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大学生思想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和和合文化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如何写

主题:大学生思想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6

和合文化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文是大学生思想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跟和合和思想政治教育和少数民族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大学生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思想政治教育期刊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摘 要]和合文化源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凝练与概括,内涵十分丰富.可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目标尺度,并从自然、家国、民族、人际和个人发展五个方面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和合文化可以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为教育活动的方法创新提供思路.

[关键词]和合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8) 0源-0064-03

一和合文化的发展与内涵

(一)和合文化的发展

和合文化是当代学者张立文先生提出的学术观点,他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认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合是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中国文化生命的最完善的体现形式.和合文化涵盖了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和佛教等思想,拥有丰富的内涵,其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和合文化发展的萌芽期,诸侯争霸的分裂状态为和合文化的产生提供了现实背景;百家争鸣的思想交锋为和合文化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国语·郑语》中已经有了“和合五教”的论述.五教是指父母兄弟子五种关系,意在通过建立和谐的家庭秩序,使得百姓安身立命.孔子主张以“仁”和“礼”建立中国传统社会的秩序,在“存异”的基础上“求同”,孔子对君子的理解体现了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追求.克己复礼中包含规范的社会秩序.在处理社会关系的时候,要在“礼”的基础上,以“和”为价值标准.老子主张阴阳调和,主张将事物一分为二,指出了阴阳调和的重要性.由于历史背景的原因,诸子百家在治国观点上有差异,但各学派都以天下统一,安定和平为理想,对中国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汉以来,中国传统思想发生融合,以焚书坑儒为标志,和合文化发展进入发展的繁盛期.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革新,使儒学渐渐地成为影响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的文化主流.宋明理学将儒、道、佛三家思想相融合,逐步建立起新的儒学思想体系.在此阶段,和合思想占据了中华文化的主流,成为后代思想家的文化自觉,众多有影响力的学派已经把“和平统一”作为自觉的追求,纷纷探索实现“和平统一”的方法.因此,无论是思想家还是文学家,他们的作品中大都体现了“和合”的精神内核.

(二)和合文化的内涵

“和合”在辞海中的解释为调和、混合和汇合.张立文先生认为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的相互冲突、融合,在冲突、融合过程中各元素、要素的优质成分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可见,和合文化的基本内涵是异质体的融合与发展,双方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在交互作用同发展.

和合文化中的部分内容对是千百年来先哲们对国家富强,民族和谐,社会安宁的话语总结.我国是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拥有了其独具特色的文化与习俗.汉族与少数民族如何融合中实现发展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未来发展的指向标,承担着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重任,以和合文化为思想指引,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是必要且可行的.

二和合文化融入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和合文化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目标尺度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在处理民族事务时,按照“百花齐放”的思路,充分尊重了少数民族的权益.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投身于家乡建设,这要求其不仅要有建设家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合文化中对于理想世界的追寻,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立何种民族关系、培育何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问题,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尺度.那就是建立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关系,培养拥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政治信仰坚定的民族大学生.

(二)和合文化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内容渊源

和合思想是吸纳中国儒、释、道家思想精华而形成的传统文化体系,内容十分丰富,凝聚了我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思想精髓,深刻揭示了“和”的价值维度和方法维度.我国的民族工作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理论营养,和合文化的价值追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使和合文化内容成为指导民族工作实践的理论土壤.从少数民族思想政治角度的角度来结构和合文化,包含自然、家国、宗族、人际、个人发展五个方面,各个方面共同作用,共同构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三)和合文化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指引

和合文化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融突”观,是指统筹各方面的因素,发现并承认各要素的冲突,通过优势融合的方法实现共同发展.“融突”观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指引,要客观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理性分析各种文化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的作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敢于借鉴,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符合我国国情的优秀文化,创新出有利于我国民族发展的新观点和新方法.

三和合文化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一)“和顺于道”的自然观

“道”是我国古代哲学术语,是独立于人意识之外的宇宙万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先引.“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老子认为自然规律就在人们身边,阐明了自然规律的普遍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时,人作为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我国古代先哲探寻了人与自然的规律,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建立了和合文化的唯物主义方向.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有利于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实现科学发展.

