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谁是胡同里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跟谁是胡同里最后那片老树叶(外一篇)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主题:谁是胡同里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9

谁是胡同里最后那片老树叶(外一篇),该文是关于谁是胡同里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与树叶和老树叶和胡同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谁是胡同里论文参考文献:

谁是胡同里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里的参考文献怎么标注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小学生科技小论文5篇如何写好一篇论文

辞过送葬的队伍,我沿原路返回,走下南麦场边的大坡,无意间看到了坐在路边砖头堆上的老妇.她还活着.我在欣喜之余,暗自有些惊诧.

五年前的秋天,也是回村参加一位同族长辈的葬礼,也是在返回的路上,也是在这同一个地方,我听到有人喊我的小名.那声音开始听来有些飘忽,后来变得真切.这个我从小就熟悉的声嗓,执拗并夹带着火气,毫不客气,硬生生把我的目光拽了过去.一位老妇坐在砖头堆上,手中斜扶一根白皮拐杖.她穿着一身浅灰色衣服,身型既不臃肿,也不瘦削,那身装束与那堆砖头以及周围残壁断垣的底色过于接近,模糊了她的存在.当她听到我的回应,接下来就是:“你娘的,还认得你大娘……记得你大娘不?”其实,我已经确凿地认出她来.我没有半点犹豫,快步上前,“怎么能不认识,怎么能不记得!”是啊,我们多年为邻.她住在拐尺胡同,她的家正好位于拐尺的直角上,街门朝北.北头,是一条西折下行的小道,紧贴人家的屋墙,不过百步,就是我家.我们住得太近了.就这里的住户而言,鸡犬相闻自不必说,连各家炒菜、包饺子、蒸包子的香味,仅凭弱风吹送,相互之间都能闻到.

那次见她,我已经吃惊于她的健康状况和长寿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她压根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病秧子.

从我记事起,她有四十岁上下年纪,是我们生产队有名的“病呼噜”.她的气管炎、老胃病、子宫脱垂等病症私底下几乎妇孺皆知,感冒咳嗽是家常便饭.一年四季,无论春夏,出门时多戴一副发乌的白口罩,嗓眼永远安放着一只破风箱,与人搭话上气不接下气,冬天尤剧.孩子们看见她,像避讳什么似的远远躲开.村医频繁出入其家,不是为她打针,就是为她输液.谁都认为她熬不过多少岁月.

我的一帮小伙伴,假期、周末和夜晚,经常在胡同里玩耍,追逐,捉迷藏,熟悉各家屋院的构建情况,他们平素开着或虚掩着街门,屋里有时有人,有时没人.我们跑进院子,不管不顾,长驱直入,撩开门帘,推门进屋,径自钻到床下,躲进里间的谷仓,藏在盛水的缸脚,爬进结着蛛网的炕洞.我无数次地在她家躲藏过.冲进油漆剥光的街门,踩过青砖墁地的小院,轻轻提起、推开业已走形的格子门,轻悄进屋,把第二道厚重的对开的一扇屋门拉近身边,藏在后面.她很多时候躺在炕上,或者孤独地盘坐在火炕边,倾着身子,双手架在火口儿上取暖.光线昏暗,她更像一副剪影.她见惯了我们这些孩子的游戏,懒得说话,一声不吭.她那沉重的嘶鸣样的喘息,给人莫名的心理压力.我一边留意着外面的动静,一边不无害怕地回望她两眼,担心她被一口痰憋住,一头从炕上栽下来.她的牙齿不好,早年掉得所剩无几,脸颊塌陷,形成瘪坑,面貌像木乃伊,咀嚼食物,犹如水流在嘴里打转,让人觉得怪异而恐怖.因为女科病,她从茅厕起身,直至收拾停当出来,需要付出比常人多数倍的时间.一个顽皮的小伙伴,经常在她如厕时往里扔土块,弄脏她的头发和衣服,扒着茅厕入口的半截土墙,伸进半个脑袋嬉皮笑脸地逗弄、调笑她.是可忍而孰不可忍.等他玩够了回家,赫然见她坐在他家大门的台阶上,一脸愠怒,脸颊一鼓一陷,正严阵以待他的归来,天色昏黑也没有要撤离的意思.她对着躲在拐角,不时露头侦察却始终不敢过来的他,操娘日奶奶地臭骂半天,直到累了才罢休.然而,厕所边上的活剧并未就此停演.

