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中小学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分布差异与其应略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中小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3

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分布差异与其应略,本文是中小学有关论文范文检索和中小学校园和应对策略和欺凌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中小学论文参考文献:

中小学论文参考文献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论文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中美文化差异论文校园好听的期刊名字

高 博 刘晓巍

(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6 -1000)

[摘 要]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威胁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会成为严重 的社会问题,因而历来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相关调查研究的分析总结,发现校园欺凌事 件存在以年龄、性别、反应方式、成绩、欺凌形式等为自变量的分布差异.建议采取多方平台的搭建工作、法治思维 的树立与宣传和预防处理程序体系的构建等综合性方式开展防治工作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校;校园欺凌;因应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1477(2018)02-0001-05

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威胁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而历来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对此,很多学者展开了相关调查研究,指出了校园欺凌事件的普遍性、多样性、隐蔽性等特点,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改进措施.然而,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发生频率依旧很高.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据,201 6年1-1 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并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嫌疑人就达1 881人‘[.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加以总结,对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分布特点进行概括,对造成分布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一、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分布差异

1.学生年龄分布差异

校园欺凌存在年龄阶段较广,贯穿整个少年、青少年时期,甚至会出现在已经成年的大学生身上.有数据称2 014-2015年被的校园欺凌事件共43起,其中,小学生占25%,初中生占42.5%,高中生占32. 5%.在中国青年报发布的一组数据中,69. 6%受访者认为校园欺凌多出现在初中阶段.浙江中学欺凌调查结果显示,12 --14岁的青少年被欺凌比例呈递增状态.同时,在四川省某中学抽取不同年级共120人的校园欺凌调查中发现,初中三个年级欺凌者的比率依次是:5%、10.8%、8.3%;被欺凌者的比率依次是:6.7%、9.2%、6.7%.初中生校园欺凌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初二学生参与欺凌的比例要高于初一和初三的学生‘(.

总体而言,国内现有研究表明,小学中高学段年级为校园欺凌的多发阶段,初中阶段为高发阶段,其中,初二年级阶段是初中校园欺凌发生的密集阶段.

2.学生性别分布差异

201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指出,男孩不仅比女孩更可能欺凌别人而且更有可能成为被欺凌者.同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设计与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显示,初中男生与女生在遭受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上差异明显.初中男生遭受过身体欺凌的比率为27.1%,女生为10. 6%,是在网络欺凌、社交欺凌、言语欺凌和身体欺凌四种欺凌方式中性别差异最大的;初中男生遭受言语欺凌的发生率为ss.7%,女生为43. 2%;初中男生遭受社交欺凌的发生率为40. 5%,女生为34. 8%,这是性别差异最小的校园欺凌类型;初中男生受到网络欺凌的发生率为18. 4%,女生为10.4%.在四川某中学114名受访生中,欺凌者为男生的占13. 2%,欺凌者为女生的占11.4%;被欺凌者为男生的占12. 3%,被欺凌者为女性的占10.5%.浙江某中学205名受访者中被欺凌者男生占21. 24%,女生占8.70i4‘’.

在校园欺凌中,男生参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都高于女生,特别是在身体欺凌中,男生与女生发生率差异最明显.但是单从男女生发生校园欺凌率来看,女生与男生参与欺凌的发生率相差非常接近,由此可见,女生也是参与校园欺凌的庞大群体,而她们更多的是采用社交欺凌和言语欺凌.

3.遭欺凌后学生反应分布差异

在遭受校园欺凌之后,学生的反应也存在差异.中国传媒大学一份涉及26个省份的社会调查发现,被欺凌之后选择默默承受的学生占68. 18%,向老师和家长汇报分别占38. 64%、32. 95%,32. 95%的学生选择报复回去,而选择默默承受的有一半学生是因为报告家长和老师无果,不得不默默承受.’:.南京警方对辖区中学调查发现,54%的人选择了向家长或老师反映;25%选择忍气吞声;14%选择向他人或警方求助;7%的人选择了伺机报复‘s-.

