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山水画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跟清润典雅,平淡天真儒家美学视野中的倪瓒早期山水画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主题:山水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0

清润典雅,平淡天真儒家美学视野中的倪瓒早期山水画,该文是山水画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倪瓒和山水画和儒家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山水画论文参考文献:

山水画论文参考文献 医学美学论文医学美学美容杂志美学论文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

  【摘 要】倪瓒用“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来概括他一生艺术的哲学根据.倪瓒早年的哲学思想中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仁德、礼乐、君子、中庸等概念成为他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和价值取向.儒家美学滋养下的倪瓒早期山水画,其构图中正端方,讲究章法的层次性、秩序性、稳定性和整体和谐性特征;其情感中庸平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呈现出典雅、和谐、淡逸的整体效果.在这背后是倪瓒的君子人格,体现为他清洁儒雅的形象和清高孤傲的性格.

  【关键词】倪瓒山水画儒家美学中和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3.001

  倪瓒绘画的复杂之处是,它荒寒寂寞、萧疏清冷的整体风貌并不仅仅是受道禅哲学影响的结果,儒家哲学深刻影响着倪瓒的人格心理、艺术理念和创作风格.正如倪瓒在《立庵像赞》中说:“貌寝而骨立,色敷而内腴,斯遁世之士,列仙之臞.随时以守其分,纵独以乐其迂.寓乎外,或颓然净名方丈之室,或悠然庄周冥漠之区.及其探于中,则身处仁行蹈义师,慕乎圣哲而弗殊.玄冠野服,萧散迂徐.是殆所谓逃于禅,游于老,而据于儒者乎?”他又在《良常张先生像赞》中说:“诵诗读书,佩先师之格言;登山临水,得旷士之乐全.非仕非隐,其幾其天.云不雨而常润,玉虽工而匪镌.其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者欤?”可见,始终受儒家思想的浸润以及儒道禅多维思想在倪画中融于一炉,是倪画区别于纯粹禅画的原因之一,也是倪画内涵丰富、内蕴深邃、内旨复杂多维的奥秘所在.

  在儒家美学思想的滋养下,倪瓒早期山水画呈现出温柔敦厚、清润典雅、平淡天真的总体风貌,主要体现为其构图的中正端方之美和情感的中庸平和之美,而这主要源于倪瓒的君子人格以及他精神生态中的儒家哲学思想.

  一、中和:儒家美学思想滋养下的倪瓒早期山水画

  (一)倪画构图尽显中正端方之美

  儒家“中和”美学思想滋养下的倪瓒早期山水画,其构图中正端方,具有层次性、秩序性、稳定性和整体和谐性特征.

  倪瓒山水讲求章法的层次性.画面往往分上、中、下三段,近景有岸滩、石块、枯木,中景是空白,表现平静的湖水,远景是起伏的山峦和遥远的天际,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这种“三段式”的画面组织形式,被后人称作“一河两岸”式构图,它让我们想到儒家经典《周易》中的卦象,每个卦象都有上、中、下三爻,代表天、地、人三个位格,《礼记·中庸》中说:“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孟子》中也强调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倪画的三段式构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三才”观.这一儒家观念的内涵是不断寻找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大自然变化之间的关系,发现和建立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井然秩序,渴望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各安其位的理想状态.

  倪画构图中正、平衡、稳健,宛若一位清癯的老者傲立于苍穹之下,画面上部为首,青山层叠,碧空万里;中部为身,湖水空明,静无波澜,偶有汀渚隐现;底部为足,古木苍石,挺立岸边,空亭坐落,清冷寂寥.三段合为和谐的整体,构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此人居于天地间,山为头,水为腹,亭树为足,消解了具象的人物形态,幻化成抽象的人物,融化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分不清是人的模样还是大自然的模样,可谓在绘画艺术中实现了天人的和谐.当然,这种天、地、人三段式构图,实际上在倪瓒早期山水画中体现得还不甚明显,但毕竟已初具端倪.

