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政策方面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跟香港内地移民政策比较分析与其社会建构基于80年代抵垒政策和严格控制移民政策的比较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主题:政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1

香港内地移民政策比较分析与其社会建构基于80年代抵垒政策和严格控制移民政策的比较,该文是政策方面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移民政策和年代抵垒政策和严格控制类论文范文资料.

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形式和政策论文怎么写形势政策论文格式社会心理学论文和谐社会论文

摘 要:香港是一个移民城市,内地人口的迁移一直是影响香港人口变化、劳动力供给、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而香港内地移民政策直接影响着内地人口往香港的合法迁移路径.在20 世纪80 年代这一香港回归前的特殊时期,香港先后出台了两种差异较大的移民政策.本文从香港内地移民状况及社会政策理论分析等角度比较分析该时期香港采取的移民政策,探讨社会构建与移民政策制定的关系.

关键词:香港内地移民政策;比较分析;社会建构

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出台,总是与一系列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相关,并体现出当期政府对社会的理解与构建.20世纪80年代前后是香港回归前的过渡时期,在这一特殊阶段,香港先后经历了两个差异较大的内地移民政策,分别是“抵垒政策”与严格控制移民政策.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上世纪80年代前后香港移民情况及不同移民政策体现的社会政策、社会福利观念,探讨社会构建与移民政策的关系.

一、20 世纪80 年代前后香港移民状况

香港是一个移民城市,大量移民为香港发展成为世界大都会做出贡献,在香港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前后,香港内地移民数量持续增加,但其增速在进入80 年代后明显降低(详见表1).同时,内地移民多为非技术型人才,在香港受雇佣的移民中,大部分人从事制造业工作,其次是服务零售业工作.然而随着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香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迁移到国内,制造业发展趋向停滞,本地零售业、服务业兴起.行业的兴衰导致香港社会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而这一需求难以从当时的内地移民迁入中得到满足.

在福利权利方面,移民一旦在合法情况下进入香港、获得居留权利,便可享受与香港本地人同等的待遇.当时的殖民政府估计,新增的移民会使得政府在房屋、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每年增加30亿港元.随着香港移民数量及其占用的福利资源不断增多,其工作能力却逐渐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面对这样的情况,香港殖民政府先后出台了“抵垒政策”与严格控制移民政策.

二、抵垒政策、新社会福利观点及其社会构建

抵垒政策是香港殖民政府1974年出台的适用于内地移民的政策,其规定非法移民者越过边界而未被截获,继而得到亲人接应或找到居所,则获准拘留;如在越境途中被截获,将被遣返内地.

该政策的出台,一方面由于内地政治动荡与经济混乱形成的高压,有意迁入香港的内地移民激增,由1970年平均每日截获9.4 人,增至1974 年每日截获54.3人;另一方面,香港经济仍属于劳动密集型,对非技术型人才需求较大,但考虑到经济承受力和社会治安问题,需要对移民数量有所控制.这种折中的移民政策,体现出新社会福利观.

表1 20 世纪80 年代前后香港人口数据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思潮吸收了自由主义和社会保守主义的观点.该观点崇尚利伯维尔场的作用,认为国家应该只保留有限的、高度有条件的角色.在这一观点下,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是社会的首要目标,社会状况的改善主要靠个人参与到市场中不断累计资本来完成,政府在其中只应该于有限的角色内提供基本的服务.因而,面对香港制造业对于大量廉价劳动力的需求,社会应全面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本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引进外来劳动力.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前香港社会的不同声音都反映出了新的观点.首先,香港向来是鼓吹经济至上观念的.60年代起,生产全球化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将劳动密集型工序迁移到成本较低的地区,香港因而获益,当时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值在9.2%,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增速最快的.制造业的发展使得香港社会对于普通工人的需求增大,香港殖民政府规定合法的移民在香港可以立即享受与本地人相同的工作权利.同时,政府主张只提供基本的福利支撑和公共设施,减少对市场进行干预,让市场自由调节.1971年,晋升香港财政司的夏鼎基在任职期间提出香港政府理财原则,即“积极不干预”的原则.同时,时任第二十五届香港总督的麦理浩设立劳工署,制定劳工保护法例以维持香港就业市场的稳定,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保护.这些举措都在最小程度上保障了劳动者的权利,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香港经济的发展,促使香港市场自由地根据自身的需要招聘劳工.

