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婚姻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与一份婚姻书单:春节被催婚综合征自救指南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主题:婚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4

一份婚姻书单:春节被催婚综合征自救指南,该文是婚姻有关论文范文素材和婚姻书单和自救和综合征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婚姻论文参考文献:

婚姻论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任务书怎么写书刊号高被引论文论文的任务书怎么写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中,单身的你被逼过婚吗、相过亲吗?节前的各种“春节自救指南”派上用场了吗?在当下,父母辈仍大多秉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观念,而年轻人则往往认为结不结婚、何时结婚、跟谁结婚都是自己的事.在婚姻这件事上,两代人表现出巨大的、难以调和的分歧,甚至成为一点就燃的战事.

婚姻一直是人类重要的社会制度之一.从前,它泛指男女之间的结合、一方到另一方家落户成亲,形成人际间亲属关系的社会结合或法律约束.但在当今语境中,婚姻的词义扩大化了,因为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同性婚姻已经合法化,婚姻也不再是只关乎男女间的事情.

德国社会学家L·穆勒曾将结婚的动机归为三种,即经济、子女和感情,并认为它们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古代社会,娶妻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劳动力,因此“经济”成了婚姻中的最重要因素.而到了人类婚姻史的第二时期,随着妇女劳动范围的逐渐变小,以及财富继承问题的日渐突出,“子女”因素便取代了原先的“经济”因素的地位.第三时期,在个人自由增强和妇女地位提升的背景下,“爱情”因素开始“反客为主”,成为婚姻中的主导动机.

不过,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是否就是最牢靠的?对此兴许要保持怀疑.随着离婚率的提高,现代家庭看似越来越不稳固.正如《伤逝》中那坚持自由婚姻的涓生和子君,最后仍不敌封建时代的摧残,走向了爱情与婚姻的末路.不过,这也不能成为完全否定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理由,毕竟《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与达西,《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与拉山德,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典型,满载着幸福与美满而归.界面文化(公众号ID:boosandfun)选取9本和爱情有关的图书,为你拟一份被逼婚的自救指南.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1.班纳特太太整天为5个女儿的婚姻操心.在一次舞会上,新来的邻居宾利对大女儿简一见钟情,班纳特太太为此欣喜若狂.参加舞会的还有宾利的好友达西.他仪表堂堂,非常富有,却非常骄傲,这引起了二女儿伊丽莎白的反感.四人的爱情故事也由此展开.

2.婚姻是这本小说的主线之一.通过这条主线,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家庭里不同的婚姻观:班纳特太太唯利是图,对女婿的考量只是钱财和名利;莉迪亚敢爱敢恨,愿意与心上人私奔;伊丽莎白则注重对方的道德和品质,有着自己的选择标准.同时,描写各种婚姻观也是作者奥斯汀的写作意图之一.她甚至在小说中“写”出了自己的婚姻观:仅仅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但也应考虑这些物质因素.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只因两情相悦而结婚的做法.

3.18世纪后期的英国小说偏好描写忧郁、感伤的情调,甚至有些故作的毛病,而奥斯汀却用喜剧的手法写下了这部《傲慢与偏见》.在这本被称作“最伟大的爱情小说之一”的佳作中,你可以感受到真实的嬉笑怒骂和有血有肉的灵魂,会被故事情节所逗笑.另外,书中各种婚姻观的“交战”引人深思,“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也能让你顺便感慨下真爱的来之不易.

威廉·特雷弗《在外一晚》

(收录于《出轨》一书中)

1.一个晚上,51岁仍然独身的伊芙琳通过婚姻介绍所与一位47岁的业余摄影师认识并约会.在一间酒吧里,他们有些拘谨地开始聊天,然后又转移到一家餐厅.最后,他们礼貌道别,各自消失在无尽的夜色中.

2.这是一个尴尬的相亲故事.两人的相亲理由也耐人寻味:伊芙琳是想摆脱孤独的单身生活,哪怕是去看电影有个人陪都好;男人却只是想找一个有车的妻子,好让他在外出摄影时能省时省力.这样看来,两人的出发点都有些“现实”,却又可以理解, 尤其是伊芙琳的处境,反映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想通过婚姻摆脱孤独与迷茫,寻得长久的陪伴与温暖,但事实上这是否可行?对此也许要打一个问号.

