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历史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和以生命理性蜇痛历史读《秋之白华》和《春闺残梦》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主题:历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09

以生命理性蜇痛历史读《秋之白华》和《春闺残梦》,本文是历史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与《秋之白华》和《春闺残梦》和理性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教学期刊历史杂志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如何写历史论文

刘恩平

平庸遍地,偶见佳作,如荒漠野草,顿开胸臆.在2016 年在沪举办的“全国戏剧创作与评论高级研修班”上,言禹墨的《秋之白华》和郜庆龙的《春闺残梦》,令人眼前一亮.

多余的人

1935 年2 月,曾任最高领导人的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四个月后慷慨就义.在狱中,他留下了一篇遗言《多余的话》.文末写道:“总之,滑稽剧始终是完全落幕了.……告别了,这世界的一切!最后……俄国高尔基的《四十年》、《克里摩·萨摩京的生活》,屠格涅夫的《罗亭》,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里宁娜》,中国鲁迅的《阿Q 正传》,茅盾的《动摇》,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很可以再读一读.”

其中,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与普希金《叶甫盖尼· 奥涅金》中的“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被称作俄罗斯19 史上的四大“多余的人”.

惯常的教科书告诉我们,这类多余人身上有着深刻的阶级局限性,其最大特点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们做不了“当代英雄”,只能叹息于历史洪流,这么说,他们似乎不过是幕幕“滑稽剧”的小丑罢了.那么今天来看,这些文学经典除了提供一些“批判”的靶子之外,还有什么更多的“价值”呢?今天,我们又当如何去解读以“罗亭”自况的革命家瞿秋白呢?

言禹墨的话剧《秋之白华》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独特的视窗.上世纪20 年代,豪门太太杨之华到上海读大学,受教于年轻的领袖瞿秋白,两人情愫暗生.瞿秋白找到杨的丈夫沈剑龙,一夕吟对长谈,沈竟将妻子让给了瞿秋白.大革命失败,瞿秋白在党内接连受到冲击,他的学生宋希濂也退出而投向了国民党.瞿秋白的内心逐渐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杨之华起初并不理解.瞿秋白卸任领导职务,被只身派往江西苏区,杨之华因不能同往,一场激烈争吵后无奈分别.苏区沦陷,瞿秋白被捕,在狱中与宋希濂“对弈”,袒露心曲,写下了《多余的话》.解放后,杨之华遍寻这部手稿,要还丈夫一个清白,还历史一个真相……

这是一部极具文学气质的作品,作品弥漫的诗性与瞿秋白的心性熨帖无间.透过纸背,宛见一片泛着薄薄秋光的枫叶,在眼前舞动、徘徊,每一根纹理都吐露着生命的音符;又像一枚在放大镜下游移闪烁的旧印章,个中诉说的故事在尘埃轻扬中切近又杳渺.我们可以感受到契诃夫的淡远绵长,田纳西· 威廉斯的沉郁悲婉,更可以触摸到中国美学的苍凉蕴藉.

瞿秋白是很难写的.一部中国现代史风雨苍黄,瞿秋白生前身后也屡遭毁誉.那篇《多余的话》,史上也争议不休,甚至有人认为是“伪作”.《秋之白华》正是从追问这部遗著的根由与真伪切入叙事,从晚年杨之华与宋希濂同样在狱中的“对话”,去探询历史深处的点点幽光.该剧对于瞿秋白的塑造,不同于以往“白面书生+ 革命烈士”的形象,而是在综合瞿秋白本人、亲人、朋友、敌人等多种叙述文本的基础上,建立起作者自己的体察与思索.瞿秋白如何从一个为谋稻粱的俄文翻译,到被推举为一个政党的最高领袖;又如何从前期饱含政治热情的勇猛精进,到后期不断遭受打击的充满困惑.那么婚姻呢?他与杨之华的结合,虽是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也在革命浪漫的生活表象下,伏藏着精神悲剧的危机.