  倪瓒山水讲求章法的秩序性.山位就是山位,水位就是水位,树位就是树位,集中体现了儒家“礼”的思想.儒家讲究长幼、主次、尊卑的明确区分,讲究等级地位的有序排列.倪画就是如此,山水树石等各种意象,排列极其有序,它们各居其位,不曾僭越,有主有宾,次序明朗,山有主峰次峰,树有高低主从,仿佛一切都按照“礼”的规定,各自在属于自己的适当位置站好,坚守着自己的身份,绝无倒错混乱之感.近岸的树木、亭子与对岸的群山遥相呼应,仿佛是谦谦君子,推挽揖让,显得恭敬严谨,彬彬有礼.

  倪瓒山水讲求章法的稳定性.倪画往往没有高远的构图,没有陡峭险峻的山势,只有平缓的远山在天际蜿蜒,山、水、树、石、亭等各种意象均匀地分布在画面的固定位置,既不显得宏阔,也不显得局促,而是雍容端方,静穆自然.这种构图中和、平易,不像“夏半边”“马一角”(如南宋马远的《梅石溪凫图》)的作品那样营造出崎岖紧张的构图效果,而是安闲恬淡,平稳和谐,颇有儒家风范.

  倪瓒山水讲求章法的整体和谐性.儒家思想强调个体对主体的服从,在保证个体特征不被抹杀的前提下,侧重个体对整体的依从和融入,也就是儒家所崇尚的“和而不同”,即在保证每个要素“不同”的基础上,强调整体的有机性、和谐性.倪瓒山水画中的意象,单独拿出来都不足为奇,但组合在一起却能构筑无限的意境,营造出清寒孤冷的气氛,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整体效果.

  (二)倪画情感尽显中庸平和之美

  在儒家“中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倪画的情感表达呈现出平淡、柔和、从容的特点.这与倪瓒早年安逸闲适的生活和平静愉悦的心理状态有关,与倪瓒早年和谐的精神生态有关,更与他接受的儒家“中和”思想有关.如《秋林野兴图》,这是现存最早的倪瓒山水画,作于至元五年(1339年),纸本,水墨,纵97.8厘米,横68.8厘米,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在这幅画中,我们看不到鲜艳醒目的颜色、夸张的线条,也感觉不到作者的喜悦之情或些许悲伤,虽然是描写秋林野兴,但作者赏秋的兴致、趣味并没有直接呈现在景物里.一切都是那么平平淡淡,像宁静的湖水,没有一丝波澜.画面滤掉了人心的哀乐和,只剩下秋天湛蓝的天空、清爽的空气和辽阔的旷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画卷呈现出典雅、和谐、淡逸的整体效果,符合儒家美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追求.

  倪瓒日后的山水画一直延续了这种风格,始终遵循儒家“中和”的美学原则,保持着“温柔敦厚”的抒情特色.他虽然处在元代黑暗的社会大背景下,受到时代的种种压抑,内心难免困苦、矛盾甚至愤懑,但这些情绪并没有被直接表现在绘画中,而是被作者淡化、抽象化和典雅化,原本极端、激越的情绪体验,在经过作者的层层净化和过滤之后,显得和畅、冷静,不喜不忧,几乎达到了“无情”的程度.然而在这看似绝去情感的清冷世界里,却藏着倪瓒深沉的人间关怀和人生眷恋.

  二、君子:儒家人格理想浸润下的倪瓒其人

  (一)倪瓒形象尽显清洁儒雅之美

  像其他中国传统文人一样,倪瓒自幼接受儒家文化的滋养,深受儒家道德观念和美学思想的浸润,对儒家的审美趣味颇为认同,崇尚“君子”的人格理想.与此同时,倪瓒又吸收了老庄、玄学等思想的精髓,因而在他温柔敦厚的君子形象中,又夹杂着潇洒放逸的魏晋气质和名士风度.

