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学前儿童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感受和表现并重,欣赏和创作结合刍议《36岁儿童学习和指南》中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理念类毕业论文怎么写

主题:学前儿童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29

感受和表现并重,欣赏和创作结合刍议《36岁儿童学习和指南》中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理念,本文是学前儿童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与[标.

学前儿童论文参考文献:

学前儿童论文参考文献 音乐创作期刊音乐欣赏论文音乐创作杂志美术欣赏论文

由晓媛

(辽宁师范大学幼儿园,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2012 年9 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的目标和内容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变化.本文认为,“感受与表现并重”是《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理念,而落实这一艺术教育理念的一个有效路径就是“欣赏与创作结合”,即将艺术欣赏活动与艺术创作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欣赏与创作的有机结合既可以兼顾对学前儿童艺术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助于广大幼儿园一线教师在艺术教育中面临的两难境地.

关键词:《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理念;实施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2.003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023—03

收稿日期:2015—09—25

作者简介:由晓媛(1973—),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幼儿园,幼儿园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仔细对比《指南》和2001年9月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内容之后不难发现,与《纲要》相比,《指南》中艺术领域的内容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变化.“感受与表现并重”就是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变化,它为我们明确树立起一种并不陌生,但却常常被忽视的儿童艺术教育理念.

一、《指南》中“感受与表现并重”的儿童艺术教育理念

在《纲要》中,艺术领域的目标表述为: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仔细分析上述目标就会发现,尽管其中也包含了感受、欣赏、表现、创造等艺术方面的要求,[1]但是,这些词汇却并没有被单独提出来.

而《指南》中的艺术领域目标表述则不同.在《指南》中,艺术领域被明确地分为两个子领域:(一)感受与欣赏;(二)表现与创造.在“感受与欣赏”这个子领域中有两个目标:1.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2.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在“表现与创造”这个子领域中也有两个目标:1.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2.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

可以说,《指南》中艺术领域目标表述上的变化,突出体现了“感受与表现并重”的儿童艺术教育理念.笔者认为,这一儿童艺术教育理念的确立对于当前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从理论上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欣赏和创作两大部分,二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一样互为支撑、互相补充,从而使儿童在艺术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然而,在实践中,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却呈现出创作一枝独秀的局面.以幼儿园美术教育为例,我国城乡的绝大多数幼儿园只开展绘画、手工等创作活动,而很少开展甚至从不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即使有些幼儿园实施了美术欣赏活动,其状况也是不容乐观的,存在着诸多背离美术欣赏教育规律的做法,如将美术欣赏等同于科学认识活动,或者讲些与作品有关的趣闻轶事,或者把欣赏等同于读历史、讲故事,而忽视了色彩、线条、造型和构图等美术自身的独特意味.[2]

实际上,与创作活动相比,感受与欣赏活动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因为不论是对于人类总体来说,还是对于每一个学前儿童个体而言,从事艺术欣赏活动的机会和能力都要远远大于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的机会和能力.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专门从事艺术创作一直都是少数人的“专利”,而绝大多数人参与艺术活动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就是进行欣赏活动.可以肯定地说,大多数儿童未来都不会成为艺术家和表演者,但他们必然都要接触到艺术,而且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接触和谈论艺术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正如当代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说,不管一个人的艺术能力有多大,他欣赏艺术的能力总是高于其从事艺术创作的能力.所有没有生理缺陷的健康儿童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与艺术品对话,参与到艺术欣赏活动中来.[3]

总之,《指南》将艺术领域明确地分为两个子领域实际上就是要让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回归其本义,确立“感受与表现并重”的儿童艺术教育理念,提醒教育者在提升儿童艺术表现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儿童艺术感受力的培养.形象地说,就是要让儿童艺术教育真正拥有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从而促进儿童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落实《指南》艺术教育理念的一个有效路径——欣赏与创作结合

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若想将“感受与表现并重”的儿童艺术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一个有效的路径就是将艺术欣赏活动与艺术创作活动相结合.欣赏与创作的有机结合既可以兼顾对儿童艺术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助于广大幼儿园一线教师在艺术教育中面临的两难境地.

台湾学者陈武镇对美术教育的两难境地曾有过形象的比喻,他说:“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学生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结果,却常见学生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4]其实,这种两难的境地不仅表现在美术教育,也存在于各个门类的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之中.当我们深入幼儿园时,就会发现不少幼儿教师都认为自己面临一种两难的选择:既不敢教授儿童艺术技能,害怕影响了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又害怕儿童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缺少自我表现时所必需的技能技巧.对此,一些幼儿教师觉得无所适从,不知应如何在两难的境地中加以抉择.可以说,这既是幼儿园一线教师的难题,同时也是其理解和落实《指南》精神时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

与其他领域相比,艺术领域有其自身的诸多特殊之处.其中一个独特之处就是艺术表现需要必要的技能技巧,这是一个确确实实必须面对的现实.以美术活动为例,儿童需要学会使用笔、纸、颜料、墨汁等工具材料,换言之,儿童需要学习掌握如何将这些工具材料转变为表现“媒介”的技能技巧,这就是美术活动的一个独特之处.对此,“本质论”美术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当代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曾明确表达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美术的表现不是堆积颜料或粘土,而是要使用它、控制它,并且要知道何时以及如何利用制作过程里所发生的偶然效果;表现乃是把材料转变为媒介,假如转变的过程受到阻遏,那么这种转变就不可能发生;至于如何把颜料、粘土等材料变为表现的媒介,这就需要通过学习来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4]

