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马克思主义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跟本体论的演变历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4

本体论的演变历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该文是马克思主义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本体论和演变历程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摘 要:从20世纪80年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成为中国哲学界的讨论焦点,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这主要是因为各派对本体论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直接来源于西方传统哲学,要想更好地探讨其本体论问题,就必须对本体论的演变历程进行梳理.随着历史的变迁,本体论的内涵逐渐变得更丰富、更复杂,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意味着本体论的思维范式转向为实践论.实践成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西方哲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10-0099-04

  从20世纪80年始,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成为中国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本体论;而多数学者在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本体论的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什么”也众说纷纭: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生存本体论等等.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分歧,主要是因为各派对本体论的定义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是在自己所认定的“本体论”意义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

  对本体的探索是西方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西方传统哲学,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但目前许多学者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没有深入研究,大多是单纯从本体论的概念出发,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笔者认为要想更好地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就必须对本体论的演变历程进行梳理.

  一、本体论的基本概念

  1613年,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在其编撰的《哲学辞典》中首次使用“ontology”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本身.Ontology是由词根“ont”(源于希腊文óντ,即beings,表“存在者”“有者”或“是者”)和表示“学问”“道理”的词缀“-ology”组成.而óν是óντ的单数形式,相当于英文中的being,可译作“存在”“有”或“是”,是ontology的核心范畴.因此,根据构词来看,ontology就是关于存在(或有、是)本身(beingassuch)的学说,是以存在(或有、是)为核心的逻辑体系[1]14.

  自术语“ontology”被创立后,第一次对其给出明确定义的是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沃尔夫,黑格尔曾引述过这个定义:“论述各种关于‘有’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有’是唯一的,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2]189在这里,沃尔夫把ontology当作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种说法在西方得到了较多的认同.关于形而上学,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学者安德罗尼克·罗德斯基在对亚里士多德的文献进行整理时,无法对其中研究世界本原问题的手稿给予一个合适的名称,因其被编排在《物理学》之后,于是被命名为“在物理学之后”,英文是metaphysics,中文译名为“形而上学”.而亚里士多德则将这种理论称之为“第一哲学”.所以,形而上学是第一哲学的同义语,是狭义的哲学.亚里士多德在这份手稿中是这样阐释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的:“存在着一种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学.它不同于任何一种各部类的科学,因为没有任何别的科学普遍地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而是从存在中切取某一部分,研究这一部分的偶性,例如数学科学.既然我们寻求的是本原和最高的原因,很明显它们必须就自身而言地为某种本性所有.故假若寻求存在物之元素的人寻求的就是这些本原,那么这些元素必然并不为就偶性而言的存在者所有,而是作为存在的存在所有.所以我们应当把握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之最初原因.”[3]84从中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就是ontology.无论是哪种观点,都说明了ontology是围绕“作为存在的存在”(即存在本身)进行研究的学问,寻求本原和最高的原因,试图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宇宙及其万物)做出陈述或描述.

  根据国人对西方哲学的理解,结合中国哲学史上关于本末体用的理论背景,我国哲学界普遍将ontology译为“本体论”,使之成为传统教科书的通用译名.但事实上,ontology的词根“ont”并没有“本体”这层含义.将其翻译为“本体论”,不能很好地反映出西方哲学的本义,还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使人直截了当地把它当作仅仅是关于世界本原、万物本体的学说[4]17.关于本体论这个译名早在多年前就有人提出异议,随着哲学界对西方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这一问题,随之产生了诸多ontology的译名:万有论(陈康)、存在论(陈嘉映)、实体论(陈大年)、是论(汪子嵩)……先不论这些译名是否得当,它们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本体论这个译名深入人心的地位.

  不过,本体论译名的误用是有历史原因的.从哲学发生学来看,古代的哲学家在研究整个世界时,往往是从世界本原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的.所以,关于存在的学说在古代西方仅仅局限于本原论.由此,人们根据这一点,追根溯源地将ontology译为“本体论”.可在此之后,哲学家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打破了只关注世界本原的局限,开始从其他方面探索存在.所以,依然把其译为“本体论”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是为了便于分析,我将继续采用本体论这个译名展开论述.

  二、本体论的演变历程

  作为哲学中最古老、最核心的问题,本体论是整个哲学的起点和基石,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已建立了其基本的理论框架.随着历史的变迁,具体科学和人类思维的不断发展,本体论的内涵也逐渐变得更丰富、更复杂,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一)原始朴素的古希腊哲学

  米利都学派作为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摆脱希腊神话的束缚,把自然作为研究对象,面对世界上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事物,开始思考在这纷繁复杂的万物背后是否有着最一致、最稳定、最深层的东西,万物皆来源于它,消灭后又复归于它.于是,便诞生了第一个哲学范畴——世界本原.古希腊哲学自始至终都紧紧围绕着这一范畴进行研究.可以说,关于本原的探索揭开了古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序幕.当时的许多哲学家认为世界本原是某种具体形态的感性物质,比如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齐诺弗尼斯的“土”,恩培多克勒的“四根”等等.在认识活动中,人们习惯从已知推测未知.因此,这些自然哲学家在探讨本原问题时,依据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直观地把视线投向身边可感的具体物质,试图以自然来说明自然,但它们在本质上仍停留在现象层面,无法科学地解释“一”和“多”的关系,致使他们离真理之路越走越远.

