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教授方面论文范文集 和黄钟大吕浸润心田姚喜双教授播音风格探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教授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5

黄钟大吕浸润心田姚喜双教授播音风格探,该文是教授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跟姚喜和黄钟大吕和浸润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教授论文参考文献:

教授论文参考文献 教授论文抄袭双核期刊喜福会论文播音主持论文选题

罗 佳

(首都师范大学 科德学院,北京 102602)

摘 要:本文以例证为主,从三个角度,即深厚的语言功力——声音圆润、字音纯正、如珠如流;完美的语言表达——语法清晰、重点明确、气息灵动;真挚的感情流露——强调广义备稿,善于联想、想象,以多个学生为主的对象感设计,分析了中国媒体语言学开创人、博士生导师姚喜双教授的“黄钟大吕、浸润心田”的播音风格,并探析了其风格形成的原因,即深厚的文化积淀——三分天赋、七分勤奋,一招先、吃遍天,师从名师,深入实践,担任领导,热爱生活.

关键词:姚喜双 播音风格 语言功力 语言表达 感情流露

姚喜双教授,博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委原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原司长,曾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文字应用系主任、广播电视语言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汉语国际推广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电视台业务指导委员会成员.曾任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国家语委普通话与文字应用培训测试中心主任、《语言文字应用》主编.研究领域涉及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媒体语言学、语言文字测试学等.从事学术研究三十余年中,形成了以中国播音学研究为主,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为基础的媒体语言研究体系,创立了媒体语言学专业.1999年,所著的《播音学概论》获国家高校科研成果奖著作一等奖;2001年,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百优”称号;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70多年来,姚喜双教授是中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领域在播音主持实践、理论、人才培养三方面都有突出建树的唯一一人,为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创作实践的角度出发,试从深厚的专业功力、完美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感情流露三个方面分析姚喜双教授“黄钟大吕、浸润心田”的播音风格,并从深厚的文化积淀的角度分析姚喜双教授播音风格的成因.“播音主持风格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在播音主持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1]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活动实践性强,播音主持风格是播音员、主持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形成的.风格的实质是播音主持创作的多种形态的表现.它以运动的状态贯穿播音主持创作的全过程,又以相对稳定的状态凝结在播音主持作品上.姚喜双教授的播音创作实践,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声音特色,在播音中融进了自己生活经历、审美追求、创造才能,形成了鲜明的播音风格.他的播音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真实,又有艺术夸张.既自然,又有所修饰.既有内心感受,又有鲜明体现.让人感到既有浸润心田、生活般的亲切自然,又有引人入胜、黄钟大吕般的艺术享受.

风格是创作者对艺术所具有的“专利”,具有独特性.播音艺术风格是由播音员的声音条件、理解感受和表达习惯决定的.音声性强烈的个性特征,使得播音员个体差异相对较大.而理解感受、表达习惯则是由播音员、主持人的生活经历、思想素养、文化知识结构、审美追求等深层次因素决定的.播音工作是依据稿件的二度创作,需要播音员风格与稿件风格相统一协调;同时,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时代的变化,播音艺术风格在稳定的独特性中又有一定的变化.作为一位卓越的播音艺术家,姚喜双教授“黄钟大吕、浸润心田”的播音风格稳定地贯穿于他的多年的播音作品中.而在不同稿件、不同时代中,他的播音风格又呈现出庄重、深沉、活跃等变化.

一、深厚的专业功力

嗓音是播音创作的工具.就如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副一模一样的声音.嗓音的特殊性,是形成播音主持风格中的重要的原因.语音是语言的声音符号.“汉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言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仅汉语来说,就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七大方言.而方言的分歧突出地体现在语音的差异上.不同方言区的人,几乎无法进行交流,因此国家需要推广各民族之间的通用语——普通话.

声音圆润、普通话语音纯正,是从事播音艺术工作的基本要求.而在实践中,各个播音员在声音圆润度和语音纯正度方面仍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声音圆润、普通话语音纯正是衡量播音员专业基本功的重要的标准,是形成播音风格的基础.姚喜双教授在声音圆润度和语音纯正度方面堪称完美.

(一)声音圆润

圆润的声音来源于良好的声带条件、共鸣腔状况,以及呼吸控制、共鸣控制的调节.

