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高质量方面有关论文怎么写 与促进经济高质量的路径:一个文献综述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高质量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1

促进经济高质量的路径:一个文献综述,本文是高质量方面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和路径研究和高质量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高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高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工程经济论文宏观经济管理杂志社国际经济和贸易毕业论文选题金融经济杂志社

眼摘 要演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评价体系、实现路径等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 很多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对于高质量发展内涵, 目前学界从社会矛盾变化和新发展理念、宏中微观、供求和投入产出等角度进行了界定.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在广泛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体现动态性、多维性, 要注重淡化经济增速指标,要注重关注长远发展目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存在传统制造产业和服务业质量不高、生态环境质量问题仍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城乡建设质量需要提升等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 要处理好供给和需求、投入与产出、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国内和国外等五大关系, 通过加快实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加大产权保护力度、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扩大开放等举措, 形成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环境.

眼关键词演高质量发展; 内涵; 指标体系; 路径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8)09-0011-07

党的十九大和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 的重大论断, 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是适应我国发展新变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谋划经济工作的根本指针.过去四十年的高速增长, 成功解决了“有没有” 的问题, 现在强调高质量发展, 根本在于解决“好不好” 的问题(李伟, 2018).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正处在开始阶段, 社会一致认为转向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十分必要, 但就其内涵、评价、路径等问题仍然众说纷纭, 远未达成共识.

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很丰富, 而且在实践中不断拓展, 至今社会各界仍然未给出一个各方认可的统一表述,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看, 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界定.

(一) 从社会矛盾变化和新发展理念角度

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新发展理念的角度来看,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区、国民经济管理以及政治生活等社会经济生活全过程的发展, 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 体现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价值感的诸多方面.高质量发展要全面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也就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 协调成为内生特点, 绿色成为普遍形态, 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 要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也即从规模的“量” 到结构的“质”, 从“有没有” 到“好不好”, 完成传统经济向新经济的“两个转变”; 不仅要重视量的增长,更要重视结构的优化, 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增长,更要重视环境的保护、社会文明的提升, 以及社会治理的完善等, 更加强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杨伟民,2017; 林兆木, 2018; 刘迎秋, 2018; 任晓,2018; 赵昌文, 2017; 张军扩, 2018; 程红,2018).

(二) 从宏中微观角度

从经济学意义看, 在微观层面, 高质量发展主要是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指产品高质量为主导的生产发展; 在中观层面, 高质量发展主要指产业和区域发展质量, 体现为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体现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性、整体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在宏观层面, 主要指国民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 通常可以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 体现为三次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技术结构的升级化、资源能耗使用的递减性和劳动力结构的适应性(王一鸣, 2018; 刘迎秋, 2018;胡敏, 2018).

(三) 从供求和投入产出角度

高质量发展, 意味着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的供给, 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 体现为不断适应需求端消费升级趋势, 提升供给端的产业素质、企业活力、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实现高质量的需求, 要以消费升级带动供给体系升级;实现高质量的配置, 要打破资源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配置的障碍,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实现高质量的投入产出, 要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 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 包括资本的效率、劳动的效率、资源的效率、能源的效率、环境的效率以及数据生产要素的效率; 实现高质量的收入分配, 要加快形成更为合理的初次分配和更为公平的再分配; 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循环, 要着力缓解经济运行当中存在的突出失衡, 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运行(李伟, 2018; 林兆木, 2018;杨伟民, 2018; 王一鸣, 2018; 胡敏, 2018).

(四) 从问题角度

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识别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来界定.比如, 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风险过度积聚、环境污染严重、创新能力不足都不是高质量发展;反之, 促进共同富裕、防范化解风险、创新驱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赵昌文, 2017).

二、构建评价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

政界、学界均认为有必要构建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评价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通过以高质量的考评顺应高质量发展, 切实增强各级干部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和自觉性(胡敏, 2018).目前评价指标体系尚处在研究阶段,还没有制定出一套社会认可的评价体系, 这对于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是一项挑战性、开创性的工作.

(一) 指标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1.评价指标体系缺乏顶层设计

各地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经济工作会议部署, 纷纷提出了本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 并积极研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但各地在探索过程中, 存在范围不同、标准不一、指标各异等问题.加快完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顶层设计, 对引导指导各地科学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徐莹, 2018).

2.现有指标体系不能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有的指标体系难以满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存在“四多四少” 问题, 表现在反映速度、总量的指标多, 体现质量、效益的指标少; 反映发展水平的指标多, 体现人民群众可观可感的指标少; 反映经济建设的指标多, 体现其他领域建设的指标少; 反映传统发展方式路径的指标多,体现新发展方式路径的指标少, 所以高质量发展指标需加快构建完善(徐莹, 2018).