  巴门尼德深刻地注意到了这一局限性,在毕达哥拉斯的理论基础上,通过逻辑论证,提出了更为抽象、概括的“存在”,认为存在是完整的、唯一的、不动的,是世界的本原.在探究过程中,他舍弃了以往从感觉经验中寻求世界本原的方法,依靠理性思维在超验之域把握真理,而这种研究方法则成为今后本体论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深深地影响到了之后的唯心主义哲学.由于巴门尼德的思想对当时来说太过超前,以致这个新观点不被同时代的大多数哲学家所理解,直到苏格拉底的出现.受巴门尼德的影响,苏格拉底认为在自然中是无法找到终极本原的,要想获得永恒的真理,只有研究自我,从而把哲学从天上拉入人间.苏格拉底在探讨人类社会的*道德时,时常提出“是什么”的问题,人们会给出一些具体事例作为答案,但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他真正追求的是体现事物自身本质的定义或概念.在他看来,定义或概念是通过归纳特殊事物而得到的共性,反映的是事物的本原.柏拉图继承并发展了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和苏格拉底的概念论,把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其中,可知的理念世界是由“善”理念所统治的本体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可感的现象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只是理念世界的幻影.这两个世界是彼此分离的.而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分离学说,认为只有个别的具体事物才是客观存在的,由质料和形式构成.质料处在生灭变化之中,是不可知的;而形式是永恒不变的,决定着事物的本质.最后得出,无质料的纯形式“神”是最高实体,是万物运动的第一推动者,是事物追求的终极目的.就这样,亚里士多德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柏拉图的二元论.从巴门尼德开始,经过后世哲学家的深入探索,这种世界二重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并在中世纪哲学中达到极致.

  (二)信仰至上的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是哲学发展的一部分,上承古希腊哲学,下启近代西方哲学.由于基督教的统治地位,哲学已成为神学的工具,以理性来解释信仰,其本体论就是基督教神学本体论,上帝成为最高的、唯一的存在,万物由它产生并依赖于它.当时的哲学家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对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由此产生了经院哲学的唯实论和唯名论之争.

  唯实论的理论根源是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一般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并派生出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个别仅是一般的现象.唯名论则受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理论的影响,认为唯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所谓的“一般”只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或符号.在这场两个对立派别的论战中,随着唯名论的兴盛,经院哲学开始从内部逐渐解体.

  (三)强调认识的近代西方哲学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广泛传播,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从传统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神学本体论进行尖锐的批判.在此基础上,人们意识到,先前的哲学家在探究世界本原时,往往直接把某种经验或超验的存在看作本体,并试图通过这种本体去解释整个世界.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本体又是通过何种方式被掌握的?而这种独断的思维范式导致古代的哲学家们虽然对本体有着迥然不同的理解,但他们都无法给出各自观点的合法性.这个问题阻碍了本体论的发展,促使人们转变思考重心,从认识维度研究本体论.

  在社会经济迅速变革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致力于人类认识的探索.受唯名论思想的影响,培根提出了“四假相说”,首次从认识论角度批判经院哲学和传统观念.继而,他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对自然事物的感觉经验,是人对存在的反映,开创了近代经验主义哲学.而同时期的欧洲大陆仍处在罗马教会的控制下,思想相对保守,继承了经院哲学中的唯实论传统,强调形而上学体系的抽象思辨性.作为近代唯理论的奠基人,笛卡尔将人的理性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采取普遍怀疑原则,通过怀疑感觉经验和所有知识的真实性,发现唯有“我在怀疑”是不能被怀疑的,证明了怀疑的主体“我”即纯粹思维的存在,并借此演绎出其他实体的存在.

  虽然,培根和笛卡尔对认识本身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正是这两种相反理论的思想碰撞,开启了整个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至此,许多哲学家开始深入研究认识问题,试图在哲学层面上把握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最终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派长期对峙的局面.

  到了18世纪末期,面对经验论和唯理论各自存在的片面性,康德在总结两派学说的基础上,试图调和彼此的矛盾,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概念,从而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在康德看来,知识是由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对经验材料的加工整理而形成的,它的普遍必然性来源于这种认识形式.这就要求认识对象必须符合先天的认识形式.通过进一步探讨,康德认为人只能获得对现象的认识,永远也无法把握超验的“自在之物”.这看似否定了本体的价值,但在实践理性那里,本体成了实现道德根本目标的前提条件.总的来说,这场哲学领域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将以往的主客关系颠倒过来,把认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出发点,实现了对古代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真正克服了古希腊哲学的朴素性和中世纪哲学的神学性.

