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发展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和手写书信在电子媒介下价值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发展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7

手写书信在电子媒介下价值,本文是关于发展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和媒介和手写书信和生存价值研究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论文手写格式模板手写论文格式手写论文格式模板手写论文的格式

林焕新胡玥

【摘 要】本文是书信在电子媒介发展下的生存价值研究的学术报告.在当今电子媒介蓬勃发展的时代下,手写书信逐渐走向边缘.然而书信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媒介的象征,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因此在电子媒介发展环境下,书信的生存价值值得讨论和研究.本研究以跨学科视角,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法,对当下书信的生存价值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重新审视传统书信媒介,认为书信具有不可取代的情感、艺术、史学等价值,并对书信生存现状和未来的生存状态做出分析和预测.

【关键词】书信电子媒介生存价值大学生

书信在历史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但是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人们逐渐放弃了书信交流的形式,书信在现代显得格外沉寂.但这并不代表它已经失去生存的价值.关于电子媒介和书信本身,前人已经有了许多研究成果,而本课题研究希望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北京高校大学生为切入点,对手写书信在电子媒介发展下的生存价值进行进一步探索,对解决书信在当今时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电子媒介环境中书信生存价值的研究

(一)书信的情感价值

书信在过去许久的历史中,始终扮演传递信息的角色.

当电子媒介以速度取胜时,书信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使命也就走向终结,这无疑是一种技术和历史的进步.

但是书信的角色也随之转变——成为情感表达工具.

与当今迅速发展的电子媒介相比,书信无疑是缓慢、迟滞的,但是,他却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书信的迟滞、延缓、阻隔,才使古人的时空感知变得遥远而漫长,而等待、盼望、忐忑、焦虑、极度的悲伤与狂喜、悠悠不尽的思念等等便成为这种时空观的产物.”[1]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就有许多和书信相关的情感体验.如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2]所描写的便是书信的阻隔所带来对于许久未见的故乡的怯惧的独特体验.而现代电子媒介下的即时交流便难以产生这种情感的体验.

时间和距离的延长也缓冲了人际交往的冲动和尴尬等问题.在本课题的调查中,北京798艺术中心熊猫慢递的员工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时间缓冲的例子:一位身患绝症、生命只剩几个月的母亲来到熊猫慢递,给两年后将年满十六岁的女儿写了一封信,而两年后女儿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她早已不在人世.我们虽然不知道信的内容是什么,但是这样的“信息延迟”,凝聚着一位母亲对女儿全部的爱和保护.

此外,人用手一笔一笔在纸张上写成的信件,具有很强的肉身性——人不同于机器的情感特性——仿佛带有人的温度.相比于短信、微信等电子媒介形态的信息,一封信耗费了个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以独一无二的个人手迹的形式呈现在纸张上,这整个过程使得这封信成为具有写信人特色的化身,即我们说的“见字如面”.收信人看到手迹时,便能够感受到一份亲切感和情意,“见到手写的信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息,乃至对方的体温”[3].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也说过类似的话:“披封睹迹,欣如会面.”[4]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等设备迅速地完成文字的编写并且实现即时传递,但是具有统一模板的电子文字却难免使我们的视觉感到麻木,肉身性带来的情感体验被大大削减.而群发等功能的出现,更是让信息的情感价值大大降低,信息接收者难以对此产生积极的情绪.201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歌手郝云的一曲《群发的我不回》一时之间成为大家的口头语,便是很好的印证.

手写书信情感价值在人们心中不可取代,还可以体现在人们对书信的*习惯上.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6%的被试有*书信的习惯(其中75.4%选择“全部保留”,20.6%选择“部分保留”).而对于手机短信则是几乎没有*行为,受访同学表示,“会*的手机短息基本都是那些有特别情感信息的”.由此可见,信息要被人保留,往往情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在电子媒介时代里,书信相比于短信被大量保留,其主要原因无疑是它具有不可取代的情感价值.

在699名被试中,以“情感交流”为主要通信目的的有511人,占73.1%,而以“信息通知”为主要目的的仅占5.6%,可见在电子媒介发展环境下,书信的职能已经发生了情感化的重要转变,情感价值被突显了出来.人们在今天仍然使用书信,大多数是出于情感需求,而这是电子媒介未能满足的.

