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语句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与高考散文阅读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赏析、探究课堂实录和反思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主题:语句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6

高考散文阅读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赏析、探究课堂实录和反思,该文是语句方面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散文和语句和课堂实录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语句论文参考文献:

语句论文参考文献 杂志阅读杂志在线阅读期刊阅读飞魔幻杂志免费阅读

“高考散文阅读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赏析、探究”

课堂实录与反思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远没有达到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赏析、探究的能力要求,更有甚者经常把这三者混为一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分析关键词和手法,逐步理解、赏析、探究重要语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对话,归纳重要语句的分析原则和表述操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细化语句类考题,聚焦核心方法,厘清分析指向.

教学难点:

探究重要语句的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散文阅读从学的角度概括大致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懂、会、对.阅读散文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要想读懂需要一定生活阅历、一定的阅读数量和系统的阅读训练.所以读懂散文,不是一两堂课能解决的.我们今天这堂课主要构建从会做到做对的操作策略.学习目标是通过细化语句类考题,聚焦核心方法,厘清分析指向.

二、聚焦核心方法

师:在学案中老师把近5年语句类高考题梳理了一下,之后归纳为三类.第一类理解文中画线句子含义;第二类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第三类探究文中画线句的意蕴.这三类对应的典型试题为《浣花草堂》《四堡雕版》《比邻而居》.请同学们拿出学案,老师需要4名同学上黑板写下自己的答案.(随机提问.当这4名学生在黑板上写作业的同时,其他人自我校对.)

(一)《浣花草堂》

1.让上黑板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邻座评价补充,最后由学生概括出方法.

2.基于学生的答案,师生对话,形成板书.

3.教师分析.出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1)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2)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生:(板书)一般化的雕像,写出了塑像的普通,但表现出了杜甫清疏的气质,贴近杜甫本来的形象,表达作者将杜甫塑像神话的赞同.

师:说一下你的思考过程?

生:我抓住“一般的塑像”和“仙化”,之后串联一下句意.

师:“没有怎样的仙气”就是没有神仙化的杜甫.可以得出“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抓住关键词语“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难得”.根据关键词、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板书:从词语到句子的分析原则.)

师:抓住“难得”.为什么难得?因为没有仙气,清疏显示出了杜甫的品格特点.后文“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由居所环境思考杜甫的品格特点.印证从原因角度更进一层.

生:老师,这是因果思维.

师:从结果转化为原因表述操作.(出示学案第二问题的答案: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②凸显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生:作者在心里重新回味了自己对于草堂如梦幻的美丽景象.运用比喻将自己对其沉迷赞美与享受比作那种境界之中,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喜爱.

师:请说一下你是怎么思考的?

生:我是从比喻修辞角度理解的.

师:这个句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都是什么?

生:我只想到了梦游者这个喻体.

师:你试着抓住关键词语“梦游者似的”“境界”来分析.

生: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凸显草堂诗的意境特点和作者沉迷、喜爱的状态.

师:将文学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直接明了的表述.修辞手法往往强化事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这是语言转化时思考的重点.把形象到具体的表述操作.(板书:根据句式特点、修辞手法,针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和把握,此处是比喻,从比喻角度辅助理解内容.从形式到内容的分析原则.)

(二)《四堡雕版》

1.让上前板演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邻座评价补充,最后由学生概括方法.

2.基于学生的答案,师生对话,形成板书.出示答案:对比、比喻.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生:(板书)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把对四堡繁盛景象的想象比成花、锦.把想象比作灰飞烟灭.通过前后心情对比,表现了作者的失望心情.

师:你是怎么思考的?

生:抓住关键词语“如花似锦”“猜想”“灰飞烟灭”.把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写出来.

师:答案往往潜藏在上下文中,联系第二段可知,“猜想”是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还原为比喻形式.把概括到还原分析.

(三)《比邻而居》

1.让上前板演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邻座评价补充,最后由学生概括方法.

2.基于学生的答案,师生对话,形成板书.出示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生:(板书)结尾厨房中只有艾草一种气味,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生活状态,最终归为一类,用艾草表现了生活的平和宁静,蕴含了对端午节等传统文化的认同.

师:老规矩,还是说说你的思考.

生:我抓住“艾草味”“所有的气味”“都安静”“只由”等词语,从象征出发,分析出来的.

师:“所有的气味”象征着不同的生活状态.“都安静”“只由”可以得出: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艾草味”象征着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气味,都在过节);“只由”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师:文章的最后一段的位置,往往与主旨联系紧密,从文中端午出发可以联系文章主旨 ,对句子的含义进行深层挖掘.(板书:从篇章到语句的分析原则.)

师:但是题干中还有一个“探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不是还有没有挖掘到,还有一个层面没涉及.抓住“弥漫,散开”联系后文.

生:(朗读体悟)抓住关键词语“消除”“油垢”“洇染”“空气”.

师:艾草芬芳能消除油垢,洇染空气,应该是传统文化对平凡生活状态的影响和改变,让喧嚣的世俗生活归于安静.(传统文化角度)但是答案“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这句我理解为望尘莫及.

师: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这样理解作者会同意吗?