与邻居们相比,她的家道算得上殷实.男人在公社铁木业社当厨师,有固定收入,按月拿回工资.而别人家到年底才能得到生产队的分红,人多劳少户不仅分不到钱,还会倒欠一笔.他十天半月骑车回家一次,人们普遍想到他又带回了好东西.好东西主要体现在以吃食为主的范围内.虽是猜测,命中率却极高.第二天,他家的街门关得严严实实,人们听不到院里的响动,包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咳嗽声,家里好像根本没人住似的,而一阵阵炖肉的异香从街门缝逸出,在街道上遛来遛去,风吹不散.人们互相努努下巴,噘噘嘴,道路以目.他们如此,是不想招至别人家的羡慕和嫉妒,招引来不速之客.谁家的孩子循味而去,哪怕极端吝啬之人,恐怕都不能当面回绝.

她的男人身体强壮,骨架很大,相貌奇伟,下颏尤宽,宽到令人不可思议,觉得他或许是蒙古人的后代.在大家看来,这样一个人应该活得长久,怎么也得在平均寿命之上,然而,却在五十岁上下患了绝症,不久弃世,剩下她和两个女儿过活.人们颇觉意外,一片惋惜之声.

她的两个女儿嫁得不错.一个嫁到了五里外的村庄,一个嫁在本村.这样抉择符合他们家庭的实际,留一个女儿在身边,相互照应方便.她的大女儿育有一男一女,在为其中一个孩子办完婚事后,不到五十岁年纪,或者刚刚出头时,突然传来罹患绝症的消息,不久撒手人寰.女婿很快找了新妇,与她的关系急转直下.她的命运再度引起人们唏嘘,担心她承受不住这人间悲情和亲情的裂变.她的身体每况愈下,人们随时能听到她不分昼夜、一声接一声的咳嗽.邻居们替她捏一把汗,感叹纵然生着一副铁喉也会被磨穿,暗自为她祷告.后来,出嫁的小女儿把她接走了.

我十八岁出门读书,两年后毕业上班,周末回家看望父亲,有关她和她家中后来发生的事情都是听村人讲述的.每当邻居提起她,说到她的不幸,恻隐之情油然而生.

拐尺胡同里住着十几户人家,实行计划生育前,一般家庭生养子女较多,四五个、五六个孩子很常见,胡同里的热闹可以想见,时光流逝,随着老一辈的死亡,成年人外嫁和搬迁,每天饭时的热闹和喧嚣渐趋沉寂.

疾病总是默然登门,即使家人三缄其口,消息仍然不胫而走.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先后悄然患病,悄然卧床,最后悄然离世.对于瓜熟蒂落的死亡,人们习以为常,长叹一声就过去了.大人照常出工,孩子照常上学,牲口的四蹄照常叩响街道,女人照常生儿育女,吵了半辈子的夫妇,照常在夜里袒胸露怀,赤条条在炕上打架……下一辈儿长大了,到了要成家的年龄,父辈才意识到原来的住房太小了,原来的土炕太小了,一大家子人挤在一起,憋憋屈屈、尴尴尬尬、没有隐私地过了那么多年,觉得再也不能这样下去,张罗着出去盖房.家家都有子女,家家都要盘算.年轻人竞相往外搬.搬离路线朝向东南,目标是麦场边的高地.那里原是成方连片的农田,一条垅口抬在高处,蜿蜒开到地边,由高向低输水,旱能浇,涝可排.成熟期的小麦和玉米,大豆和谷子,萝卜和白菜,让路过之人心跳加快,暗生觊觎.多年下来,这片膏腴之地被林立的新房侵噬殆尽,形成新的聚居地.胡同里的少年长成了青年,青年变成了中年,有些人来不及搬走,来不及步入老年,疾病便找上门来.令人慨叹的消息传来,某某前两天走了……某某得了不好的病,恐怕过不了秋季了……他们躺倒在炕上,最终没能站起来……男的果真就死在了自己的生日前……毫无秩序和道理可言.他们的未亡人在愈见冷清的胡同里默默活着,渐被外界遗忘.

