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社会实践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社会实践机制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社会实践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19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社会实践机制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本文是社会实践相关论文范文例文跟新课改和新课改背景和社会实践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社会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论文新课改论文社会实践论文2000字课改论文

[摘 要]新课改已在广西范围内推行多年,在此背景下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在广西作为一项崭新的教育相关事物也已在相关学校实施多年.对于普通高中来说,在没有任何课改经验的基础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会相继出现诸多问题.通过对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解读、案例调查、原因分析、策略引导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能推动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和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社会实践;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01-05

引言

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普通高中已全面开设了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改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拓展学习空间,增强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起步较晚且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区普通高中社会实践活动仍推进缓慢且不尽完善,存在着较多问题.结合当前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的现状对其进行研究,建立有效的机制保障,以推进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本文是根据目前高中现状及我校实际情况进行的调查研究,目的是要发现、探讨现行高中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提出合理化的策略及建议,为实践者提供帮助和参考,以期能推动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和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定义、内容及形式

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较活跃、实践性最强的内容.社会实践,顾名思义,就是走到社会中去,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而学校中的社会实践,则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走出相对封闭的教室,走进社会,去亲身参与社会活动,以从中获得直接经验,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课程形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内进行自主管理,校外参与实践活动.

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多种形式,但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体现为以下几点.

(1)政治活动.主要表现为宣传国家政策、协助国家进行政策调研,或学生建立自治组织、学生自主管理组织等.

(2)经济活动.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引入商业活动因素或直接参与到商业活动中等.

(3)文化科技活动.指学生建立文化社团,参与文化科技活动,或参与社会文化的传播与文化科技创新活动等.

(4)其他活动.即除了前面三种主要活动外,学生参加的有利于了解社会、提高探索能力的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交警体验日等.

新课改下的课程体系与传统课程体系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前者更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主动探究的精神,能够将本来被局限于教室中的课堂延伸,拓展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

二、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现状调查

(一)现状调查实施方法

本次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主要采用实证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法(随机抽样),采用不记名、选择式的答题方式,调查对象为高中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参加者的高中生、教师及学生家长,问卷内容涉及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和认知、形式和内容、过程和评价等方面.本次现状调查还采用了观察法,对本校及学校周边走访调查,查看学校新课改以来的课程设置情况,查阅学校相关活动存档资料,查阅各年级及处室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掌握和分析相关资料.

(二)现状调查情况汇总

1.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通过走访调查,目前学校实施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的内容和形式有以下几种.

(1)政治活动.学校能利用各种节日或者宣传日让学生参与政治活动.例如在2016年防艾日中,一些学校引导学生动手制作防艾板报,带领学生进行防艾宣传.另外,多数学校已经建立了组织完善的学生会,下属多个部门,如学习部、外联部、生活部等,分工具体;能在团委指导下设立校园志愿者组织,活动范围涵盖校园清洁、校园安全、纪律管理等多个方面.部分学校还有各种学生社团,如校园广播电台、文学社、滑轮社等.

(2)经济活动.如在校庆活动、校运会、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时,一些班级或各社团会向社会商家拉赞助以确保集体庆祝活动的顺利开展.而课余时间,学生会组织跳蚤市场、义卖等活动,在了解商业活动的同时为孤寡老人献爱心.

(3)文化科技活动.少部分学校还设有青少年科学院、教育实践活动基地,每年都举办校园科技艺术节、社团节及各类型节假日活动或晚会,同时,每年都派有学生参加全区或全国的机器人大赛等.

(4)其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交警体验日活动、森林公园考察活动、农庄种植体验活动等.

2.学校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情况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共发放问卷680份,回收680份,有效问卷680份.其中学生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教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家长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汇总,样本学校内部有28.5%的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51%的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自身素质有帮助,表示乐于参加;但同时也有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占用时间过多,或者对于高中生而言负担较大.而学生家长偏向于支持孩子的看法.教师调查结果则显示目前教师感觉较难对学生进行指导.

3.现状调查的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高中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范围较广,内容也较为丰富.学生在参与社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学生和家长都反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的积极态度,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从课本以外的地方收获人生的经验.

同时,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存在较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如思想认识不足,课程设置单调且缺乏系统性,活动场所和教师人手不足,安全保障不够,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单一,活动经费缺乏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占6学分,旨在引起学生及学校管理者对社会实践的重视.因此,我们有必要重点从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人手,进行原因剖析,以期有新的收获.

三、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结合调查情况,分析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存在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尤显重要,这对推动广西普通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具有重大意义.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下.

(一)主要参与者对高中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充分

作为课改大环境下出现的新课程体系,社会实践与传统教学模式在形式上有着十分大的区别.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参与的过程,侧重点是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只有在学生走出教室、回归社会的过程中,他们的学习空间才能得以扩大,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切实提升,也只有在实践参与中,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才能真正觉醒.这就决定了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能像考试一样,只要两个小时就能看到学生水平,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并且,只观察学生参加的几次活动,并不能发现他们在这之中有什么明显的进步与成长.