  张端所著《云林倪先生墓表》里这样描述他的形象:“清姿玉立,冲澹淳雅,得之天然.”这可以说是对倪瓒形象最为精辟的概述.他衣衫飘逸,神情安闲,姿容清新俊朗,宛如一块美玉独立风中,晶莹剔透,动人无际;他态度平静温和,举止儒雅端方,心性敦厚淳朴.总之是一个气宇不凡的谦谦君子形象.周南老所撰《元处士云林先生墓志铭》里也有关于倪瓒形象的描述:“生而俊爽……神情朗朗,如秋月之莹;意气霭霭,如春阳之和.刮磨豪习,未尝有纨绮子弟态……”周南老选用皎洁的秋月这一意象来形容倪瓒清雅的仪容、洁净的外表,又用温暖的春阳形容他待人接物的态度,尽显儒者“和美”的风神.

  (二)倪瓒性格尽显清高孤傲之美

  人的外在形象和行为是其内在心性的反映.倪瓒俊逸儒雅的形象和近乎夸张的洁癖行为,无疑折射出他清高孤傲的秉性.倪瓒的好友张雨(1283-1350)的题赞,他说倪瓒“青白其眼,金玉其音……达生傲睨,玩世谐谑”,形象地概括了倪瓒正直耿介、清冷孤傲、超旷高迥的性格特征,倪瓒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司马迁称屈原:“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这句对屈原确切而深刻的赞誉也恰好可以用在倪瓒身上.他同屈原一样,渴望保持内心的洁净,即使身陷泥淖中,也丝毫不沾染污秽,无论现实社会多么混浊,无论时代扬起多少尘埃,他都不愿浑浑噩噩同流于世俗.

  正如倪瓒所说:“兰生萧艾中,未尝损芳馨.”鲜花长在杂草丛中,却不改初心,径自生长,没有被周围环境所污染,没有自暴自弃而凋损,而是保持着它原有的清洁、优雅和芬芳.倪珵在《清閟阁遗稿跋》中说:“我祖云林公生值胡元秽浊之时,而松筠为抱,泉石自娱.”可见倪瓒身处乱世却依旧清逸不改,其人格的独立、正直,其精神的超越、洒脱,令人敬佩.此之谓“清逸”.

  倪瓒的显著特点是“脱俗”,即超越世俗、清高旷达,倪瓒对黑暗和污浊有一种本能的拒斥,他对俗务不热心,对俗人不谄媚,从骨子里透出一股传统文人特有的清冷气质.在本不自由的现实处境中,倪瓒能洁身自好,清醒地与尘俗浊世保持一定距离,出淤泥而不染.他对时代、社会、历史、政治等外在环境总能有相对独立的见解,能敏锐地洞察世道,也能清晰地认识自己.他对功名利禄也曾向往,但并不醉心于此、蝇营狗苟,而是能看开得失,放下执念,在纷纷攘攘的尘世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保持虚静恬淡、超拔旷逸的审美心境.

  倪瓒深受儒家道德思想影响,无论后期的生活多么窘困,他依然坚守着中国传统文人的骨气和精神,绝不趋炎附势、阿谀逢迎,具有儒家崇尚的“君子”人格.据史料记载,一次,张士诚以高官厚禄诱惑倪瓒,想聘他当自己的幕僚,倪瓒决然不从.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想得到倪瓒的墨宝,就派人拿绢缣和钱财去拜访倪瓒,倪瓒怒斥道:“予生不能为王门画师.”随即撕裂画绢.一次,富人给钱资助他,他以为那是真正理解他、懂他的人,便欣然接受,但当那富人拿出折扇想要倪瓒在上面题画时,倪瓒立刻生气了,退回钱币,谢绝说:“吾画不可以货取也.”倪瓒轻财重义,不慕权贵,安贫乐道,此之谓“君子”.

  三、“据于儒”:倪瓒艺术和人格的哲学根源

  从哲学思想上看,像所有中国古代文人一样,倪瓒青年时期主要研读儒家典籍,因此他早年的哲学思想中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仁德、礼乐、君子、中庸等概念成为他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和价值取向.