(二)书信的艺术价值

1.信笺、信封与邮票艺术

手写书信意味着它的实体性,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到信笺、信封、邮票等书信实物元素.俗话说“字如其人”,其实从信笺、信封、邮票等方面,收信人都能从中获得某种信息和审美体验,从而看出寄信人的性格、才情、素养和审美品位.信笺在历史中一直被当做书信的代名词,可见其艺术象征性已经大大溢出它的实用性.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包括鲁迅、张大千在内的诸多现代文学艺术家,对于自己使用的信笺都是十分在意和情有独钟.[5]而在今天,信笺、邮票等工艺,仍然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成为书信现代价值的一个方面.

问卷调查显示,对于精美的信纸、信封,67.1%的被试会产生购买,12.4%的被试选择“不好说”,其考虑的因素主要在于方面,而如果合适,他们也倾向于购买.这就证明了信笺、信封等工艺,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魅力,是书信艺术价值的一大体现.在这项调查中,性别产生的影响并不显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或许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艺术之美是具有普世性和长远性的,书信工艺的美始终存在,那么书信的价值也将得到长久的延伸.

2.火漆印与仪式感的传承

火漆印,起源于东周时期,历史十分悠久.它由松脂、石蜡加入颜料制作而成,加热融化,具有粘性,可以起到封印的作用.在今天,火漆印依然被运用在密封信封上,并且其图案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精美,还能起到装饰的效果.

火漆印在书信上的运用延续至今,其实还有其他的内在因素——仪式感.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仪式感始终存在,这是人类情感和文明的需求.从远古对天地、神巫的祭祀,到君王册封,再到今日大小活动的开闭幕式,这些都是人们追求并且需要仪式感的体现.书信也不例外.在当下,很多人写信的频率大大减少,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倘若决定要写信,那么在提笔时,其心情必然带有一定程度上的庄重感.无论书写过程中,写信人的情绪产生了怎样的起伏,在落款后,他/她的心情又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庄重感.随后将信放入信封,用一枚火漆印经过一分钟的时间烙下一个凝固的独一无二的符号,相比于过往人们时常写信的状态,这一行动的仪式感在今天则随着写信频率的降低而放大.

课题组对北京798艺术中心熊猫慢递店中的五名顾客进行了访谈,其一致认为最后的火漆印密封信封是一件“庄重”的事.在庄重中,有人感到愉悦,有人感到忧伤,也有人心情平静,但是,当自己完成这个封印仪式之后,都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重要的很有意义的事情.仪式感是火漆印在今天的价值体现,构成了书信价值的一部分.人们对于仪式感的情感依赖和心理需求,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实物上,这也是电子媒介无法取代的.

3.书法艺术

苏轼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6]意思是在不刻意写好的情况下去书写,这样的字就是佳品.书信,尤其是关系亲近的对象之间的书信,在书写过程中就以随性为主,无意于佳.书法名家的墨迹自不必多说,其用心创作的作品是精致的,其随性写下的字则多了些自然灵动.而普通人的手迹虽然不能说自成体系,但也一样可以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待.每个人的字都是不同的,同一个人两次写下的同一个字也不会一模一样,这种带有鲜明个人特征的书写笔迹是电子标准字体无法模仿和替代的,因而成为手写书信的生存价值之一.

当我们阅读一封未曾谋面的人的来信时,潜意识里的“字如其人”便带领我们去想象那个写信人的种种特征,从而获得超出书法本身的一种乐趣和审美体验.字迹工整便联想到一张严谨的脸,字迹娟秀便联想到一双低垂的眉眼,字迹中仿佛自有一套剑法,便联想到一个瘦高的武学大师,字迹里是水一般的圆润柔和,便联想到一位温婉如玉的江南女子.这与实际情况自然没有必然联系,甚至大相径庭,但是无论是想象时还是惊觉误会时,都让人感到一分愉悦.书法的艺术美感从视觉转移到想象力层面,通过不尽相同的字体展开各式各样的想象,为书信这个客观事物增添了主观意义,赋予了它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而电子媒介中尽管有多种多样的字体,但仍然是死板的,不能给人以手写笔迹在视觉和想象上的丰富体验.

(三)书信的史学价值

一个时代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体现的.在信中,人们多是写下关于自己的生活小事,但这些内容都来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整个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书信里记录了民间自然、人文的时景与变迁,体现着这个时期上至国家民族下至草根百姓的种种特征,从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为自己做一个独特的注脚.一张纸信纸就是一个个时代的缩影.

另一方面,书信对于研究名人也有独特的历史价值.相比于电子媒介的易泄露、易截获、易监视,书信的私密性更胜一筹,允许人在其中写下自己真实的想法与情绪,从而在未来成为研究写信人真实的思想脉络、人生轨迹的有力依据.现如今出版的许多名人书信集,就为研究他们的专家学者和对其感兴趣的人们提供了可靠的资源.