这是一部融历史思辨于象征意境的作品.言禹墨没有走宏大叙事的情节剧或史诗剧之路,而是以散文诗与蒙太奇相结合的心理剧风格,如思如诉,摹绘出一片霜冷秋色的“枫叶”,重构了瞿秋白关于情感纠葛与革命选择的若干重要场景,以此镂刻出蜿蜒曲折的心灵“经脉”,编织起耐人寻味的星星意象.比如,剧中多次出现的枫林枫叶,杨之华扔给沈剑龙的雨伞(谐音“散”),瞿杨曾经与共的小船,瞿给杨留作信物的“秋之白华”印章,普希金的诗,国际歌,更如全剧盘桓诘问的《多余的话》.

《多余的话》多余吗?那为何尾声之处,宋希濂藏之以性命,杨之华寻之以经年,得到它后杨反而要将它焚毁呢? 因为一旦读到瞿秋白始终未能与人畅言的大白话、真心话,杨之华心中不死的英雄瞿秋白,这一刻真的死了.她活着,浪漫或者苦难,都是以瞿秋白为梦、以革命为梦的.如果瞿秋白是一片枫叶,那么杨之华甘愿以生命为其染上如火如荼、经霜不褪的红!现在,她发现瞿秋白终于摘掉了面具,舞台上的脚光渐次黯淡,杨之华却不忍卒睹主角的退场,这一刻,坚持做梦做了一生的她,真的精神崩溃了——那不可能是“真”的,那不是她所爱的那个瞿秋白!

但正是如此,才曝露了瞿杨之间不可逾越的精神鸿沟,这并不来自柴米夫妻百事哀.瞿秋白不是不爱光明,也不是不够革命,更不是没有信仰.他胸中的锦绣,不仅有党派观念,更有人类情怀.他的信仰里不仅有主义,还有正义.这份信仰至死不渝,所以才会从容就义.但他最不能从容的,是他的信仰的实现与他所担当的“角色”都是分离的.信仰越是执著,角色却越是不能胜任,规定情境也永远无法控制.这才是他最大的痛苦.超越这种非强即弱、非左即右的二元审判,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多余人内心的坚韧力量和独立不迁的人格悲剧.正如易卜生所言的“孤独的人最强大”,该剧给我们塑造的这个瞿秋白,不仅是一场诗人从政的“历史的误会”,更是一颗丰富而痛苦的真实灵魂.但是谁又能够读懂这个“外曲内直”的多余的人呢?

为什么会出现多余的人?是个人、群体,还是时代出现了问题?其实,无论天南海北,每当历史出现大转捩大变局之际,无论世人或随波逐流或左奔右突,唯有那些少数握瑾怀瑜、进退失据却信念不死的人,才会感受到真正的“多余”与深刻的孤独.因此,瞿秋白这片枫叶,仍将会在不同的时空,飘落在你我的肩头.

是的,人啊人,岂不知,他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何尝不是历史的人质?未竟的梦

郜庆龙创作的淮剧《春闺残梦》,翻写自金仲荪编剧、程砚秋主演的京剧《春闺梦》.1931 年,程砚秋因目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遂请金仲荪写了一出《春闺梦》.金仲荪的创作灵感,来自唐代诗人陈陶《陇西行》的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并糅进了杜甫“三吏三别”的叙事因素.剧本假托东汉末年,公孙瓒和刘虞因夺权位而起战争,百姓惨受征役流离之苦.壮士王恢新婚不久,即被强征入伍而阵亡.妻子张氏,终日在家伫盼,不觉积思成梦.梦见王恢解甲归来,张氏悲喜交加.倏忽间战鼓惊天,乱兵杂沓,满目血肉骷髅,张氏蓦然惊醒,方知一梦.该剧针砭时事、反映疾苦,更因程砚秋幽咽迂回的唱腔、细腻入神的表演,深得观众共鸣和喜爱,成为程砚秋的代表作之一.

在当年“四大名旦”所编演的新戏中,这部戏可算上乘之作.但是今天来看,剧本的不足一望而知.《春闺梦》共计大小12 场戏,前11 场主要写征兵、离别、作战等群众场面,唯在最后“梦境”一场,着重敷叙张氏思夫入梦的刻骨铭心与无言伤痛.“今日等来明日等,那堪消息更沉沉;明知梦境无凭准,无聊还向梦中寻.”怅惘之下,张氏继续“寻梦”.这场戏显然为程砚秋度身而作,历来脍炙人口,但纵观全剧,结构上的失衡是毋庸讳言的,不过也为后人提供了再造的空间.

