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纪录片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人物纪录片的拍摄以《东方的葵》为例方面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纪录片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7

人物纪录片的拍摄以《东方的葵》为例,本文是关于纪录片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与《东方的葵》和纪录片和浅论方面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 人物分析论文新东方英语杂志历史人物论文人物论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以展现更为真实的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前几年央视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登上了世界舞台,得到了观众的追捧,纪录片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眼帘.在《舌尖上的中国》示范效应下,不少优秀的纪录片开始在多家卫视播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作为浙江卫视文化专题部的摄像,我幸运地加入了《中国人文大家》的拍摄工作.这个栏目主要制作省内外各种艺术大师的人物纪录片,总导演何亚妮是一位颇有艺术见地和实践经验的资深编导.最近几年她率领创作团队先后拍摄了《远方的冻土带——艾轩》、《纸上天下不败的神话——何家英》、《王沂东的中国红》等高质量作品.

2015年,创作团队接到了一个拍摄许江纪录片的任务.我作为主摄像进入了这个剧组,参与了该纪录片整个创作过程,本文就以《东方的葵》为例,对人物纪录片的拍摄作一探讨.

一、人物纪录片的人物分析

夸张地说,《东方的葵》就是许江的艺术世界.许江是何许人?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浙江省美协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他是一位才华横溢,集诗人的遐思、画家的、理论家的敏锐、演说家的风采于一身的优秀油画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代表了表现主义艺术在中国当今艺术界的最新成果.他作品中气势恢弘的氛围除了源于场面的宏大和深厚有力的色彩和形体,更多的是由于具有重量感的空间给观者心理上造成的历史知觉,在大跨度的时空建构中隐喻了文明和精神历程中的兴衰,包含一种强烈的悲剧式的视觉震撼力……

因为艺术上的成就,我们选择了许江作为纪录片的主角.然而当我们阅读观赏了大量的许江作品和评论界对于这些作品的各种褒奖辞藻后,反倒觉得有些迷惘了.如同其他成功的绘画艺术家一样,在许江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的勤奋、努力、继承、创新,还有与人为善、诲人不倦等等,但这一些都是艺术家的共性,人所共知,拍出来也是似曾相识,不能给人以新的思考和感受.从优秀的人物纪录片的观摩学习中,我们领悟到,拍摄人物纪录片绝不是表现人物的共性,只有挖掘出艺术家的个性并把它放大出来,渲染开去,才可能抓住人物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从这样的创作理念出发,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人物的分析.分析的要素有:人物的出生地、家庭、学业、所处时代以及他的艺术启蒙过程、个人创作经历等等.其中最主要的分析是主人公在人生境遇中与时代、社会、大众存在怎样的关系.如果人物的某些个性正与中国社会阶段的国情之间存在某种象征或精神契合的关系时,那么选择这个人物的拍摄,就是最有价值的选题.

许江出生在建国初期,同为中学教师的父母给他以良好的家庭教育,从懂事起,就经历了“”的动乱、物质生活的艰辛和各种思潮的冲击.也许是出于天性和良知,他从小萌发出的艺术追求就带有一种悲壮的崇高感.这种崇高感随着他的思索和实践一发不可收拾.通过人物分析,我们欣喜地发现,许江的艺术生涯中有与众不同的精神特质和艺术个性,概括起来就是“情怀”二字.当我们把“情怀”确定为许江艺术的核心词后,主题豁然显现,人物跃然纸上.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展示和表现“情怀”.

二、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寻找

与传统电视专题片拍摄方法比较,纪录片更追求人物的故事,甚至可以说人物的故事是人物纪录片的生命所在.

在我们了解了纪录片主人公生平、行为、著作、作品之后,需要用艺术的手段把这些串联起来,这些串联组接不应该是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是需要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连接起来.一个人物一生中有许多故事,但是总有一些和命运相关、与心灵相通的故事,我们的努力就是要把这些最能打动人的故事寻找出来.

