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教学设计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和《七子之歌》教学设计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教学设计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5

《七子之歌》教学设计,该文是教学设计方面论文范本和《七子之歌》和教学设计和七子之歌有关论文范本.

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设计杂志毕业设计说明书教学论文范文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1925年3月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共有七首.“七子”是指当时被外国侵略者占据的澳门、香港等七个地方.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比作远离祖国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澳门》是《七子之歌》的首篇,用小孩的口吻哭诉了失地——澳门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和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肉体、灵魂、梦寐不忘”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查找有关“七子”的资料,借助资料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望回归之情;模仿闻一多先生的写作手法,改写诗歌.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七子之歌》的首篇《澳门》)

(课前播放澳门回归的视频)

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看了一段激动人心的视频,大家知道视频中讲的是什么事吗?(澳门回归)澳门是哪一年回归的?(1999年12月20日)看了这段视频,你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骄傲……)

你们知道澳门在回归之前被哪个国家侵占了?(葡萄牙)其实,在20世纪20年代,除了澳门,中国还有六处土地也被外国列强侵占了.大家知道是哪六处吗?(指名回答)对,他们分别是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闻一多先生把他们比作祖国母亲七个流落在外的孩子.(板书:七子)

(课件演示:七子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师简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师将课题补充完整),请孩子们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孩子们,你们对闻一多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些,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作者照片及简介: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杰出的爱国诗人、学者.20世纪20年代,他在美国留学,旧中国的贫弱、国土的沦丧,激起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25年3月,他创作了《七子之歌》等爱国思乡之作.)

我们先来学习《七子之歌》的首篇《澳门》.(板书:澳门)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课件播放诗歌朗读录音)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注意听清字的读音、诗歌的节奏.

2.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节奏.(学生自由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生词的认读理解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妈港、掳去、肉体、梦寐不忘、澳门、保管、灵魂、襁褓、乳名)

①指名认读.在这些词语当中,你有没有哪些字的读音或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

(重点指导:字音“掳”“乳”;形声字“襁褓”;易错字“澳”“寐”“港”;词语“襁褓”“梦寐不忘”的意思等.)

②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词语.

③学生齐读词语.

4.指名读诗歌.

三、精读诗歌,理解内容

1.通过初读诗歌,大家知道澳门这个流落在外的孩子现在最渴望的是什么?(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你从诗歌中哪句话直接感受到了?(课件出示: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孩子们,发现了没有,这句话中用了两个“!”,从两个“!”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澳门渴望回归的急切心情.)(板书:渴望回归)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生读)澳门在向祖国母亲深情地呼唤着——(齐读: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2.孩子们,诗歌中哪些具体词句让你感受到了澳门渴望回归呢?(课件出示:默读诗歌《澳门》,画出你认为最能够感受到澳门渴望回归的词句,好好品读,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理解,在旁边写上体会.)(学生默读诗歌并作批注,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永记真名

(1)学生读句子,师相机出示句子.(课件出示: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你知道“妈港”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妈港”字变红)(1553年葡萄牙人用不正当的手段在澳门的妈阁庙前登陆.当他们向当地人询问地名时,澳门人说叫“妈阁”,因广东话“阁”和“港”读音相近,后来葡萄牙人就按音译将澳门称为“妈港”.英文写为Macao)

澳门人喜欢这个名字吗?(不喜欢)为什么?(这是侵略者给起的名字)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读表达你的想法?(生读)

(2)“妈港”不是他的真名姓,那它的真名叫什么呢?(澳门)你是从文中什么地方知道的?(课件出示: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乳名”指什么?(小名;奶名)你有小名吗?听着妈妈给你取的小名,你觉得怎样?(很亲切、很温暖、很开心)

同学们,其实每一个乳名的背后都蕴含着母亲深深的爱,文中我的乳名是什么?(“澳门”字变红)这个名字是谁起的?(祖国母亲)这个名字能改吗?(不能)让我们把自己的心与澳门人民的心贴在一起,向祖国母亲深情地呼唤吧!(引读: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3)孩子们,这两句话中的“我”“你”分别指谁?(澳门、祖国母亲)澳门永远记得自己的真名,他多么想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啊!所以诗歌最后写道——

(课件出示: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齐读.