在艺术领域的学习中,人们常常通过模仿这种方式进行艺术技能的学习.那么,儿童是否可以不通过模仿学习而自然地形成某种技能技巧呢?对此,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尹少淳在其著作《美术及其教育》中指出:这是一种显得过于理想化的观点.他认为,任何发展都必须在借鉴和吸取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模仿是不可避免的.[5]

因此,即使教师不干预或不指导,儿童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模仿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的模仿和学习就带有极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也就是说,儿童的艺术学习总离不开模仿,不是有意识、有选择地模仿,就是盲目、随机地模仿.因此,尹少淳提出,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模仿的对象,以扩大儿童的选择范围和机会.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欣赏活动应与创作活动结合进行.这样既可以兼顾对儿童艺术感受力与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同时又有利于扩大儿童的选择范围和机会,让儿童进行个性化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的模仿学习.必须明确的是,这样的模仿学习绝非那种严重模式化的、千人一面的模仿学习,而是建立在丰富表象和自由选择基础之上的模仿学习,它既有助于儿童学习掌握艺术知识与表现技能,又有助于促进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欣赏与创作结合也是帮助广大幼儿园一线教师两难境地的一个有效路径.

如果教师在组织绘画、手工等创作活动时,能够结合欣赏一些优秀的中外美术作品,或者在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时,能够引导儿童尝试使用作品中的一些形式要素进行绘画或手工创作,那么,欣赏与创作的有机结合必然会使儿童获得更加丰富多样的表象,并在自己的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学习艺术作品中的某些艺术表现手法.长此以往,必将促进儿童感受力、表现力、艺术技能与创造力等诸多方面的协同发展.

欣赏与创作有机结合的关键是教师能否为学前儿童选择适当的欣赏作品.概言之,在为学前儿童选择欣赏的艺术作品时,一定要注意与他们的年龄、兴趣、经验和理解接受能力相适应.以儿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为例,有研究发现,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偏爱写实的作品,越喜欢简单的构图、鲜艳的色彩和清晰的形式构成,而不太喜欢抽象的作品、复杂的构图、灰暗的色彩以及模糊或分散的形式关系.教师可以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选择适合其欣赏的美术作品,在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前提下,不断拓展儿童的艺术视野,扩大其选择的范围和机会.教师还应注意美术作品在题材、类型和风格上的丰富多样性,中外不同时期多种风格和类型的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工艺美术、民间美术以及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都可以被纳入到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的范围之内.需要注意的是,注重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杂乱无章、随心所欲地选择作品,其中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教师应注意儿童正在欣赏的作品与曾经或将要欣赏的作品之间的内在关系,以便儿童能更好地进行各种联系与比较,尤其要注意选择“相同因素”十分明显的作品.“相同因素”是儿童进行比较、学习的基础,它们既有助于儿童从中归纳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又便于儿童清楚地看出作品的差异性和丰富性,从而不断地丰富儿童的审美经验和头脑中的表象.

当然,艺术作品的种类、风格和表现手法是极其丰富多样的,因此,如何将艺术欣赏活动与艺术创作活动结合起来,还需要教师根据艺术作品的不同特点来具体考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本身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教学能力是十分关键的,教师既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知识技能和审美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灵活、过硬的艺术教育教学能力.更关键的是,在此期间教师要将幼儿的体验放在第一位,更多地发现孩子的关注点,联系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喜好为其提供相应的艺术欣赏作品,去提升其审美感受,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理解慢慢地欣赏美、感受美和表现美,获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陈伊丽.关于幼儿园教育纲要的比较和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2(03).

[2]陈迁,孙英.亟待关注的儿童艺术欣赏教育[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04).

[3]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刘爱华]

本文评论:本文论述了关于学前儿童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理念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学前儿童相关学前儿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玩中学,乐中学--寓音乐教育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表现之中
摘 要 叶圣陶曾说“音乐是世界的语言 ”音乐为人类所共同理解,能产生共鸣 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 喜爱音乐是孩子们的天性,音乐就如同不可缺少的游戏和童话.

未来五年,上海将如何?解读《上海科创十三五规划》
文 俞灵琦通过紧紧围绕着对于规划的深入研讨,可以看清科技创新未来的趋势,把握创新创业服务的要领,以此助力上海科技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如果把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

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例,谈诗意画创作的方法
摘 要齐白石创作的诗意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让人无不拍案叫好 赏析画面内容和手法,透析白石老人的创作历程、质朴的性情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追求 关 键 词兴趣;质朴.

深度挖掘人文情怀,传播社会正面价值话剧《明天》创作展演与传播推广会纪要
2018年9月26日,由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共同主办的话剧明天创作展演及传播推广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第五会议室隆重召开 会议围绕霍秉全自编自导的话剧明天的创作.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