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纪录片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和纪录片《我的诗篇》中的现实性和理想化评析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纪录片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0

纪录片《我的诗篇》中的现实性和理想化评析,本文是关于纪录片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跟理想化和理想化评析和《我的诗篇》有关论文如何写.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评析

【摘 要】生活是现实,诗歌是理想.在该片中,诗化与纪实的镜头穿插,现实生活与理想诗篇的内容交替,细细勾勒出农民工诗人们内心的喜乐哀愁.而徘徊在工厂的流水线与诗歌的乌托邦中的他们,是如何寻找到生活的平衡点?又是如何在梦幻的诗篇之中注入“活的中国”呢?本文将对纪录片《我的诗篇》中的“现实性”与“理想化”进行评析.

【关键词】《我的诗篇》;现实性;理想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0-0112-01

“我相信在几千年的中国诗歌历史上,这场中国工人的诗歌朗诵会,是会留下它深深的印记的.”影片开头时著名诗人杨炼如是说.纪录片《我的诗篇》正是由这一场特别的中国工人诗歌朗诵会开始,将镜头对准了当下中国工人的生存状态、生活处境,以及他们的诗篇.

一、真实生活的诗意解构

影片由六个主人公的六个小故事组成.吉克阿优是一名彝族充绒工,打工七年首次回家过彝年,镜头跟随疾驰的火车,掠过身边的群山流水,来到他的家乡——四川大凉山.阿优抱着年幼的孩子,走在回寨的山路上,荒凉的山区里响起他的诗篇:“好些年了/我比一片羽毛更飘荡/从大凉山到嘉兴/我在羽绒服厂填着鸭毛/我被唤做‘鸭头’时遗失了那部《指路经》.”独自外出的阿优感慨因为在外打工,没办法学到传统文化:“传承不了祖辈的族规,我们就不像彝族人了.”他只是寨子里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之一,寨子里原本有56户人家,现在只剩下20户不到了,且都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的出走直接导致传统民俗文化的消亡.逮年猪、起篝火、反诅咒仪式,影片里呈现出一派热闹又独特的彝年景象,但现实是目前寨子里连一个祭祀的法师都找不到了,甚至等老一辈去世了,连会缠头巾的人也没有了.

民俗文化的失落伴随着农村的空心化而来,在爆破工陈年喜的故事中,长期在外务工的他无法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妻儿,鲜少回家的他给瘫痪在床的父亲剃头剃得格外认真,他的诗篇也在此时响起:“爸,我越来越像你了/只有头发还有区别/只有头发把我们分成了父子.”而对于年轻的务工者乌鸟鸟和老井来说,诗篇似乎更是精神的寄托与支柱.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乌鸟鸟在广州的人才市场,将自己的诗篇念给不同的招聘主管听,没有羞怯和自卑,念诗时的他,是真挚而自信的,他的诗,也充满着浓浓的生命力:“天上的造雪工厂/机械的流水线天使/昼夜站在噪音和白炽灯光中/麻木地制造着美丽的雪花……”

而片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在“富”中自杀的90后工人:许立志.他在《打工仔》中写道:“我像流水线一样辛苦的光阴,和最新款手机一起打包贩卖到大洋彼岸,等候下一个轮回.”纪录片的最后许立志的哥哥把他的骨灰撒入大海,愿他下一个轮回是美好.邬霞作为片中唯一的女性诗人,她的诗歌带着强烈的女性色彩:“……我要先把吊带熨平/挂在你的肩上不会勒疼你/然后从腰身开始熨起/多么可爱的腰身/可以安放一只白净的手/林荫道上/轻抚一种安静的爱情……”(《吊带裙》)爱穿裙子的邬霞将自己对生活的热情注入工作,使这枯燥的流水线也涌动起欢快的诗篇,对着镜头朗诵着“陌生的姑娘我爱你”时的她,多么可爱.

二、纪实的镜头语言与浪漫的导演手法

纪录片纪实性的镜头语言赋予了该片很强的冲击性,荒芜的农村与热闹的城市的对比,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以及繁重的流水工作与跪地讨薪的农民工都给人强烈且真切的感受.

影片中真实纪录了陈年喜、吉克阿优、老井和邬霞等人的工作环境和状态,将农民工的生活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记忆尤深的是老井说他刚来矿上下井时的感觉,就仿佛是下地狱一般,此时镜头对准一群准备好要下井的工人们,随着下井的电梯一点点下降,固定镜头变成了拉伸镜头,那微弱的光火一点点缩小、被黑暗吞噬,直到不见.于是老井在诗中写道:“地心深处狭长、弯曲.幽闭的庙宇指向乌黑的宗教.”(《黑典》)

这种诗歌与生活交织的方式,也是该纪录片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一方面是进城务工的农民们艰辛的工作环境和枯燥无味的流水线作业,另一方面是行云流水般的诗歌和工作背后人性的呢喃.而影片中另一种浪漫手法是具有共鸣性的镜头的穿插:将民工们在诗歌朗诵会上的镜头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镜头进行穿插表现.例如在影片开头,当乌鸟鸟在朗诵他的诗歌《大雪压境狂想曲》时,伴随着他并不标准的口音,不停地穿插着冬季里大雪纷飞和工人们在雪中作业的场景.又如当邬霞的诗《吊带裙》响起时,镜头中展现是邬霞在工厂的车间里汗水淋漓地熨烫吊带裙的过程.这样的镜头表现手法,不仅具有浪漫和诗意,也使这部表现农民工诗人的纪录片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三、结语

在流水线上也能写出动人诗篇的人,才是生活的主人公.也许阳光并没有洒在每一个人身上,但对于平凡甚至艰辛生活独特的感受力,或许沉重,或许可爱,都使人不能忽视这些生产线上的诗人们.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希望更多的人去看一看这群人被我们漠视的生活,去感受他们写诗的环境,念诗的口音和他们的诗句形成的强烈反差.

结论,该文是一篇适合理想化和理想化评析和《我的诗篇》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纪录片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纪录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纪录片《二十二》的纪实美学风格和多重价值功能
20世纪90年代,在纪录片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纪录片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纪录片的国际化趋势……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纪录片逐渐从以意识形态宣传为主的政论纪录片和展现祖国山川的人文纪录片回归到纪录片本体.

纪录片《一十一》:最后一次深情凝视
初心记录本身就是一种使命2012年,导演郭柯在微博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一个慰安妇生下的日本孩子,这是介绍慰安妇韦绍兰老人生活的故事,他当时就被韦绍兰传奇般的故事和顽强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将她的故事拍成了纪录.

大型茶文化纪录片《茶界中国》同名图书上市
3 月30 日下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茶界中国新书发布会在方太生活家北京体验馆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讲述精彩茶界故事” 茶界中国图书主编及同名纪录片总导演刘嘉.

纪录片《牛铃之声》的叙事模式
李 倩(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摘 要】2009年,韩国纪录片牛铃之声以小成本投资吸引了近300万观众观看,成为韩国有史以来电影票房最高的纪录电影,打破了纪录.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