书信的*性是书信具有历史价值的另一个原因.上文已经提到,96%的调查对象选择保留书信,而短信、微信等电子信息则是轻易删除的对象,少有保存.即使留存了一部分电子信息,但是若发生手机丢失、手机刷机、*被盗等情况,这些信息很难被复原和找回,也就意味着这些信息永远地消失了.

因此可以说,手写书信是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风貌的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也是真实呈现个人精神世界的平台,具有很重要的电子媒介不能取代的史学价值.

二、书信生存状态的现况

对于书信生存状态的研究,是基于对北京四所高校(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民族大学)随机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的.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72份,有效问卷699份.

(一)大学生使用人群与性别、专业、年级(年龄)的相关性弱

在本调查中,男性占44.3%,女性占55.7%;文科生占45.1%,理工科学生占53.1%,艺术类学生占1.9%;各个年级分布较为平均.

由问卷可以看出:被试中不写信的人数有141人,现在仍然写信的有558人.通过SPSS软件中的相关性检验,可以得出结论:如今书信在大学生中的使用人群并无明显的性别、专业和年级(年龄)特征.

(二)通信目的与对象集中

由统计数据得出,人们的通信目的在今天以情感交流为主.在558名有写信经历的调查对象中,511名选择“情感交流”为使用书信的最大目的.而信息通知的比重很小.在“其他”选项中,主要又有以下几种情况:“回信”、“难以说出口”、“写给自己”、“身边流行”、“单纯想写”等,但每一项占比都很小.

数据证明,书信功能在今天发生了情感化的重大转变,信息通知的功能大大减弱.因此,在调查中显示的通信对象集中在同学、好友、亲人、伴侣等包含较强情感因素的对象上,“其他”选项中,备注的主要是老师、自己、陌生笔友,也是情感类型的对象,而带有更强信息通知性质的“工作伙伴”占比较小.

(三)工艺的潜在影响

在探究精美工艺对人的影响问题上,结果显示79.5%的人会受到影响,仅有20.5%的人明确选择不会对精美信纸等物件产生购买.选择“会产生购买”和“不好说”的总人数与实际生活中写信的人数相当,但是在数据录入过程中发现,在实际生活中不写信的141名被试中,有21名表示对精美信笺、邮票等有购买兴趣,14名表示“不好说”,这35人都可以被视为受到了工艺的影响.

由此可见,精美的工艺对人的吸引并不限制于该物品对于人的实用程度,一个不写信的人同样可能购买一件精致美观的书信产品.我们可以说,书信工艺对于人的潜在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书信在当下和未来的生存发展.

(四)书信活动的影响明显

“三行情书”,即用三行字来表达你的爱.这一活动由日本传入中国,2010年浙江大学举办了“三行情书”大赛,获得在校大学生的积极响应,部分作品被上传网络,在网上广泛流传,引来了许多网民的追捧.三行情书的精巧、创意、爱意等特征,令它很快便走入了许多大学校园.

在699名被试中,有554名听说过以上至少一种活动,占比高达79.3%.这就说明了书信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拥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影响范围很广.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三行情书”活动的负责人之一王同学的访谈,笔者了解到自2012年北师大开展“三行情书”以来,每一年的三行情书活动都在同学中得到很好的反响,参赛作品年年创新高,参与的同学数量也非常可观.在她的印象中,网上截止日期当天,线上人人相册浏览量就有7.2万,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后来开辟了微信的渠道,一时间同学们的朋友圈都被三行情书“刷屏”.熊猫慢递的工作人员也表示,“自从2009年开业以来,生意一直不错,也有许多常客,会带着不同的朋友来.”

从写信动因的调查结果看,有121名被试选择“参加活动”作为写信的原因之一,占写信被试人数的21.7%,占比较大.可见这些活动在实际层面上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书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很大程度上引起了现代大学生对于书信的关注.但是这种影响力是否会随着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是否能真正起到保护书信、重视书信的作用,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的问题.这些活动在社会其他人群中的影响力又如何,也需要更深入的调查.

(五)书信观与实际行动的背离

从“书信在未来是否会被电子媒介取代”和“您将来是否会使用书信”两个设问的回答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大学生书信观中关于书信未来生存情况的思考和判断,再比较几组数据,则会发现这一书信观与大学生实际行动的背离.

407名被试认为书信在未来不会被电子媒介取代,367名被试明确选择在将来仍会使用书信,看起来是十分积极的结果,但在录入数据的过程中课题组发现,有很大比例的被试选择了“不会取代”,但未来并不是“会使用”的群体,其中三十名被试选择“不会使用”.这其实是一种行为和态度的背离.

