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近现代史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黄祸论辨析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主题:近现代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黄祸论辨析,本文是关于近现代史论文范文文献跟黄祸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辨析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近现代史论文参考文献:

近现代史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黄杂志

[摘 要]“黄祸论”实质是19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对东方他文化的恐惧想象,通常被认为是欧美帝国主义国家为侵略东方国家而制造的借口,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其指涉也是不断变动的.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将“黄祸论”定义为“中国威胁论”,这有进一步展开讨论的必要.通过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19 世纪末德皇威廉二世炮制《黄祸图》,主要目标是针对日本,而一些日本思想家为了把日本人与亚洲人分开,则暗示“黄祸”是指中国人.在后来的演变中,也有人鼓吹中国人是“黄祸”.因此,“黄祸”包含了东方人种,并不是单指某一国人,并在不同时期侧重指向也不同.

[关键词]思政课;黄祸论;历史虚无主义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1-0147-03

学习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同志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借鉴中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他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1]目前,我国高校并没有开设公共的历史课程,只有思政课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革命史叙事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政治教育.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该课程在教育青年学生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选择中国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对纲要课教材提出一些问题,不断引起笔者的注意和思考,比如最新版纲要教材(2015年修订版)第31页至32页有如下一段叙述:

帝国主义者为了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还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他们攻击诬蔑中华民族是愚昧落后的“劣等民族”,应该接受“优等民族”白种人的开导和奴役.19 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还炮制了所谓“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甚至亲自构思了一幅《黄祸图》,让画家克纳福斯画成油画送给俄国沙皇.西方还出现了一批关于“黄祸论”的文章和专著.有的“黄祸论”鼓吹者竟说,“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他们宣扬中国等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2].

这段文字首先给出一个结论,即帝国主义通过宣扬“种族优劣论”来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然后用19世纪末出现的“黄祸论”来支持上述结论.且不说这种以论带史的叙事方式,但就具体史实而言,“黄祸论”能否等同中国威胁论,《黄祸图》中的“黄祸”是不是指中国都值得探讨.如果单指中国的话,为何下文又出现“他们宣扬中国等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同志多次提出要尊重历史,“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因此,面对学生,我们不能以讹传讹,有必要厘清基本的史实,以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只有尊重历史,敬畏历史,才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和智慧,故本文以上述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

一、“黄祸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命人画了一幅画,题名为“欧洲各民族,保卫你们的信仰与家园”.很快,这幅画被称为《黄祸图》在西方媒体上广泛传播,“黄祸论”也由此甚嚣尘上.其实,“黄祸”一说起源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匈奴人西迁和蒙古人西侵对欧洲人造成的恐惧.进入近代以来,有学者著书立说,宣扬黄种人会对白种人的西方社会产生巨大威胁,使“黄祸”一说更加体系化、理论化.如俄国人巴枯宁写的《国家制度与无政府状态》和英国尔逊写的《民族生活与民族性:一个预测》,其主要观点就是强调有色人种的可怕,会对世界构成威胁[3].

这种论调的出现除上述历史因素外,还有深刻的文化因素与社会因素.持此论者总是以欧洲为中心来认知外面的世界,并具有由来已久的文化优越感.当他们与东方文化等异质文化相遇时,难免会出现碰撞、误解和冲突,其结果极可能是把异文化看作潜在的、可怕的威胁与敌人.西方社会对东方社会不断重复与夸大的负面宣传无疑重塑了东方社会的“黄祸”形象.在这种意义上,“黄祸”是西方人对东方社会的恐惧想象.

从社会因素来看,19世纪中叶后的欧洲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甚至是内部纷扰不堪.1848年欧洲革命后,欧洲部分学者心中充满了悲观情绪,担忧欧洲文明的没落和白种人的衰退.当他们在亚洲扩张时,也遇到了抵抗的力量.日本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工业化道路,很快赶上了西方国家,同时人口众多的清帝国的洋务运动也揭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序幕.尤其是分布在东亚国家的儒教文明与基督教文明是完全不同的文明,并能与之分庭抗礼,这不能不引起部分欧洲人的担忧与惧怕.正因为如此,为避免“黄祸”,有些西方人认为必须加强对东方的控制,这为西方国家的殖民活动提供了恰当的理由.种族差别的表达与殖义纠结在一起,这是“黄祸论”为世人广为诟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黄祸论”的含义

什么是“黄祸论”?泛泛而谈者较多,一般认为是黄种人对白种人构成威胁.具体而言,依据罗褔惠的研究,自德皇威廉二世推出“黄祸图”后二十余年的期,“黄祸论”者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人种对西方构成威胁”.白种人自以为是“上帝的选民”,而有色人种比较落后、愚昧、守旧.如果白种人与有色人种融合,就会衰退.第二是“人口的威胁”.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口比较多,势必会溢出边境,而日本也向外移民,这将“抢走白种人的饭碗”.第三是“东亚文明的威胁”.西方人认为东亚文明自成体系,不会接受西方文明的价值观,不会被同化,因此,最终会使西方文明丧失生气.第四是“经济发展和政治独立造成的威胁”.日本和中国的工业化将使欧美国家的经济贸易处于不利地位.黄种民族在政治上完全解放,能够把欧洲人和美国人赶出东亚,夺得亚洲,甚至世界的霸权.第五是“最危险最重大的军事黄祸”[4].