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挑选学生非常严格.挑选出来的学生,都需要去同仁医院耳鼻喉科进行详细检查,只有声带是瓷白色的才能录取,如果声带有任何异常,都不能录取.声带的健康是进行播音艺术创作的基础.而声带振动发出的喉元音还需要与呼吸、共鸣、咬字几个环节密切配合才能形成圆润动听的声音.肺部呼出的气息通过气管,振动了喉头内的声带,形成微弱的喉元音.喉元音通过胸腔、咽腔、口腔、鼻腔等腔体共鸣得到扩大和美化,再经过口腔唇、齿、牙、腭的协调动作,才产生了不同的声音.

姚喜双教授气息控制稳定、持久、自如.“气者,音之帅也”.呼出的气息是发声的动力.气息直接关系着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大小、共鸣、持久性,声音的响亮度、清晰度,以及音色的优美圆润.2016年7月4日,为庆祝建党95周年,姚喜双教授到人民教育出版社进行《中国章程》的全文朗读录音工作.在三个小时的录制过程中,他一直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逐字逐句朗读,一字不落、一字不错,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近20万字党章的朗读,令在场监听制作的老师、同学们深表敬佩.党章中,有许多很难驾驭的长句,如“中国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败斗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此句共189个字.没有持久的气息支撑、稳定的气息压力、灵活无声的吸气能力,是无法完成的.而气息冲击声带形成的喉元音很微弱,只有经过胸腔、口腔和头腔三腔共鸣才能得以美化和扩大,形成圆润动听的声音.姚喜双教授共鸣控制的特点是:胸腔共鸣扎实、口腔共鸣充分,并辅以微量头腔共鸣.扎实的胸腔共鸣形成了他浑厚的声音底色,充分的口腔共鸣形成他明亮的声音音色,微量的头腔共鸣点缀了他积极的亮音色彩.浑厚的声音底色与明亮度声音音色、积极的亮音色彩混响,共同形成了他圆润的声音特点.

(二)字音纯正、如珠如流

标准的普通话语音是播音的神采,提炼的普通话语音是播音产生感染力的基础.“字正腔圆”是对播音员普通话吐字专业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姚喜双教授的字音是“字正腔圆”的光辉典范,是普通话语音推广的“字帖”.为了推广普通话,姚喜双教授组织编写、录制了我国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指导用书——《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的音频由姚喜双、侯玉茹、方明、于芳四位老师朗读、录制,已经成为推广普通话的经典范本.其中方明、于芳老师播读字词部分,姚喜双和侯玉茹老师播读作品部分.姚喜双教授播读了60篇作品中的30篇.

普通话字词所包含的音节数量少,每个音节的信息负载量大,一个汉字基本上是一个音节的特点以及普通话音节声母开头、韵母接其后,韵母中又以舌位滑动的复韵母、鼻韵母占多数,形成了发音具有口腔由闭到开再到闭的特点.这是普通话播音“吐字归音”独特要求的理论来源,即要求每个字音出字叼住弹出、立字拉开立起、归音到位弱收.戏曲界有“千斤念白四两唱”“咬字千斤重,听者自从容”“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咬字如虎噙仔”的说法.可见吐字所需要的深厚功力.姚喜双教授字音的清晰度超过声音的响亮度,不仅准确规范,而且圆润集中、光泽晶莹,字字珠玑、颗粒饱满,如黄钟大吕,字字皆入听众之耳,声声皆动听众之心,给人以愉悦的美感享受.他的吐字能让人清晰地听出唇舌在口腔中的形成字音的运动过程.

二、完美的语言表达

字词是语言符号的最小表意单位.字词组成句子,句子组成篇章,但这不等于说“词+词等于句子”,“句子+句子等于篇章”.用词造句时,往往是先由几个词组成一个词组,然后充当句子成分,成“块”地进入句子,形成句子.句子和句子的有机联合,组成段落.段落与段落的有机组合,形成篇章.播音时,只有掌握语法表达规则,具备语言表达技巧,才能清晰、完整地表达稿件复杂的思想内容.姚喜双教授的播音语法清晰、重音准确、气息灵动,语言表达完美.

