

新世纪以来,乌兰牧骑的创作也从通俗化逐渐向艺术化过渡,演员的表演水平大大提高,很多乌兰牧骑队员在表演和编创能力上已达到国家级水平.受众群体的扩大、层次的提升推动了乌兰牧骑表演和创作水平的提高,很多节目在国家级表演中得到业界肯定并屡获大奖.截至目前,乌兰牧骑约有120多个节目在全国获奖,如2016年由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创作的情景歌舞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一举摘得“剧目金奖”.由此可见,受众群体的扩大和欣赏水平的提升对乌兰牧骑艺术的发展与传播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传播效果.乌兰牧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推动其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在于这是一支人民需要的队伍,无论从表现内容到表现形式都符合基层百姓的需要.正如乌兰夫同志对乌兰牧骑的定位“民族的形式,革命的内容”.采用“民族的形式”对于民族艺术的传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2005年蒙古族长调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呼麦、马头琴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传承这些宝贵的民族艺术是内蒙古各艺术行业都一直积极思考的问题.乌兰牧骑利用传播主体一专多能、学习能力强等优势,以口传心授、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强化了这些民族艺术瑰宝在乌兰牧骑团队中的代代相传,为传播民族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时代乌兰牧骑发展定位

弘扬民族艺术、拓宽传播路径.艺术的发展一方面依靠艺术本体自身在品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则凭借传播路径的拓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乌兰牧骑一直以来就承担着弘扬民族艺术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送戏上门的传播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农牧民的需求.因此,如何拓宽传播路径,使民族艺术得到更好传承值得深入思考.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对于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送戏上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传播方式,也是迄今为止最有温度的一种传播方式,它可以让基层群众近距离感受艺术,陶冶情操,传递党的关怀.二是充分利用各地建设的演出场所安排集中、定期演出,这类演出可以丰富农牧民冬闲期间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文化艺术品位.三是要加强运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利用手机网络、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与农牧民实现实时交流.

高举红色旗帜、紧跟时代步伐.乌兰牧骑的本意即为“红色的嫩芽”,“乌兰”即蒙古语“红色”之意,这二字鲜明地体现出乌兰牧骑的定位和使命,即宣传党及内蒙古党委政府出台的各种利民政策,让农牧民足不出户就感受到党的温暖,这也是乌兰牧骑能够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作为新时代的乌兰牧骑应继续坚持“红色”理念不动摇,创作更多贴近基层百姓、紧扣时代脉搏的作品.

作者系内蒙古艺术学院影视戏剧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评论,此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乌兰牧骑和价值和民族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艺术传播本科毕业论文艺术传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新媒体背景下的艺术传播探析
林昱君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摘 要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艺术传播从线下走到线上,艺术传播借助新兴媒体呈现出传播主体消解、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内容即时性与非真实性……特点 新媒体时代背.

新媒体背景下民族地区媒介生态环境和民族语言传播探究以湘西地区土家语为例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颠覆了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成为主流媒体技术 民族地区也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受到影响 土家语作为我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之一,随着大众传播的全球化以及少数民族人口的流.

民族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方案设计和就业指导分析
王维娜(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710065)摘要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民族艺术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民族艺术逐渐被人们所忽视,进而逐步消亡 如何在发展现代高新科技的同时.

民族艺术进校园意义
在一个民族、国家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艺术传统,并且具有这个民族、国家历史与文化的特色,这类艺术即民族艺术,主要分为音乐、美术、舞蹈……类别,是民族存在和繁衍的基因,更是民族精神永不枯竭的营.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