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体育服务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和共建共享视域中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困境和突破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体育服务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2

共建共享视域中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困境和突破,该文是体育服务方面论文如何写跟共建共享视域和我国农村和困境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体育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体育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农村经济和科技杂志农村新技术杂志

摘 要:研究认为,共建共享聚焦于参与主体的"全民性"、过程涵盖的"共建性"和目标锁定的"共享性".以共建共享为行动标杆,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影响实现共建共享发展的一些困境:发展缺乏动力源、发展不均衡、发展不匹配、参与度低、共享水平不高以及供给不规范等.应采取合理化的发展定位、差异化的发展战略、精细化的发展策略、以内生秩序转型推动村民的诉求表达、加强区域资源的科学调配、完善多元共建规制和协商对话机制等突破困境,从而真正实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共建共享发展.

关键词:

体育公共服务;国家体育事业;共建共享;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改革开放;困境与突破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0-520X(2017)10-0025-07

发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缩小城乡差距,国家相关部门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将2004年工作主题定为"农村体育年",确立了"体育三下乡"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实施"雪炭工程",重点扶持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县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2006年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并要求各级体育部门将工程建设作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在未来的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要"加大对农村及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扶持力度",并对农村体育组织、体育健身站(点)等的建设设定了发展目标.在2012年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到:"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工程,改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条件."在通过多年连续不断的活动和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还存在着发展缺乏动力源、发展不均衡、发展不匹配、村民参与度低、资源共享水平不高以及多元供给不规范等诸多发展困境,严重阻碍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步伐.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公共服务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相去甚远.所谓"共建共享",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要求,将多元的力量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共同治理、共同享有[1].因此,应采取合理化的发展定位,差异化的发展战略,精细化的发展策略,以内生秩序转型推动村民的诉求表达,加强区域体育资源的科学调配,完善多元共建规制和协商对话机制等突破困境,从而真正实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共建共享发展目标.

1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现状

1.1从"有"向"好"转变

党和国家出台了建立农民体协、开展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农民体育竞赛、建立表彰激励制度等许多重视发展农村体育的相关政策,并实施了"全民健身"、"送体下乡"、"乡镇体育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活动工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整个社会对"三农"问题的普遍重视,国家实施了专门针对村落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在《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效果评估报告显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部达到C类以上标准,覆盖率达到50%以上的有22个省、市、自治区,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均覆盖率为70%[2].这意味着我国基本上解决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有没有"的问题.随着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富裕起来的村民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上升,为体育健身消费买单成为了富裕农民一致达成的新观念,越来越多的村民迈向公共体育健身点,积极参与到健身锻炼的队伍中去.他们期盼能有更好的健身设施、更可靠的组织服务、更高水平的健身指导、更丰富的健身内容、更舒适的健身环境……一个更加注重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新阶段已经开始.在"十三五"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好不好",是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1.2从城乡非均衡向城乡均衡转变

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公共体育服务的改革和落实主要在城市,农村处在边缘化状态,致使城乡体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差距巨大.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在经费投入、供给主体、供给结构、组织保障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表现不足.但自2002年国家开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战略,到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新命题,再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伴随国家对农村投入的增加以及注重资源的均衡配置,我国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进程不断加快,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差距正在逐步向缩小的趋势发展.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我国仅有8.18%的体育场地分布在农村.而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体育场地分布在农村的占41.39%,场地面积占到了31.39%.另据《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20岁及以上人群中)城镇居民为19.5%,乡村居民为10.4%,相比2007年,城镇增加了48.0%,乡村增加了154.0%[3].在《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向农村延伸,以乡镇、农村社区为重点促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党的"十八大"也提出:"到二○二○年,我国基本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可以实现,要把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这也是当前及今后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恒久课题.

1.3从"一元"向"多元共生"协同供给转变

基层政府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唯一的提供主体.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面貌,富裕起来的村民对公共体育服务多元化、多层次、高标准的差异化需求产生更多新期待.仅靠基层政府有限的资源显然无法解决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给质量和效率提升等问题.为加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全体村民提供方便、优质、高效的公共体育服务,共享体育改革发展成果.迫切需要由政府主导的"一元"供给方式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共生"协同供给方式转变.总体上来看,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市场供给、社会参与还不完善,各地的发展程度也有所不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基本上都是依靠政府扶持,市场部门或其他社会化组织只占很小比例,甚至不存在.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初步形成了多元化供给模式[4].据调查,在苏南的6个县级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政府、体育协会团体、农村自治组织、公司企业及体育积极分子都积极加入了进来.在《国家新型城镇化(2014-2020年)》中提到:"加强公共文化、公共体育等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规模,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相信随着新农村深入发展和国家支农惠农、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城乡均衡发展及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多元共生协同供给将是未来发展趋势.