经过较为周密的筹备之后,我们踏上了拍摄许江的道路.第一次走进他画室的时候,我们就被眼前那一望无际的“葵园”吸引了,那是一幅幅各式各样、颜色跳跃、风格多变的葵花油画.与许江坐下来交流之后,惊喜的发现,原来葵和许江之间有那么多动人的故事:

2003年8月,小亚细亚高原,许江与葵不期而遇.这是他第一次邂逅“葵园”,从中发现了“远望”.那生命力极为顽强的葵,令人震撼.从那一刻起,许江有了创作的冲动.就是这次冲动,让他在生命中的重要时刻、艺术生涯的决定性节点上,有了一种心灵上的默契.许江说,这是命运给他的礼物.

2007年1月,内蒙古雪原,许江受邀请去草原深处的葵园观看.白原中,葵化身为黛黑色,仿佛铁铸,沁出冷峻的力量,许江被雪葵深深打动了,他对傲立在风雪之中的葵产生了敬意,从此许江的作品中出现了葵花、葵杆与葵屏.

2009年-2012年,杭州南山,因为爱上了葵,许江走上了种葵的道路,他把自己形容为一介老农,在地里耕耘,在画布上挥洒,他可以在葵园边上痴痴的看到太阳落山,也可以在画室里看着墙上的作品坐到天明.

2012年夏天,新疆阿尔泰,满山遍野的葵群如同燎原的火焰,那流火般炽热的老葵让许江在恍惚间辨认出了自己的身影,他感受到葵就是他,他就是葵.许江在新中国出生、成长,经历风雨沧桑,背负着责任和希望,不正是和这“向阳花开”的葵花一样吗?

这些故事都是许江和葵的故事,但是和葵结缘毕竟还是一种偶然,这偶然的背后,一定会有令其心灵震撼的必然缘由,更好的故事我们还需要深入寻找.那个更深情、更深刻的故事会在哪儿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导演亚妮从许江的手上获取了一本64开的线装版小册子,书名《父爱无边》,书中写道:“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喜欢带着我,穿过绿野,翻过铁路,进城认识都市的生活.那时我感觉父亲自行车的后座是我跨行天涯的舟筏,那船长是父亲,指点着我童年世界的浪漫视域.父亲从小让我背诗,临帖写字,阅读各种书籍……这心灵的导览,比那些名著的内容更深刻地塑造了我”.这个故事或许可以追寻到许江最初的“情怀”.1988年春,许江赴西德汉堡美院交流学习,留学18个月中,父母没能和他通上一个电话,事后他知道,年迈多病的父母从银行存款取出500元作为押金给远在德国的儿子打越洋电话,电话接通持续了半个小时,但因许江不在宿舍,而无人应答.许江写道:“我几乎在任何事后都能感受到他们放下话筒时那深深的失望,感受到他们相互搀扶着走出邮电大楼时那凄惘而疲惫的身影……”就是这样一段文字,让许江终生遗憾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读者.我们似乎找到了“情怀”的源头,发现了许江和葵的天然良缘.许江说:“冰天雪地里的葵杆,成片成片的立在田里,那是真正的苍凉.一方面毅然决然,有一种非常刚烈的东西,另一方面它有柔情万般,表达了对大地岁月的依恋……”我们要求许江自述这一段饱含哲理、饱含情怀的故事.镜头中的许江情不自禁,双手略有颤抖,眼眶里含有泪花.我们终于拨到了许江的心弦,那散发出来的和声,是一代人成长回望的悲慨;是让世间的灵魂在欢愉的歌唱中得到指引的光芒.

耳里听着许江厚重的声音娓娓道来,眼神不由自主地飘忽到墙上他的葵花作品,一盏明灯似乎突然亮在了我们心底,这不就是最好的故事吗?许江与葵——“东方的葵”.

三、人物纪录片的文本创作

纪录片与其他电视节目类型有所不同,它的周期更长,信息量更大,思维更缜密,艺术性更高,所以在创作初期,必须要有一个确定的主题和结构故事的文本规划.