3.反映高发展质量的主观性指标不可计量

所谓发展质量, 本质上就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有其客观性, 也有主观性, 即关于质量的某些判定取决于其同相关人的关系以及相关人对其的关切程度.而所谓相关人又是一个复杂的群体, 个体关切性和群体关切性又可能是有很大差别的, 就像很难精确判定不同人或者一群人的素质谁高谁低一样,也难以精确判定发展质量的高低.所以对于质量的高低, 不同人的感受往往是很不相同的.当涉及经济社会问题时, 不同人对于质量的主观判断标准就更可能大相径庭了(金碚, 2018).

4.一些指标数据的测算歧异较大

在设计指标体系时, 存在一些反映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数据缺失, 或者数据不稳定、波动大、质量不高、口径变化多等问题(潘建成, 2017).比如, 全要素生产率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是科学系统展现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综合性指标, 但由于“全要素生产率” 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行业领域跨度大等, 全国尚未有统一的测算方法和标准, 导致各地测算方法不一、结果差距较大, 难以具有可比性(徐莹, 2018).

(二)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1.广泛借鉴已有成果

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 要广泛借鉴国内外比较成熟和广为接受的经济社会发展测评体系和最新研究成果, 包括我国及许多发达国家学者在内研究和评价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创设的一系列指标体系、方法和逻辑等, 比如“欧洲2020 战略”、日本新增长战略、韩国绿色增长战略、我国五年规划等指标体系, 都是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重要的参照系, 可以广为借鉴(胡敏, 2018).

2.指标体系要多维度

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特征就是多维性,表现在战略方向上就是政策目标多元化.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社会质态, 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 而且体现在更广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 发展质量目标呈现多元化(金碚, 2018).加快建立适应、反映、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可考虑从长期与短期、宏观与微观、总量与结构、全局与局部等多个维度探讨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比如, 长期看, 高质量发展要求能够适应发展阶段的转换, 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 从宏观看, 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运行不存在重大结构性失衡, 整体风险可控; 从总量看,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增长保持持续健康稳定,没有明显偏离潜在增长率; 从全局看, 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文明、和谐、美丽基本协调(赵昌文, 2017).

3.指标体系要体现动态性

高质量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和要求, 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和变化的, 人的一些需要满足了,又必然有新的更高的需要产生, 永远不会达到完全满足的终点, 因此, 必须有更高质量的发展,而这也正是高质量发展永无止境的动因(金碚,2018).因此,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要适应现代化发展进程, 能在创新发展中对评价指标予以不断调整、不断修正(胡敏, 2018).

4.注重淡化经济增速指标

高质量发展作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要淡化经济增长的数量要求, 或者说速度要求, 经济发展目标主要考量质量、效益是否能够提升, 而不是达到什么速度(潘建成, 2017).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要更加注重反映发展的质量、结构和效益, 更加注重反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变化情况,更加注重反映人民群众多样化美好生活需求, 彻底从GDP 挂帅转为高质量发展挂帅, 充分发挥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徐莹, 2018).

5.注重关注长远发展目标

从制定经济政策和实施宏观调控方面来看,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要求, 意味着将更多地从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角度, 综合地、系统地制定政策, 实施调控, 而不必过度关注经济增长数量的短期波动.也就是说, 经济运行的国内外环境是错综复杂的, 对经济运行的短期影响是多方面的, 需要关注的只是本质的、趋势性的因素, 而不要过度关注偶然的、暂时的因素, 即便这些因素带来的短期影响可能会比较明显(潘建成, 2017)(见表1、表2).

三、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但目前我们还没有实现高质量发展, 任重道远.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还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传统制造业需要转型

由于传统制造业范围更广、体量更大, 对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和国家整体发展的影响更大.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 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 其中的短板, 除技术水平外, 关键在于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产品的质量档次、安全标准等不高.没有夕阳的产业, 只有夕阳的技术、产品和企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大有可为, 而且前景广阔.核心的问题就是, 要通过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 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提高其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张军扩,2018).目前国内的生产环节, 停留在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 供给体系不能提供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 所以消费者到海外去采购.这个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比如消费环境问题、国内外定价的问题、税收问题(余斌, 2018).

(二) 服务业质量层次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在GDP 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 成为经济的主体.但与制造业类似,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规模大但质量层次有待提高.以生活性服务业为例, 近年来随着我国发展水平的提高, 在旅游、休闲、观光、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 但由于这些领域在服务质量、安全标准等方面良莠不齐, 问题频出,不仅严重打击国内消费者的信心, 使大量的消费需求转向国外, 也对我国相关产业领域的国际形象造成不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情况也基本类似.金融保险服务、电信数据服务、会计审计服务等整体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 不仅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对其他领域的转型升级也形成了制约(张军扩, 2018).

