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高等教育有关论文范例 与利益相关者视域中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主题:高等教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9

利益相关者视域中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本文是高等教育有关论文怎么撰写与质量保障和视域和利益相关者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高等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质量论文建筑质量论文药品质量管理论文质量杂志

  

  摘 要: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是现代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需求是一项重要的挑战.本研究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利益相关者分为高校行政人员、教师、政府代表、企业雇主、在校大学生和高中生六类,运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法,具体分析不同利益相关方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目的的认识及在目标期望上的差异,结果发现:雇主强调基于质量标准的质量监控、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信息透明;大学校长强调质量评估对于高校发展的支持和建设性作用;教师/学术人员侧重质量保障对于高校发展的引导和教学的改进;政府代表注重质量保障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引导以及评估信息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大学生关注质量保障对于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教学目标的达成;高中生关注质量保障的信息透明功能.上述利益诉求既有观点上的冲突,也存上利益上的契合.因此,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尚须内外协调,搭建利益相关者参与质量保障的顺畅通道和政策平台,高校管理者还应加强研究,提高质量保障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高等教育质量;教学;教学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18)05-0001-14

  目前,利益相关者参与高等教育管理及决策已成为现代大学治理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或原则.利益相关者不仅参与了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他们还是高校董事会以及高等教育咨询与监督机构的座上宾,更是高校课程开发与质量评估的重要参与者.对利益相关者的识别、管理及其利益诉求的研究也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1-3].

  本文关注的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目的的多元诉求及其对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影响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欧盟委员会在其“优化规制”(better regulation)的进程中

  21世纪以来,欧盟各国的规制改革以提升规制质量(Improve Regulatory Quality)和规制治理(Regulatory Governance)为重点,2015年启动了“优化规制”(better regulation)议程,其重点是提高政策的透明度,提供更广泛的公共咨询参与度和改进评估影响,此举对欧盟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公共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呼吁有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希望以此促进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提高“规制”实施的有效性[4].欧洲质量保障的指导性文件——《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与指导方针》(ESG2015),不仅在文本中强调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其本身也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积极协商、参与讨论的产物.可见,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原则在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得到普遍重视.各国的质量保障机构也注意到这一趋势.近年来,各国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需求的途径与方法.例如,爱尔兰的一个质量保障机构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关于质量保障的目的认识展开调查,结果却表明,“人们对于质量的认识以及对质量保障的目的期望总是处在发展和变化之中,而质量保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5]此外,(Clark,B.)、本尼沃斯(Benneworth)、弗里曼(Freeman, R.E.)等西方教育领域的大家也纷纷就如何识别、管理质量保障中的利益相关者、平衡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6-8].

  利益相关者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对于质量保障目的的认识以及目标达成的期望是关系质量保障活动到底应该如何开展的关键和基础.质量保障的目的是什么?这实际上是关于质量保障价值取向的问题,是决定高等教育质量活动保障什么,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的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质量保障的目的主要包括问责(accountability)、依从(compliance)、控制(control)、改善(improvement)以及国际认可(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等几个方面[9].利益相关者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质量保障活动不仅为质量评价和质量监控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框架和富于包容性的视野,同时也是加强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制衡,改革现行的大学内部质量管理机制的必须[10-13].换句话说,在当前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自身高度复杂的情况下,质量保障活动的目的或内容不仅具有多元性,而且这些多元的目的诉求还应得到尊重、回应和平衡.但是,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于质量保障的目的以及需求到底是怎样的”“他们又是如何在质量保障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等问题,目前仍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实证分析.

  本研究正是基于此种状况,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利益相关者群体的调查和访谈,尝试运用实证方法对比分析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于质量保障目的认识差异,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这些差异如何体现其不同的利益诉求,以期从实证分析的角度为整合及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建设更加全面的、综合响应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可借鉴的启示.