2共建共享视域中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

2.1缺乏动力源

首先是基层政府缺乏发展动力,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受政治意愿、考核机制以及财政保障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周黎安的"晋升锦标赛"理论指出了职责同构的我国行政体制背景下,政府对下级政府实行的是以GDP增长为主要指标的多任务下"强激励"考核模式,这种考核模式在推动经济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作用.表现在政府职能呈现"多任务和多维度"特征时,地方官员在晋升锦标赛会中只关心辖区内"可测度"的经济绩效,而忽略许多周期长、见效慢的公共服务发展.从而造成地方政府将绝大多数的财政支出倾向于投入到尽快产生经济效益的领域中,即使在财政收入既定获取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也会倾向于这么做.其次是农村市场也无发展公共体育服务的动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市场供给的困境主要是基于资源不对等而产生的"绩效悖论,"由于农村地区自身资源有限,公共体育服务生产周期又较长,回报风险很大,其本身与市场追求效率的本质就格格不入[5].最后是缺乏清晰的规定和明确的设计,关于如何从体制和制度上保证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投入,在财政收入增量中又有多少是用于投入到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中的,怎样通过转移支付等体制设计用以保证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水平相对较慢的地区等问题,这些都阻滞了公共体育服务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2.2发展不均衡

尽管我国在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面临严重的公共体育服务失衡问题.首先是区域发展不均衡,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中西部地区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整体低于东部地区.从体育资源、财政投入、设施条件等主要指标来看,全国经费投入虽然呈逐年上升的喜人态势,但东中西部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和建成情况差异显著.其次是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不均衡,我国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体育场地、体育经费、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居民满意度等方面.如表1所示城乡居民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满意度不一致,农村居民满意度明显低于城市,西部居民对体育指导服务和体育信息服务满意度较低,分别只为6.2%和7.9%,这都凸显了城乡、区域之间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严重不均衡.

2.3发展不匹配

首先,是普遍需求与不充分供给之间的不匹配.体育场地设施是进行体育健身的前提和基础,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民最迫切的体育需要依次为:场地器材设施(74.12%)排在第一位,可以看出改善锻炼条件、尤其是场地器材设施是村民最迫切的体育需要[7],凸显出村民最普遍的基本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其次,是变化需求和滞后供给之间的不匹配.当前的农村,随着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大多为"38、61、99"部队,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不同,而农村现有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往往是根据十多年前对当时的人口规划来投资建设的,缺乏前瞻性.再次,是多样需求与单一供给内容标准化之间的不匹配.改革开放政策加速了我国农村社会农民阶层的分化,形成需求主体的异质性、差异性、层次性,其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与偏好出现了细化的情况.可是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还依赖于"高高在上"与"自上而下"的"政府单一供给"方式,形成"点"对"面"的供给悖论,仍停留在供给的同质性路径上.像"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中的基本标准就是一块混泥土标准篮球场和两张室外乒乓球台.在对苏北黄桥镇等12个乡镇村民的调研显示:57.8%的农民认为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不感兴趣.最后,是需求结构升级和供给低水平之间的不匹配.伴随新农村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村民的公共体育需求正从低层次向高水平、从重健身设施建设的硬指标到重健身指导、健身体验等软指标的升级转变,而基层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方式还远远不能适应村民的快速升级需求,从而出现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制约需求实现的矛盾.