我们需要警惕这样的一种背离.这意味着人们乐观地把责任和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认为“我可以不写,但总会有人写,书信不会‘死’”.认为自己可有可无,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其中其实起着重要作用.导致的结果就是,可能有一天,当人们发现书信真的消失了,感到的更多是惊奇,而不是惋惜,更难有追问自身的举动——人们不认为自己要对书信的存亡负责——书信就真的退出历史舞台了.

(六)书信与时间的关系

1.时间空闲的动因

在调查前,课题组分析写信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材料购买、书写和投递的时间,因此忙于学业的中学生和忙于工作的社会人群,相较于大学生他们没有太多的可支配的空闲时间,那么空闲时间的相对充裕是否会成为大学生群体使用书信的一个动因,成为一个调查点.

调查结果显示,有127名被试选择了“时间空闲”

作为写信动因之一,占写信被试的22.8%,占比较大.但对于大学期间写信频率的调查显示,仅有99名被试(占14.2%)在大学期间写信频率提高,而有95名被试(占13.6%)的被试写作频率反而下降了.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时间空闲是大学生使用书信的一个较为主要的因素,但并不是大学生写信的频率提高的充分条件.

2.时间赋予书信的价值

问卷调查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上文提到的赵勇教授“书信因时间而具有更强情感价值”的观点.结果显示:537名被试认为“书信花费的书写时间和邮递时间让书信更具价值”,占比达76.8%.一名选择“否”的被试在问卷上备注:书信的价值不在于时间而在于内容和情感.

在访谈者中,大多数人都认为:在快节奏的今天,漫长的时间赋予了书信更大的价值.一方面意味着写信人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与你交流,体现了他/她对你的重视和诚意;另一方面意味着彼此之间愿意等待的长久的情意.

而这是电子媒介传递的信息不具备的特性.

这项数据也是现代大学生书信观的一个反映:大部分人能够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书信的“慢”,并且将之与情感因素进行同步的考量,接受书信的这一特点.

三、未来书信生状况预测

(一)“书信不死论”与风险

在关于纸质媒介与电子媒介的讨论中,主要有两种观点:“纸媒必将衰亡论”与“纸媒无终结论”.手写书信作为纸质媒介的一种,对于其存亡的观点也分为这两派.就调查来看,58.2%的被试认为“书信不会被电子媒介取代”,较22.3%认为“会被取代”的被试人数多出许多.另外,被试均为大学生群体,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都将在整个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自身活力与影响力是很大的,因此可以认为“手写书信无终结”在未来四十、五十年内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在访谈中,有五名受访者已为人父母,他们的孩子都生于2000年以后,其中一个孩子生于2014年.熊猫慢递店员、熊猫慢递顾客、书信群成员等4人,都给自己的孩子写过信,而那位现在还未满2岁的孩子的母亲表示,将来会给孩子写信,可能是慢递的形式也可能是直接交予的形式.这意味着,这些“00后”甚至“10后”、被称为“网络时代原住民”的孩子,也能接触到书信这样“原始”的媒介,也有机会感受到书信不同于电子媒介的特色之处,在其父母的影响下对手写的纸质书信产生自己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些新生代中,必然有手写书信的继承者,那么在未来更久的时间里,手写书信都会拥有一线生机.

上文中提到书信观与实际行动背离的矛盾,给书信的未来生存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笔者认为,在四五十年之后,随着距离书信时代越来越远的新生代的出生,书信可能会走向更加边缘的地带.书信的使用者会长期存在,但是数量会呈现下降趋势或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在比电子媒介更新的、我们还无法预料其形态特征的媒介出现之后,书信的命运就难以预料了.

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书信不死”并不等于“书信复兴”.要让手写书信在电子媒介时代下复兴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并且有悖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需求远大于纯粹的情感交流(如叙旧、慰问等等),因此为了追求信息沟通的及时性、便捷性,人们发明出电报、电话以及现代一系列电子媒介产品.每一次信息沟通上的技术突破,都迅速地为人们接受、使用,与此同时,前一种交流模式就被大众“冷落”甚至抛弃,而每一次新技术的普及都比上一次来得更快、更广.这样的发展规律解释了书信在电子媒介发展下的生存状态:信息沟通的“刚需”被取代了,而与有时空距离的对象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本身就是一个频率较小的事情.