  正因如此,恩格斯曾提到:“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5]15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意识与物质何者为本原,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人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前者属于本原论问题,后者属于认识论问题.作为任何哲学体系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本原论和认识论两者紧密联系,始终没有脱离哲学家的研究领域,共同构成了辉煌灿烂的西方哲学.只是由于时代的不同,人们对这两个方面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古代的哲学家将主要精力放在探索世界本原上,用本原来解释认识论问题.近代的哲学家则重点关注人的认识,通过主体的认识活动来说明客体世界.值得注意的是,“本原”在古希腊哲学家眼中完全等同于“本体”.但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本体论有了更深刻的含义,它不仅是认识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还是进行认识论研究的内在动机和终极目标.近代哲学家虽然把认识论问题作为研究的重心,但他们反思人类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以此为前提,解决古代遗留下来的本原论问题,更科学地探讨世界本原.因此,近代的认识论只是换种角度重新研究了本体论,是实现本体论目标的工具和途径.这种认识论属于广义的本体论,是时代赋予本体论的新内容.

  康德通过整合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学说,建立了独立的哲学体系,但它的自在之物分离了思维与存在,这种二元论遭到之后不少哲学家的批判.受费希特和谢林的影响,黑格尔同样重点抨击康德的不可知论.他摒弃人类认识无法到达的自在之物,提出了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实体——“绝对理念”.黑格尔指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只要主观精神通过理论理念和实践理念,扬弃主观和客观的片面性,就能达到绝对理念.在这里,黑格尔认为实践理念高于理论理念,具有普遍性和绝对现实性的资格,是实现绝对理念的一个必要环节,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并没有提及“本体论”,我国的传统教科书也没有出现过这个概念,但这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抛弃了本体论.本体论作为哲学的基础,为哲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可以说,没有本体论,就没有哲学.有些学者之所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本体论,是因为他们眼中的本体论只局限于它曾经的形式.殊不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意味着本体论又有了新的思维范式,它超越了过去一切哲学对本体论的理解,把实践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从实践出发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强调通过实践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于1845年春写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在这份文件中,马克思立足于实践的观点,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又一次变革——实践论转向.马克思在《提纲》的最后一条总结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55马克思认为无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它们都专注于用不同的方式将现实世界转化为理论观点,由于忽略了实践活动,这些理论往往把世界本原解释为抽象的精神或孤立的自然,这与现实世界及其历史发展相脱节.在这里,马克思并没有反对解释世界,只是把解释世界作为改变世界的前提,改变世界才是哲学研究的目的和归宿.而改变世界是指在合理地解释世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方式将理论观点转向客观的现实世界,打破真理的彼岸世界,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最终找到通往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道路.对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说过:“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是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6]79过去的旧哲学纯粹通过理论来解决理论,这脱离了现实生活,只会使它们陷入不断解释的困境.而实践作为连接主观意识与客观物质的纽带,是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世界的唯一标准.所以,在马克思眼中,由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它高于理论认识,能解决传统哲学无法解决的认识问题,从而终结了传统哲学.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此诞生,这标志着本体论的研究对象从抽象的宇宙本原转向人的现实生活.

  人的现实生活直接来源于以物质生产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说,人类从古猿经过数百万年的时光进化而来,属于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6]105.但人之所以能成为人,并非是自然界自发运动的结果,而在于劳动实践.面对自然的制约,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此不同,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积极地改造自然,进而不断发展自身.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6]57.所以,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感性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自然界不断被赋予属人的特性,产生了体现人的意志、满足人的需要的“人化自然”,展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化自然就是马克思口中的“人的现实的自然界”“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6]89,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中的“自然界”.至于那个“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马克思承认它是人类生成的物质基础,但它“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州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7]21.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不仅有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的物质变换,而且人与人之间还彼此结合起来,互相交换其活动,结成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人凭借集体力量进行物质生产实践,获得了满足人类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开展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形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领域.因此,马克思曾明确表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54自在世界在人类实践的作用下,分化出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实现了人、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统一,从而构成了整个人类世界.

  人类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对象,那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可以被理解为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根据上文所述,实践是一个最原始的范畴,它逻辑先在地产生了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世界,生成和发展着两者的分裂,最后在分裂中逐渐实现人与世界的统一.所以,没有实践,就没有人与世界的关系.要想解决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只能依靠人的实践活动.随着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人的活动区域不断扩大,活动能力逐渐提高,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终能使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上文结束语:此文为关于对写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本体论和演变历程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马克思主义本科毕业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基于主体间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路径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注重价值引导,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ldqu.

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的劳动和实践范畴辨析
徐月云(万年中学 江西 上饶 335500)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文化思想发展历史中涌现出的最为优秀的思想成果之一,它有效的将唯物论以及辩证法统一起来,是一种极为科学的世界观以及方法论,同时马克思.

从人工智能历程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现代化
摘 要“人工智能”是前沿科技的新宠,经历坎坷的发展历史之后,“人工智能”不断地渗透和发展到社会生产和生活当中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研究人工智能历程和马.

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我们党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并且善于从哲学高度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对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 党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