(二)“天下大同”的家国观

家国教育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帮助其树立同祖国的深厚情感,明确个人与祖国的纽带关系,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对自己祖国、故土、宗族、文化的归属感.和合文化中的家国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公天下”的家国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合文化将社会的根本法则归结为公天下的理想.“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只有相互眷爱,和衷共济,才能够治理好天下,如果以邪恶的目的相互交往,则必然引发祸乱.可见,和合文化中的家国观是以天下为公为基础的,君王在治国理政时要顺应天道,以和爱、和衷、和生为本,实现国家和谐与发展.第二,“民为本”的国民思想.“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从历史来看,百姓构成国家的基础单元,是国家能够繁盛兴旺的根本.“义,志以天下为芬,而能利之,不必用,”墨子指引人们以家国利益为重,提倡先天下,后己私.这些思想奠定了我国以公为大的社会*基础,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指引少数民族大学生投身家乡建设,不畏困难,艰苦奋斗.

(三)“和而不同”的民族观

西方学者认为,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认同感是一对矛盾,两者是对立的关系.而和合文化对于民族与家国关系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两者不再是单纯的对立关系,而是对立中有统一的关系.“天下公侯,以天下一国为家,惟万物为畜,”治理国家的人,应当以普天下为自己的家,使一国之内的各民族和谐共处,最终达到善治的目标.在和合文化中,个人是社会的细胞,民族是国家的单元.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当明确民族和国家间的关系,多民族的和谐统一时大势所趋,也符合中华人民根本利益.

(四)“和为贵”的人际观

各民族大学生间的和谐关系是民族和睦的基础,培养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是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传统儒家文化讲求克己复礼,用严密的等级制度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秩序.“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认为君子不同于普通人的原因在于内心的理念,强调了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原则.诸子百家提出的“爱人”的观点,虽然在对象上存在差异,但都蕴含着我国古代先哲追求平等,尊重他人的思想.

(五)“厚德载物”的个人发展观

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在多元文化中往往面临更多的选择,其看待个人发展的观点也影响着其人生的发展方向.和合文化中就如何完善自身以成为“君子”,我国古代思想家对此做了很多论述,主要包含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要追求宁静致远的修养品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中对教育的目标进行了阐述:教育的目标是彰明人所具有的光明德性,进而推己及人,达到人格的完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应当追求天道的刚劲稳健,亦要遵循地道敦实宽厚的品质.《尚书》中强调“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指出君子当有广阔的胸怀,能够宽容他人.我国和合文化中,以拥有君子完善人格为个人的最高追求,在实践中应当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个人修养的指引.

第二,要树立和衷共济的社会担当.《大学》中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担当,阐明了个人发展的阶段.“无教逸欲,有邦.同寅协恭和衷哉.政事懋哉懋哉.”皋陶告诫禹说,要戒掉淫逸贪欲的作风,君臣协同,勤于政务,才能够治理好国家.“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君子要善于维持内部团结,坚持持中守正之道,才能够通达天下之志.少数民族大学生要认知自己在家国和民族发展中的角色,明确自身职责使命,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和合文化拥有丰富的内容体系,在此不能一一枚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自然、家国、民族、人际和个人发展五个方面出发,进一步探索和合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四和合文化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教育主体运用“融突”方法加强顶层设计“融突”是冲突与融合的范畴,意在承认民族间的差异基础上,发掘各民族先进的要素,推动各民族大学生的良性共融.教育主体要明确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融突”的思维方法,完善机制、组织和教学能力建设.

第一,要健全组织规划.一是高校要成立专门的民族思政部门,以百花齐放,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共同发展为工作原则,专门负责管理民族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要合理划分教育单元.通过各民族老师与学生交叉组班,汉族老师与少数民族老师合作带班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避免由少数民族教师带班少数民族大学生班级的现象.

第二,要完善机制建设.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要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机制、投入预算机制、评估机制、社会支持机制等.要特别注重建设多民族文化交互机制,科学筹划活动,合理课堂安排,推动形成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良好氛围.