(一)语法清晰

语法是词的构形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播音中,清晰的语法体现在语言行进过程中的停连、重音、语句抱团等方面.播音语法清晰,能将内容播得层次分明、语意明确、自然流畅,透彻地传达稿件的思想,方便听众理解,让听众“一听了然”.听姚喜双教授的朗读、朗诵,比看文章本身省力.他通过恰如其分的停顿、连接、轻重缓急的处理,让听众清晰明了文章中各个句子的成分、词语之间的层级关系,进而理解信息.可见他对语法的分析和词语、语句主次轻重的处理,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汉语语句完整的结构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其中主语、谓语和宾语是句子的基本成分,即“主干”;定语、状语、补语是句子的附加成分,即“枝叶”.对于句子,特别是复杂的句子,分析句子中的各个成分,明确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才能掌握句子的结构,句子中各词语的主次关系.越是复杂的句子,越是需要分析语法以弄清全句的框架.主谓宾是语句的“主干”,决定着语句的结构和脉络,决定着语句中的停连.附加在主谓宾上“枝叶”定状补目的是为了把语意表达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有分寸,往往是语意表达的重点,决定着语句的重音.

在《中国章程》中,复杂的长句比比皆是.如“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前一句是一个主语带多个谓语和宾语的复杂长句.句子的主语是“中国”,谓语分别为三个“是”和三个“代表”,宾语分别是“先锋队”“核心”“要求”“方向”“利益”.这几个宾语分别被“中国工人阶级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定语修饰.姚喜双教授在播读时,在主语“中国”之后稍作停顿,之后一气将“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播读出来,将主语和谓语、宾语区别开来,显示了完整的语法结构.由于宾语很长,结构复杂,他采用在几个宾语之间以停而不断、各个宾语之后扬而不落的方式有机地将宾语有区别地联结起来,但在“领导核心”之后的扬停时间稍长,显示了三个“是”与三个“代表”之间的并列关系,同时几个定语与其修饰宾语之间没有停顿.句子播读紧凑、完整、清晰.后一句是省略了主语“中国”的更复杂的长句.谓语分别是“加强”“坚持”“树立”“弘扬”“培育和践行”“倡导”“增强”“抵御”“扫除”“使”.各个谓语之后又带有复杂定语.他通过连停处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个并列定语,通过停而不断的扬停区分几个谓语句,通过紧密的连接将各个谓语与其所带的宾语抱成一团.在句尾“人民”之后才落停,表示该句的完成.既保持了整句的连贯,又将层次、内容清晰表达了出来.

(二)重点明确

重音是在朗读、朗诵中需要着重强调的词或词组.在篇章中,每个句子并不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样,在组成篇章的句子中,各个词语也并不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有的重要些,关系全句、整篇思想感情的表达,有的次要些,起结构、辅助表达的作用.对于重要的词或词组,要予以重音着重强调,而对于不重要的词语、句子,需要淡化.这样才能主次有别,突出、明晰地表达出具体的语言目的.如果不突出重音,目的就会不清;如果重音位置不当,语意就会模糊.而由于各个句子在全篇中的作用、地位不同,各句中重音强调的程度也不同.姚喜双教授在重音选择上准确明了,在重音表达上灵活善变、恰如其分,并将重音与语气、节奏等技巧巧妙配合运用,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使得他的播音作品始终目的明确、清楚易懂.

如,对《中国章程》标题的处理,姚喜双教授将重音落在“章程”上.这一方面是由于汉语普通话前轻后重的语言习惯造成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将重音落在“章程”上有以下一些意义:一是显示“章程”对于中国员的纪律要求、约束和规范,表现了《中国章程》的法律效力.二是显示了中国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中国全国代表大会根据形式的发展、任务的变化、斗争的需要和党员的情况,定期修改党章.而在“党章”一词的处理方式上,他采用大气磅礴的重读并拉开字腹和声调的方式,充分展现了党章的严肃性和庄重性.