3.特雷弗经常站在女性的角度写作,这在今天的男作家里实在是难能可贵.他笔下的女性,有在婚姻冷暴力中挣扎的中年妇人、有出轨后为爱奋不顾身的年轻女子,以及伊芙琳这种努力相亲的老年人……特雷弗用干净、不带个人喜恶的笔调写出她们平凡的生活和情感,就像一个安心讲故事的人一样——他只负责述说她们的生活,以及在那平凡日子里的小人物才有的喜怒哀乐.“比起黑白分明的成功,我觉得人身上怯懦的一面倒是来得更有趣、更好玩.”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

1.拉山德、狄米特律斯同时爱上了赫米娅,而赫米娅恋着拉山德,她的好友海伦娜又恋着狄米特律斯.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赫米娅和情人拉山德私奔,来到约定好的森林里.海伦娜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狄米特律斯,两人也跟着赶到了森林里.一场在仲夏之夜的闹剧,在仙王、仙后和小精灵派克的加入后变得更加精彩.

2.《仲夏夜之梦》讲了一个反抗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的故事.赫米娅不希望自己的婚姻被自己父亲决定,却又不想因忤逆父亲而被判死刑.走投无路的她便只好选择与情人拉山德私奔.这不仅是自由恋爱与包办婚姻这两种婚姻观的对决,也是女性对父权社会的反抗.虽然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古希腊,但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标准却完全以当时16世纪末的英国现实生活为标准.这也让这部冲破社会桎梏的喜剧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

3.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之一,《仲夏夜之梦》通篇洋溢着欢快的调调.青春活力的青年们、热情似火的恋爱心思以及爱憎分明的人生态度,都让这部作品有着阳光般的灿烂以及仲夏夜那样的浪漫气息.仙王、仙后和小精灵的加入也让故事多了份童话色彩,再加上“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仲夏夜之梦》便更让人喜爱.

卡勒德·胡塞尼《灿烂千阳》

1.15岁生日之际,玛丽娅姆在家里看到了因绝望而上吊自杀的母亲.这让她的童年嘎然而止.随后,玛丽娅姆被父亲安排远嫁喀布尔40多岁的鞋匠拉希德,几经流产,终因无法生子而长期生活在家暴阴影之下.18年后,少女莱拉的父母死于战火,青梅竹马的恋人也在战乱中失踪.举目无亲的她别无选择,被迫嫁给拉希德.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两名阿富汗女性在战乱中相濡以沫.

2.无论是对玛丽娅姆还是莱拉来说,这段婚姻都是可悲的,充斥着来自丈夫的暴力与冷漠.更可悲的是,这对身处于战乱的她们是唯一的选择,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不过好在在经历了猜忌与敌对之后,两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渐渐对各自敞开心扉,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亲密.到了故事的最后,玛丽娅姆甚至愿意为了莱拉放弃自己的生命,坦然接受了死刑.毫无疑问,两人那真挚的情感是这出悲歌中最动人的乐章.

3.《灿烂千阳》原名A thousandSplendid Sun,出自一位著名诗人对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热情赞颂的一首诗:“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提及创作初衷,胡塞尼说在完成《追风筝的人》后,自己想写一本关于阿富汗女性故事的书,于是就有了这本书.胡塞尼希望这本小说能为阿富汗传统妇女增添更多深度、细致与情感的内涵,以及让外界更加了解这块土地的苦难与动乱.

川端康成《山音》

1.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每一个人都似乎在有气无力地活着.垂暮之年的信吾面对家中不堪的处境也无能为力:儿媳菊子明知丈夫有外遇,却只能用回娘家、堕胎来,最后依然回到夫家,继续过原先的日子;儿子修一外遇、妻子堕胎、情妇怀孕后又和他分手;信吾的女儿房子,生了两个女儿却依然遭受丈夫的苛待.这样的一个家庭,到底何去何从?

2 .小说的时代背景为日本二战战败、天皇投降、政权为美国所接管.这对日本人来说,绝对是奇耻大辱.整个社会也弥漫着由失败带来的消沉和堕落.这样的境况映射到家庭里,便是死气沉沉的日常与破碎的关系.在婚姻里,暴力与不忠也比比皆是.就像故事里的几段婚姻,没有一段是圆满的,都充斥着阴暗与污秽:出轨、冷暴力、弃妇……这是时代带来的恶果,也是人性之恶的膨胀.

