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问题研究类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主题:问题研究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本文是问题研究类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新时代和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类硕士论文范文.

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新时代教育杂志新时代新青年论文新教育时代是正规期刊吗

摘 要: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理论与实践发展大致经历了:新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定位、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出现偏差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主要矛盾问题的拨乱反正以及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的论断.可见中国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通过抓主要矛盾的认识和解决带动其他工作的开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方法和执政策略,也是党领导的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主要矛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8)12-0022-04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同志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定位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标志着继新中国成立,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富起来再到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要强大起来的伟大历史性跨越.这一论断是我们准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

一、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历史演变

(一)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理论的历史演变的理论依据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对矛盾问题进行过论述,并提出矛盾发展不平衡性思想,并构建了动态平衡方法以解决矛盾,并给予高度的肯定.列宁提出帝国主义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基本也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相关理论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

同志在中国的革命与实践中最先完整地提出主要矛盾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概念,并全面系统地论述这一问题.在《矛盾论》中同志提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2]320“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2]322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着的各种矛盾中,主要矛盾影响具有决定性,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实际工作中,中心工作和工作重点就是主要矛盾,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其他工作才能够得到相应的解决.然而社会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之间存在着互相转化的关系,这种转化必然带来事物本身性质的改变.而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历来是中国人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也是中国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取得巨大成功的经验总结,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二)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

1.从新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定位

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3].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对当时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的分析,反映了党已经开始分析革命胜利后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整个新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内的“基本矛盾”定位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从1952年底开始的近半年里中国社会生活中新的矛盾逐渐出现.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以为核心的党指出在新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内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阶级矛盾,并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于1953年9月正式实施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制度、阶级关系、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确立,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4].根据八大提出的主要矛盾论断,党提出将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并围绕如何实现工业化、推进经济文化建设等重点问题展开讨论,进而提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和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建设先进的工业国.历史证明这一系列思想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完全正确的.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我国主要矛盾的演变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中国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1957年2月27日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5]216,“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5]216;“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5]218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并未坚持多久,同志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发生了改变,又重新回到了过渡时期的观点上.

1957年9月至10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同志在会议开始时提出,对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仍应回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提法,并在大会最后的讲话中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6].这段话背离了党的八大的正确路线,促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理清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和国家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是党领导的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反之,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探索道路就会遭受坎坷与挑战.

3.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主要矛盾问题的拨乱反正

中国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推动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实现了历史转折,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再次成为执政党关注的焦点问题.1979年3月30日在全国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他指出“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7]还再次重申了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这标志着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存在的错误的拨乱反正.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8].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关于主要矛盾论断的首次规范性表述,标志着就该问题的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实践再次深刻地表明对主要矛盾的思考、认识以及转化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广泛而深刻的战略判断,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他矛盾应当在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同时加以解决”[9]的表述写入党章.

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0]党的十四大沿用了十三大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

1997年党的十五大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科学完整表述,即“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1].这决定了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的中心任务.其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关于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论断没有变.2017年党的十九大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领域全面思考后,中国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改变,并对主要矛盾进行了新的表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可见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对我国主要矛盾问题的拨乱反正给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翻开新的历史篇章.历史经验表明,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成败兴衰的关键因素.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表现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含义

立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七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积贫积弱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前提下,我国正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成熟.2017年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一重大论断是自1981年以来,有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首次改变,是中国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现阶段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既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又是对未来发展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先后经历了多次的变化,我们可以把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称之为“发展起来后”的矛盾.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社会在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人民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面的需求,这是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

2.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体现矛盾的动态平衡的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阶段性的飞跃和质的突破,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新的社会矛盾即人民对更美好的生活追求与整个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现阶段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要在继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着力提升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可见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受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因素合力的影响,对其的认识和判断体现矛盾的动态平衡的重要特征.