又如,姚喜双教授朗读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作品1号《白杨礼赞》.“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他将重音落在“力争上游”“干”“枝”“丈把高”“人工似的”“绝无”“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一束”“绝无”“宽大”“片片向上”“没有”“光滑”“银色”上.这些重音充分展现了白杨树在恶劣生存环境中不屈不挠、昂扬挺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而对于这些重音的表达,他综合运用音高、音强、音长、虚实、口腔松紧、咬字前后等要素,准确、鲜明地将其表现出来.他以强音、拉开字腹的方式表达“力争上游”“干”“枝”,展现了白杨树的铮铮铁骨;以强中有虚的方式表达“丈把高”“绝无”“一律向上”,显示了白杨树高耸入云的雄姿;以较紧的口腔控制表达“紧紧靠拢”“一束”,显示了白杨树枝叶团结一致的精神;以拉宽字腹、柔和的音色表达“宽大”“片片”,显示了白杨树宽大的叶片;以较虚、较柔的音色表达“没有”“光滑”“银色”,显示了白杨树皮的洁白.

姚喜双教授对于难度较大的诗词朗诵,擅长将重音、语气、节奏等语言表达技巧融为一体,生动传达了诗词的深邃思想.2017年11月,姚喜双教授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解读十九大并进行语言文字推广工作,结束讲课时,他朗诵了曹操《观沧海》和《龟虽寿》两首诗.以《龟虽寿》为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该诗共7句,两两一个诗节,最后一句独立成一节.如第一诗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内容、语法的角度分析,“沧海”和“澹澹”都应该成为重音,但他将主要重音落在“碣石”和“竦峙”上,体现了诗节的首尾照应和完整.同样的道理,在之后几句的重音选择中,他选择了“丛生”“涌起”“之行”“其里”,不仅体现了各个诗节的语气完整,而且相同的重音位置使得三个诗节形成了回环往复的节奏,琅琅上口.

(三)气息灵动

气息在播音创作中不仅是发声的动力,而且是“情动于内”与“声发于外”的桥梁,是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需要多样化的声音和气息状态才能予以表现.而只有在“气随情动”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声随情走”.姚喜双教授的气息控制在深、匀、通的基础上,能够在思想感情的带动下灵活、自如变化,与声音配合有效表达出稿件的思想内涵.

2017年9月,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廉洁主题朗诵会上,姚喜双教授朗诵了总书记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这首词上阙抒情,表达了总书记对焦裕禄的深情怀念和赞颂;下阙言志,明确表达了自己立志向焦裕禄学习,做一个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好官的意气和志向.姚喜双教授朗诵时,气息强弱控制自如:上阙采用弱、中度的气息控制,声音虚实结合,前半部分以虚为主,后半部分以实为主,充分表现了对焦裕禄的怀念和赞颂.下阙采用中、强度的气息控制,气息渐强,在表达最后一句“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气息陡然增强,声音陡然拔高,充分抒发了理想.上下阕互相呼应,既有流水潺潺的倾诉,又有掷地有声的宣言,完美表达了总书记创作此词的思想.

三、真挚的感情流露

语言是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感情、气息、声音是语言表达系统中承前启后、密不可分的三个方面.其中感情是根源,是播音创作的依托;气息是桥梁;声音是外化.在播音中,只有感情真挚,始终运动着,才能调动气息变化,从而带动有声语言的变化将不断变化的感情表达出来.姚喜双教授特别强调感情的“根基”作用,他认为没有真挚感情的播音是无源之水、无水之萍,不会打动听众的.为了获得播音创作的“真情实感”,他强调广义备稿的作用以及语言表达内部技巧的运用,尤其是广义备稿的作用.

(一)强调广义备稿

备稿就是对稿件的准备过程.备稿分为广义备稿和狭义备稿.姚喜双教授认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只有充分准备了稿件,才会在播读时调动起强烈的播讲愿望.而播音稿件内容涉及面广,播出前准备时间短,播音表达内部技巧的运用又建立在广义备稿的基础之上,因此广义备稿非常重要.