  不仅是早年的创作,倪瓒毕生都坚持儒家美学的观点,遵循“中和”原则,在艺术创作中追求朴素典雅、冲淡平和的审美效果,这在他的很多诗文中都有所论述.

  比如倪瓒曾说:“诗必有谓,而不徒作吟咏,得乎性情之正,斯为善矣.然忌矜持不勉而自中……尤恶夫辞艰深而意浅近也.三百五篇之《诗》,删治出乎圣人之手……至其《风》《雅》之变,发乎情,亦未尝不止乎礼义也.”这是倪瓒对诗歌创作的议论,同样也可以用在他的绘画创作中,这里的“得乎性情之正”“自中”,很好地体现了倪瓒的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子朱谓陶、柳冲淡之音,得吟咏性情之正,足为学之助矣.”“读之悠然深远,有舒平和畅之气.”

  倪瓒平生最推崇《诗经》,之后是陶渊明,其次是韦庄、柳宗元、王维、李杜、苏轼,从倪瓒的文学趣味便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是自然质朴、平和冲淡、清新典雅的艺术风格.倪瓒要求诗歌辞采平实质朴而内容充实、寄兴深远,诗如此,画亦如此,倪瓒的山水画也同样以单纯的构图、荒率的笔墨、简洁的意象,去表达深刻的哲理.倪瓒的山水画境尽管受道家逍遥思想影响,呈现出天然淡逸、素朴简约、远离世俗、宛如仙境的特点,又受佛家色空观念和不二思想影响,呈现出空灵幽远、静穆圆通的特点,但始终没有发展到极端的地步.他的画有荒疏野逸之趣,但并不粗野、蛮野,有萧散放逸之致,但并不奔放、狂放;他的画有道味,但毕竟不是道教画,有禅意,但毕竟不是纯粹的禅画,而是始终遵循儒家“中和”的美学原则,符合儒家“典雅”的审美趣味,因而倪瓒的山水画境始终保持着中庸平和、文质彬彬、清新雅正的儒家风范.

  总之,倪瓒始终是一个儒者,一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一个传统文人艺术家,他始终没有脱离儒者的身份而变成彻底的道士或出家为僧,儒家思想贯穿他的一生,是他精神生态的底色,这也就是倪瓒总结自己一生思想时所说“据于儒”之“据”的含义,儒家思想是他思想的基座、根据地.【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多维精神生态视阈中的倪瓒‘逸’格山水画研究”(项目编号:Y2016WC74)】

  参考文献

  [1]倪瓒著,江兴祐点校.清閟阁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

  [2]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上文结论,此文是关于山水画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倪瓒和山水画和儒家相关山水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许志洲:云淡风清诗世界,雨香竹翠画乾坤
许志洲云淡风清诗世界,雨香竹翠画乾坤文李瑾历 宋东捷诗书画的学习和追求已经成了他人生、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志洲从中找到了乐趣 丈夫志四海,敢得敢失大海浩瀚,白浪逐天岸,远望碧涛无限;大海壮观,.

清热消暑,水翁花粉葛薏米煲鲫鱼
夏天气温高,雨水多,不仅手足口病高发,而且泌尿系感染、胃肠炎腹泻……疾病也显著增多,其原因主要与体内伏热有关,因此时下的主要保健方向是清热凉血,尤其是清利肝胆、大肠以及膀胱湿热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主任.

清润灵秀意境深邃观山水画家刘泳作品有感
刘泳刘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家书画院副院长、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客座教授、保定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国画由美术学院许仁龙先生开庐,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

清亡之际,御林军都去哪了?
清朝盛时,只有护军没有所谓的禁卫军,或者御林军的名目 而护军分为守卫宫廷的护军和圆明园护军,由上三旗中选拔的精良之士组成 但是,历朝历代,保卫皇帝的御林军,大抵都是要归于无用的,清朝的护军,当然也不例.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