2.4村民参与度低

首先是农村社区公共性流失,内生秩序瓦解,对村民参与影响很大.自二十世纪以来,村庄内生秩序与国家政权就在农村长期进行着"内源"与"嵌入"的互动,到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农村社区日益出现了原子化和碎片化的困境,使得社区生活中的公共性日渐消解和式微.再到21世纪初的税费改革完成,国家政权对乡村场域实施了"全面抽离",使得农村内生秩序趋于崩解,发声意识发育不全[8].并随着农村人口快速向外流动,农民的地域认同感逐步下降,同一社区空间内的人际互动交往频度减小和旧有社交场地遗弃所造成的公共空间萎缩,以及职业阶层的高度分化使得社区内的农户对服务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弱化了村民对村庄共同体的认同感.其次是封闭式的组织规制,使村民无法参与.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决策的协商环境来看,基层政府的管理仍然是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处于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拟定的主体地位,视为公共体育利益的代表.而村民及乡镇企业、民间体育组织则被视作个人体育利益的代表,表达能力和体育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欠缺使其处于弱势地位.处于强势地位的基层政府对体育利益相关者的政策偏好及需求进行主观塑造,使得大量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决策偏离公众期望,形成封闭式的组织规制.这种把村民普遍排斥在决策系统之外的决策模式,使得村民无法参加.再次是农村体育组织的缺失,村民尚无体育利益表达的"代言人".在村庄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需要有社会动员能力的组织,对体育事业发展进行一事一议,将村民的体育利益进行有效的组织整合,从而向上进行表达.而农村体育组织的缺失使得村民缺乏一个有效的依托载体来反映和合理表达他们的体育诉求.最后是村民薄弱的健身意识,使其不愿参与.经济是农村发展体育的物质基础和保证,而农村体育文化环境则对村民的体育态度和看法直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苏南发达的农村地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已给村民们建设了完善的体育场馆和器材设施,可是村民们的健身热情却并没有因此而形成"一片繁荣"的良好景象.仍停留在较低阶段健身观念的村民们,其健身态度并未随新农村的物质丰富而发生较大的改变(表2).另有针对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估所进行的公民满意度调查,但因公民的自主参与性的缺乏使得调查变成体育行政部门的自我评估.像上海公共体育服务"965365",就因为公民参与意识不强,反馈信息处理的不及时等各种原因收效甚微.这都给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村民参与带来较大障碍,压缩了共建共享的广度与深度.

2.5共享水平不高

首先,农村体育资源总量不足,影响共享水平.在人口居住松散、交通不便的广大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总量仍然不足,村民身边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在可及性和普惠性方面表现不高,导致村民在获得公共体育服务的权利和机会上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大量流失,总体共享性不高.其次,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发展性不强,影响共享水平.一是当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配套指标主要依据共享区域的人口规模、服务半径以及小城镇和中心村等进行相应配置,布局的指标性质较重,缺乏对体育设施服务开放性、发展性和区域协调性的仔细考量;二是体育健身设施可达性的考量不足,其布局过于重视空间可达,忽略了对时间与人群可达性的考量.有些体育场馆健身设施一到周末或是晚上就"铁将军"把门无法使用,还有很多健身设施到了晚上漆黑一片,使得一些平时上班,周末想锻炼的人群"望洋兴叹",其共享性大打折扣.最后,共建共享技术不高,影响共享水平.一是基层政府与村民的体育信息沟通技术落后.基层政府对体育设施应用情况得不到及时反馈,村民对公共体育服务信息交流不够了解,彼此缺乏互联互通平台.二是公共体育服务资源村际衔接性不强,农村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往往仅对本村村民开放,落后的电子信息资源共享技术使得相邻村庄获得公共体育服务的成本大大增加,阻碍了同一地理空间内的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合理流动.三是公共体育服务技术人才匮乏.一方面农村社会体育组织专业技术人才专业化水平低,素质不高,村民缺乏对体育健身器材设施的应用技术.根据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委托第三方对全国性1789个社会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体育社团的活跃度排倒数第二,服务能力倒数第一[9].另一方面,很多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电子信息化配套不达标,现代化服务功能较为落后,设施移位、损坏现象常常出现,持续服务性不足,其共享性遭到减弱,这些也都成为村民共享公共体育服务的另一梗阻[10].