(三) 生态环境质量问题仍突出

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不仅是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 也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来的努力, 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短板依然突出, 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质量提升的关系仍然是今后需要努力的领域(张军扩, 2018).

(四)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创新面临“瓶颈期” 的挑战, 目前技术引进多于创新, 基础性原创不足.(刘迎秋,2018) 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缺乏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 导致产能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面临高水平人才短缺、人才培养机制不畅、配置结构不合理、工匠精神相对欠缺等问题的制约(赵昌文, 2017).

(五) 城乡建设质量需要提升

城乡建设不仅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城乡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有目共睹, 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短板和需要改进提升的领域.比如, 在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地下综合管网建设不足、质量不高问题.再比如, 老旧小区地面车满为患、年久失修问题突出, 等等.今后不仅要提高新建房屋的标准和质量, 也要着力对这些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此外, 还要关注农村建设质量问题(张军扩, 2018).

四、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

实现高质量发展, 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行动指南, 以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为基本前提, 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生产力基础, 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长效机制, 以建立高质量发展配套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 抓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战略目标, 贯彻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 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赵昌文, 2017; 贾华强, 2018).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其实质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不仅涉及产品、服务、设施、环境等多方面的质量提升, 也涉及理念、文化、体制、政策等多方面的措施保障和协力配合,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关系(李伟, 2018).

(一)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供需关系, 是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关系, 主要矛盾的变化, 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由于供给和需求都发生了变化, 原有的平衡被打破, 而寻求新的平衡.居民的需求内涵大大扩展, 需求层次不断提升, 对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求都不断增加, 但现有的供给体系还不能充分满足这些需求, 许多产品仍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实现高质量发展, 就是要顺应、培育和释放新的需求, 拉动供给侧的转型升级, 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平衡.

(二) 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以较小的投入实现较高的产出, 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基本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 资本、劳动力等很多生产要素还处于闲置状态.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可以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粗放式投入, 利用规模效应, 实现量的快速扩张.近年来, 我国土地、劳动力、能源资源等主要生产要素的供给都面临瓶颈, 只能更多依靠生产率提升和体制机制创新,更高效、更集约地发挥现有要素的潜力, 更好地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 才能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发展.

(三)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也是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 我国属于追赶型经济体, 可以模仿发达经济体系的产业结构和技术路线, 在这个阶段, 发挥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充分调动分散和闲置的资源, 实现基础设施、产业体系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实践证明是有效的.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我国许多领域已经进入或接近世界技术前沿, 下一步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方向, 并没有现成的路径可以模仿.尤其要充分认识到, 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的融合度越来越高, 市场是国际化的市场, 竞争是国际化的竞争,规则是国际化的规则, 因此, 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上, 就要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让千千万万的企业充分地进行试错,找到技术进步的路径和方向; 同时, 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四)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关系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课题, 也是关系我国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关键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不是矛盾的, 而是统一的.经过40 多年的快速发展, 我们的蛋糕逐步做大,同时收入差距、财富差距等分配问题也凸显出来.当前, 分好蛋糕和做大蛋糕同样重要, 更好的分配有利于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者的积极性, 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提升全社会的购买力和稳定性, 创造更大规模的市场, 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升.

(五) 国内和国外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充分抓住全球化和主要经济体产业转移的机遇, 发挥劳动力成本低、产业配套齐全、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融入国际市场, 快速成为“世界工厂”.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 全球进入了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加快孕育.转向高质量发展, 我国需要抓住新一轮国际分工调整的新机遇, 培育竞争新优势, 争取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更高地位, 并通过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促进全球治理变革朝更加公平正义方向发展, 为我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更有利的发展环境.

五、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方式和路径转变, 而且也是一个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过程.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必须基于新发展理念进行新的制度安排, 特别是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形成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环境(金碚, 2018; 王一鸣,2018).

(一) 加快实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在经济学意义上, 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有五个方面, 即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科技成果、制度,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数据”也正在成为新的生产要素, 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决定性作用.目前, 在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各个层面上的要素在定价、配置、流动等方面,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障碍, 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 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破除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的天花板和形形色色的壁垒, 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 防止市场垄断, 打开经济增长新的成长空间(王一鸣, 2018;冯俏彬, 2018).

(二) 加大产权保护力度

健全的产权保护制度, 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保障(金碚,2018).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 市场经济都是法治经济, 必须建立在产权明晰、合约得到有效执行和保护的基础之上(冯俏彬, 2018).要有效地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产权, 尤其是要保护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 形成公平有序的知识创新环境.特别是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保证各种所有制法人依法平等的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推动投资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搭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 全面营造尊重知识创新、尊崇价值创造和服务市场主体的营商环境(程虹,2018).

