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语言艺术类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与元诗歌的语言艺术探析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语言艺术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2

元诗歌的语言艺术探析,本文是关于语言艺术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与诗歌和语言艺术探析和语言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语言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语言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交际中的语言艺术论文诗歌杂志艺术教育杂志艺术期刊

文/王淑丽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元诗歌”这种使语言从对象世界回归到对本体探索的表现形式或诗思方式逐渐展露光芒.所谓“元诗歌”是指将“元”结构层级内化入诗歌创作行为的隐喻性操作的结果,它使对诗之为诗的本体追问消解于对写作自身、操作技巧和语言本体的反观自省,在“词与物”“虚与实”“隐与显”“写作与阐释”等复杂对峙中重新解构世界,链接成一条充满活力的诗思方式或诠释的动态循环.

关键词:元诗歌;语言艺术;语义结构

现代汉语诗作中,众多诗人的作品涉及“元诗”写作问题,使一种语言从对象世界回归到对本体探索的表现形式或诗思方式逐渐展露光芒.在时代文化和颇具反思倾向的现代性思维方式的牵引下,诗人自身的生命体验和生存遭遇的契合,致使人们选择了“元诗歌”的表现形式并将其推向了创作.

诗歌类型多种多样,无论哪种都具有节奏的美感和对常规句法规则的习惯性违背这两个互相约束的特性.“元诗歌”亦如此.谈论诗或语言本身等被认为是元诗歌直接属性的意义特征,与相应的散文体语言的特性类似,很难说其独有.显然,元诗歌的特色就在于“元”,“元”有始源,本源之意,而诗是纯美的语言艺术,是运用诗歌语言的典范,最接近于语言的原始面貌,因此回归诗之本体、语言本体来研究“元诗歌”,才能更好地阐释称之为“元”的特质与艺术力量.

20世纪80年代初,“元诗”意识或“元诗”结构仅在个别诗人的部分诗作里呈现,可称为“元诗歌”的并不多.80年代后期,尤其90年代以来,“元诗”书写策略已成为绝大数诗人的共识,“元诗歌”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下面,笔者以具有明显“元诗”特征的典型“元诗歌”为例,分析“元诗歌”的语言艺术特征,思索“元诗语言”的精妙,感悟“元”的启迪.

一、“元诗”语言的词汇形式

元诗歌的表意策略依赖的不是再现,而是凭借与所指割裂的能指,词语不再直接指称外部现实,词语的意义来源于并指向诗歌语言本身.诗歌总是创设自足的新语境,打破词语的能指和所指的约定俗成,以自身系统重新指派能指、所指的结合,充分发挥语言材料自身的表现力,在对词语的赋义与剥离中循环,从而呈现诗歌语言丰富的可能性.“元诗歌”便是将“元”的结构层级映射到其词语的指涉过程中,在动态循环间喻出语言本体和诗歌写作的真谛.

如于坚《对一只乌鸦的命名》:

当一只乌鸦

留在我内心的旷野

我要说的不是它的象征,它的隐喻或神话

我要说的只是一只乌鸦,正像当年

我从未在一个鸦巢中抓出一只鸽子

从童年到今天,我的双手长满语言的老茧

但作为诗人

我还没有说出过一只乌鸦

这里“乌鸦”不再是现实中对应的飞鸟,而是诗人对词语的重新命名,或者说是一种新的诗歌言说,诗人关注词与物的关系,词语又独立于外物而凸显自身的物性.诗人内心追逐的不是“乌鸦”背后所担负的“象征”“隐喻或神话”,而是词语自身,是纯粹的语言.精妙之处在于诗人将这种执着探寻的过程和言说以诗歌形式呈现.换句话说,整首诗歌将诗歌言说作为审视对象,其内容关涉词语本体的追问,而诗句中的词语恰恰以自身的表现方式给予回答,这便是“元诗”的书写策略.正如毛靖宇所说:“在词语的层面上,自指性不仅意味着词语所指对能指的反身自指,而且意味着词语对诗歌写作‘语言说话’行为的反身命名”[1】.周伦佑的《想象大鸟》亦是如此操作:“大鸟有时是鸟,有时是鱼/有时是庄周似的蝴蝶和处子/有时什么也不是”.