3共建共享视域中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突破

3.1合理化的发展定位

合理定位是事物维持平衡状态的关键,面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践中存在发展动力源不足问题.首先是公共体育服务的角色定位.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保障、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已明确了公共体育服务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机构成,为此,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是基层政府的应有之义.其次是时代定位.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促进体育更好地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因此,要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时代契机和全民健身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以及共建共享发展理念,并以"十二五"期间发展的经验为借鉴,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在"十三五"期间的大发展.再次是价值定位.一是社会价值,充分认识公共体育服务的战略价值,尤其是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作用,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在物质层面上可点缀乡村,美化总体格局;体育活动组织可在制度层面上为乡村发展增添活力;体育运动塑造意志品质在精神层面上可确保村民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等,为新农村建设添加更为健康、积极的动力要素.此外还要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引入体育权益,体育权益是国家体育治理框架的支撑点,是公民享受服务成果,进行体育创造的核心要素,并逐渐成为公众参与共建的内在驱动力.并且值得注意的是,满足人们体育需要的实际效用,不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唯一目的.其更重要的是追求体育利益分配的最大社会正义效果,是社会正能量的传递载体.二是政治价值,中国一直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源泉,虽然经济增长仍然是政治合法性、政治信任的重要来源,但是民生福利和纯公共产品正逐渐赶上且有超越经济增长,成为当前政府向公民提供政治信任的新源泉.如国家将老百姓的体育、教育等微观生活与民族梦、国家梦的宏大叙事完美地结合起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起到了用民生凝聚人心、用愿景激励人心的效果[11].三是经济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新生动力.学界基于对体育锻炼与居民医疗消费支出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多运动锻炼,少花钱看病.上海体院最新研究:参与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年均医疗费下降437元.也就是说,如果财政支出中用于体育、卫生医疗、社保等补助支出较多,居民个人用于此方面的消费占比就会下降,就会将较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其它消费,并拉动和引致居民潜在消费.最后是目标定位.通过发展,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最终实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共建共享.

3.2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政府在提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上是存在天然差异性的,城乡差距既不可能消灭,也不应该在城乡公共体育服务推进过程中崇尚均质化.在城乡体育治理上,对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保障村民享有不可或缺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是政府的责任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就可以实现均质化、无差别化[12].总体来讲,农村的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要低于城市,一般也会将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项目优先配置在城市地区.如果一味遵循"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在城乡间均等地配置各类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那不仅会降低体育资源利用效率,还会导致公共体育治理的失败.城市的大型综合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虽投资巨大,但同时其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城市有限的空间内,人口密集,尤其是特大城市更是人口高度集聚,随着这些高档的体育场馆设施使用者的数量增加,人均成本会越来越低,这就使得大型室内网球场、篮球场、游泳馆、高档健身馆、超大型体育场等在城市建设具有可行性.并且为了满足个人更高层次的体育发展需求,城市还会向进入这种高端体育场馆的人群收取相应的有偿使用费.但对于人口居住分散的农村来讲,要让农民享有与城市同样水准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公共财政付出的代价无疑是相当大的.即使依靠财政拨款建设了"高大上"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持续运行的问题将面临考验.由此可见,城乡间的公共体育服务实际上是存在差异性的.因此,城乡体育治理一体化的目标导向有必要进行扭转,不应简单地追求城乡公共体育服务无差异化和平均化,而切实可行的政策手段是突出农村体育的特色差异.应视城乡、区域间体育资源差异作为提升质量、形成体育特色的机会,在差异的基础上分析自身的有利条件,以村村特色丰富农村体育发展内涵,从而为每一位村民提供适合的公共体育服务.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是承认差异、彰显差异,在差异中寻找特色,是注重机会、过程和资源的均衡,而鼓励结果方面的差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差异特色彰显农村体育的生机与活力,形成一村一特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景像,更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一条有效发展路径.首先,要客观分析自己与其他地区的体育差异,在体育差异的条件下认准自己的长处,并把这种长处变成自己的发展目标,在实现目标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体育文化特色.其次,以体育特色促进该地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发展.以特色求均衡彰显的是差异,追求的却是均衡.在农村体育资源总体缺乏的情况下,可根据农村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不同文化习俗,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体育活动对于发扬共建共享理念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如云南、贵州、广西等农村地区,其经济条件不可能支撑起现代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但是其民俗体育文化却非常丰富,且民俗活动非常频繁,这些民俗体育文化在各自的族群范围内具有了不可动摇的地位,民俗体育的开展极具发展潜力[13].最后,还要深度挖掘和保护具有鲜明民俗性、地域性、民族性特色的体育资源,既要打造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精品体育项目和赛事,还要发展植根于深厚地域文化土壤中的乡土体育项目,使之系统化、常态化.这样一来,原来那些所谓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薄弱的农村地区在差异化发展战略中会因其体育特色就不再显得薄弱了.