后来的历史发展已经证明,上述观点纯属无稽之谈,其本质是欧洲中心论者对东亚的敌视与偏见,是殖义者为对外扩张寻找的理论依据与借口,这也是国内的研究者所持的主流观点.有的研究者甚至提出“黄祸论”的本质是“中国威胁论”[5],但有的学者指出“黄祸论”具有多重的意义[6].而国外的研究者则更强调它是具有多种意义的、历史生成的、偶然性的种族符号,一方面反映了欧洲长期的对外征服的殖民史和帝国史,另一方面反映了以欧洲为中心对亚洲持续的偏见和陈词滥调[7].笔者比较赞同的一种观点是:“黄祸论“是当时西方社会有人以黄白人种差异看待世界东西方社会政治力量对比及矛盾冲突的一种论调,其中黄种主要指亚洲特别是中、日两国民众,白种主要指欧洲人.这一论调是以诬蔑东方社会的一种侵略理论[8].

三、谁为“黄祸”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黄祸”的指涉也不同.依照已有的研究成果[9],最初的匈奴、蒙古等人种到清末时已经缩小为中国人.到19世纪后期,“黄祸”的指涉对象实际上已经变成日本人.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向了工业化道路,国力迅速增强.日清战争已经展现了日本强大的军事力量.“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发生时,德皇给沙皇的信中已经有了“捍卫欧洲,使它不致被庞大的黄种人侵入,显然是俄国未来的伟大任务”这样的论调.此后,德皇把“黄祸图”献给了沙皇.实际上,德皇威廉二世鼓吹“黄祸论”的真实意图是想将俄国的注意力引向东方的日本,以乘机扩大德国在中国的权益.而日本国内的一些政治人物如明治天皇和伊藤博文也认为“黄祸论”指的是日本.但也有日本学者认为“黄祸论”是单指中国,从而为日本洗脱污名.在日俄战争期间,日本甚至还通过舆论和外交手段积极对“黄祸论”进行了反驳和斡旋.

事实上,日俄战争之时,由于日本不断取得军事上的胜利,“黄祸论”最为盛行.一方面,日本的口号是把俄国人赶出满洲,保全中国领土,维持东亚现状.这引起西方政治家担忧同为黄种人的中日两国会团结起来.另一方面,西方人也惧怕中国乘日俄战争之隙在内部实行改革.因此,“黄祸论”是以日本人为主,同时也包括中国人.罗褔惠也认为,“黄祸论”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部分西方人士“用以向同种示警,对日本和中国进行诬蔑、丑诋并寻衅的核心话语之一”[4].由此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黄祸论”主要是指日本,同时也包括中国,在不同时期可能两国互换位置,但绝不可能是单指中国.

日俄战争虽然日本取得胜利,但在西方国家的干预之下,日本并没有取得太多的权益,也没有实现把俄国人赶出满洲的目的.同时,西方人也看到,中国社会并没有乘战争之机而促成任何内部改革,“而上下酣嬉,后先途附,此而不能急起,则终无梦醒之一日矣”.故西方“向之主黄祸论者,乃绝不闻声”[8].此后,曾经喧嚣一时的“黄祸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四、成为“黄祸”

“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一首《龙的传人》唱遍了大江南北,深得中国人的认同.那么中国人生来就是黄种人吗?

在早期西方旅行家和传教士的游记中,并没有出现东亚人是黄皮肤的记载,而且,东亚人也并没有自称是黄皮肤的黄种人.直至18世纪晚期,在西方关于人种学的科学话语体系下,东亚人才被称为黄种人或蒙古人的[10].黄种人是西方人制造出的一个话语或概念.之所以用,大概是意味着潜在的威胁或危险,“黄祸”之说应该包含这种意义.从康有为的《大同书》到孙文的《三义》基本上接受了西方人以肤色来划分种族的观点.黄种人逐渐被许多中国人作为完全积极的自我认同而接受.

但是,中国对西方的话语也并不是完全的被动接受,这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黄祸”这一源自西方论述中负面的中国人形象,却在近代中国“优胜劣败”、“黄白种战”的思维框架下,被知识分子们“英雄化”,转化为国族想象的“要角”之一[6].正如“东方睡狮”一样,“黄祸”也简单转化为中国人优越性的自我想象,而忽略了其蕴含的表达的恶意.

中国人对于黄种人、“黄祸论”此类西方话语的接受,一方面说明西方的话语霸权对落后国家与地区的影响深远,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对西方话语的主动接受是为我所用,以达到加强族群认同,推动民族主义发展的作用,同时揭露西方对中国的侵略者面目.

五、余论

纲要教材引用“黄祸论”的事例是想说明,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为侵略中国寻找合理性的借口,以洗脱殖义的罪恶.这样的历史书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概念与史实的模糊以及叙事话语的陈旧,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质疑与反感,导致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被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历史研究的深入,教材的修订问题也日益紧迫.重大历史事实的梳理与重要概念的厘清非常重要,否则以讹传讹也是犯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各种错误观点与邪说在网络上不断呈现,误导普通民众.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要坚决反对和抵制这种错误思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尤其是纲要课直接承担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任.为了落实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讲话精神,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作为纲要课教师,首先要积极学习近年来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重大会议精神;其次要积极学习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弄清历史发展的复杂面相,不犯虚无主义的错误,也不要犯虚有主义的错误;最后要敢于发声,勇于与错误观点做斗争,使真理愈辩愈明.

上文点评:此文为一篇关于黄祸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辨析方面的近现代史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近现代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
(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展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首先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然后分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基于课前导入
马志芹(喀什大学 思政部,新疆 喀什 844008)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是“熟悉的陌生课”,新鲜度极低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黄文佑中国刀人
黄文佑,1 964年生于福建漳浦旧镇镇,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现为中国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法国国家美协会员,广西大学教授 其刀画作品两次问鼎法国卢浮官并获奖,被誉为&rsq.

国际视野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
摘 要国际化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最大的也是最鲜明的特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应当适当体现国际化特色,为此,教师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过程中要有国际视野 中国近现代史不能仅仅从中国的角度看,更应从国际.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