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因素分析方面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和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与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京高校的调查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主题:因素分析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4

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与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京高校的调查,该文是因素分析方面有关论文范文素材与因素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和本科毕业生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选择的力量论文本科论文题目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摘 要: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微观层面,毕业生会根据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的对比选择就业地,实现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借助博格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利用对182位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意愿,研究显示,一线城市仍是大多数毕业生就业地的首先地区;其次,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学生人数也较多.采用Logit模型分析各因素对个体选择行为的影响,发现不同生源地学生就业地选择存在差异,此外,社会资本、心理成本和城市区位特征均会对毕业生就业目标地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应届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意向;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8)08-0145-03

  一、引言

  在宏观层面,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表现在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方面,还体现在空间分布不平衡.《2016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届本科院校大学毕业生有21%在直辖市就业,31%在副省级城市就业,48%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就业.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宏观角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域集聚现象.在微观层面,大学生就业区域的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因素影响,包括性别,家庭经济条件,原籍所在地等,这就给大学生区域流动的预测和分析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劳动力的区域流动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而由于非经济因素导致劳动力的过度聚集则有可能导致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关注大学生就业地选择意愿的基本特征,分析哪些因素在影响大学生就业地的选择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研究以博格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博格认为,人口流动是由推力和拉力两种不同方向的力量作用的结果:“拉”是促进人口转移的积极因素,“推”是阻碍人口转移的消极因素.两种力量在迁入和迁出地同时存在,作用不均衡时产生流入或者流出的个体选择行为.因此大学生就业地区选择取决于推力和拉力那种占据主导地位,进而分辨出在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起到关键作用的影响因素,实现对大学生人才资源区域流动的分析和预测.

  二 、文献综述

  首先是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区域流动性的分析.根据赵晶晶、盛玉雪和蒋承(2016)的研究,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流动表现出很强的区域特征和粘性;马莉萍、潘昆峰(2013)则认为,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在生源地就业,且毕业生在哪里就学也会增加他们毕业时留在当地就业的可能性;“211”重点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离开生源地就业,且更倾向于留在院校地就业.基于以上学者的调查研究,不难看出,大学生毕业后的流动性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因素、区域因素等的影响,表现出较强的区域特征.

  其次,在对影响大学生毕业去向的因素的分析中,往往包括对个人因素与区域因素的分析.在对个人因素的研究中,李黎明、张国顺(2008)认为,家庭因素和自身学业成就对大学生职业选择有显著影响,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充裕,人力资本越丰富,就业地区更倾向于选择经济发达,收入较高的地区;指出了家庭状况与受教育程度对就业选择的重要影响.而在对区域因素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往往是在基于某一固定区域的基础上,对诸多区域因素中的一个进行具体的分析.如卢姗、王琼(2007)在研究中认为,邻省来沪学生流动受距离影响最大,距离影响随距离增加而减小;部分大学毕业生往往会因为离家太远而放弃上海的就业机会.郭阎思彤、李红勋(2016)认为,生源地对北京毕业生是否留在北京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和户口所在地则没有显著影响.落后地区的毕业生可能更看重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就业机遇,进而选择留在北京.征春秀(2013)认为,“经济发达”“行业发展前景好”是毕业生就业选择时考虑的首要影响因素,其次是“个人发展机会多”.强调了在众多的区域因素中,就业地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的决定性地位.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更多的毕业生选择毕业后“扎堆儿”留在北上广.

  纵观以上的研究,大都单独考虑个人因素或区域因素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地选择的影响,而没有比较各部分因素之间的影响程度孰轻孰重.基于南京地区三所高校2018年应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的数学分析,综合分析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区域因素对毕业生的影响,查明引起大学生区域流动的作用机制,并具体分析不同选择意向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对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地选择提供科学的指导.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选取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为代表,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整体抽样,发放问卷收集调查资料.在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共收集有效问卷182份.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中,我们将影响大学生就业地区选择意向的因素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人属性因素,包括性别、所属院校、专业大类、从业方向、预期毕业薪酬等;二是家庭因素,包括生源地、家乡与南京地理位置关系、是否独生、父母的职业学历、家庭收入区间和收入来源等;三是区域因素,包括房价、生活成本、环境污染、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等.将就业地区选择意向划分为四个类别,一是一线城市;二是就读学校所在地(南京);三是家乡所在地;四是其他区域,选项有重合时按照一线城市、学校所在地、家乡所在地的顺序填写,保证选项之间的互斥.

  本次调查样本中,男生66人,女生116人,男女比例约为4:6.从样本的生源来看,省会或直辖市生、地级市、县城、乡镇和农村所占比例分别为22%、31.3%、21.4%、8.2%和17.3%.毕业生预期毕业薪酬分布在3 000-5 000 、5 000-8 000、 8 000-12 000和12 000以上的人数分别占27.5%、40.7%、20.3%和11.5%.大部分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收入期望控制在5 000-12 000之间.另外,生源地与南京地理关系需乘坐火车一天以上的有25人,占13.7%,一天以内的有58人,占31.9%,5小时以内有65人,占35.7%,无需乘坐火车的有34人,占18.7%.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选择一线城市、学校所在地和家乡所在地的人数分别占32.42%、29.12%、19.23%.将近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将一线城市作为理想的就业区域,总体而言虽然占据比重较大,但相对于选择学校所在地作为就业地的人数来说,只高出3%左右,差距不大.说明一线城市对本科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线城市“低性价比”导致的推力,二是二、三线城市“高性价比”产生的拉力.另外,大学生就读学校所在地的优势逐渐突出,大学毕业生喜欢在就读学校所在地就业.总体来说,一线城市、学校所在地和家乡所在地三大区域覆盖了80%大学生就业区域的选择,因此,我们将对这三个区域的决策因素进行研究.