3.3精细化的发展策略

新常态下未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不能单纯寄希望于加大对农村供给量的"大水漫灌"式而不注重方式、方法,在具体的操作中,应通过精准识别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精心制定公共体育服务规划、精益生产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精确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内容以及精细管理公共体育服务过程,切实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精准化的供给水平,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增加有效供给,实现公共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不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共建共享水平.首先,构建一种以人为中心能准确反映村民公共体育服务真实需求的表达机制和"以需定供"的回应机制.这既需要针对村民体育需求表达能力不足和体育权利意识薄弱的现状,加大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他们参与共建的观念和表达意愿的能力,还需要基层政府进一步拓宽村民畅通的体育利益表达渠道.其次,建立基层政府体育需求信息收集机制,精确掌握村民的体育需求意向.一方面基层政府要深入田野调查研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城乡发展规划、自然环境要素禀赋等深入分析村民外出务工流动变化趋势,建立社情民意数据库,适当的时候可引入公共体育服务民意征集制度、听证制度,并据此制定公共体育服务公共财政投入方案和均等化推进策略[14];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进行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充分发挥体育专家学者、长期热衷锻炼的爱心人士以及热心村民积极参与的作用,提高科学化决策水平.在遵循差别化和个性化原则的前提下,精心选择有利于村民身心发展和自我能力提高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再次,由于个体需求表达可能存在个人主义倾向和非理性等缺点,为确保收集到的各类体育需求信息真实有效,基层政府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甄选识别和合理纠偏.最后,建立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效能评价机制.推进评价主体由单一政府部门向政府部门、专家团体、社会组织以及村民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转变;评价取向由"政府本位"向"民众本位"转变;评价指标由硬件设施为核心的硬指标向灵活多样能体现村民真实体育需求和服务满意度软指标转变.与此同时还要结合不同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存在的"短板",注重评价指标的差别化设计[15].当然,建立电子化效能评价系统,为参与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评价手段以及为提高主体参评能力,对他们进行专业评价技术的训练与培育等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3.4以内生秩序转型推动村民的诉求表达

要使村民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共建共享发展中参与积极,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村民、发展依靠村民、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面对村治变迁中乡村内生秩序的衰弱对于村民参与度低的影响,农村社区公共性的重建有利于转型期农村社区归属感的增强、公共精神的培养和村民参与的激励.也能够显著增加村民与村庄共同体之间的利益关联和村民之间的互动频率[16].因此,应借助乡政村治的制度推动农村社会秩序的理性化建构,充分发挥立足于乡村社会内在需要和社会文化观念之上的农村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农村草根体育组织产生于农村社区内部,扎根于基层,面向大众,更深刻地了解村民的实际体育需要,是村民依据自己的体育需求自下而上建立起来的组织,更是村民体育利益表达诉求的有效载体和依托.它能够将村民从"原子化"的状态组织起来,形成基于制度化交往和互动而造就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区认同感.同时,村民也应认清自身在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过程中既不是被动的管理对象,也不是单一的享有者和消费者的角色,而是有权利参与公共体育服务诉求表达、公共体育服务机制运行、公共体育服务效果监督等全过程的参与治理主体.村民在通过参与治理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发展过程中也自然形成了公共良知,确立了公共体育服务理念,并最后升华为主动为公共体育服务为依归的公共生活态度和行为取向,最终形成村民有效的体育参与行为,真正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全民共建共享"目标.