3.在书中,川端康成以惯有的唯美笔触,冷静地将战后的世相融于日本自古以来的“物哀”愁绪中,俨然一幅细腻的浮世绘.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他被这样评价:“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1.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父母要她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结果被少爷亚历克.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恋爱并订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原谅.几年后,苔丝再次与亚历克相遇,却因家境窘迫不得不与他同居,成了他情妇.不久后,克莱尔从国外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苔丝却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克莱尔,一气之下把他给杀了.

2.在经历工业革命后,19世纪后期的英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工业的发展侵蚀了英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宗法秩序,打乱了农民那乡村田园般的生活习惯.很多人也开始幻想通过嫁个有钱人以实现飞黄腾达.小说中苔丝的父亲便是这一观念的持有者,也是酿成苔丝悲剧的“ 始作俑者”之一.相反,苔丝与克莱尔便对这种观念表示反对,后者甚至有些刻意地“反其道而行之”:不喜欢与城市的年轻女性来往,而是钟爱于苔丝这样的农村少女.除此之外,小说中的“贞节观”也值得深思.在新婚之夜之前就已被迫失去贞洁的苔丝,是否不值得原谅?克莱尔一开始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在现代,这一定不是正确的.

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洛德·西蒙曾说:“《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一颗明珠,奠定了哈代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地位.”英国作家埃利亚斯·卡内蒂也曾盛赞苔丝这一女性形象,称其“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成为了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而原因便在于“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以及她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

鲁迅《伤逝》

1.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式新青年.坚持自由恋爱的两人,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建立了小家庭.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务之中,他们的爱情也未能“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不久,涓生被当局辞退,两人的生活便没了着落,涓生对子君的爱情也慢慢削减.最后,当涓生对子君坦露自己不再爱她的真实想法后,子君便被父亲领回了家,并在无爱的人间死了.

2.这是一篇手记,是涓生得知自己“害死”子君后,感到追悔莫及而写下的悲歌.这也是一个从自由恋爱发展到婚姻的故事,它的结局却不那么完美.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婚姻包办的思潮中,涓生和子君不顾封建势力的阻挠,建立了一个“小而幸福”的家庭.但他们没料到的是,维持婚姻并不像恋爱那么简单.当柴米油盐与生活琐碎成了婚姻路上的绊脚石,只有感情作为基础的自由婚姻是否能在当时平稳地走下去?故事的结局已经给出了不那么乐观的答案.

3.作为鲁迅作品中难得的一篇爱情小说,《伤逝》将矛头对准了五四时期中知识青年的爱情与命运.当实力较为软弱的新青年与封建实力抗衡时,当自由恋爱与婚姻自主的思潮与包办婚姻传统碰撞时,是否能有新的希望出现?答案也许人各有之,但小说中的答案却是十分明显了.当涓生与子君的爱情走到末路后,这不仅表明了两人婚姻的死亡,也宣告了在那时鲁迅眼里,自由等美好事物在爱情中终究敌不过封建的壁垒.

伊丽莎白·阿伯特 《婚姻史: 婚姻制度的精细描绘与多角度解读》

1.配偶双方除了在一起还有什么别的选择?以死亡为终点的婚姻平均延续时间有多长?男人剥夺女性的权、控制属于她们的金钱、获得她们孩子的监护权、不受惩罚地搞外遇到底有多普遍?在这本《婚姻史》里,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2.作为人类至今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婚姻既私密又公开.在阿伯特看来,婚姻是一种有关法律、习俗和宗教方面的制度,并涉及爱情、性与忠诚等多方面.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都在探讨与婚姻发展历程有关的最重要的问题.换言之,本书着笔于描绘出婚姻自始至今的模样——婚姻曾经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成了什么样子.“我们的社会总是哀叹婚姻是个即将衰亡的制度,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会结婚,还经常再婚.在研究和组织材料的时候,我频频为过去到现在的各种巨大变化感到震惊——甚至也为那些至今没什么改变的事物感到震惊.”