  一、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分类及其理论

  谁是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这一问题取决于我们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分类及选择.弗里曼(Freeman)在1984年给出了一个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经典定义:“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的人或团体,或是受到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影响的个人或团体.”[14]此定义较为宽泛,但却为此后关于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界定拟定了一个标准范式.巴罗斯(Burrows)在此基础上根据利益相关者与教育机构的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外部利益相关者(雇主、社区、媒体)[15].其中,学生和雇主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例如,卡多佐(Cardoso)指出,在“学术资本主义”

  斯劳特(Slaughter)在其著作《学术资本主义》一书中指出,当今世界,知识成为一种"资本",拥有知识的大学教师则成为了“资本家”.参见:Slaughter, S., Rhoades, G. Academic Capitali and the New Economy: Markets, State, and Higher Education.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4:79-83.时代,学生的意见反馈作为消费者满意度和市场信息的表达,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学生不仅是教育组织的重要成员,更是校园事务管理的合法参与者[16].而随着大学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日趋紧密,更多的高校管理者认识到与社会(企业)保持密切沟通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以回应产业(行业)规划发展为使命的应用型高校,已自觉地将“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建设的重要目标和质量保障的重要内容.在此情况下,代表着市场信息和作为合作资源、就业机会提供方的雇主也格外受到关注.

  梳理相关文献后发现,目前有关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主要源于以下两个理论基础:

  一是最为普遍的对企业管理或公司治理理论的借鉴.这类研究将大学视为一种自治的市场主体,主张大学要妥善“管理”与之相关的各色利益群体,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胜;

  二是将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从“管理”上升到“治理”层面,将政府视为大学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如德波尔(De Boer)等人提出,“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高校治理,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干预或学术自治一样,都是现代大学治理的典型模式,所不同的是,‘治理’强调政府既不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出资者也不是命令的直接发出者(指挥官),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如财政激励政策)表达其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愿望与诉求,进而影响大学内部管理的过程.”[17]近年来,受欧盟“优化规制”议程的影响,有关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拓展到“协同治理(Collaborative Governance)”领域,出现了第三种理论思潮[18].与前面第一种(大学的组织管理策略)和第二种(对大学与政府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义)不同,第三种理论更关注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和决策的过程,认为利益相关者凭借其特有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参与政策制定及其实施过程中有助于增强外部问责,从而增进政策制定的合法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

  此外,相关研究还发现,“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共领域的管理及决策对于推动“协同治理”具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贡献:

  第一,利益相关者参与对于促进政策或法规制定的合法性、适用性以及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各类利益相关者有其特有的知识领域或行业背景经验,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有助于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打破系统瓶颈的制约,提高政策或法规的有效性,避免政策或规则的制定只符合某一利益团体的要求而不能兼顾更广大公众期望的弊端.

  第二,利益相关者参与有助于增进外部“问责”.例如,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引进外部专家团体,实际上是将利益相关者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引入其中,这有利于人们对于质量保障过程的监督和问责[19-20].此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还能建立起一种更广阔的受众反馈机制,使得行政管理系统更加开放和灵活,从而改进以往机构内部以自我改进为基础的自主监督方式,将组织机构内部自评与外部评价结合起来[21].

  第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有助于搭建一个可供不同意见相互交流的平台.基于交往理性的观点,对话和交流可以增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过程本身不仅有助于稳定协议的形成,还可以使参与者感受到结果的公平与公正,从而更加认同政策的合法性等.

  综上所述,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共部门的决策实际上是从“管理(government)”向“治理(governance)”转变的理论思潮下,人们对于公共权力的行使产生了新的认识,多元参与的决策机制建立成为必须.公共问题之间相互关联、边界交叉的特点,也从客观上要求建立一种多层次、多角色参与的政策制定机制.“协同治理”既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共决策形势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为新形势下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共决策的途径和方法拟定了一个基本范式.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利益主体的咨询意见及相关诉求在公共部门得到尊重和采纳,如何更好地开辟“协同治理”的方式和途径,让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践,体现、满足和协调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便成为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迫切关心的问题.

  二、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利益相关者分类及其诉求

  对质量保障利益相关者的认识和分类应基于当前质量保障活动开展的基本状况.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部开展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以政府为主导,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HEEC)设计了“五位一体”评估制度

  即“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参见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并负责实施和落实;内部质量保障活动则以高校为主体,包括以监控、保障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围绕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所有程序、环节及内容.具体而言,中国目前开展的质量保障活动主要有五个方面:

  (1)开展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包括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

  (2)通过国家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定期采集和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对高等学校办学和教学情况进行常态监控.