淮剧《春闺残梦》,剧名虽一字之别而内容“脱胎换骨”.该剧基本保留了京剧本的乱世背景和人物系列,而一改后者布局轻重的短板,并创造了“司梦人”这一角色,始终围绕张氏与王恢二人的悲欢离合,以“入梦”“筑梦”“圆梦”“美梦”“惊梦”五场戏,“一灵咬住”,一梦到底.剧情讲述,张氏的新婚丈夫王恢战死沙场,她无法接受现实,司梦人感其悲苦,将她引入梦中,一场救夫之旅就此展开.入梦后,张氏变得无所不能,跃马渡河,帅帐请缨,征战解围,对敌议和,拯救乡亲,携夫凯旋.情节环环相扣,节奏疏密有致.至此,原本柔弱的张氏演绎了一个花木兰般的喜剧童话.

同样,郜庆龙也把留给了最后一场.但重点不在京剧本“寻梦”的卿卿我我后带来的骤然失落,而在于“惊梦”前后张氏的惊人选择.当张氏与王恢正待亲热,王恢忽然看到,床榻已有一个女子睡卧其上.王恢恍惚莫名.不及阻拦,张氏上前一看,原来那正是“睡梦中的自己”!这一“发现”,瞬间打破了梦境与现实的边界,王恢归来的只是躯壳,张氏行走的只是游魂.张氏恨从中来,欲拔剑刺向床上的自己,被王恢夺下.一对恩爱夫妻,相对不能相拥,再度泣别.

戏到这里梦已醒,似乎也可收尾了.但是郜庆龙已不愿再回到苦情戏的窠臼,他笔下一狠心,异峰突转.在苟活与梦想的临界点上,为能与丈夫生死遇合,张氏恳请司梦人:她情愿长梦不醒,哪怕坠入梦的无尽轮回!这一笔,境界别开,意味深长.全剧大喜大悲,大开大合,流露出作者对生命存在意义的现代思考.

如果说,言禹墨的《秋之白华》以文学性取胜,则郜庆龙的《春闺残梦》以舞台性见长,尤其善于发挥戏曲演员的“四功五法”和行当特色来营造场面、塑造人物.但尚可吹毛求疵的是,如果《秋》剧能对杨之华的心路变迹有更立体的揭示,那么她与瞿秋白的性格悲剧会更加令人叹服.杨之华离开旧式家庭的两度出走,以及与沈剑龙、瞿秋白的先后结合,并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娜拉”之举,而是出自杨之华自我“补天”意识的苏醒.现在剧本中其实已有迹可循,但仍稍嫌单薄.《春》剧既然进行了新的解构与结构,楔入了“司梦人”这一关键性人物,既然不仅是《离魂记》式的“分身”,也不再是《牡丹亭》式的“还魂”,而庶几意味着在郜庆龙创建的这个“盗梦空间”里,司梦人不仅起着勾连剧情和化身多人的“穿越”功能,更可以赋予其造化种种“世相”之外,最终却也无法改变“世界”的人性悖论.如果这样,那么在前面数场司梦人设梦让张氏救夫的戏中,能否可以有更多的跌转生发,而不至令张氏的“心想事成”,在梦中竟得以过于顺理成章?如果这样,那么最后在张氏惊梦后,祈求司梦人让她“长梦不醒”的这个愿望,司梦人还真的能够帮她实现么?

比诸做梦,比诸梦醒后无路可走,比诸宁可长梦不醒,人类的以梦为生,是不是另一种无可逃避的现实呢?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永远未竟的梦么?

这当然也是我自己的臆想罢了.

勇敢的心

然而,究竟艺术何为?艺术为何?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平庸之恶”.现代思想家阿伦特认为,人性有两种恶,一种是极权主义的暴政之恶,一种是日常生态的平庸之恶.我们可以激愤地谴责前者,获得良知的沸腾,却往往对于后者视而不见,在漠视、规避的习以为常中,消弭乃至放弃我们的判断,进而在道德上事不关己,在责任上逃之夭夭.政治*,也许于常人的境界似乎过于苛刻.然而,对于我们以思想为生命的艺术家而言,平庸难道不也是一种恶吗?平庸即是恶,意味着艺术家放纵着四肢而清空了头脑,意味着对民众和时代的亵渎.