但是在多个调查报告中我们发现,校园欺凌并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们的重视,他们多数认为这是小孩子之间所谓的“开玩笑”,而有的家长和老师却在孩子们向他们求助时给予受欺凌学生二次伤害.由此可见,当代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强,在遭受校园欺凌之后绝大多数人选择告诉家长或者老师,而家长和老师对待校园欺凌处理事情的态度就变得尤为重要.

4.学生成绩分布差异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设计与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分析称,成绩越差遭遇校园欺凌侵害的风险系数越高.学习成绩优异、中等、偏差的初中学生出现身体欺凌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13.1%、18.7%、2´-. 5%;学习成绩优异、中等、偏差的初中生出现言语欺凌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38. 4%、49.7%、58. 9%;成绩优异、中等、偏差的初中生出现社交欺凌行为的发生率为36. 2%、37.2%、43.6%.同时在网络欺凌行为上,学习成绩好的初中生发生率为9%,中等生为14.1%,差生则高达23%.在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和网络欺凌这四个不同类型的校园欺凌行为中我们发现,差生产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中等的学生.

5.校园欺凌形式分布差异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设计与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言语欺凌的发生率最高.有将近一半(49. 6%)的初中生遭遇过言语欺凌;有3-.7%的初中生遭遇过社交欺凌;有19.1%的初中生在校园里遭遇过身体欺凌;网络欺凌作为校园欺凌的新形式,其发生率也达到了14.5%.2017年5月20日,《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也指出,语言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占所有校园欺凌发生类型的23.3%.

随着我国互联网和手机移动通讯的普及,网络欺凌成为校园欺凌的新场域,通过手机收到过同学嘲笑或难听话的初中生有10. 6%,有8.3%的初中生在互联网上受到过同学的凌辱,个人隐私和信息被同学发到过互联网上的有6%.当然,更多时候校园欺凌并不是以单种欺凌形式独立存在.在校园欺凌的报道中,我们往往能发现,被欺凌者总是遭受了不止一种形式的校园欺凌,欺凌方式的多样性也正是校园欺凌的典型特征.

二、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分布差异成因分析

由上可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既有来源于学生自身内部,也有来源于学生外部的环境因素,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校园欺凌事件并不是某个单一因素造成的,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学生内部因素

(1)自我意识的发展.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初中阶段为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阶段,而初二年级为发生欺凌事件的密集阶段.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成长阶段.初中阶段,学生随着年级增高有序性又非匀速性地发展出自我意识,而初二年级是初中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加速期p.

随着自我意识快速发展,追求自我控制和社会压力的制约成为此时学生心理调适面临的主要矛盾.

在面临同伴群体之间的竞争以及学习压力的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会在多数场合产生强烈竞争的意识、同伴群体意识,进而也产生了强烈的表现欲.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在校园欺凌中,靠着欺凌对方、战胜对方获得了表现欲的满足.如果此时旁观者煽风点火或是旁观者表达出一定程度的赞赏和认可,处于此一阶段的学生会更加滋长欺凌别人的倾向,进而容易导致欺凌者更加频繁地产生欺凌别人的行为.

(2)性别、性格特质.男生更容易发生身体欺凌行为,有相关研究提出这与男性雄性激素分泌相关,生物学的相关研究指出雄性激素是影响人类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女生之间的欺凌,她们更多地会选择采取言语和社交欺凌的方式.很多女生在受访中会常常以“心机重”来描述女生之间的心理状态.对于女生而言,她们不喜欢用武力的方式是由其女性特质决定的.

学生的性格特质也是影响校园欺凌的一项重要因素.美国微观社会学学者柯林斯认为,如果对方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地回避,就会打破人际中的紧张平衡,并最终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有研究表明,自身存在人际交往缺陷的人更容易遭遇校园欺凌.()lweus认为这一人群在社交时会敏感、焦虑和缺乏自信,并将这些人描述为被动、消极、服从.总而言之,自身发展的阶段性以及性别性格特质所带来的差异,都影响着校园欺凌的发生.

2.学生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通过对家庭环境状况的研究发现,父母婚姻矛盾、斗争和冲突会抵消父母教育所起的作用,儿童在此情境下更容易遭到父母的呵斥,直接导致儿童烦躁易怒,并通过模仿增加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使他们容易成为欺凌者.在无尊重、无倾听、无理解的亲子沟通下,青少年讨厌与父母以外的人交往和沟通,形成消极的同伴关系,使得他们容易陷入被欺凌者与欺凌者的怪圈.