  (3)教育部门与有关行业协会(组织)配合共同进行专业评估,建立与人才资格认证和职业准入制度挂钩的专业评估制度.

  (4)高等学校建立的内部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5)社会评估*机构开展的资质认证[22].此外,各个大学排行榜也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补充.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到了政府、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等诸多方面,质量保障的结果也是多层面、多因素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原副主任王战军认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利益相关方主要有政府(及地方)、高等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教师和学生等几个方面.各利益相关方的功能或职责的关系是政府主导、省级政府统筹、高等学校主体、行业企业参与、社会组织实施、教师为核心以及学生为行动者,质量保障相关方的行动遵行责任分担、自主互信的原则,如图1所示[23].

  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对于质量保障的目的诉求有所侧重和区别.根据国内学者胡赤弟、李福华、蔺艳娥等人的研究,作为质量保障的利益相关方,政府的责任是提高质量并维护高等教育公平,培养人才、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素养、增强综合国力则是政府对于质量保障的目的诉求[24-26].大学行政人员以及教师希望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获得较高的薪金待遇和职业晋升机会、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学生期待通过高质量的课程学习提高自身素养,获得好的就业机会.企业希望大学能培养符合其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能与高校保持更加密切的合作,获取科技转化带来的相关利益等.当前,利益相关者表达其利益诉求的方式和途径有限,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程度及其参与效果等也有待提高.例如,高校师生与企业雇主间的交流通常以非制度化的沟通和短期合作为主,高校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如企业)之间还缺少稳定而持久的互惠关系;学生参与质量保障活动的规则和方式通常由学校单方面制定,学生的反馈意见在多大程度上用于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如何等犹未可知;高校董事会的人员构成及其作用的发挥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许多高校还处于“工具”层面,众多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现代高校“协同治理”模式尚未真正形成,高校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并未建立起一种“以对话交流为基础的长久管理关系”[27].因此,要真正建立起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质量保障机制,还须对质量保障所应涉及的目标、内容、范围以及利益相关者参与质量保障的方式、途径和程序等做进一步的讨论.

  三、利益相关者对于质量保障目的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为了详细描述利益相关者对于质量保障的目的期望,本研究拟采用“焦点小组访谈”(Focus Groups)的方法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利益相关者群体进行调查.焦点小组访谈是一种质性的研究方法,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Robert Merton)和肯德尔(Kendall)提出[28].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提出某个特定主题,并对参与者进行观察、交谈,对他们的意见进行发掘和分析,从与研究对象之间“对话式”的探究中获取一手资料.小组讨论是研究者获得观点、感受和看法的关键步骤,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与交流是获取信息资源的过程.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已运用此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取得多项研究成果[29].沃恩(Vaughn)等人分析了“焦点小组访谈”的运用依据,认为人是有价值的信息来源,受访者既能够报告和解释真实的材料,又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和看法[30].由于本研究不仅要考查受访者对于某个问题的回答,更要考查受访者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因此,“焦点小组访谈”对于本研究而言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2.数据来源

  根据上文中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分析,本研究的焦点小组访谈在高校行政人员、教师、政府代表、企业雇主、在校大学生和高中生

  我们认为,在校大学生与高中生有所不同.根据巴罗斯等人对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在校大学生身处校园之中,是质量保障的内部利益相关者;而高中生还未进入大学,是大学未来的“客户”,是高校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同时,他们代表着身处大学之外的公众在质量保障活动中的利益及选择,因此,本文将高中生作为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和研究.这六类利益相关者群体之中进行.其中,两个访谈是在政府部门人员中进行,一组受访者来自国家教育部及其下属的行政性事业单位(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人员,另一组是来自地方政府的代表,共有10人参加;两个访谈在企业中进行,访谈者是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共有21人参加;两个访谈在高校学生中进行,有来自国内12所高校的30名在校大学生参与;两个访谈在大学校长中进行,来自国内10所高校的10位校长参与了此调研;两个访谈在高中学生中进行,有来自国内6所高中的14名学生参加;两个访谈在高校教师中进行,有来自国内8所高校的13名教师和学术人员参加.这些参加焦点小组访谈的大学生、教师和大学校长有的来自传统学术型/综合性大学,也有来自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12个焦点小组访谈总共有98人参与,如表1所示.