3.同时身为历史学家和作家的阿伯特,用严谨却并不生涩的语言写下了这本《婚姻史》,并收获了诸多好评.《卫报》曾这样称赞这本书:“她最打动人、最夺目的成就是从不走寻常路、不会选择说教或者老生常谈的文风.就像所有优秀的史学著作一样,她的书是引导 读者了解陌生世界的方向标.”《随笔人生》的作者苏珊·奥尔丁也称“《婚姻史》内容宽泛而有针对性,批评尖锐又满怀希望”.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婚姻与道德》

1.在这本书里,罗素以明快活泼的语言讨论了家庭、离婚、试婚、人类价值与性等问题,辛辣地批判旧有的道德观念,提出了以幸福高尚的生活为目标的婚姻制度改革设想.同时,一些在当时被视为前卫的观点,在现在看来仍然不算平庸.这让这本具有争议的书在今天也更具有被阅读的价值.

2.在第10章中,罗素写下了许多关于婚姻的观点.与阿伯特相同,罗素也认为婚姻与宗教有关,但它更与法律有关.而谈到婚姻的幸福与否的问题,他得到一个奇怪的结论:越文明的人,似乎越不能有长久的伴侣.诸如此类的看似“奇葩”的观念在这章里比比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还有罗素对性的平反.他认为,性是一种天然的需要,和饮食是一样的.而人离开性也能生存,但是,从心理的立场看来,性的与饮食的是完全类似的——性欲如果遭到抑制,就会大大地亢进;性欲如果得到满足,就会慢慢归于平静.

3.凭借这本《婚姻与道德》,罗素于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盛赞思想高超.究其原因,诺奖委员会解释,“是因为他能够把一般性的哲学思想成功地介绍给人们,他这样做,是对哲学家始终保持兴趣最成功的范例”.

本刊整理自界面新闻

《慢慢学》

[美] 托马斯·品钦 著 但汉松 译

译林出版社 2018-1

《慢慢学》收录了托马斯·品钦青年时代于1959年至196 4年发表的5部短篇小说:《小雨》《低地》《熵》《玫瑰之下》和《秘密融合》.这5篇小说气质各异,每一篇都包含着品钦小说创作标志性的主题与技法,更透露了许多有关他成长轨迹的线索:他的海军生涯、对勒卡雷的致敬、痴迷“熵”的起源……《熵》或许是这5部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一篇,这篇小说埋藏了他后来小说的核心主题.小说将热力学第二定律运用到了对人类社会的观察和描述上,敏感性超前.

在托马斯·品钦更为成熟的小说中,包含着当代社会的丰富信息,主题广泛,涉及美国和人类历史、自然科学以及数学、工程学、军事科学、信息学、现代物理学等不同的领域.英美文学研究者但汉松形容品钦是一位有着“变态旺盛的想象力和学识”的天才作家,写了不少“令人发晕兼发指的诡异篇章”,不仅对读者的智商和耐心来说无福消受,对译者来说也无异于一座关塔那摩,书评人则更惨些——如果“不肯降尊纡贵地承认自己智力上的溃败”,就只能“幽幽地给品钦下些囫囵吞枣的断语”了.

而如今,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托马斯·品钦早年的短篇小说,获得读懂《万有引力之虹》《V.》的隐秘钥匙,也可以看到一位对写作“幼稚无知”的青年,从“装腔作势、傻里傻气、设计不周”的作品开始,如何逐渐写出后来的大师之作.“它们能说明那些刚入门的小说家会犯哪些典型的错误,提醒年轻作家最好避免某些做法”.有心的读者,慢慢学.

《世界的渡口:蓝蓝诗集》

蓝蓝 著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8-2

“诗是语言的意外,但不超出心灵.”诗人蓝蓝曾经这样为诗下定义,她给自己的定位是抒情诗人.在20世纪90年代,很多诗人都转向了叙事性很强的诗,抒情诗似乎已经“过时”了,蓝蓝却坚持将抒情诗写到今天.即使是那些似乎更适合用叙事性强的诗歌来展现的现实事件,她也坚持用抒情诗进行表达.在她的笔下,即便是庸常的生活场景,其中也充满了抒情已在的痕迹.