◎魂系祖国

(1)澳门为什么如此渴望回到母亲的怀抱呢?澳门这个孩子在侵略者那里受到了怎样的屈辱和磨难呢?(生读句子)(课件出示: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2)“他们”又是指谁?(侵略者)你们有没有发现“掳去和保管”“肉体和灵魂”(字变红)两组词有什么特点?(是相反的词)“掳”的意思就是——抢,他们“掳去”的是什么?(我的肉体)“肉体”在这里指什么?(土地、房屋、财产、金钱、资源……)本首诗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澳门是如何一步步地被葡萄牙人侵占的?(课件出示:澳门政区图,师解说.)

(3)孩子们,如果你是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家乡的土地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了做人的尊严,你会怎样?(愤怒、生气、恨),那就读出你的愤怒及对侵略者的恨.(生读前一句)

(4)能抢去的都抢去了,抢不去的又是什么呢?(我的灵魂)“灵魂”在这里指什么?(对祖国的热爱之心)(渴望回归祖国的心)生读后一句,读出对祖国的爱.

那早已扎根于澳门人心中的中国根他们能掳去吗?(不能)那流淌在澳门人血液里的中国魂他们能掳去吗?(不能)所以说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而祖国母亲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师:澳门渴望回归祖国的心永远不会变.请大家带着体会到的情感齐读这两句话.(齐读)

◎梦寐不忘

(1)孩子们,你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澳门急切地盼望着回归呢?(抓住“太久了”“梦寐不忘”感悟.)

(2)(若学生先说“梦寐不忘”)(板书:梦寐不忘),“梦寐不忘”什么意思呀?孩子们,你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做梦睡觉都不忘记?澳门不忘记谁呀?(祖国母亲)多长时间了?(三百年了)

(从1553年起,葡萄牙人就侵占了澳门.而闻一多先生是1925年写这首诗的,我们来算一算,过去了多少年?整整过去了372年.)三百多年的时间久吗?文中有一个词语叫“太久”.课件出示:(“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3)孩子们,请你们想想,当你们离开自己的妈妈一天、十天、一个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是不是也是“梦寐不忘”呀?三百年这是一段多么漫长的时间,这又是一种多深的母子情啊?请带着你们的感受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这两句话,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指板书,小结.)澳门,这个离家三百多年的孩子,他梦寐不忘祖国母亲,渴望着回到母亲的怀抱.于是,他向祖国母亲发出了深情地呼唤——(课件出示: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生齐读.

这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呼声,再读!

四、拓展升华,改写诗歌

1.一声声的呼唤,一次次的期盼,终于,在1999年12月20日,每一个澳门人,不!每一个中国人永远牢记的日子——澳门,这个离开妈妈四百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放图片)他听见了祖国母亲在叫他吗?(听见了)在叫他什么呢?(叫他的乳名“澳门”)他又会怎样回应呢?(母亲!我回来了,母亲!)

2.此时此刻,如果闻一多先生也在这欢乐的现场,亲眼见证澳门的回归,他会是怎样的心情?(生自由发言)(高兴、兴奋、喜悦、自豪……)

如果他再次创作《澳门》这首诗歌,他又会怎样写呢?(生交流)

五、总结课文,课后延伸

1.今天,我们可以告慰闻一多先生的是,他梦寐不忘的“七子”回归,已逐一实现.事实上,在庆祝澳门回归的前两年,香港这个游子早已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板书:香港)香港回归,同样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她在侵略者的手里遭受了怎样的痛苦呢?她盼望回归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2.课后延伸

★抄写文中的生字新词及感受最深的语句.

★搜集《七子之歌》的另外几首来读.

★背诵《澳门》,并试着改写这首诗歌.