家长面对校园欺凌的解决对策至关重要,无视型家长认为这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经历,他们不会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安抚型家长总是简单的几句安慰,忽视孩子心理的变化,安抚子女心理创伤的能力不强,导致孩子没有从心理上强大起来抵制校园欺凌;报复型的家长在得知自己孩子遭遇校园欺凌时,会给孩子错误的指导,鼓励其孩子采用报复性的解决方式.家长在校园欺凌预防方面的知识不足、面对校园欺凌的解决对策不正确以及遭遇校园欺凌后安抚子女心理创伤的能力不强都影响着校园欺凌的发生和发展.

(2)学校因素.当前,我们渐渐地抛弃了以规章制度为本、凭借制度约束等手段的刚性管理,采取了“以入为本”的文化管理方式.然而,在校园欺凌中,“以人为本”却忽视了校园欺凌本身就是人性的畸形发展.法制教育的缺失导致师生的法治观念薄弱,难以在校园欺凌面前树立法治思维,预防和治理工作无法有效进行.

河南省校园欺凌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国内受访的大部分教师都觉得自己学校的欺凌行为非常少,至少不严重.教师低估校园欺凌事件发生频率的同时,也高估了自己对欺凌事件的了解程度和干预程度,特别是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中掺杂个人感彩,偏袒学习好的学生,在不询问事情经过的情况下,直接认为是差生的错,有的教师甚至呈现厌弃状态,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校园欺凌发生在边缘时间(上学前、放学后、午休时间)和边缘空间(空房子、空教室、校园角落、厕所),而这些地方监控的重视不足或是监管力量不足,无疑给校园欺凌者提供了一个天然的保护屏障.

(3)社会因素.校园欺凌事件惩处力度较小,因此他们认为就算自己欺凌了同学顶多是被家长和老师口头教育.我们国家对未成年人群进行特殊的保护,而忽略了此类人群的危害性,纵容了校园欺凌的发生.教育行政部门对其重视程度和督促力度不足,导致学校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

对大众媒体的监管不足也影响着缺乏判断力的未成年人,那些充满暴力、偏离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舆论宣传无疑威胁着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有的电视节目,通过欺负、嘲笑、捉弄他人的方式来取悦观众,缺乏自控力的青少年无法拿捏好分寸,会错误地认为此类行为只是开玩笑,甚至当攻击性行为直接呈现在青少年面前时,攻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给青少年起到了一个错误性示范作用,一旦出现相同或类似情况,模仿性学习会左右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对于模仿性较简单的语言模仿,使得语言欺凌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类型.

三、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应对策略

1.多方平台搭建

(1)交友平台搭建.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更容易被校园欺凌所困扰,由此可见,帮助广大中小学生搭建各类交友平台极为重要.学校可通过“榜样带动”的观念来开展各类主题性活动,鼓励交友困难的学生参加,使学生能被优秀学生带动,鼓励支持同学们之间优质的带动行为发生.活动开展应多样性,例如体育活动、实践性活动、体验性活动等等.班级里教师发展性格活泼、乐于助人的同学为帮扶人员,促进友好相处的班级氛围的形成.

在为孩子提供交友平台时,家长也不能怠慢.积极与孩子共同参加各类亲子活动.在亲子活动中,家长注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发挥指导建议的作用;其次,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下与人沟通,锻炼他们的胆量,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2)满足表现欲的平台搭建.随着年龄的增长,若学生们的表现欲没有在正确的环境下得以发挥,一旦遇到校园欺凌孩子们会很容易参与到校园欺凌行为当中.所以,为孩子们搭建满足表现欲的平台尤为关键.

学生们在探索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下子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必然会出现思想受阻的情况.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用探索的方式启发他们运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了能与治理校园欺凌的宣传相结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拒绝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晚会.学校可以选择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号召全体师生拒绝校园欺凌,例如关于抵制校园欺凌的朗诵、情景表演+舞蹈、唱歌、小品等多种形式.通过不同形式的满足表现欲的平台搭建,学生提高了自控能力、移情能力和社交能力.