  3.访谈及数据分析

  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非结构化的访谈进行了两个试点.在一个试点中,被访者收到一个有关质量保障目的的清单,要求他们从中选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5个,或者添加他们认为重要的内容,然后就他们所选择的内容进行讨论.在另一个试点中,我们设置了一个有关质量保障目的的开放性问题,没有可供参考的选项.这种方式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答题空间,我们得到了更丰富的回答内容,因此,本研究在第二个试点的基础上确定了最终的访谈方案.

  为了提高数据的可信度,降低由于被访者的偏好对结果造成的影响,我们将每一类利益相关者群体分为两组,分别进行访谈.每个访谈的持续时间大致为1个小时.各小组讨论的主要问题有三个.

  (1)怎样才算是一所质量“好”的大学?

  (2)进行质量保障的目的是什么?

  (3)如何看待对高校进行的外部质量评估?

  为了使访谈者的回答系统且集中,我们在访谈之前从相关研究文献中提取了有关质量保障目的的内容选项供受访者选择.除了被人们普遍认可的质量提升、改进、问责等目的外,透明(transparency)也是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的质量保障的重要目的[31].因此,我们也将其列入备选项目之中.此外,我们还查找到文献中其它一些关于质量保障目的的具体表述,最后整理为15条:

  对公共资金使用的问责;

  引导高等教育部门的劳动分工;

  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和监督;

  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

  为学生和雇主提供高等教育相关信息;

  促进高校参与国际国内竞争;

  规范高校的教学管理、促进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保证毕业生达到学历资格的标准和要求;

  对新成立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置准入标准并对其办学过程进行检查和监督;

  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形势下引导高等教育机构合理定位、分类发展;

  影响并改变大学的管理模式;

  国际认可和国际比较;

  刺激学生流动;

  确保高等教育的发展符合政府或外部监管机构的要求;

  控制私人资本在教育领域的过快增长.

  在信息搜集及分析阶段,我们根据以上15个选项和调查的具体情况,对上述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最后保留下来12项并将其分为四类:

  (1)外部导向的信息交流;

  (2)高校内部的提升和发展;

  (3)质量监控的标准与实施;

  (4)信息支持与决策参考,并对各利益相关者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如表2所示.

  在数据分析阶段,我们对各利益相关者关于质量保障目的看法、表达、期望等进行了归纳、整理.对各个备选项目的情况进行了统计,计算出各选项的数.事实上,单纯地统计赞成票数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弱点,例如,访谈者直接回复“是”或“不是”而并没有给出理由,这导致了仍有许多模糊的问题需要研究者进行反复确认,不断去澄清访谈者的真实意愿并在回答的基础上做更深入的分析.因此,我们除了对采访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做定量统计外,还在之后的半开放式访谈环节做了定性分析,从而丰富了研究的内涵.

  (二)研究发现

  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得到了利益相关者有关质量保障概念及其目的的不同认识和期望.根据表2的统计数据可知,在四种类型中,“标准监控的标准与实施”是选择频率最高的一类,在12个访谈组的记录中总共有36次被提及,而且几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群体都谈到此项;紧随其后的是“外部导向的信息交流”(27票),这是被外部利益相关者(雇主、高中生和政府代表)提及最多的一类,同时也受到高校教师的关注;排名第三的是“高校内部的提升和发展”,被选择频次较多(24票),这一类选项主要是在内部利益相关者(校长和教师)之中被讨论;最后是将质量保障作为“信息支持与决策参考”的一种工具(15票),主要是在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和雇主中被提及.

  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各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于质量保障目的的看法,挖掘潜在的原因,我们在后来的访谈中对各利益相关者群体所表达的主要观点作了定性分析.