在确定了许江与葵的故事为主线后,我们开始创作文本大纲,一切围绕着如何将许江与葵的故事梳理清楚,如何用最好的叙述方式打动观众的内心.大纲设置为三个主要板块:许江的艺术成长史、许江与葵之间的不解之缘、许江及其作品对当代文化艺术的影响.

作为人物传记形式的纪录片,同期声和解说都不可或缺.同期声是被摄人物讲述故事的真实记录,是人物面对摄像机的感性表达,同期声还包括现场环境中的各种声响;解说是对人物故事内涵的点评及理性的概括提升.同期声和解说都必须出现在文本创作中.在确立大纲之后,我们对许江进行了采访,提出一些问题,让他用自己的方式来回答,并有目的性地引导他说出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心故事.

采访中,许江说出了他的故事:55年出生的他,在少年时期就有了志向,开始学习艺术时,国家动乱了.他被迫停止学习,只能私下里偷偷摸摸地学画.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他考上了中国美术学院;1988年,许江去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留学,受到了西方当代艺术的熏陶,他的画作既有中国传统的思想,又有西方新潮的技法,使他当时的作品拥有“气势恢宏的格局、纷乱而沉重的气氛、大跨度的时空建构造就了强烈而凝重的历史知觉”的赞誉;21世纪之后,他成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大力推动中西画家之间的交流,多次往返西方诸国,开个展,办交流,将中国传统艺术推向世界.2013年他意外在出国寻访的路程中,邂逅了葵,那一瞬间:“我所有关于向阳花的经验--那时代的群体命运和现实的风雨沧桑,那交叠我心并在记忆中蒸煮了几十个年头的经验被怦然激活”.从此他开始了葵园绘画,之后他的代表作都以葵花为主.一次次的葵园探寻,他在不停地思考,思考的同时,作品也在进一步完善,当他最终在校园里种下葵花,可以不分昼夜不分寒暑地观摩葵花的时候,他的艺术也达到了巅峰境界.

对人物的生平故事,艺术创作的经历以及人物的精神气质、情感故事一一了然后,我们的文本创作便有了坚实的基础,这应该是文本创作的第二阶段——形成初稿.接下来我们梳理出几个月来拍摄的素材、包括外景环境、内景画作以及许江在创作现场的各种行为细节等等,按照人物故事的逻辑串联下来,形成结构性的初剪片框架.此时的文本创作进入到了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整合电视语言的各要素,努力让声画达到自然统一、浑然一体的效果.体现在文字上,是要用风格统一的解说语言,对主人公事迹作出准确的叙述、评价、概括.同时对承上启下的篇章段落作文字上的精雕细琢

四、人物纪录片的拍摄

人物纪录片的拍摄不能囿于真实性而作简单的记录,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纪实性和艺术性,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同样重要.要用艺术的眼光去构造画面,对画面的要求不仅是美,更要有思想内涵.

作为《东方的葵》的主力摄像,我在本片的拍摄中,特别关注两方面的视觉表达:一是努力发现表现人物的最好的细节;二是有目的地追求画面的叙事性、寓意性和抒情性.

2014年的8月,台风“威马逊”影响浙江全境,许江邀请我们摄制组前往嘉兴南北湖.当看到受到台风摧残而满目疮痍的葵园,大多葵花拦腰折断倾伏在地的样子,我们感觉拍不成了.我回头看着许江时,发现他脸色肃穆,眼神里却闪动着激动,一点都没有失望之情.我们快速架起了摄像机,长焦推向了他的眼睛,而后徐徐拉开,看到了他的脸庞在早晨和煦的阳光照射中发散出微微的光芒.面对凄惨的葵园,他展开了画板,拿起了画笔,我迅速把拍摄画面调整到特写:只见寥寥几笔,一群葵花的形象跃然纸上…….许江默默地说“在那个狂暴之夜,这葵经受了怎样的肆虐?经受了怎样的摧残?此刻,他们用群体的身躯,刻录下这份生与死的搏斗.”在许江饱含深情的目光中,我们找到了几株仍旧挺立着的残葵,虽然它们不再健硕,但是它笔直的腰杆就像哨兵一样,守护着这片家园.许江眼中的葵已然是生生不息的生灵,我们拍摄的大、中、近、特画面就有了强烈的寓意性和抒情性效果.