第三,要提升教学能力.身为一线工作者,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我国民族政策与文化的学习,深入领会“融突”思想的精神内核,不断提高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学能力.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和谐之间的关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确保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二)教育客体运用“差和”方法处理内部关系

各大学生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使多种文化信仰、多种生活方式交汇在同一时空内.差和方法是指理性对待差异,实现和谐共处的相处之道.教育客体内部的良好关系不仅可以巩固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友谊,也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引导大学生以“差和”的思维对待差异,形成大学生内部的良好关系.

第一,加强民族平等观教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热情好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多民族国家中的不同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同胞兄弟,要教育汉族大学生以接纳远方朋友的心态,尊重各民族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并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帮助,构建良好的同胞友谊.

第二,要打造多民族互动交流平台.多民族通过互动交流的平台,可以拉近关系,增进友谊,是提高民族大学生归属感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着重加强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开展民族联谊活动,民族知识竞赛,传统节日联欢会等形式的活动,营造平等共处的环境.

第三,要发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同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亦有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优秀文化,要善于为我所用,敢于借鉴.通过汉族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文化归属感.

(三)以“和处”方法营划思政教育环境

各民族大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共处中学习与生活,由于存在思维方式、生活习俗、价值追寻、成长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各种冲突与竞争.和处方法是指在冲突与竞争必然存在的前提下,通过构造内部与外部环境,实现以个人规范自律为基础的和谐相处.

从内部环境看.一要充分发挥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功能.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向客体传递信息最重要的途径,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提升课堂教育的实效.二要关注课堂的民族组成.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要重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的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建设有利于知识转化的课堂环境.

从外部环境看,要加强校园民族文化建设.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较多的校园,可以建设民族特色的校园基础设施.在校园生活中,要注意营造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居住环境,减少人为造成的民族间的距离感.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的契机,开展文化周活动,推动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双向认同.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校园文化,使大学生形成内部的文化自觉,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助力.

(四)以“和生”方法创新思政教育介体

和生包含“和”与“生”两层含义,“和合”方能“生生”.意在客观评价新生事物,研判其与环境的契合情况,推动旧事物与新事物的融合,实现共同发展.要充分围绕上文论述的自然观、家国观、民族观、人际观和个人发展观五个方面,进一步探寻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待新方法、新媒介,要重视批判继承,能够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所用的,要大胆尝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创新.一是要注重发挥学生领袖的作用.对待学生组织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加强对学生组织领袖的引导,时刻重视学生组织的思想动态,避免出现团体内部的不良亚文化.要注重实效,支持学生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真正将社团活动打造成兴趣的孵化地和文化的汇集地.二是要利用好本地的社会教育资源.高校应当立土,发掘一批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民族平等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所,定期带学生参观展览.三是要注意新兴介质的运用,发挥好微信、微博等受学生欢迎的互联网媒体的作用.建设一批符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品味兴趣的网络资源,全方位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育平,吴志杰.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探源[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01):86-91+124.

[2]刘保昌.中华和合文化生成论[J]. 社会科学研究,1998,(03):82-86.

[3]张立文. 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与二十一世纪[J]. 学习与探索,1998(02):72-77.

[4]蔡方鹿.中华和合文化研究及其时代意义[J]. 社会科学研究,1997(06):67-74.

[5]彭剑勇.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3):26-27.

[6]马木提江. 浅谈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180-181.

[7]邓晓琳.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9):351-353.

[8]汪应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0.

此文汇总:此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和合和思想政治教育和少数民族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大学生思想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思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和“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文化属性,加强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新媒体建设,是推动中华优.

高校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摘要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特有的氛围,是拥有精神文化的大学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很大 文章分析了物质经济文化环境、高校社团活动、经济全球.

微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院G641 文献标识码院A DOI院10 16871j cnki kjwhb 2018 01 006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逐渐深入到各个行业中,并取得了.

校史文化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7 004摘要校史文化是校史的文化表征,具有情感激励、价值导向、价值认同和情感陶冶四大功能 从四大功能着手.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