  1.雇主:强调质量监控、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信息透明

  雇主认为质量保障的目的在于确保大学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应达到某一标准,并且符合人们的理想和预期.雇主反对质量保证体系根据高校的特点在评估中作标准调整,他们认为,质量保障的目的就是确保每个高校的同一专业,在教育服务的质量规格上是一致的,都应提供达到某种标准的教育教学质量.如果某些高校达不到这个标准,那么这所高校就不应该开设这样的专业,至少,国家就不应该给予资助.此外,质量保障与评估还应该引导高等教育体系发展格局规划,避免高校之间不必要的模仿和重复建设,从而导致有限资源在分配中分散和消耗.

  除了对质量控制,雇主也希望通过质量保障向外界传递大学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信息,让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公众了解这所大学及其举办专业的质量到底怎样.它是否是一个优质的教育机构?质量保障应该为公众了解、比较这些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基本的信息.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性是雇主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雇主希望拉近质量保障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他们认为,质量保障应考虑某一具体专业或学习领域的学生今后在就业时的实际需要,而高校应基于这种实际需要提供相应的教学服务,即教学要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对其符合的程度进行评估.总之,雇主希望质量保障能够协调和平衡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

  此外,雇主多次提到关于质量保障对于高校发展的战略规划作用.他们认为,质量保障的目的不仅是对教育的质量进行监控,更是对高校发展目标、远景和战略的一种规划和指导.

  2.大学校长:强调质量评估对于高校发展的支持和建设性作用

  与雇主不同,大学校长首先关注质量保障的建设与支持功能.他们认为,质量保障应该在高校的组织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同行评议提供信息反馈并服务于教育改进.校长们还特别在意每个教育机构的独特性以及对其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其次,校长们认为,质量保障的目的是对高校所制定的发展规划及其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校长们认为评估结果应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些高校在质量评估中取得了好的成绩,那么这个结果就应该成为政府为其提供相关保障的依据.

  3.教师/学术人员:看重质量保障对于高校发展的引导和教学的改进

  与校长们相似,高校教师/学术工作者也十分重视质量保障对于高校内部发展的支持作用,注重评价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对教育改进的指导意义.此外,教师同校长一样,也认为在质量保障与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应成为政府决策的依据,应格外关注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因为这是思考如何推动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的关键.但与校长们不同的是,高校教师认为质量保障中的信息反馈不仅应提供给学生、家长、雇主及其他社会公众,还应该作为高校之间相互比较、学习和自我改进的工具.此外,质量保障活动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在其中一个教师访谈组里也得到激烈的讨论.

  4.政府代表:注重质量保障对于高等教育的引导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

  “政府”的涵义比较宽泛.为了更好地反映本研究的主题,我们将访谈分为两组:一组的参与者是来自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下属行政事业单位的代表(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和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人员);另一组是来自地方政府的代表.

  来自教育部的代表比较看重质量保障对于高等教育体系及其发展格局的整体规划功能,通过质量保障活动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形势下高校合理定位、分类发展,并且规范新建的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促进经费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等.地方政府代表更多地将质量评估的结果作为决策的参考和依据.质量保障应该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高校建设项目的投资等提供辅助和参考.与雇主们相似,政府代表也强调质量保障应反映大学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和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此外,政府代表还比较关注质量保障对于高校的声誉影响问题(关注高校排名和评估结论).但是,关于高校的内部发展问题,这一组并没有提及.

  5.大学生:关注质量保障对于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校大学生认为质量保障的目的是保证学校的师资、软硬件水平及相应的教育服务、毕业时所获取的技能要满足社会需求.学生强调大学教育要与时俱进,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应与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变化保持紧密的联系.并且,他们认为对于质量评估而言,最重要的是检查学校是否在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是否达到了相应的目标和标准.在其中一组学生访谈中,受访者提到“信任”和“声誉”是质量保障最重要的目的,还有一组的学生谈到,质量保障与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

  6.高中生:关注质量保障的信息透明功能

  相较于在校大学生,高中生(高等教育机构的潜在客户)更关注质量保障所提供的信息.例如,通过大学排行榜这一类的外部评价,告诉他们哪些大学的排名比较靠前,哪些学科/专业声誉较好,这些信息为他们在选择高校、填报志愿时有实际的参考作用.此外,高校各个专业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对他们而言也非常重要.