《世界的渡口》可以展现蓝蓝一贯的坚持和探索,这本诗集收入了蓝蓝近10年来精选的抒情短诗,其中有一些为首次发表.这些诗歌将难以言说的忧思融入抒情的音质,将无际的沉默注入片断风格的话语,形成了简约而繁复的诗歌文体.蓝蓝说,把书名定为《世界的渡口》,是因为渡口是出发的地方,也是回归的地方,是思想道路交汇之处.

《意愿的冲撞:社会等级的歧义如何孕育冲突》

[美] 罗杰·古尔德 著 吴心越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2

从司空见惯的超市插队现象,到因抢停车位而引发的冲突,似乎绝大多数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都源于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通常也都认为:人际暴力是个人品性的产物,即个体因一时激动而轻率地使用暴力.

但在美国社会学家罗杰·古尔德看来,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在这本书中,古尔德提出了一个原创性框架,去探究看似无谓的人际暴力和小群体暴力背后究竟蕴含着什么.流行观点认为,所有人都会在某一时刻遭遇冲突,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关于愚蠢的小事,有些人会轻率地使用暴力,所以最后大多数暴力的起因都微不足道.古尔德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指出人际暴力是关系的产物.(小规模的)冲突更有可能发生在相对对称的关系中.其中,行动者对其相对社会地位的理解具有含糊性,换言之,双方存在认知上的不对称,而这种认知有可能受到对方的挑战.

古尔德表明,冲突之所以会在社会动荡、政治频变的情况下加剧,原因在于既有身份体系的社会与文化支持分崩瓦解,而这些体系构筑了人际关系中诸种顺从的表现;它们的瓦解导致了与核心关系邻近或相邻的关系出现不稳定.古尔德将从人际互动角度分析从个人暴力的一般性框架扩展到了群体层面.他指出,当群体无法令人信服地展现它们的齐心协力,它们的团结程度就变得模糊不清,冲突很可能随之爆发.如果群体的相对地位存在不确定性,冲突就有可能浮出水面.通过对日常纠纷、宿怨、谋杀、复仇、革命等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分析,作者探讨了群体暴力的结构性起源.一些评论人士将此书与涂尔干(Durkheim)的《自杀论》相提并论.

《皇上吃什么》

李舒 主编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8-1

如果我们只能通过清宫影视剧来想象宫廷生活,就会产生很多的误会.在实际操作中,们是不能抡手绢的,皇上驾到的时候是从来不喊“皇上驾到”的,嫔妃们也不能像电视剧里一样整晚都陪伴着皇帝.

那么,宫廷里吃的部分有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哪些是我们还不知道的呢?娘娘们是否会像宫斗大戏中那样,动不动因为吃了夹竹桃做的点心而滑胎流产?皇帝能不能今天到这个爱妃这里吃桂花糕,明天去另一位娘娘那里喝莲子羹?

如果你对清朝的饮食制度、花样菜式、皇室食器和时节食俗感到好奇,不妨翻一翻这本《皇上吃什么》,本书参考了故宫第一手档案资料,搭配故宫授权的高清大图,还原了鲜活的中国宫廷饮食风物.书中还附有溥杰妻子爱新觉罗·浩记录下来的30道皇家菜谱,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不妨动手照做.读完本书,你会了解到各位帝王们在饮食上独特的口味和嗜好:康熙大帝爱吃热巧克力,道光皇帝顿顿离不开炒鸡蛋,老佛爷赶时髦地用起了下午茶……而随着咖啡、香槟、烤火鸡传入宫中,溥仪和婉容带头吃起了西餐,洋饭番菜来到国人的餐桌,紫禁城也迎来最后的余晖.

《童年与社会》

[美]爱利克·埃里克森 著 高丹妮 等译

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18-1-1

“除弗洛伊德之外,恐怕没有一位心理学家比埃里克森对其所处的时代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前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罗伯特·沃勒斯坦曾经这样说.爱利克·埃里克森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以及身份认同危机的概念.