2014年10月,规模盛大的《东方葵》展在国家博物馆举行,我们受许江之邀参加开幕式.这个展览是对艺术家成就的最高展示,也是我们拍摄纪录片《东方的葵》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制组对此行非常重视,带上了多台高清摄像机,以多角度展示这次盛况.尤其是用上了电子轨道拍摄了移动式的延时画面,增强了许江作品的画面张力;使用超广角镜头让画面空间略微变形,加强画面冲击力且增多了信息量;尝试各种非常规角度镜头,极致的仰拍、俯拍、摇拍、甩拍使画面充满了表现力.这些精心拍摄的画面组接起来形成大气磅礴的气象,这和许江的精神气质非常融合.我一直认为电视节目内容至上,而内容的表达是依靠高质量的画面传递出来的.

五、人物纪录片的后期制作

有一位知名导演曾经说过:“电视是做出来的.”这个“做”指的就是后期制作.如果说人物纪录片文案创作是一度创作,那么摄影师的拍摄就是二度创作,当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素材在非编设备上剪辑时就是三度创作.对于人物纪录片来说,这三度创作甚至不亚于前二者.

纪录片的后期制作主要包括剪辑、配音、配乐、特技、字幕设计、调色等等.流程是初剪——正式剪辑——选音乐(作曲)——特技录入——配音合成.

我们在剪辑上的努力是要让画面的节奏和人物的气质相符.许江的个人气质既是一个儒雅的画家,又是一个的教授,同时具备演说家的表达才能,所以我们采取行进节奏和抒情节奏的穿插,让全片起承转合跌宕起伏.

整体剪辑节奏确定后,配音(解说)和配乐(作曲)就有了各自节奏的依据,或急或缓,或高亢或低迴,无不以片子的整体结构节奏形成完美的统一.

特技的录入是后期制作关键的一个环节,首先需要将本身拍摄不到或拍摄效果不好的画面进行特技制作,再是将视频资料、图片资料通过特技转化为鲜活的、运动的各种组合画面和分隔画面,以增强视觉传达的丰富性和观赏性.掌握特效制作软件的功能并能随心运用自如,就有可能化平庸为神奇.在特技上的努力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东方的葵》中的大量画面因特技的录入而大放光华.同时特技还可以用来调光、调色,实现全片色调、影调的整体统一.

当纪录片拍摄的所有要素都完美融入全片之中,我们会由衷地感慨一句:优秀的人物纪录片就是这样拍成的!

在我这篇文章落笔时,消息传来,《东方的葵》获得了浙江纪录片丹桂奖的最佳纪录片.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文化专题部)

该文点评,上文是一篇关于经典纪录片专业范文可作为《东方的葵》和纪录片和浅论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纪录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立体的人物,纯粹的理想《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
摘要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阅读本书前设计了一堂导读课,旨在引导学生读图质疑,了解背景;走进书本,初涉情节 本课教学,让学生触摸.

从电视纪录片到获奖图书--《东方主战场》一书背后的故事
李晨曦 新世界出版社外宣编辑部主任2017年年初,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东方主战场(中文)荣获第三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优秀教材奖 该书也是中国外文局2016年度外宣图书评选唯一的优秀图书(中.

传统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以APP《解读心经》为例
【摘 要】中国传统色彩,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在长期的历史积累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人文风俗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而产生的,能够代表我国传统特色的颜色 而在当今的消费时代,设计作品力.

非遗视野下上党梆子新编剧目音乐的探究以新编历史剧目《窦娥冤》为例
【摘 要】上党梆子窦娥冤是山西省长治市文化艺术学校在郭启宏先生改编、北京河北梆子剧团演出的新版戏曲窦娥冤的基础上,进行移植并再度打造的一部新编历史题材大戏 此剧目2011年代表上党梆子艺术唯一传习院校.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