十多年前的一个春节,我有意从那里走过,想要重拾童年与同伴在此嬉戏的快乐时光,掬起的却是满目萧索,一派悲凉.我没有见到一个人.胡同里没有了鸡鸣鸽叫的声音,没有了生火劈柴的声音,没有了清扫院子的声音,没有了呵骂捶打孩子的声音,没有了指桑骂槐的抱怨声,没有了人的脚步声、咳嗽声和放屁声,屋虽在而灶冷,门虽设而常关,炊烟散尽,人迹杳然.墙根的积雪说不清是去年的还是前年的,颜色已改,污黑坚硬.北头那堵青砖照壁摇摇欲坠,挡不住尖啸的北风,反倒让它在经过那里时,发出阵阵令人心惊的哀号.它从街道呼啸窜过,尖利而强势,凛冽而凶狠,横冲直撞,肆无忌惮,我体会到了“狠扫”的意味.它仿佛在宣示主权,告诉你它才是这里真正的永恒的主人.我心里一阵发毛和害怕.后来听说胡同里只剩下两位寡居的老妇人,其中一位就是这个“大娘”.而那一天,所有大门都紧紧锁闭着.

现在,可以确定的是,另一位寡居的老嫂子已于十年前走了,唯一活着的上了年纪的老人就剩她了.再回首时,你蓦地发现死亡带走了一批人.人是庄稼,必被收割——现实如此,夫复何言!

是的,胡同里的老人只有她还活着.她跟她的小女儿一起生活,活得健康,绵长,无忧无虑,甚至不失欢欣.岁月葬埋了她的两位亲人,葬埋了与她相关的痛苦往事,葬埋了所有跟她同辈的人,十年前,抑或二十年前,有的便与她永诀.她已经八十五岁了.这是令人羡慕的年纪,是可以笑傲江湖的年纪.她笑到了最后.她的头发依然只是花白,脑瓜依然清晰,眼睛依然明亮,咳嗽没有了,胃病没有了,子宫脱垂如果不是治愈,也是自愈了!她换了假牙.她的面貌比中年时还年轻,我看不到三四十年前在她脸上看到过的青灰、苍白、干瘪、丑陋的病态,却看到了中年妇女才有的湿润和光亮,还有发自内心的称心如意和欢畅.时光脚步似乎在她身上停滞不前.她穿着一件暗红带花的夹袄,一条簇新的黑裤子,一双与夹袄颜色相当的便鞋,这让她看上去像个老新娘,沉浸在过年的喜庆里.问到她的健康状况,她像被问到是否藏着一洞金元宝,或者准备再走一个好人家一样开怀大笑.她的嗓音敞亮放达,没有半点杂音,显示拥有着强大的肺活量.她的小女儿远远站在高坡上,情绪高昂,嗓门宏亮地对我说,你看你大娘,现在多好,一年也没个感冒发烧,身子结实着呢,真应了那句话:破罐子熬过柏木筲!

与她不期而遇,多么令人高兴啊.除了亲切,除了令人感慨,还有对人生况味的别样体会.她隔着二十丈远一眼认出了我.其中历经了三四十年的跨度.她命途多舛,在死亡线上挣扎半生,如今心满意足享受小女儿提供的衣食无虞的生活,衣着洁净,身心健康,越老越硬朗……

从上次见到她起,一个问题在我脑海萦绕不去:谁在掌管人的命运,让我们生老病死?是什么力量突然中止了生命进程,让平日里看上去健康无比的人枝枯叶落,抱恨而去?又是什么力量终究遏止了死神之手,驱散了一直笼罩在头顶的死亡之云,让病魔缠身,受尽折磨和蹂躏的人,在晚年得享健康和长寿?……一切超乎预料和想象.我想获得答案,依旧不得而知.

爷爷坐在黑暗里

穿过幽暗的过道,穿过不时从苇顶掉落灰渣的碾棚,我独自去往屋后.心中暗暗发毛.