(这首诗曾经唤起了无数人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它已被谱成了歌曲,让我们在这首歌中结束今天的新课吧!下课)

【教学反思】

《七子之歌》组诗是闻一多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时目睹中国同胞所受的侮辱和欺凌而创作的爱国诗篇.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祖国比作母亲,把被列强侵占的澳门、香港等祖国宝贵的领土比作离开母亲的七个孩子.全组诗歌以简朴直白的语言表达了澳门、香港等地饱受凌辱和苦难的广大民众渴望“回归”母亲怀抱的急切愿望.现结合《澳门》课堂教学谈谈教后反思:

了解背景,入情入境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就是时代的反映,是大背景下每个人的心声.教学中结合时代背景,能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体悟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距较远,于是,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到讲课时,由课题入手交流“七子”,借助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标出这七个地方,并趁机介绍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被掳去的七个孩子,他们曾经分别被葡萄牙、英国、日本、法国等列强侵占,受尽了欺凌.接着介绍作者及他在此背景下创作的《七子之歌》,为学生学习诗歌,进入课文情境,准确体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作好铺垫.

二、紧扣中心,品读感悟

教学中,我紧扣诗歌的中心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从“永记真名”、“魂系祖国”、“梦寐不忘”三方面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品析重点词句,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如:在品析关键词“掳去”时,我引导学生想像澳门被侵略者掳去的究竟是什么?孩子们想到的不仅仅是土地、房屋、财产、资源,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尊严、是领土的主权……接着我追问:“孩子们,如果你是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家乡的土地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了做人的尊严,你会怎样?”学生的愤恨心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情,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诗歌中流动着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三、联系生活,升华情感

语文教学如果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话可讲,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研读诗歌、品析重点词句时,我多次让学生结合切身实际体会澳门这个游子心系祖国、渴望回归的情感.比如:在“永记真名”的教学中,我和孩子们谈澳门的乳名,再联系孩子们的乳名,体会乳名中包含着深深的母爱,然后再把这份感情读出来.在“梦寐不忘生母”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梦寐不忘”、“三百年”“太久”,让学生联系离开妈妈的心情来感悟三百年的时间之久,祖国母亲是澳门梦寐不忘的生母,那一声声含泪的呼唤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澳门人民非常想念祖国,渴望回归祖国之情.在交流感悟中,孩子们与文中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移情于课文,并将课文内涵及时内化升华.

四、读写结合,拓展思维

诗歌教学中,我还注重读写结合,拓展学生的思维.在观看澳门回归的视频短片时,现场庄严的气氛,人民的欢声笑语、喜极而泣的场面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我顺势结合课后习题,让孩子们放飞想象的翅膀:此时此刻,假如闻一多先生就在这欢乐的现场,亲眼见证澳门的回归,会是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改写《澳门》这首诗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伦敦到罗马最短的路

若干年前,英国《泰晤士报》曾出了一个谜题,公开征求答案,题目是:“从伦敦到罗马,最短的道路是什么?”很多人拿着地图研究,试着从地理位置上找答案,结果都落选了,只有一个答案获奖,那就是“一个好朋友”.是的,一路上有好友相伴,沿途说说笑笑,很快就可以到达目的地.

有一句话说得真好:“一个人走,走得快,但是一群人走,走得远.”的确,没有人软弱到不能帮助别人,也没有人刚强到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人生的旅途上少不了朋友的相伴,可以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痛苦.因为分享的快乐是加倍的快乐,而分担的痛苦却是一半的痛苦.

花一些工夫,为自己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花一些工夫,努力成为别人的朋友.

本文总结:上文是关于经典教学设计专业范文可作为《七子之歌》和教学设计和七子之歌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一块特别的石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块特别的石头是小学语文S 版第七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 该文讲述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小的时候对家乡一块特殊的、巨大的石头产生了一些疑问 在疑问的催促下李四光不断地进行探索和追求,在多年.

一曲对伟大母爱的赞美之歌《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对于作者有基本了解,对于文章中涵盖的新的字词有较好地理解掌握;2 形成对于文本的整体感知,领会文本以时间作为叙事顺序展开描述的写作方法;3 感受文本语言上的朴实及情感上的深厚;4 领会文中.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语,理解文中颇有哲理的语句 2 学习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 3 体会“男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的性格.

《讲故事的人》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讲故事的人”一文内容较为丰富,故事之间看似独立,但深入研究后能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入手微观上引导学生精读文章中的重点篇.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