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核心价值观方面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视角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主题:核心价值观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8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视角,该文是核心价值观方面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与核心价值观和认同和社会主义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核心价值观论文参考文献:

核心价值观论文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思想政治教育期刊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摘 要: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为视角,通过剖析主体间性的内涵和意义,提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遵循以人为本、平等互动和与时俱进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互动交往式情境、感受性融入情境和价值引领情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化路径.

  关键词:主体间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

  领导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1]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增强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是高等学校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兼具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兼具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时代新人的关键之所在.在新的形势下,以主体间性为视角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主体间性的内涵和意义

  主体间性又被称为“交互主体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领域中凸现的一个范畴.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或规范一个主体怎样与完整的作为主体运作的另一个主体之间的互相作用.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使得社会科学在认识论方面出现了重大的转向:即由关注主体性和认知上的“主-客体”关系转向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而把人类认知的对象世界,不再单纯地看作客体,而是看作主体,并确认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共生性、平等性和交流关系.[2]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超越了传统观念上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认知,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维范式.国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张耀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积极扬弃.”[3]

  二、主体间性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的构建

  主体间性理论超越了传统认知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认知,把受教育对象不再单纯地看作客体,而是看作主体,强调实践活动中主体与主体的交往和理解关系.基于此,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构建以下几个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的对象、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看到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就是要改变以往教育模式中将大学生单纯地作为受教育对象而将其置于被动的从属地位的观念,尊重其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体意识、自我个性和情感体验,看到学生的真实存在而并非一味地将他们看做知识的“接收器”.

  (二)平等互动的理念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为教育的主体,彼此间是平等的双向互动关系.这种平等既体现在人格尊严方面,也体现在对知识的获取与吸收方面.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获取知识技能只能靠单一的师徒传承,教育者(或知识传授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受教育者只能被动地全盘接收.这种教育模式下形成的自然是不对等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在现代教育实践活动中,信息媒介日益丰富,知识共享格局渐盛,教育双方在知识的获取方面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教育活动已非单纯地教与学,还有平等地探讨与沟通.作为针对人的思想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需要在和学生不断的沟通与探讨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认同,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三)与时俱进的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处于具体的历史时代,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与发展的鲜活的个人.一方面,他们会顺应时代的变迁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外在环境相适应,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在新的环境中产生新的向上的动力和内在的需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秉承与时俱进的理念,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使其想着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方向变化.

  三、主体间性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的优化

  (一)明确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主体身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互动交往式情境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旨在构建一种平等、主动的交互性关系,强调以教育者为主体的传授模式和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接受模式的统一,由单极主体走向交互性双极主体,从而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和彼此促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明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主体身份,着眼于平等互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互动交往式情境.

  一方面,教育者要深刻理解平等交互的内涵,转变以往教育者居于绝对权威的观念,将受教育者放到对等主体的位置,明确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身份,变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为平等互动的交往式情境,如开展翻转课堂、启发式教学等,和学生一起彼此探讨,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要明确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投入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感受、内化、践行等各个环节中,增强个体的主动融入感和价值获得感.

  (二)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意识,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受性融入情境

  感受性是主体与外界对象在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的一种意识关系.既然在主体间性视阈下受教育者也是主体之一,那么,在以人为本原则的指导下,教育实践活动就要以学生的感受性为主要手段,采用可感知、可接触、可体验的直观立体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现实的、趣味的、形式多样的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触动他们的内心感受,通过他们的深入思考与自我追问,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辩证能力和审美能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学生的头脑,从而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受性融入情境.[4]与此同时,通过研究学生的感受性程度和目标,还可以帮助教育者深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教育的可能性空间,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认同.

  (三)明确新时代的使命担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引领情境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的行为底色,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的精神力量和核心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着当代的中国精神,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人们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指引.当前,我国已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知群体,他们的个人修为和家国情怀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面对新时代的新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积极构建价值引领情境,在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一线调研等活动,深入基层,深化实践,在生动鲜活的实践中塑造理想人格、丰富价值感受,激发青春斗志,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该文点评:本文是关于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核心价值观和认同和社会主义相关核心价值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基于教师视角
谢玲(湖北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 咸宁 437100)摘要为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国家、学校和思政课教师都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和成本 思政教师是思政教育的直接承担者,思政课教师不同层次需要的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基于广东大学生的调查
(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湛江524088)摘要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群体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对象,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养培养
杨天虎(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曲靖 655011)摘 要网络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要求,需要从提高教育者教学与科研能力,同时,还要切实提升教育者的理论素质 .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的方向保证,是实现中国梦的民族精神核心,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公民思想道德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