经历告诉我,外面潜藏危险.老鼠在柴草堆下追咬,发出唧唧吱吱的嘶鸣;拇指粗的土花蛇盘在檩条上,时不时向外探头;蜈蚣沿墙脚游向更黑暗的地方,在发潮的尘土上留下若隐若现的足迹;肥胖的黑蝎子竖起尾刺疾速隐遁到砖石下面;不知从哪里跳出一只癞蛤蟆,虎视眈眈拦住你的去路;你惊叫着躲闪,却突然与一位面无表情的陌生人撞个满怀……

对一个十岁上下的孩子来说,这一切都让他心动过速,冷汗乍发.事实上,当我连蹦带跳逃出这块风险之地时,依旧惊魂未定,站在碾棚外,面向幽暗的来路,仰脸大口大口喘气.

在每一个夏夜,每一顿晚饭后,在睡到东窗下椿木床上前,我都要离开屋子一会儿,重走这段路.这也意味着,我每天将经历至少一次不由自主的心惊肉跳,即便我知道爷爷此刻已经守在了碾棚下那块长石板旁边了.

那是一块用石头和砖瓦支于西墙下的长石板,呈不规整的梯形,外头宽些,里头窄些,并且缺了一角儿,一块小石板垫在脚下作为补衬,否则躺不下爷爷高大的身躯.石板上铺着爷爷用麦草编织的草苫,上面是一块硬硬的帆布,帆布上是一条不厚的褥子,然后是洗得发白的中间快要洗化的粗布衬单,打了补丁的被子搭在上面.这是夜里的情景.白天,它们和草苫一同被卷起来,置于脚后,干净、光洁的石板裸露着.爷爷夜里睡在这里,有时也在此午休.

乡下的夏夜就是这样,人们搬离闷热的屋子,到外面过夜.有人在打麦场上,有人在门前的硬地上,不敢到野外的,就躺到了房顶上.故事由此滋漫开来.我爷爷则数年如一日睡在这块石板上.

这里还是一条通道.它从过道门边穿过,经过那块石板前通往外面.那些上下班的,走亲戚的,拜年的,相亲的,有意避开大路,选择这条小道,不惟省去一些腿脚,还省去了打招呼和解释的麻烦,避免了一些可能的猜测和嚼舌.

许多时候,不,是经常性的,爷爷并没有躺到石板铺上.他坐在旁边.被褥放开了,整齐而平展.那把本色木质圈椅放在石板铺的右前方,与被褥保持一定距离.爷爷安坐在圈椅里,两手松松地搭在圆滑外翘的扶手上,面向碾棚外广大深远的幽暗,静默如一尊石像.我不知道他是在闭目养神,还是在谛视夜色,抑或倾听夜籁,沉陷于对往事的回忆里.

有一点可以肯定,夜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彻底安静下来.在另一个层面和频率上,它是繁杂的,喧闹的,有秩序的.狐狸、土豹子、獾、刺猬、黄鼠狼……这些昼伏夜出的动物,钻出窝巢,越过土坝,跳上堰头,顺着他们熟悉的路径,小心翼翼接近村庄和住宅,在夜幕掩映下,开始觅食、偷盗、狩猎和求偶.更小的动物,蛇、蝎子、蜈蚣、蚰蜒、蝙蝠、壁虎、猫头鹰……同样在忙着各自的事.

有人深夜从煤矿回来,有人起早赶往村外,他们从这里走过,从爷爷身边走过.可想而知,爷爷的夜晚是怎样一种情状,睡眠又是怎样一种情状.他夜复一夜丢掉完整而香甜的美梦.与其说他睡在夜里,不如说他守在夜里;与其说他在夜的怀抱,不如说夜在他的看护里.

与年轻人相比,上年纪的人的睡眠时间大大减少,即便如此,也应该有充分保证.爷爷的睡眠时间无法保证,同时,也无质量可言.他完全可以搬到别处,躲开往复不已的惊扰,但他没有.他似乎不太在意,或许已经习惯,坦然而固执地坚守着他的石板铺.我想看着他躺到铺上,知道他确切的起床时间,但总归是徒劳.他似乎总是在那里坐着,坐在夜里.你早上看见的,永远是板板正正的被褥叠放在石板上的情景.你知道的是,他要么已经在劳动,要么在去劳动的路上.

我注意到,整个夏季,过道两扇小门不用再关闭,一夜夜地虚掩着.而其余三季,是一定闩死的.从爷爷的铺盖卷儿搬出门的那天起,院里的人们就默认了,闩死小门纯属多余.还有什么比爷爷守在夜里,更令人放心呢!