  (二)回归分析

  由模型一得出,预期毕业薪酬和就业机会对大学毕业生是否选择一线城市作为就业目标地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选择一线城市的大学生,更加看重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模型二得出,生源地和南京与家乡的地理距离关系对是否选择学校所在地有显著影响.从模型三可以看出,性别、生源地、父亲职业和生活成本对是否选择家乡所在地就业有显著影响.女性大学生选择回家乡就业与其他地区就业的概率比是男性大学生的3.59倍,说明相对于男性大学生,女性大学生可能更看重熟悉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的稳定性.而在选择回家乡所在地就业地学生中,父亲职业为个体工商人员的比例最大,表明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其选择有着显著影响.

  (三)回归分析结论探讨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得出:第一生源地对于大学生就业地区选择意向有重要影响,不同生源地学生在就业地选择上存在差异.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比生源地层次更好或者相同层次的地区作为就业目标地,这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刚结束校园生活时更高的生活追求和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生源地学生视野和个人价值观念的不同.第二,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充裕,越能够对大学生在进行就业地决策时产生影响.父亲职业这一因素在大学毕业生是否选择家乡所在地作为理想就业地时有着显著影响.其中,父亲职业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企业人员和个体工商人员时,选择回家乡所在地就业的可能性更大.对比数据发现,家庭月收入20 000元以下的家庭的学生希望到一线城市就业的概率为43%,可见他们对于到一线城市工作的更加强烈.第三、心理成本对于大学生在做出就业决策时的重要意义,比如女性大学生出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个人价值观的考虑,相对于男性大学生来说,更容易选择家乡附近离父母近的区域就业.此外,人际关系也会对大学生就业目标地产生重要影响.这都反映了熟悉的环境、形成的社交网络、亲人朋友相聚的欢乐都是对大学生的拉力.第四,区域因素中就业机会和生活成本对大学生选择理想就业地区有显著影响,尤其体现在大学生对于一线城市的选择上.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大学生选择一线城市和就读学校所在地的倾向十分明显.生源地对大学生就业地区的选择有显著影响,即大学生倾向于把自身生源地等级以上的城市纳入就业地考量范围,其次,收入优势、社会资本是大学生就业地区选择的重要因素.而社会资本则是选择家乡所在地就业时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最后,心理成本在就业地区选择意愿时的地位逐渐增强.与部分现有研究不同,本研究并未发现院校类型、所学专业等因素的差异对就业地区选择意向的影响.

  (二)政策建议

  1.参与就业互助团体

  稳定的社会关系能够促进就业.强关系可以在工作搜寻时提供方便;弱关系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机会.就学生而言,同为一所学校的毕业生而形成的“学长学弟”关系更容易形成固定的就业互助组织.如武汉大学等高校2004年就开始组织实施学生就业互助社团,这些组织可以通过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实习岗位、组织就业培训等方式实现互帮互助.

  2.加强自身合理预期

  研究表明,预期毕业薪酬和生活成本是大学生就业地区选择的关键因素.如何寻求较高的薪资待遇和较低的生活成本之间的平衡成为重要问题.大学生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消费习惯和预期生活水平,并结合就业目标地的应届毕业生薪资状况进行理性分析,从而理性选择就业目标地.

  3.注重就业心理调节

  心理成本在大学生就业时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对于女性而言.因此学生应当学会如何运用心理调适的方法缓解压力,比如学习相关的心理调节方法帮助自己提高在面临巨大压力的环境之下,继续保持冷静,理性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晶晶,盛玉雪,蒋 承.区域差距、就业选择与人力资本流动——基于高校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6,22(1):28-37.

[2] 马莉萍,潘昆峰.留还是流?——高校毕业生就业地选择与生源地、院校地关系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5):118-124.

[3] 李黎明,张顺国.影响高校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分析 基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考察[J]. 社会,2008(2):162-180+224.

[4] 卢 姗,王 琼. 来沪就读本科生地域流动与中国的地区平衡——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4):52-56.

[5] 郭阎思彤,李红勋.北京高校大学生留京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2):38-42.

[6] 征春秀.生源地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研究——基于上海H高校2012届毕业生就业数据[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5(3):60-63.

[责任编辑:马 欣]

上文点评:这是一篇大学硕士与因素分析本科因素分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因素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和本科毕业生方面论文范文.

项目化管理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影响基于长沙7所高校的调查
摘 要本文提出运用项目化管理理论指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其学习效果,并以长沙7所高校大学生为样本,实证研究项目化管理与自主学习效果的关系 研究发现大学生自主学习项目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大学生是.

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低影响因素分析与以中南地区高校毕业生调查为例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 怀化学院经济学院,湖南怀化418008)摘要文章以中南地区21 所高校7200 名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Logistic.

农户视角下齐齐哈尔市生态饲料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刘 政,冷志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大庆163000)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齐齐哈尔市周边地区的农户进行调研,回收有效问卷326份,根据因变量特征选择二元Logistic模型.

大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地域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毕业实习与就业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良好的实习经历对于就业有着很大的帮助 本文以江西省会计专业毕业实习与就业现状为切入点,剖析了影响毕业生实习与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就开展会计专业毕业实习与就业.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