埃里克森认为精神分析在本质上是一种历史学方法.精神分析是通过分析个体来研究心理的进化的.此外,精神分析也阐明了人类的历史是放大版的个体生命周期.人类拥有漫长的童年期,文明社会的建立让我们拥有了更长的童年期.漫长的童年期让人类获得了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的提升,但同时也在人类身上留下了情绪稚性(emotional immaturity)的残渣.尽管许多部落和国家会通过各种方式训练儿童,直到他们达到人类应有的成熟和整合,但是长大成人的个体身上仍然会残留童年时期的非理性恐惧情绪.《童年与社会》是一本关于童年的书,也是一本从精神分析视角入手的、关于自我和社会之关系的图书,透过男孩——女孩、个人——群体、游戏——现实、历史——现状等对照关系,认识身体、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在本书中,埃里克森首次提出了“生活周期八阶段”理论,它的前提假设是:八种基本力量随着我们的生命历程逐渐显现,每种基本力量都是在特定时间出现的发展性冲突的产物.作者带我们走近小男孩山姆、海军陆战队队员、小女孩安妮、小男孩彼得,去了解身体、自我和社会的关系;走近两个气质迥异的印第安部落——大草原上的猎人和鲑鱼河畔的渔民部落,认识过去历史如何影响了人类的现实处境;走近小女孩简和玛丽、小男孩本和汤姆,认识微观世界(游戏)与宏观世界(现实)的关系;走近美国、德国和俄国,了解民族历史与民族现状是如何塑造、摧毁、重塑民族的个性的.

《日本画记》

[美] 蒋彝 著 梁贝特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02

青年时期,蒋彝在东南大学学习化学,之后投笔从戎,加入北伐.战后历任芜湖县、当涂县和九江县县长,但因为得罪权势、痛心政治腐败而辞官赴英.最初一两年束装返国的计划,不承想变成了滞留国外数十载,其间更不幸遭逢了至亲去世和日本入侵等家国变故.旅居英美期间,他以笔名“哑行者”出版了一系列隽永的旅行画记,畅销西方,成为享誉国际的散文家、画家、诗人和书法家,堪称“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

蒋彝的旅行画记抛却了历史政治、社会民族这样的沉重问题,转而更加从容地去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他观察细致,并不刻意书写和评判中西之间的差异,而更多是从中看到了一种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本质.画记系列的第一本是《湖区画记》,由艺评家赫伯特·里德作序,称赞蒋彝“胆大无畏地踏入我国的圣殿,以他自己的方式致敬”.里德赞美该书成功地证明了“华兹华斯的诗接近东方的某些情感和思想”.这本书非常畅销,第一版一个月就卖光了,“哑行者”这一名号也成了他随后旅行书的标志.《日本画记》是蒋彝“哑行者系列”画记的第四本,延续了该系列的创作风格,以中式的诗书画形式,记录了作者在旅居异国他乡期间的见闻与思考.不同的是,与其他画记中仅涉及一个城市或地区的不同,由于他曾在不同季节四度访日,本书涉及了多个城市:在体会国际大都会的繁华景象、在河口湖畔赏富岳、在奈良寻找千年前的八重樱……

“朝朝多少游春者,我是唐人知不知?”蒋彝在《日本画记》上野公园的插图上这样写道.这句诗的背后是蒋彝强烈的民族情结.在英国,有人说中国人写不出《画记》系列这样在西方有影响的书,断言蒋彝是日本人.蒋彝感到这是对民族的侮辱,于是利用讲演、宴会等公开场合,宣布“我是中国人”.有时甚至还穿起长袍马褂,戴上瓜皮帽,在街上行走.1977年,蒋彝再度回大陆收集写作材料,却因癌症晚期逝于北京,当时,著作尚未译成中文的他,还只是故乡的一位陌生人.

《民国钢琴志》

张奕明 著

海南出版社 2017-11

“民国虽是乱世,但由于新、旧、中、外之碰撞,便非常精彩.”《民国钢琴志》作者张奕明是美国费城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 y)音乐系钢琴演奏专业博士,近年来,他集中演奏和研究了民国时期的钢琴作品,在钢琴演奏圈内引起了关注.在录制民国钢琴课程时,张奕明准备了一些稿件,将稿件整理起来,就成为了《民国钢琴志》.