广义备稿是指平时不断的学习、实践和积累.为此,他强调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广泛阅读.播音创作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广义备稿的程度,因为播音员是新闻口语传播工作者,其对稿件的理解力、感受力、表现力和驾驭能力都与其平时积累的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息息相关.只有广义备稿丰富,在稿件播出前狭义备稿过程中的联想、想象才会真实.著名演播家张筠英说:“应当做到两个统一,即‘语言内在实质’与‘外在体现形式’的统一,‘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统一.在这个两个统一中,以语言内在实质与视觉形象为基础,必须从语言内在实质出发去寻找外在的体现形式,必须从视觉形象出发去寻找听觉形象.”[2]可见语言内在实质和视觉形象在引发有声语言过程中起着决定有声语言是否生动、形象、感人的根本作用.这与姚喜双教授强调广义备稿的重要作用在理论层面上是相同的.

(二)善于联想、想象

狭义备稿是指对具体一篇稿件的准备.姚喜双教授认为,在广义备稿的基础上,狭义备稿,除了要深刻理解稿件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划分清楚稿件的层次之外,还要充分利用语言表达三大内部技巧——情景再现、内在语和对象感,以充分调动起强烈的播讲愿望.播读《中国章程》时,他联想到他的恩师齐越教授给他们上课时,深情讲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播音员在战火硝烟中坚持战地播音、时时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在没有固定的播音间工作的情景;想到他写作《中国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一书时,深入延安、东北、华北等地,看到的当年解放区播音员艰苦工作环境;想到他当年在广播电台当播音员,深入基层采访民众,看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拥护……深刻感受、体会到中国对于国家、民族的巨大贡献:是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中国逐渐走向繁荣富强.播读中,一幅幅当年听课、采访获得的画面映入他的眼帘,对中国的赞颂之情呼之欲出.

播读《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时,针对每一篇作品,姚喜双教授都反复深入理解、分析、感受.如作品59号散文《紫藤萝瀑布》表达的是作者看到文化大革命后,科学文化知识重新繁荣的喜悦心情.姚喜双教授联想到1978年考入大学,在大学里学习、生活的幸福时光,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变,深刻感受到社会变迁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在播读中,大学美好时光、祖国蒸蒸向荣的画面一幅幅展现在他的眼前,心中充溢着对对改革开放的赞扬,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作品29号《莫高窟》描写的是我国甘肃敦煌莫高窟的雄伟、壮观和精致.备稿、播读中,他联想到去甘肃出差时参观访问莫高窟时第一眼见到莫高窟被莫高窟所震撼的情景和亲眼所见到的一座座莫高窟中的雕像,心中充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能工巧匠的崇敬感.

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是曹操在53岁时北征得胜回师时所作.姚喜双教授朗诵这两首诗时,已退休.想到自己工作30多年,献身党和祖国事业,但退休后他仍孜孜不倦地带领博士生一起进行宣传党的语言文字工作和普通话推广事业,他对曹操的诗产生强烈共鸣.他想象当年曹操当年战争取胜,面对渤海,写作诗歌抒发自强不息、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豪情壮志的场面,将自己虽已退休,但仍愿继续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便熔铸到诗歌的朗诵中.他将“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一句反复咏叹两遍,并以上山类的语势表现,显示了他不服老的精神.他用虚实结合、以虚为主的音色表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显示了他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三)以多个学生为主的对象感设计

对象感是“播音员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用状态”[3]的播音表达技巧.在演播室朗读,由于独自面对话筒,播音员容易缺乏对象感,造成心中无人,无法调动起强烈的播讲愿望,进而造成有声语言语气平淡呆板、缺乏变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没有对象,这些话就不可能说得使自己和听的人都相信有说的实际必要.”[4]而对象的设计,需要从性别、职业、年龄、人数等量的方面和环境、气氛、心理、素养等质的方面考虑.

姚喜双教授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当过多年的教授、院长,后调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后,除了担任领导职务外,也一直担任研究生导师的工作,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传媒大学研究生上课.这样的工作经历,造成姚喜双教授在朗读中以多个学生为主的对象感设想习惯.在朗读《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时,他设想是在给他的很多学生讲述一个个富有思想、生动有趣的散文、故事.在朗读《中国章程》时,他想到自己作为员的干部,不仅应带好头,还应将党员的行为规范、立身处世的原则告诉给他所有的党员学生.他设想是在给他的党员学生讲述他对党的宗旨、纲领、目标、方针的理解,希望他们了解中国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做出的巨大牺牲,的先进性和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学习的党的方针政策.这样在播读过程中,他感觉是在循循善诱地给学生讲道理、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浸入听众心田.