(3)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搭建.对于心理问题受困于校园欺凌的学生而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领会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和方式对他们尤为重要.

学校在为学生们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时,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融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平台的搭建打好坚实的地基.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建立心理咨询室、密切家校合作关系和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完成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搭建工作.为了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可利用学校课程开设主题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当尽可能多地采用各类活动形式.同时要避免学科化,防止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必须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教师必须遵守职业*规范,保护学生的隐私,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2.法治思维的树立与宣传

(1)明晰相关机构的权利与职责.《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都是以法律的形式诠释并规范了学校保护学生安全的职责,当发生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以及多次发送、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欺凌行为时,学校有权送机关处理.在欺凌案件中,尽管大部分的欺凌者都是未成年人,若其伤害造成了被欺凌者的重大损失,机关可要求其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当发生有重大伤亡的身体欺凌事件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机关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并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

(2)明确教师惩戒权,构建和谐、安全校园.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基于其职业身份而获得的一种强制性管理学生的权利,是教师的职业性权利之一.2006年4月英国新增法定权利正式颁布,英国教师终于可以使用法律对校园内外的失范学生进行合理合法的惩戒.在我国,教师惩戒权的使用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持.而教师惩戒权的缺位,不仅是缺少相应法律的保护也是教师对该权利的放弃,当今频频曝出教师因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不当遭到家长们的投诉,面对犯下错误的学生,教师队伍整体倾向不敢管、不能管、害怕管.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对教师进行人身攻击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导致教师害怕自身利益受到侵犯,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视而不见.

出台政策保护教师的惩戒权,对于规范学校教育有重大意义,教师惩戒权的实施程序必须面面俱到,包括在哪种情况下实施什么样的惩戒教育.同时,规定教师惩戒权的实施条例,如何监督和制约教师使用惩戒权、如何维护学生的权益等都是在实施程序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监督是完善教师惩戒权实施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督教师惩戒权的使用是学校管理的工作.

(3)强化法治化治理的宣传、落实与督查.通过各方努力,校园欺凌得到一定的遏制,但是全国各地校园欺凌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治理,我们不时还能在网络上看到校园欺凌视频的传播.为全面开展校园欺凌预防整治各项工作,需要进行大范围、大规模、大力度地宣传,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微信、专栏、政务公开栏等各种宣传工作平台,积极向各级各类报刊撰写和报送有关校园欺凌作品和信息.也可以与各地区电视台联办和制作抵制校园欺凌节目,重点宣治化治理校园欺凌事件,培养法治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适时推送校园欺凌政策法规、事件动态等信息,通过在醒目位置设置校园欺凌专项橱窗和公示栏,保证内容更新速度.

3.预防、处理程序体系构建

(1)预防体系构建.校园欺凌的预防体系应从个人、家庭、班级、学校和社会五个方面进行全方面构建.中小学生不仅应当从自身能力以及自制能力提高自己,更要注重自身对外界的沟通,消除自身自卑、孤僻等消极心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家长注意采用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尽可能限制孩子过早接触暴力电影、游戏.教师应当把“绝不可欺凌他人”“帮助被欺凌者”的观念传递给全体学生,教导学生在做到绝不欺凌他人的同时,也要倡导不应当做一个袖手旁观的观众.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的细微变化,定期跟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并记录.学校应当配合国家的各类政策,积极开展关于校园欺凌的教育活动以及志愿者等活动,使学生在各类活动中能树立替他人着想、相互尊重、帮助他人、珍惜生命的观念.国家每年都应有专项拨款用于解决校园欺凌等问题,资金主要用于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校园欺凌问题.例如逐步在学校开展校内研修,提高教师发现和处理校园欺凌问题的能力;给学校配备各类服务型组织,利于校园欺凌产生后处理工作;为学校配置校园顾问,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加大对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同时,为确保监护人和学生们在遇到校园欺凌时有人可询,教育委员会应当设立全国统一的24小时免费咨询电话,或设有“儿童专属110”.在地方也应当建立咨询窗口,为青少年及家长提供咨询服务.校园欺凌网络咨询平台的建立也应当逐步开展与完善,学生或监护人除了通过电话咨询外,也可以通过网络、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进行求助.