多年前,那是一座一进三式的地主家的宅院,后来分住进六户人家,几十口人.爷爷如一尊神衹,把着宅院的咽喉.禽兽不敢近,百毒不能侵,盗贼憷以入.宅院平安无事.

我以为如此安详的夏夜会一直延续下去,如此安详的生活会一直延续下去.爷爷的决绝离去,让这一切戛然而止.

我不记得爷爷的哮喘病起于何年,仿佛随着冬季突如其来降临似的,隔三差五频繁发作,一次重于一次,而且多半是在夜里.我睡得正鼾,猛然被身边粗重的喘息声惊醒.爷爷直直地坐在被窝里,披着棉袄,一手抓着衣襟一角,呼吸困难,脸色发青,肩膀上下起伏,如同从百米深井汲水一样吃力.他的嗓眼儿发出嘶嘶鸣响,好像被什么东西堵着似的.外面落着雪,窗玻璃上结着冰花,汗水却顺着爷爷双颊流淌.黎明渐渐来临,在安茶碱等药物的作用下,爷爷慢慢平复下来.他长长吁气,有时摇摇头,发出深重的叹息.那样子让人难过极了.他躺下来.略有恢复,又起床干活去了.除了正常的休息,除了不正常的生病,他永远都在劳作.他是院里起得最早的人,而且永远都是.

依然是在冬天.一个早晨,爷爷在连续多日与哮喘角力后,决定休息.他鄙夷地扭转身躯.这是一次完全彻底的放弃,也是一次悲壮的胜利.他向命运发起最后冲击,毅然扼住它的咽喉.他以背弃的姿态战胜了疾病和时间.他的选择符合理性,符合他一贯勇于承担的性格.

思绪重回爷爷坐在碾棚下的那些夜晚.我现在意识到,在平淡无奇的表象下,掩盖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爷爷坐在黑暗里.他面前是潺潺东去的流水.他坐在河的南岸,不过二十米的地方.他凝视夜色,看见总是忙碌的人们看不见的景象;他谛听流水,听闻逐渐逝去的喧闹和岑寂;他聆辨夜籁,洞悉人们浑然不觉的欢笑、疼痛和叹息.他熟知他的村庄,感受它一点点从黑暗里升起,又一点点隐没进黑暗里.他最早迎来东方第一缕晨光,并目送它被收进夜的行囊,而后,真切感受推不开的幽暗的排挤.他历经夜昼的轮番更替,无悲亦无喜.他一定想过黎明到来的景象,也一定想过沉入永恒黑暗的自己……

他选择在晨光里隐进黑暗.

那是他熟悉的景象.

他一直坐在那里.

归纳上述:这篇文章为关于对写作树叶和老树叶和胡同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谁是胡同里本科毕业论文谁是胡同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山村老井(外二首)
石瑞雪一山村的老井比年迈的老人更老全村的人和来自远方的客人都喝着它的水,但它具体诞生于哪年、哪天几乎没人知道二从有人开始居住就有了这井初始的模样,也许仅仅是一汪泉水慢慢地流过篱笆墙漫过模糊的人行小道后.

芙蓉街:胡同里的国潮新文化
芙蓉街胡同里的国潮新文化□本刊记者 贾文佳文 陈建伟 来明图在济南的老街中,芙蓉街可能是最热闹的 无数的小商小贩,在路两边各据一摊或一店,各色小吃琳琅满目,各种老品牌的生活用品应有尽有 街.

我们胡同里的大丫头
我们胡同里的大丫头文◎ 何尚廉我父亲原来是北京市邮政局的乡邮员,他负责投递西直门外大钟寺一带 解放以后,他年岁大了,才被调到海淀区黄庄邮局工作 有一天,他正在大厅里扫地,发现有一位女干部一直在注视他,.

六月里的帕拉佛塔(外一篇)
郭阿利竟然是六月里的雪花漫天飞舞,鹅毛般的大雪很快覆盖了大地 我乘坐在车里沿着那条被雪水浸染的公路艰难地向山顶驶去 那条公路在两侧白雪的映衬下变成了一条黑色的线条,就看见汽车在那黑线上像个爬虫似地移动.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