  但对于质量保障服务于高校内部发展,或者适应并遵循政府的政策引导等问题,高中学生并未提及.

  7.组间比较

  通过组间比较发现组间比较以巴罗斯对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为基础,主要是对质量保障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如学校管理者、教师,大学生)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如雇主、政府代表、高中生)的比较.,内部利益相关者(大学校长和教师)认为质量保障是促进教学改进和质量提升的工具.在访谈中了解到,他们认为“好”的质量保障体系应是具有支持性和建设性、对于高校的发展和规划具有引导作用的系统.此外,他们认为评估的结果应为政府部门所用,例如,对于评价较高的院校或在质量建设项目中取得显著成绩的高校应予以肯定和奖励并给予后续的支持,而对于在各种评价或质量保障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暴露出的弱点应作为今后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外部利益相关者(雇主,高中生,政府代表)则更关注质量保障的信息传递(透明)功能,他们希望通过质量保障获取更多的质量信息并作为其投资决策或教育选择的参考依据.例如,高中生关注高校所举办的专业及其开设课程的内容、学校及其所举办专业的声誉与排名等信息,他们希望通过透明的信息能帮助自己进行比较和甄选,选择合适的学校、专业就读;高校教师也注重评价信息的公开透明,但他们更关注通过与其他高校的比较,找到改进的方向与目标(信息的标杆功能);政府代表(地方一级)则希望通过质量评价的信息,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资金投入提供参考的依据.

  几乎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赞同“质量保障的目的在于对教学过程质量的监控”,但他们也有各自侧重点.例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希望通过质量保障和评估规范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促进经费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大学校长和教师则希望通过质量保障寻找自身的不足,促进高校内部的教学改进.此外,几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关心质量保障与高校整体办学的关系.其中,大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问题;雇主也关心教育的总体质量,但他们更关注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否满足相应社会职业的需要;校长关注的是质量保障与大学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关系.在所有的采访中,除了学生,其余的受访者几乎都谈到质量保障应指引大学的整体发展和规划,质量保障应与大学的发展愿景与长期目标相联系,视野更为广阔.

  四、结论

  新的治理原则期待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利益相者参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是高等教育走向“善治”,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目的的多元认识和目标期望,分析了内部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于质量保障目的期望的差异及其关系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肯定了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活动以及外部的质量评估工作对于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积极促进作用,其中,高校校长和教师对质量保障活动对于高校内部提升和发展功能高度认可;各方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所涉及的标准及实施均有一定程度的认可;高校校长、教师与高中生的观点差异较大,前者更关注“质量提升”的问题,后者则更关注“质量透明”的问题,这可能与相关方自身的认知水平以及对质量保障工作本身的了解程度有关.

  本研究的结论是基于中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情况,对六类利益相关者群体关于质量保障目的诉求的实证性调查研究所得,研究结果依赖于利益相关者的个体视角,因而与被调查者自身的经验,对质量保障工作本身的认识及所在环境、身份所赋予的职责等有很大关系.此外,研究结果也与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教育宏观体制特点密不可分.近二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重要发展,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区域布局也不尽合理[32].因此,政府在这一阶段需要通过质量保障与评估规范高校的教学管理,促进高校办学条件的整体提升,同时引导高等教育的合理布局、分类发展.此外,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求职就业的巨大压力,来自社会企业的用人单位也遇到了学生能力和素养与职业需要不甚匹配的问题,因而这两类利益相关群体更注重质量保障与劳动力市场、学生就业的关系.高校内部的管理者和教师从高校内部发展出发,思考大学如何进行教学改进以及长远发展,更加注重质量保障对高校发展的支持、建设以及信息反馈和比较的作用.此外,中国的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一直以来是以政府为主导,目前所开展的各类质量评估及保障工作也具有这一特点.因此,政府及高校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质量保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尚待挖掘,他们对于质量保障工作本身的了解、认识也有限,所以出现对质量保障的内涵、理念认识不全面、不清晰,理解上较为狭隘也就不足为奇了.