元诗歌中含有大量属于语言系统的词汇,如“字”“词语”“句子”“语言”“音节”等,这些词语本身就是语言学对现实世界中的语言的描述或命名,它们又在每首诗歌中成为写作凝视的对象,相互构建出一个自足闭合的言语系统,使语言自身主体化运作,在诗之为诗的本体追问中完成诗歌言说.如多多的《字》和马永波的《词语中的旅行》.再如黄梵的《比喻》:“得到一个昨天的比喻/今天的比喻/你就导出了/生活的代数学”;《词汇表》:“云,有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说法/城,囤积着这个世界的所有麻烦……道德,中年时不堪回首的公理,从它/可以推导出妻子、劳役和笑容/诗歌,诗人一生都在修缮的一座公墓”诗人以新的阐释视角对修辞手法“比喻”,词语“云…城”“爱情”“诗歌”等进行重新解构,在词语的组合运行中彰显诗歌语言的魅力,突出“元诗”的创作特色.

“元诗”写作的运行机制要站在词语的立场去探析,将现实转化为语言风景.元诗歌中的词语先是直接指称外界,形成某种言说,同时又在诗句组合和写作过程中自反,取消透明,形成自足的能指系统,指涉诗本身.例如,“我要表达一种情绪/一种白色的情绪/这情绪不会说话/你也不能感到它的存在/但它存在”(柏桦《表达》)“表达”“隋绪”“白色”“存在”等词语透明时述说诗人的情感,自反后构成对诗歌写作的思辨,诗人努力尝试写出“白色”的诗歌,打破寂寥,赋予诗歌主体性,使它“存在”.而元诗歌的张力空间即在两个指涉维度的循环中展开,张力越大,“元”的艺术力量就越大.

一、 “元诗”语言的语义结构

“中国当代诗歌的元诗结构常常将‘写’与广泛的其他人文题材相关联,并使‘写’作为他物的深层背景,不仅使作品增设了形形色色层面,也丰富了诗学解读.”元诗歌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诗中蕴含着两种话语交织的双线结构:意象的、叙述的诗性话语和思辨的、反观写作自身的话语.相应的在元诗的诗歌含义中也存在着双层语义结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正是在二者的对峙或缠绕的关系中游移跳转而生发了更大、更具张力的意义空间.

如马永波《断章》:

必须有一个开始

无论在泥泞中能走出多远

最终是回到光线已经改变的屋子

还是在落叶纷纷的道路上消失

它意味着一次旅行,和陌生女子

此诗表面看来是一次闲暇散步的经历,而其背后深藏着一场诗歌写作的旅行,“必须有一个开始”象征的不仅是散步的开始,更是一首诗创作的开始.在诗句中,随着文字演绎,我们看到了含有思辨因子的语言风景,交织着意象而呈现诗意.如“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爱人/明天爱人经过的时候,天空/将出现什么样的云彩,和忸怩呢”(安琪《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词》).这里的字面意思是诗人对爱人强烈的期盼与呼唤,流露着幸福和希望,而深层次里是诗人对写作过程中来临、涌现的词语的热烈情感.

元诗歌的双层语义结构并非泾渭分明地在诗歌中固化展现,而是以一种交织互动的动态姿势运行.并且在两层语义结构间蕴藏着某种类似性的联系,这种类似性或者源于具体词语,如“词”“诗”等;或者源于情感特质,如热爱、嘲讽等;或者源于行为过程,如写作和旅行.正是这种类似性,使各自独立的两层语义结构又相互关联,连接成了一个诗歌意义的整体.读者接触表层语义,透过表层以探索体悟深层语义,同时再反射回表层语义并将其解构,进而在转换互鉴中以新的视角重新建构和阐释诗歌言说的世界.解读元诗歌关键要体会到这个动态的存在,才能真正感受“元”的内涵.