(2)处理程序体系构建.当校园欺凌发生后,应当按照流程、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平息事件,保护被欺凌者、处罚欺凌者.校园欺凌事后处理的原则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及时、公平、公正,保障学生各项权利,同时兼顾欺凌者以及被欺凌者的事后心态变化.处理校园欺凌一般事件,应当从四个阶段依次进行事后处理:询问安抚阶段、核实记录阶段、处理教育阶段、整体回访阶段.班主任应当在避免被其他同学所知的情况下,私下联系被欺凌学生,维护学生的隐私,有必要时需要进行证据的保存工作.对被欺凌学生进行充分的心里安抚之后,再进行欺凌事件发展的询问.先安抚后询问,有利于学生打开心扉,真实地讲述事件发生过程.班主任应当从欺凌者人数、参与欺凌人员姓名、班级、欺凌发展细节进行了解,同时教师应当时刻观察学生的微表情变化,以聆听者的身份听取被欺凌者的陈述,切勿妄下结论和偏袒任何一方.在了解到欺凌人员姓名特别是带头欺凌人员姓名及班级之后,及时联系负责班主任进行联合管理.教师在核实过程中,应当掌握核实技巧,特别要对欺凌发展细节进行仔细的核实.尽量让欺凌者独自陈述事情发展细节,同时教师必须态度严肃,不可掺杂个人情感.处理教育时应当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尤为重要的是应当最大可能地保护被欺凌者,注重其双方心理变化的咨询辅导.班主任应当在事情发生之后密切关注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日常表现,并定期进行私下谈话询问近况,若发现学生与发生校园欺凌事件以前行为习惯相差较大,应当及时与家长进行信息的共享并请求心理教师的协助.

消除校园欺凌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整治过程,需要社会各界普遍的关注、重视与支持.要想做到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完美配合,更是要求我们全体社会人员拥有坚决抵制校园欺凌的意识,只有群策群力,校园欺凌才能逐渐从我们身边彻底消失.

[参考文献]

[1]李萍.校园欺凌如何筑起法律“防火墙”[N].中国教育报,2017-01-03(0).

[2]边玉芳.孩子卷入校园欺凌家长怎么办[N].中国教育报.2016-05-12( 09).

[3]张小华.项宗友.浙江中学生校园欺凌的实证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以生活方式理论和日常活动理论为视角[J].晋阳学刊.2016

(5):101-105.

[4]王献密.刘曼恰.初中生校园欺凌现象调查[J].中国德育.2016年(6):25-28.

[5]王卫东.有多少校园欺凌不该发生[N].光明日报.2016 -12 -15 (15).

[6]王献密.刘曼恰.初中生校园欺凌现象调查[J].中国德育l2016(6):25-28.

[7]鲁瑶.徐子涵.袁昌佑.校园欺凌受害者生存状况调查报告[EB+OL].[2017-08-1-1].http://www.3 60doc.com/cont-cnt/16,:

0313/00/l45617 0S_ 5 1171-1539.shtml,2 016-03 13.

[8]陶维洲.刘国庆.遇到校园欺凌约三成孩子应对不当[N].现代快报.2017-06-01(F-1).

[9]杨善堂.程功.符丕盛.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91990(1):9-16.

[10]韩月霞.英国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研究及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江桂珍]

言而总之,此文为一篇关于中小学校园和应对策略和欺凌方面的中小学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中小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英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防治与
【摘 要】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为了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治理行动,其中,英国中小学校在校园欺凌防治上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要进一步明晰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

初中校园欺凌事件的表现与
一、初中校园欺凌事件的表现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学环境的变化 学生们思想,意识,为人处世的方式也在变化 我所在的学校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欺凌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班同学之间.

班主任如何应对初中校园欺凌事件
校园欺凌作为攻击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并不陌生 校园欺凌正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夺去一个孩子的生命 因此,班主任要认真对待 校园欺凌行为 在多年班主任经验积累中,我主要通过以下.

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7 066摘要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增多并呈现出高发性、普遍性、对象特定性以及后果严重性……特点 校.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