姚喜双教授以扎实的播音专业基本功、完美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思想感情成功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稿件的播音工作.他朗读、朗诵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既有《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小巧精悍的抒情性、说理性散文,又有《中国章程》大气磅礴的政论性文章;既有《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缅怀性、说理性当代诗词,又有《观沧海》《龟虽寿》状物言志的抒情性古代诗词.在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作品中,他以高超的播音技艺恰切表达出文字作品的思想内涵,实现了文字内容和声音形式的完美统一,形成了“黄钟大吕、浸润心田”的情真意切的播音风格.当然,在不同稿件、不同的年代中,他的播音风格存在一定变化.《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中的作品多生活化,同时朗读时,他还年轻,只有40多岁,朗读中声音清脆、昂扬向上,语尾多往上扬,充满了对生活的无限向往.即使是其中一些基调比较低沉的文章,如讲述作者青白在加拿大渥太华遇到两次募捐的作品21号《捐诚》,他却以对捐款人的感动为基调和落脚点,充分赞扬了加拿大人民的团结一致,充满了积极向上的色彩.而朗读《念奴娇·追思焦裕绿》时,他接近退休,朗读《观沧海》《龟虽寿》时,他已退休.即使写作于总书记青年时代,表现他远大理想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姚喜双教授在朗诵中融入了更多的对人生、对事业的思考,声音深沉、感情浓郁.

姚喜双教授为中国播音专业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是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一代播音巨擘.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姚喜双教授的播音专业能达到这样的巅峰?怎样才能像他一样成为播音大家呢?这需要对姚喜双教授的人生经历、深厚的文化积淀进行深入分析.

四、深厚的文化积淀

个体差异是任何艺术风格形成的内部要素.从音声性的自然属性看,播音工作由于创作工具——嗓音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业条件和突出的个人风格.嗓音与嗓音之间的巨大差别,形成了各自完全不同的独特的音色.从播音内容的社会属性看,不同的理解、感受,会赋予声音不同的表达方式.而理解感受则是播音员生活实践、性格气质、文化素质、思想感情、审美追求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凝聚.

(一)三分天赋、七分勤奋

声音圆润与语音纯正是播音工作的入职门槛.圆润的声音和纯正的语音,一方面有先天条件的因素,一方面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姚喜双教授极具从事播音工作的天赋.他天生一副好嗓音.他的声带闭合好,声音明亮.而他五官端正、牙齿整齐、口齿灵活,这些又为他形成纯正语音的创造了先决条件.

“玉不琢不成器”,良好的先天条件还需要后天勤奋刻苦地训练才能成才.姚喜双教授读大学时是班长.他非常勤奋,带领同学们每天一大早就起来苦练基本功.一个字音、一个字音地正音,如果遇到不够到位的语音,他会反复训练,直到每个字音都纯正为止.为了练习吐字的集中度,他每天早中晚各做一遍口部操,在黑板上画一个圈,对着圈的圆心吐字,确保每个字都投在圆心上……他深厚灵活的气息、厚实明亮的音色、颗粒饱满的字音、如珠如流的语流,是他四年大学生涯,每天勤奋训练播音员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共鸣控制、声音弹性与色彩变化等各项基本功,打下扎实基础,积累深厚功力的结果.

(二)一招先、吃遍天

农民耕耘土地、种植农作物必须要掌握好播种的季节.如果错过了种植的季节,该年就很难有收成.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人才的培养和农作物的栽培有很多类似之处.各个门类的学习都有其独特的学习规律,需要掌握启蒙、入门、学习的时间.语言从小习得,学得越早越好.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说“乡音未改鬓毛衰”.说的就是他离开家乡多年后返乡,家乡话仍没改变,形象地说明了语音在小时候一旦形成,就会固化,伴随一生.姚喜双教授出身书香门第,父母都是老师.他从小接受父母的指导、熏陶,学习普通话.恢复高考前,他在家乡新乡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员,很早就接触了播音工作,积累了良好的播音专业基础.恢复高考后,1978年,他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入学时的专业成绩就在班里遥遥领先.