(二)书信的转型

在电子媒介环境下,让大众写一封信息通知信显得无甚意义也缺少乐趣,而去写下关于亲情、爱情、友情这样具有普世情感的文字则是许多人愿意为之、乐意为之的.正是因为人类情感的共同特性,所以这种情感营销策略拥有广大的市场.以三行情书、书信慢递为代表的活动或公司,都采用了情感营销的模式,积极开辟了书信的情感生存空间.

这些活动和企业在目前都运作良好,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因此可以预见在近几年内它们的生存与发展形势乐观.“三行情书”活动对于不再受“早恋”限制的大学生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在高校中得到很好的反响,无论是参赛者还是同学,都在活动中获得了情感上的愉悦.自2010年在国内第一次举办以来,其运营模式、规则制度、参与方式都在不断的完善,积累了可观的人气和影响力,在各式各样的大学活动中具有不可小觑的竞争力.在对北京师范大学“三行情书”活动负责人的访谈中,负责人表示:“三行情书”活动会一直办下去.笔者也认为,一项如此契合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具有情感吸引力的活动,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吸引广大大学生的关注,成为大学活动中的“常青树”,具有强大而长久的生命力.

书信慢递业务进一步扩大了情感营销的对象,信可以写给亲人、朋友、伴侣甚至自己……由于强调了情感因素,书信的“慢”转化为“长情”,劣势变为优势.使用书信成为了情感长久的象征符号.在798熊猫慢递中心,目前寄送时间最远的一封信是到2069年,是一对2009年结婚的夫妻写给“六十周年婚”时的自己的.书写与收信之间间隔的60年时间,足够“慢”,但是其所指是一份郑重的承诺,一份笃定的深情.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顾客进店参观,也有很多顾客选择坐下写一封慢递的信,他们年龄不一,有中年有青年也有刚会写几个字的小孩,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社会地位和成长背景,但都被同样的东西吸引,由此可见情感营销的成功与潜力.

可以相信,未来书信在这种情感营销模式下能够得到效果良好的转型.

(三)书信元素独立发展的可能性

上文已经分析过书信的工艺价值:信笺、信封、邮票等书信元素可以对人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即使是对那些不使用它们的人.那么这其中就存在着这些书信元素独立发展的可能性.更具体地说,就是信笺、信封、邮票等等可以作为独立的产品出售,为人们购买、*,而不需要考虑它们与书信本身的关联性.

邮票在历史中拥有独立的发展脉络,也有许多集邮爱好者,它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元素了.而像信笺、信封,它们同样具有这样的发展可能.以信笺纸为例,它不一定必须成为写信的工具,而可以用来任意地记录任何符号,甚至可以用来作为折纸等手工活动的材料.明信片就是类似于独立信笺纸的存在.

虽然书信边缘化是一个不可逆的必然趋势,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在何时何地都行得通,只要工艺精制,就会拥有市场和商机,就可能有人就此创办出一个产业.因此,书信元素独立发展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与书信本身的未来并不构成必然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赵勇.书信的终结与短信的蔓延.[J].当代文坛.2008(3):16.

[2][唐]沈佺期,宋之问撰,陶敏,易淑瓊校注.沈佺期宋之问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440.

[3]蒋子龙.书稀梦亦稀,转引自仇润喜著.邮人说信[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409.

[4][唐]张怀瓘.书断,转引自陶明君编著.中国书论词典[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99.

[5]李辉.家书的审美之维[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25.[宋]苏轼.论书.转引自陶明君编著.中国书论词典[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332.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上文总结:上文是一篇适合媒介和手写书信和生存价值研究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发展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发展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古写本《群书治要》手写符号
摘要众所周知,古文是没有标点的,但古写本群书治要中却有诸多符号 显然,这些符号并非标点符号,而是因抄录需要所做的修改符号 我们要想读懂这本书,就要对这些符号有所掌握,才不至误读 关键词古写本 群书治要.

如何教会学生我手写我心
刚开始学写作文时,我们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多了,自然就会写作文了 写日记要坚持,尤其开始时每天都写,来不及就第二天补写,绝不偷懒,绝不姑息自己,这样才能形成为习惯 写下自己在学校、家里的学习、.

95后大学生电子媒介对其学习行为和能力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媒介的形式入手,聚焦电子媒介如何对95后大学生学习行为与能力产生影响 认为大学生学习场景发生了以信息获取方式为根本特征的深刻变化,电子媒介传播信息的强大功能使得大学校园和教室的物理阻隔只.

为买单不如为手写补课
现如今是信息化社会,大家已经习惯了在电脑上、手机上打字写文章,有时候一年也不动纸笔 然而一遇到需要手写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拿不出像样的作品 于是就有人看准了这个商机,靠替别人抄写赚钱,字写得好也成了一门.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