3.5加强区域资源的科学调配

加强区域资源的科学调配,需要对农村各种单一而零碎的公共体育服务项目、内容、供给方式等加以必要的整合.首先,坚持以人为本、讲究实效的原则,加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供需对接,以村民现实体育需要与公共体育服务的空间可达性、时间可达性、人群可达性等"发展可达性"为供给考量,力争做到便民、利民,切实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惠民的精准度.其次,需要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秉承均等化和适宜性的原则,为保障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共同享用而作出布局规划.纵向维度上,要厘清时序性,即近期在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较低的区域扩大服务半径,进行全覆盖.根据公共体育服务性质对存量体育资源进行盘点和对隐性体育资源进行挖掘开发,对使用效率不高的存量体育资源将进行改造归并,实现对现有体育资源的高效整合.要打破公共体育服务资源村际间的壁垒,推进同一类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在同一区域村落间的调剂或共同使用.在中远期规划上,要对农村社区的村民年龄分布、人员结构、村民的体育需求偏好等予以充分了解,增加前瞻性的体育资源布局,秉承效率优先的原则参照地区异质性特色体育资源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差异化供给.横向维度上,要依据空间分层原则对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作出规划.针对交通不便利、距离县城或乡镇较远的农村地区,要加快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布局落实,满足当地村民的共同体育需要[17].对于乡镇的农村地区,可在现有体育设施布局的基础上为村民提供较为优质的个性化公共体育服务.最后,高水平的共建共享技术能够降低体育资源的配置成本,扩大公共体育服务的受众范围,保障体育资源的公益性与共享性.在城乡及村际公共体育服务存量资源分布不均的境况下,公共体育服务共建共享技术的全面提升,是提高共享的可行之策.改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共建共享技术可从体育资源供给和体育资源应用两个层面上进行展开.体育资源供给上,要逐步提升体育资源的数字化水平,提高健身设施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现代化数字图像及信息传送技术等对体育资源进行聚类和重组,并通过"网格化"降低村民公共体育服务获取成本,提高体育资源总量和丰富度.体育资源应用层面,要注重农村体育人才培养及队伍的建设,通过校地共建、人才研修等方式打造一批实际操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复合型体育人才队伍.利用图文并茂的应用技术宣讲、体育设施应用体验等形式引导村民对数字化高科技体育设施的使用,扩大使用范围和拓展服务能力.同时,完善多元共建规制和协商对话机制[18].

参考文献:

[1] 孙晓莉.共享发展视域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困境与突破[J].新视野,2016(6):64-69.

[2] 郭金修,冉强辉,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战略使命[J].体育科学,2016,36(4):42-50.

[3] 丁响,笪恺.二元社会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8(1):37-40.

[4] 张利.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及改革路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2):88-92.

[5] 陈娟.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与解决之道[J].理论探索,2017(1):92-98.

[6] 薛山,龙家勇."均等化"理念下农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经验与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3):17-22.

[7] 汪文奇.从低水平非均衡向高水平均衡--对我国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9):18-23.

[8] 翟军亮,吴春梅.农村公共服务中的农民行为逻辑研究-兼论农村基层发展的推进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1):1-8.

[9] 戴健,张盛,等.治理语境下公共体育服务制度创新的价值导向与路径选择[J].体育科学,2015,35(11):3-12.

[10] 张新文,詹国辉.整体性治理框架下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3):40-50.

[11] 曹海林,任贵州.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何以可能[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7(1)51-59.

[12] 杨宏山.澄清城乡治理的认知误区--基于公共服务的视角[J].探索与争鸣,2016(6):47-50.

[13] 徐叶,彤芦平生.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社会化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4):6-11.

[14] 刘艳.公共体育服务多元参与机制创新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20-25.

[15] 李明.PPP公共体育服务项目国家治理思想、生成机制和存续逻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2):24-30.

[16] 梁立新.精准扶贫情境下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识别研究[J].浙江学刊,2017(1):164-169.

[17] 唐钢.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协同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3):10-24.

[18] 陈水生.以公共服务需求管理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1-20(006).

该文评论:这是一篇关于共建共享视域和我国农村和困境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体育服务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体育服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监督机制
摘要运用专家访谈、实地调研……研究方法,阐述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监督机制的内涵与作用,分析上海、常州……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监督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构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监督机制,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和.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述评
摘要对国内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疏理和评析,认为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供给现状、体制机制、建设主体、发展路径与评价体系……方面 通过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研.

黑土文化视域下东北农村轻喜剧男配角角色塑造
在东北农村轻喜剧中,男性配角会以观众的审美预期为标准,启用一整套期待视野,建立合适的“性角色” “性角色”扮演受剧作故事发生年代与社会环境制约 男性角色.

公共体育服务购买中的政府责任:缺失和重构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阐释政府购买中政府责任的具体内容,了解政府责任承担现状,针对政府责任缺失提出改进对策,进行责任重构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政府责任;缺失;重构一、研究目的2013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政.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