另外,在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社会中,虽然大批移民的涌入导致了一定的社会问题,社会上的舆论导向仍是认为外出打工的人们是形象正面的.典型的例子有电影《唐山大兄》,主人公就是从广东省到泰国谋生的青年,其塑造的是一个爱打抱不平、伸张正义的大陆打工仔形象;香港曾有一首歌曲《乘风破浪》就是形容70年代“打工仔”的,从“人人莫愁无伴侣,条条路长万里也未觉疲累……人人厉行励志不掉眼泪”的歌词可以看出那个年代推崇的劳动无分你我,赞美劳动的价值.由此可知,社会上的媒体导向是赞扬靠个人努力打拼、鼓励个人在香港闯出一片天地的.

因而,抵垒政策的出台一方面表明政府在控制移民数量这一问题上作出了响应,另一方面没有给出移民的限制条件,使得劳动力空缺由移民来填补成为可能,从而维持经济的增长,却又不会因为移民数量过多而导致福利开支过大.

三、严格控制移民政策、社会排斥观点及其社会构建

进入20世纪80年代,香港经济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制造业北移至珠江三角洲,香港本地对非技术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应减少;同时,内地通过合法或非法途径迁入香港并获居留的人数依然不断上升,令香港社会资源不堪重负,学校、医院、房屋、福利等基础设施增长远远落后于新增人口的需要.香港殖民政府于1980年宣布取消抵垒政策,取而代之的是严格控制移民的政策,此前已抵港的非法移民必须在三天内登记领取,否则一律即捕即解.这一政策下,内地赴港居留的配额为每天150人,1983年减少至75人,并维持了10年时间.

移民政策的改变,也体现出政策背后社会福利观念的改变.严格控制移民政策,可从“社会排斥”的社会福利观点进行分析.根据Walker的观点,由于个人的公民身份、社会地位、收入等因素而被整合的社会系统排斥的现象就是社会排斥.新移民来到陌生的环境是处于不利地位的,他们要面临寻找工作、住所等困难,在新的社会中拥有较少社会资源,与本地文化不契合,因而本地公民会偏向于将他们排斥在外.而普遍来说,当本地的身份认同越强烈,越有可能产生对新移民的社会排斥.

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在很多方面体现出了对于新移民的社会排斥.经济方面,由于当时香港制造业停滞,市场对非技术型工人的需求减少,这一改变将大部分移民排斥在雇佣市场之外.同时,麦理浩总督带领的香港殖民政府致力于建构“香港人”身份.此前,香港人以来源地来区分或称呼(即“广东人”“湖南人”等).1980年修正的移民法例规定所有合法的香港居民必须携带件以方便警方检查,如查出无有效,即要处以最高一千港币的罚款.法例也规定雇佣非法移民要被处以最高五万港币罚款或1年.

80年代的香港影视作品也多有表现出对于内地移民的“排斥”.如电视剧《网中人》里的“阿灿”,这个从内地来香港的新移民开口就说“我喺阿灿呀!我准备返乡下探阿爸阿妈……”这样与香港文化与环境格格不入甚至于滑稽的形象代表了那个年代香港人对内地移民的看法.同样典型的例子还有《省港旗兵》中“大圈仔”的形象(指代从内地到香港从事黑社会犯罪活动的人),这类或愚蠢或贪婪的形象塑造,刻意地与“香港人”区分开来.

四、香港移民政策与社会福利观念及其社会构建

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是相互影响的社会要素,共同构建出社会的时代特征,并影响着同期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出台.抵垒政策与严格控制移民政策,与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透露出当期政府对移民政策及社会福利供给的态度及观点.抵垒政策较为“宽松”地对待内地移民现象,承认其居民身份并给予一致的福利待遇,体现出新的福利观念;而80年代后实行的严格控制移民政策,控制移民数量,区分移民身份,更符合社会排斥的福利观念,本文的讨论仅做社会福利观念的对比,而政策之间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移民政策和年代抵垒政策和严格控制方面的政策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社会转型时期80后和90后孝道观的差异和教育策略
一、研究背景社会转型是一个有特定含意的社会学术语,通常是指社会结构发生整体性、根本性的变迁,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从愚昧时代到文明时代过渡的特殊时期 (郑杭生,1996)具体到中国的社会转型,则是.

霍震霆:爱国传家,香港内地同享体育荣光
今年7 月1 日是香港迎来回归祖国20 周年纪念日 从1997 到2017,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香港彰显了强大的生命.

妙峰山庙会的社会建构和文化表征
高丙中摘要顾颉刚在1920年代观察妙峰山庙会的时候分别有两个矛盾的判断,一边说庙会将要消亡,一边说庙会将有重要的未来 后来的社会进程先是显示庙会与香会的消亡,后又迎来它们的复兴,再后来借助非物质文化遗.

推进内地和香港高校科技合作来自浙江大学的实践
摘要内地与香港高校科技创新合作的领域、形式、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开展更务实、更全面、更深入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是两地持续发展、协同共进的必然要求 本文归纳了浙江大学与香港高校科技合作的实践,引出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