我们总在说,这个时代出不了大家,出不了杰作.可是这个“时代”是什么?是谁又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不就是你和我吗?你放弃了自己,就是放弃了时代.你选择了平庸,也就造成了时代的平庸.时代不是一个怯懦的“他者”,时代就是勇敢的我们.温水煮青蛙,热诚铸大鼎.当下是,一方面娱乐至死,一方面“歌德”至上,唯独缺了对“人”的关切,对“真”的叩求,对“美”的涤润.

这世上不可能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但这世上只有两种作品——好作品与坏作品.时间,终会令水落石出.坏作品即是“庸作”——平庸之作.历来佳作是发自心底的喷涌,而庸作是心为物役的堆砌.是庸众催生了庸作,还是庸作塑造了庸众?艺术家首当反省的是自己.我们很多人,只会服从威权,很少服从内心;只会敬畏神圣,很少敬畏常识;内心贫瘠的人,作品必然空洞;远离常识的人,作品一定虚假.生命是的,也是脆弱的,理性支撑着我们心的跳动与灵的闪光.这需要勇气去祛除遮蔽,开显常识,返归真相.能勇敢地拨开云翳,于诸般空相中开显人性真谛,既是旧中出新,也是常识所在.

我们可以写英雄伟业,也可以写细民琐事.但不能以宏大叙事阉割个体的吁求,以道德衣冠窒息生命的突围,正如阳光普照不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角落里也不止有鸡零狗碎.历史向来偏爱少数的“胜利者”,艺术却不以成败论英雄,往往钟情“多余的人”.现实总是泛滥着廉价的励志鸡汤,艺术却照亮着人类未竟的梦.因为创作必须要实现历史逻辑、生活逻辑向艺术逻辑的心灵化飞跃.无论是对革命先烈作出复调解读的《秋之白华》,还是对古典题材进行现代演绎的《春闺残梦》,今天,像这样以真挚生命蜇痛历史魂魄的作品,我们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我评判所有作品的最终而唯一的律法就是生命感.为了创作出有生命感的作品,艺术家必须一直葆有“三感”:敏感、温感与痛感.因为,它们联结着艺术家对哲学的审辨、对生命的悲悯和对真相的追问.我始终坚信,生命感是艺术对人类与世界的“立法”,而且是所有创作的“宪章”.这是“天赋人权”,也是后天矢志.

为此,艺术家的拒绝平庸,即是大善.而后,以勇敢之心,理性之思,究天人,通古今,方可创天地之大美.

本文评论,此文为一篇关于《秋之白华》和《春闺残梦》和理性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历史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历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虚实结合蕴意深远张仲素《春闺思》赏析
张仲素,字绘之,河间(今属河北)人,贞元进士,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其诗以写闺情见长,多为乐府歌词 唐代边境战争频繁,加上安史之乱,人民生活艰难 唐诗中,包含大量描写征夫思妇的作品 这首春闺思写的.

攀上自己生命的山口读《白日之梦》
作者袁琼琼 主编出版社九州出版社由知名作家袁琼琼担任主编,严选文坛佳作,四十位散文名家共同执笔的九歌一〇四年散文选,用文字编织出一场富丽流荡的梦境,邀你我同游 除了香港作家西西描绘玩具的生活随笔,王定.

中国传统打击乐艺术的和传播读《鼓动生命:安志顺击乐艺术70年》有感
17年1月,由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历时两年编辑完成的鼓动生命安志顺击乐艺术70年(以下简称鼓动生命)出版发行 曾创作鸭子拌嘴老虎磨牙……经典民族打击乐作品,并先后担任中国打击乐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

镌刻在时光里的生命印记读《珍物:中国文艺百人物语》
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肯定都有过自己最珍爱的物件 这种珍物也许并不贵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能够或多或少地唤起我们对旧时光的感念,想起曾经发生的或温馨、或苍凉、或感动的故事 谭盾的指挥棒、钱理群的鲁迅全.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