(三)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政府的不当或过度干预又可能导致市场运行交易成本提高, 因而成为损害发展质量的一个不利因素.政府发挥作用要体现为降低市场经济的交易成本而不是增加交易成本(金碚,2018).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减少对经济活动特别是产业升级方向、方式以及产业优胜劣汰与重组等的直接干预.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创新, 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方向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政府过多直接干预, 不仅会扭曲市场信号, 降低市场效率, 也会造成新的损失, 积累新的风险(张军扩, 2018).政府的作用, 要更多转向功能型社会性支持政策, 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政府职能, 以优化市场环境、释放经济社会活力(冯俏彬, 2018).

(四) 加快地方财政体制改革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 地方财政体制是调动“两个积极性” 的重要抓手和枢纽性制度安排.应当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深入推进财税改革, 形成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地方财政体制,同时进一步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税收制度, 积极构建与新形势发展相适应的地方财政收入体系, 为地方政府履行职责创造稳定、明确的条件(冯俏彬, 2018).

(五)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加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全社会人员的流动性大大高于相对凝固、停滞的传统时期与计划经济时期, 建立一个面向全体国民的、基本公平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既是适应社会流动的需要, 也是现代社会人民权利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较短, 且出于权宜考虑, 形成的是一种既分人群、也分地区、行业的高度碎片化的体系.目前这一体系一方面自身运行遇到了很多问题, 另一方面也对要素流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运行形成制约之势.这一情况也同样存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其他各个方面.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增长意味着像劳动力这样的要素, 其流动速度还会进一步加快, 只有包括社会保障这样的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制度安排到位, 才能为如此高频率、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提供托底的制度支撑, 经济增长才能免除后顾之忧.应当加紧推进基础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 适时启动社保费改税, 为社会保障制度走向全国统一创造条件(冯俏彬, 2018).

(六) 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因, 只有创新驱动的经济才能实现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以有效的体制机制来保障和促进科研成果的产生和产业化, 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性体制机制改革要务(金碚,2018).比如, 建立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制度, 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完善创新成果向企业的转移机制, 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等(王一鸣, 2018); 调整科技创新的投入结构, 将各类创新项目向企业主体配置; 提高科研经费中对科技创新人员的报酬,激励其创新动能; 要鼓励高校、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创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并在其绩效考核中充分体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贡献; 大力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在大力培育一大批在生产一线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工的基础上, 对优秀技能型人才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 制定高端管理人才引进计划, 积极引进各类管理人才, 将高级管理人员纳入人才引进专项, 重点是要对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人才引进给予补贴, 以提升企业资源配置能力(程虹, 2018).

(七) 加快扩大开放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开放, 提升国际竞争力, 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 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 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 放宽服务业外资准入限制, 改善外商企业营商环境, 推动对外开放迈出更大步伐(王一鸣, 2018).

六、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自从党的十九大和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论断后, 学界才开始关注并研究高质量发展有关问题, 文献较少, 并且研究比较浅显.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 学界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方面着墨较多, 但在其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实现路径等方面研究较少, 并且众说纷纭, 远未达成共识, 这对于学界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为创新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发挥空间.

通过文献综述, 笔者认为未来学界可以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结合新时代背景, 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三个维度, 深刻阐释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二是关于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性和动态性, 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科学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进行实证分析.三是关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通过纵向历史比较分析和横向跨国比较研究, 从质量变革问题、效率变革问题和动力变革问题三个方面,分析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四是关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路径及对策建议.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系统提出提升我国发展质量的总体思路,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及完善政策体系、评价体系、考核体系的相关建议.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不代表所在单位观点)

本文总结,本文是大学硕士与高质量本科高质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文献综述和路径研究和高质量方面论文范文.

刘伟在商丘、濮阳调研时强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
10 月16 日至18 日, 省政协主席刘伟到商丘、濮阳调研, 强调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按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部署, 坚持新发展理念, 解放思想、提升站位、.

外界压力也是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动力
今年上半年,中美虽然在贸易领域出现摩擦,且这种摩擦还有持续出现的可能,但这已经无法改变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趋势,同时,美国对中国在外贸制造的压力,也可以转化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外力,利用这种外界的压力使中国.

自然资源部等两部门:联合发文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
近期,自然资源部、中国工商银行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明确了双方下一步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目标、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服务方式、合作机制……内容.

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坚持推动发展是第一要务、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这是新时代让中原更加出彩必须牢牢把握的工作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