赵元任、萧友梅、黄自、贺绿汀……《民国钢琴志》介绍了民国时期42位钢琴作曲家的音乐生活,并从音乐史的角度阐述了他们的钢琴作品.作者把民国时期称作华人钢琴音乐创作的“金色的童年”,因为“不懂规矩”所以百无禁忌,“以学肖邦者为最多,其他有学贝多芬的,有学格里格的,有学意大利歌剧风格的,有学当代风格的(比如无调性和多调性),有爵士风格的,有中日混合风格的,有少数民族风格的,也有民族风格的,此外印象派也开始萌芽——最后也有自成一派瞎写,倒也写得不错的.”虽说与之后30余年的创作相比稍显天真,但这个童年期却对中国钢琴史的发展至关重要.张奕明看到,在新旧中外之碰撞以外,民国钢琴的另一特点是与其他艺术的交相融合.在本书涉及的作曲者中,至少有8人有过早年学画的经历,这些人中还有诗人(江文也)和语言学家(赵元任).“这一现象可能与我国古代文人画、文人音乐的遗风有关系.”也正因为如此,虽然大部分的作品短小浅显,但在意境上毫不逊色.

如果将民国时期的华人钢琴作品与同时期世界乐坛上的作品比较,我们会看到赵元任《八板湘江浪合调》对上德彪西《十二首练习曲》这样有趣的情况.张奕明认为这样的“对置”还是需要的.虽然前者在技术上和复杂程度上无法与《十二首练习曲》相比,但德彪西也写不出《八板湘江浪合调》.因此,张奕明说,在斯特拉文斯基、德彪西与艾夫斯这样的大作曲家之外,“我们仍然需要赵元任、李树化、老志诚这样处于半业余状态的好作曲家.”

《动物武器》

[美]道格拉斯·埃姆伦 著 胡正飞 译

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1

动物的武器是尖牙利齿?毒液?保护色?还有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法宝?动物的武器来源于突变,还是与大自然抗衡的结果?同一类物种的动物,为什么有些配备有武器,有些却手无寸铁?进化生物学家艾姆兰深入自然秘境,在热带雨林的河流上、地底下、落叶堆寻找长有巨大武器的生物,想要揭示生物界的武器秘密.

在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艾姆兰深入大角鹿、剑齿虎、流苏鹬、长臂天牛、非洲象等生物的演化历程,他发现每种动物都依靠某种类型的武器,但同时又发现,造物主索要的代价并不低——许多生物演化出超大型武器,代价是不自然且夸张的奇异身躯.有的动物演化出了特殊毛色或者巨大武器,本以为这是最成功的进化,但最后因栖地环境演变、食物来源减少等外部因素,武器又慢慢地缩小、最终消失了;也有动物为了族群内部的求偶和竞争,不惜成本演化出庞然巨物,结果却得和猎食者打仗才能存活.

艾姆兰的关怀不限于生物学,他把生物演化证据及行为研究与人类军事史关联起来,并重新诠释了竞争、防御、、偷袭等行为.这本书不仅让我们思考,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人类应如何衡量盔甲、炮和超巨大战舰的制造成本和预期利益,也使读者不禁暗自衡量,过度追求巨大和危险是否为明天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结束语,本文论述了关于婚姻书单和自救和综合征方面的婚姻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婚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悦读:气定神闲父母书单
l书架气定神闲父母书单很多时候,孩子不太听得懂大人在说什么 他们只知道一样,那就是说话者的情绪 调查表明,父母情绪稳定,孩子更具幸福感、安全感 养育孩子精细复杂,远不是一些知识便可支撑 作为父母,先照.

鸭司令蒙可畅:每天被梦想叫醒
文等于罗砚本刊综合整理“每天叫醒我的不是公鸡,而是心中的梦想!创业给我带来不可思议的生命诱惑,于是5年前我放弃在广东年收入20万元的高薪岗位,回到家乡当起了‘鸡鸭司令&rsqu.

翕语书堂:联动爱心播洒文明
2018 年1 月7 日上午10 时,四面八方的客人踏雪而来,为翕语书堂接纳听障人士就业致贺 这一天也是洛阳市图书馆站外服务点———友途车服洛阳全景服务中心开业的日.

骨语者:解读被沉井红军遗骸信息
近来,“百名红军广西被害沉井,疑似遗骸83 年后被发现”的消息,引发了国内各界关注 年逾不惑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副教授李法军和他带领的4 名研究生,组成了此次遗骸的鉴定专.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