  利益相关者的这些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之间的差距天然存在,具有其合理性,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就在于基于这些差异,尽可能地在体系建设和活动实践中加以平衡、协调.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深入分析和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对理解并改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内外协调,建立多元开放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机制.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尽管大学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大学校长、教师、在校大学生)和外部利益相关者(雇主、政府代表、高中生)在质量保障的目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或分歧,但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对立.事实上,在提高质量这一点上,他们还有着根本的利益契合点——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关于如何统筹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分歧,首先应基于这一根本出发点.高校作为质量主体,既要遵循其自身作为学术组织的特性,从内在的质量问题出发寻找提高质量的对策,激发高校师生参与质量保障活动的内在动力,又要关注越来越具有重要性和影响力的外部利益相关方的需求,达到外在的评价标准,获取外界支持和认可.我们认为,高校所开展的质量保障活动不应只是一些质量工具、程序或方法的使用,它应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开放系统,是与外界保持沟通交流,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服务的信息交换平台.具体而言,高校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界的意见、评价和要求,如邀请来自行业或企业的专家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内容设计,加强人才培养与企业的联系,通过建立长期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方式与企业建立长期正式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于学生及其家长(尤其是高中学生),学校要重视他们的利益需求,定期发布学校教学质量报告,在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价同时,也能宣传自身的质量建设成效.另一方面,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也要积极关心并主动参与高校的质量保障活动,参与高校的质量建设,为高校的质量建设提供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第二,政策支持,搭建利益相关者参与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顺畅通道.利益相关者参与质量保障必然涉及运作程序与管理环节等内容.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还缺乏利益相关者参与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政策或制度保障,尤其是校外的利益相关者对高校内部事务不了解,他们如何参与、多大范围参与等,尚无具体清晰的规定.《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与指导方针》对利益相关者参与质量保障政策和程序的监督和反馈都做了明确的规定[33].西方国家大学的治理模式,以董事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为主体的治理体系,为利益相关者参与教育管理搭建了长效沟通机制.在这方面,国内高校可借鉴西方大学治理的经验,一是要制定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政策,尤其是确立利益相关者参与质量保障的权利和职责;二是要制定利益相关者参与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原则与标准,明确他们参与质量保障的内容、范围、程序和行为规范;三是要建立各利益相关者参与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评价机制,确保利益相关者的反馈意见和利益诉求真正得到尊重和落实,并且要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反馈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从而提高利益相关者参与质量保障的实际效果.

  第三,加强研究,提高质量保障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各个高校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不能以一言以蔽之,每所高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其核心的发展目标和愿景,对于“质量”的定义及标准也有所区别.这就需要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真正静下心来倾听来自各方的意见,仔细甄别并判断利益相关者的真实意愿和需求.也就是说,在特定的质量活动中谁是更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他们的目的和要求是什么?这些都是高校应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内容.利益相关者是一个复杂的群体,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打分评比等并不能真正了解其真实的态度和意愿,决策者的判断更不能基于表面的或浅显的调查,否则就会影响质量保障工作的有效性.总而言之,质量保障是具体针对某一高校、某种学科专业的院校研究,研究对象越是具体明确,所得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可能越高,对高校质量工作的指导性越大.因此,各个高校应像重视科学研究一样,重视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真正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把这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科学依据.

回顾述说:这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质量保障和视域和利益相关者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比较视域下的诚信价值观保障机制探析
【摘 要】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机制 中国传统社会诚信保障机制和西方社会诚信保障机制对于当代中国诚信保障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社会依赖宗教文化、法律体系、诚信道.

图像视域下茶盘的形制流变
茶盘是茶具专用发展中的一个体现,其功能是承托茶具,方便呈递 随着发展,茶盘分类愈显明确 形制小、与单个杯盏配套使用的称之为茶托、茶船;形制大、与多个茶具配套使用的称之为茶盘、托盘 本文以历史发展为时间.

新媒体视域下戏剧影视的创作转变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时代的莅临,各行业均通过自身的发展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给予戏剧影视的创作提供了机遇,而且还赋予一定的挑战,从而促使戏剧影视的创作在新媒体视域下呈现多主体、.

精神生态视域下的《金翅雀》解读
王秀银,左梦妮作者简介王秀银(1963),男,湖北松滋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左梦妮(1993),女,湖北襄阳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