3.在“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首先要认清“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已经“变”的现实,即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发展的总量不再是问题.其次了解“不变”的本质,即“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变化,并未改变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部分,这是中国现阶段最大的国情;同时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新时代的根本任务仍然是发展经济.正如当年同志所言:党的基本路线至少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将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重点来抓.最后坚持“不能变”的本源,实现“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的“变”,要求我们在新时代用新理念、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在高起点上制定并实施发展战略,而其“不变”,则时刻提醒着我们,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要把握主要矛盾中蕴含的“变”与“不变”的哲理,新时代的发展难题.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表现

第一,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积累,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17年底中国经济总量达到80万亿人民币,不仅稳居世界第二位,而且从2010年开始超过了美国,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我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一个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中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2017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几乎等于美国、日本、德国之和.这些都是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具体而深刻的体现.

第二,从人民生活需要的变化角度看,人民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已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得到较大的满足,而在、法治、公平、正义、社会保障、环境等方面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成为需求的主要方面.人们生活需求的数量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明显增加,而且需求的质量显著增强,尤其表现在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多层化、多样化需求与日俱增.党和政府也正是从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着手进行民生保障建设,将“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作为制定政策、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7年中国城乡新增就业1300多万人,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不断完善,惠及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生态环境改善也初见成效.

第三,“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新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谓不平衡的发展,主要指东西中部之间、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建设等方面发展存在的不平衡的问题,还包括在共享发展成果方面不同社会群体间差距巨大.这种领域间、区域间、群体间的不平衡等错综复杂的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制约了全国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所谓不充分的发展主要是指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调整、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以及对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率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的摒弃,整个社会的发展程度还尚不够高、发展态势尚不够稳固.因此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进行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统筹五位一体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新的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主要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使人民真正地共享中国发展与改革的成果.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科学论断的意义

(一)在新时代条件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

同志在思考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进程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首先完整而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和相关概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同志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思想拨乱反正,并结合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进行了理论创新,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思想,正确揭示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抓住了中国基本国情新特征,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发展,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做出的重大判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标志着当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在新时代条件下,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现实价值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进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如所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12],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于中国主要矛盾的新判断,面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要着力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现实价值,全国各族人民要团结奋斗,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前进.

(三)在新时代条件下,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特点,将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从中国社会生产力角度看,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布局很不均衡,大量传统、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并存;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各方面发展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从城乡区域发展看,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还有几千万人尚未脱贫等问题突出.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将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就必须下功夫去解决现阶段存在的这些主要矛盾.

综上,矛盾是任何时代前行的不竭动力.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行的动力,是中国正确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确定工作重心、根本任务和重大战略的现实条件.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2017-10-27)[2018-07-

2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

c_1121867529.htm.

[2]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国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EB/

OL].[2018-07-26].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

8/64560/index.html.

[5]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文献出版社,1994:606-607.

[7]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2.

[8]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国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EB/OL].[2018-07-26].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3/65374/4526448.html.

[9]中国章程(中国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九八二年九月六日通过)[EB/OL].[2018-07-26].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5/65448/6415129.html.

[10]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国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五日)[EB/OL].[2018-07-26].http://cpc.people.com.cn/G

B/64162/64168/64566/65447/4526368.html.

[11]高举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中国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EB/OL].[2018-

07-26].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8/6

5445/4526285.html.

[12]年谱(1975—1997):下[M].北京:文献出版社,2004:1364.

上文总结,这是一篇大学硕士与问题研究本科问题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新时代和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方面论文范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基础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正是在充分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形成的指导中国发展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现了马.

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文李 音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新型智库建设
在党的十九大上,总书记所作的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站高谋远,博大精深,气势恢宏,亮点纷呈,是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是走向伟大复兴的顶层设计,每学习一次就受.

如何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入技工院校德育课堂
摘要技工院校是为国家、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专业型、能力型人才的摇篮,想要让技工院校的学生真正成为一名在思想、品质、道德、素养、创新……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还必须对学.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