三、“元诗”语言的隐喻诗性

认知语言学将隐喻上升到人类认知的高度,建立了隐喻认知理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元诗写作本质上就是一场将“元”结构层级内化入诗歌创作行为的隐喻性的操作,其中诗歌既是描述对象同时又是元语言.元诗歌以诗歌形式表达诗人态度及诗学见解,以诗歌言说对诗或写作本身进行重新描述,在多维、复杂的诗境中营造一种反讽的、批判的、反思的美学效果.这正是“元诗歌”的诗性特征的突出表现.原本诗歌创作是在由混沌的现实世界通过封闭的语言世界抵达抽象的概念世界的单向维度中进行,而“元诗”写作使这个单一向度变为循环的动态过程,从元诗歌的解构中返回最初状态,在诗歌语言的系统重组中获得新的意味,诗歌的背后蕴藏着形而上的内涵.

如臧棣的《完成》:

我只是在镜前停留一分钟

就有什么完成了

后者更简单,我们只是降生

就有相似的东西完成了

而死亡却不会让你漏网

也不妨说,又一件东西

在它的怀抱中完成了

代替我们,或者仅仅是代替我

整首诗歌是一场对词语“完成”的解构与追问,是一场只可意会的语言风景,诗歌里显露着诗人对世界、生命和语言隐忍的热爱.诗人的节制、犹疑,使他对事物作出精密测量的同时,也迷恋于词语的独特构造和诗艺的繁复表达.

元诗歌作为一种关于诗歌的诗歌类型,在诗歌达致很强的思考力度的同时,又保持了很强的诗性力量与美学特质.元诗并非只是诗歌理论的感性表达,诗中更是萦绕着一种无法言说的韵味和含混,这正是“元”的特质.就其诗思方式而言,以诗歌形式谈论如何写诗,在诗歌写作过程中呈现“诗之为诗”的本体论反思,两个维度合而为一,使解构和建构的动态过程在隐喻性写作中得以诗意地言说.

三、结语

总之,“元诗歌”是一种将“元”结构层级内化入诗歌创作行为的隐喻性操作的结果,它使对诗之为诗的本体追问溶解于对写作自身、操作技巧和语言本体的反观自省,这种诗歌在“词与物”“虚与实”“隐与显”“写作与阐释”等复杂对峙中重新解构世界,链接成一条充满活力的诗思方式或诠释的动态循环.元诗歌给予了诗歌语言一种新的可能性,使创作重心发生了转移,以独特的视角阐释诗与语言本身,是现当代诗歌语境中语言意识内转的突出表现.因而,元诗歌不是与抒情诗、叙事诗同等地位的诗歌类型,而应看作诗歌中或多或少普遍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诗思方式.当代诗学研究更要多关注元诗歌的语言学层面特征.

此文汇总:本文论述了关于语言艺术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诗歌和语言艺术探析和语言相关语言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探析《雷雨》个性化语言艺术
心理发展当23 岁的曹禺写出雷雨时,他一定不会料到这部作品将成为中国话剧舞台上的常青树,更不会想到它会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 曹禺也因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雷雨是他的处女作同时也是他.

大匠之门潘天寿艺术探微
今年3月1 4日是近代国画大家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作为20世纪中国画四大家之一,又是杰出的艺术教育家,潘天寿从传统中走来,面对西学东渐、反传统、竞时尚、中国画被视为落后保守的时代大气氛下,仍坚.

《布登勃洛克一家》和《红楼梦》语言艺术比较
摘要语言是小说艺术的核心 布登勃洛克一家与红楼梦分别以独特的语言艺术、表达风格,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体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魅力 关键词布登勃洛克一家;红楼梦;语言艺术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

近二十年来国内关于张爱玲小说语言艺术综述
内容摘要近二十年来,国内关于张爱玲小说语言艺术的研究一直不断进行,主要侧重如下四个方向一侧重语言修辞手法的研究,二侧重语言特色的研究,三侧重语言风格的研究,四侧重语言陌生化效果的研究 这些研究极大地丰.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