很多人在知乎网看过林天宏一个段子.2011年福建高考阅读选了林天宏的文章,满分15分,林天宏没及格.其中有一道题,让考生分析文中两次出现大雨的原因.这一问林天宏没有答好,他说写这篇文章时窗外正好下雨.我想说这是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的关系.一部优秀作品得有两个生命,一个是自身的深刻的艺术价值,一个是巨大的多向的阐释空间.作者自己本人的认识只能是一个角度.我们做题不仅是读者,还是批评者、分析者.基于文本,逻辑成立即可.关于这一点还是毕飞宇说得好,阅读不是印证.

我们把思路拉回来,总结一下,聚焦核心方法:三个分析的原则,三个表述的操作.

三、厘清分析指向

师:下面我们的思考再深入一点.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东汉的张衡说:“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们一起再看看这几道题的参:

(一)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4分)

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答案: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 凸显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二)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2分)

答案:对比、比喻.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三)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师:(一)和(三)题都是以语句含义的面貌出现的,(一)题答案中比喻出现了,(三)题答案中的象征为什么没出现,我答案里写上对不对?

师:所谓“含义”“意蕴”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息(字面意思).所以它更侧重于理解言语的语境意义,或者由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虽然形式上,(一)写了比喻,(三)没写象征,但它们的最终指向是一样的,即通过上下文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句来体会句子的丰富意思.换句话说,写不法得看它是不是能辅助理解句子的丰富意思.手法本身的分析和效果并不是这类题目答案的重点.

赏析这类题目,答案的指向就在语句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效果上.所以手法及其效果的分析就成为必给分点.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依次从下面这些语言形式方面的内容考虑:(1)修辞手法,这是最主要的角度;(2)词语的选用,口语还是书面语等;(3)句式的选用,长句还是短句,整句还是散句,陈述句还是感叹句等;(4)语言特色,语言之美,如叠词、押韵等.在答出上述技巧后,再结合语境,结合全文内容、主旨、情感答出该技巧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凡是面貌相似而实质不同的题型,都是思维易混点.要区分清楚其题型本质.

四、结语

师:老师给大家总结了这三种语句类考题的思考与操作.(投影出示.)

理解句意:表面义

隐含义(语境义、比喻义、象征义)

赏析句子:手法 具体分析 效果

探究意蕴:表面义

隐含义(语境义、比喻义、象征义)

表达义(时代背景、民族心理、人文精神)

师:今天我们这堂课主要构建了从会做到做对的操作策略.通过细化语句类考题的能力层级要求,聚焦核心方法,厘清分析指向.这只是技术的层面,距离《庖丁解牛》中道的境界还很远,但我坚信“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教学反思:

用核心素养烛照语文课堂

语文核心素养应该着眼于发展,聚焦于阅读,践行于课堂,落脚于学生.这堂课试图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基于学情,注重生成,考点细化,系统构建,实操高效,在学生个体语言的建构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突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基于教学进度的同步设计

我了解到现场学生高考复习规划与我校的复习规划基本同步,正在复习散文阅读.有了前期的关于散文的讲解的基础,我可以实现一些考点的优化和整合,讲起来也更容易些.

●基于学情的设计

我觉得对学情的把握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批改学生作业或当堂板演,另一个是跟学生交流自己的做题体验和想法,与学生一起分析答案的形成过程,之后寻找与的距离.让学生板演答案,同时让学生自我解剖,从感性到理性,从自发到自觉,积极地自我构建,思考总结,就是在一点点地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生身上.

●基于生成的设计

课堂上师生对话是思维碰撞、相辅共生的过程.教学是师生生命的互动,所以不应有什么固定的所谓“模式”.老师自己通过对试题文本的体验,唤起学生情感的涌动和思维的火花,进而走入文本的境界,从而达成理解、感悟、创造的目标;同样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体悟,诱发老师的体验,这样便会呈现出充满活力的课堂,师生互动的景观.而一堂课内容的厚薄、感悟的丰寡、格调的高低、张力的大小也就决定了课堂气象浑厚还是寡淡.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我三次提问了同一个女孩,步步追问.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和答案,培养了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答案不是最重要的,掌握学习技能才是最关键的.正所谓:“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我想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课堂上留下的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

语文课堂应该是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之美,应该是师生对话有景有情的生态气象.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生态语文的愉悦和谐,生命语文的厚重浑然.

这节课有两个遗憾:一是在处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这一句的探究时,限于时间,节奏太快了,没能领学生深入品读文字;二是没有仔细品读课文和题干.其实在高考阅读复习课上,读课文和读题很重要,请老师还课堂以书声琅琅,培养学生的语感.

■ 编辑/李莉E-mail:lili79928@163.com

该文总结:本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语句本科语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散文和语句和课堂实录方面论文范文.

谈提高农村高中生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的正答率基于语篇分析和思维导图相结合的策略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所任的农村学校在2018年高三增城调研考中阅读理解题,学生的答题正确率进行分析,得出学生英语阅读思维缺失的现状,分析该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立足课堂,以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命题方向和类.

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现代散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高中生的阅读学习提出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散文作品中,许多都是诗情画意.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和革新举措
1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推进障碍1 1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明确长久以来,我国语文教学秉持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考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特征.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和突破
【摘要】散文教学是高中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该文学体裁其形式较为简单,但人文精神内涵较为丰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到散文的魅力与价值,教师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