(三)师从名师

“名师出高徒”,“金牌的老师才能教出金牌的学生”.这些话道出了教师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是中国播音专业的起源和摇篮,荟聚了众多播音、朗诵名家、教授.在这里,姚喜双教授师从中国播音教育专业的奠基人齐越教授,并得到了夏青、葛兰、林如等名家的指导,他的播音业务迅速提高.

姚喜双经常提到他的恩师齐越教授对他的指导“播音是要动真格的;”林如对他的指导“感情要往深里走;”夏青对他的指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要显示出大国的气度;”葛兰对他的指导“要勤奋,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这些名师的指导直接影响了他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自身优越的先天条件、勤奋踏实的学习精神加上师从名师,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姚喜双教授的播音专业迅速提高并日益精湛.

(四)深入实践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播音工作实践性强,离开自身训练、实践,播音艺术只能是空谈.播音创作以稿件为依据.稿件文字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观念形态化的抽象符号,而播出的稿件形式、内容又多种多样.播音员只有广泛阅读、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具备广博的知识文化储备,丰厚的人生阅历,才能适应不同的稿件,理解、感受稿件并用声音有创造性地将稿件文字符号转化为声音符号.

姚喜双教授非常重视阅读和实践.他订阅了大量报刊杂志,每天都要阅读大量书籍和文章.除了早年在电台的工作实践之外,考入大学后,他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人民广播电台等各个电台实习实践.后来从教、担任领导职务后,他也一直非常重视到基层调研,与学生、群众交谈,听取学生、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五)担任领导

姚喜双教授在家中姊妹中排行老大,从小就担负起照顾弟妹的责任,锻炼了领导能力.读大学期间,担任北京广播学院78级播音班班长,负责管理、协调20多个同学.工作后,历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国家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国家语言文字应用司司长、国家语委副主任等职务.这些领导职务一方面锻炼了他协调同事、上下级关系、灵活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一方面也开阔了他的眼界,塑造了他宽阔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怀.这些能力反映在他播音创作中,体现为播音境界的高远、宏大,具有泱泱大国的气度,以及对各类不同文体稿件游刃有余的播读上.

(六)热爱生活

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姚喜双教授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在播音专业之外的很多领域都有所涉猎和建树.他热爱文学写作、书法音乐艺术,并深入学习.他著书立说,主要论著有《播音主持教程》《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论》《中国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播音导论教程》《播音学概论》《播音风格探》等,在全国核心期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这些论著对中国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和普通话推广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擅长书法,经常与书法名家探讨书法技艺,其书法水平也堪称大家.他将对生活的热爱、对兴趣的执着追求,融入播音中,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机、热情,充满积极的情趣.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姚喜双教授已经从工作30多年的领导岗位上退休,但他仍然工作在教育第一线,不仅仍担任博士生导师工作,还到各地为各个大学的学生、教师讲课,宣传党的政治纲领、进行普通话教学推广工作.姚喜双教授是中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领军人物,祝愿他事业长青!

括而言之,此文是一篇关于姚喜和黄钟大吕和浸润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教授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教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失独母亲的双倍人生
数据显示,全国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超过百万户 如何帮助失独老人走出阴霾和困境,积极地面对人生 一位名叫柳红的 58 岁失独母亲的自我心灵救赎,令人感叹 在一次演讲中,柳红说,哀伤不只是黑白的, 也可以.

半岛局势往朝鲜半岛风云突变能否变成长久的双暂停?
金正恩的新年献词,给天寒地冻的东北亚吹来了一缕暖意,似乎中国的“双暂停”有了实现的机会 金正恩1月1日在发表新年贺词时表示,朝鲜有意派遣代表团参加即将举行的平昌冬奥会,存在北南.

喜看通讯大变迁
从邮差、电话、电报,到今天的手机、、微信,我亲历的几个小故事,正好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年间通讯方式的飞速转变 改革开放前的遵义,很多农村还处在相对原始的生活状态 人力挖土、黄牛犁土、水牛犁田;没见过电、.

喜看改革开放新变化 共筑学校好未来铜仁学院庆祝2019年老年节活动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10月16日,“喜看改革开放新变化 共筑学校发展好未来”——铜仁学院庆祝2018年“老年节”活动在铜仁学院举.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