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且受传统评价方式——分数的影响,学生家长对于高中生进行社会实践这一行为较为排斥.传统观念里,成绩与学生的未来是密不可分的,“有了好成绩,才能上好的大学,毕业后才能够拥有好工作,才会有一帆风顺的人生”的观念,在很多学子和家长中可谓根深蒂固.因此,许多家长就将“社会实践”和“不务正业“捆绑了起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5%的家长明确表示反对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31%的家长认为高中阶段学习压力过大,不应再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仅有20.5%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走进社会.

而社会实践的主体——学生,与家长的观点如出一辙.很多学生认为“分数大于天”,主观意识上抗拒除了学习以外的一切活动.调研结果显示,49%的学生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管有18%的学生表示非常乐意参与,但是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也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也不容乐观.调研结果显示,72%的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参加活动,但是同样的,有53%的教师认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会影响学生学习.毕竟升学率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所选样本学校还是以升学率为主,因此尽管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社会实践是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学校也安排了相关课程,但负责人都是将其当成任务来完成,甚至敷衍了事.这与开展社会活动的初衷是相悖的.

(二)安全问题是高中社会实践活动难以跨越的问题

校园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管理的一大难题,但是社会实践活动相当多的时候都需要学生走出教室或校门.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逐渐成为社会青年人群的主流.对于家长而言,仅有的一个孩子是家里的宝贝,自小就给予万般呵护,一般不敢放孩子自由行动.每年新生入学,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家长陪同,报到完毕后家长还陪着孩子到宿舍去整理内务,甚至不让孩子插手,报到结束后仅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都要将孩子接回家中再休息一会,住得较远的甚至给孩子请假——对孩子的溺爱可见一斑.此类家长一般不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针对样本学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6%的家长反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理由是学生安全得不到保障.对于安全问题的过度考虑,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同样,对于学校教师而言,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承担更多的风险.校园内部的安全都需时刻小心谨慎对待,一旦走出校门,没有了校内相对稳定的环境,校方承担的风险就大得多.学生出去得越多,发生事故的概率就越大.目前学校实行安全责任制,在谁手上出事谁负责,因此教师都不大愿意带领学生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己组织的外出活动也不会得到教师或学校的正式批准.学校某些管理人员对社会实践活动抱有保守态度,使得活动更难组织.调查显示有49.5%的教师认为出于安全考虑不应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不愿出去,学生也不能出去,因此,学校团委、志愿者协会、学生会等部门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一般都是校内,缺乏实际的社会体验.

(三)经费缺乏导致高中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展开

学校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财政拨款,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财务审核十分严格.对于样本学校这样一所公办学校而言,教书育人本来就是一项非营利性的具有公益性的工作.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筹集资金.就目前的财政状况来说,能保持收支平衡已经很不容易了,学校在维持正常运转的同时,很难拿出额外的教育经费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中.一些学校的资金严重不足且不具有可持续性,自然影响社会实践活动周期性的开展.

那么能不能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解决社会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呢?从学校角度来说,上级是明令禁止额外收费的,学校自然不可能冒被的风险额外收费.从家庭角度而言,并不是所有家庭的经济状况都一样,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难以和城里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比,据观察,部分学生还对自己的家庭条件感到自卑.客观存在的家庭条件差异,决定了这部分经费是不可能由学生家长来出的.调查结果显示,23%的家长反对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问题.并且前文提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水平的提升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即便是经济基础好的家庭,也更愿意将钱花在能明显提升成绩的补课、家教等活动上,而不是放在社会实践活动上.可见,经费不足,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是基础性的,如果不能解决活动经费的问题,社会实践活动将只能拘泥于校园之内,不能真正走出校门.

(四)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系统的实践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后才加入高中课程体系的新内容,而且广西课改起步较晚,导致高中学校难以设立适合本校情况的社会实践课程.具体表现为学校没有准确制定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缺乏理论支撑,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难以对学生加以具体和明确的指导.因此,在没有既定目标的情况下,只能模仿、借鉴其他地区的既有经验,甚至是为了实践而实践,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没有目的性,也没有内在动力.

没有明确教育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非但没有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也无法培养学生能力,不能使学生从中得到提高.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模仿借鉴,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形式难有突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主要参加的社会活动为志愿者活动,占比44.5%,而参与过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则较少.对于自己孩子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家长认为没有集中场所的实践活动意义不大.这些情况教师也深有体会,接受调查的41%的教师认为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并且学生的主动性被忽视,配套教育也没有跟上.不仅是配套教育,相关人员也是极度缺乏,社会实践专职教师缺口一直未能填补.调查研究表示,有91.5%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兼任过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专职教师人数屈指可数.没有专职的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本身专业课程就相当繁重,这就导致教师疲于奔命,活动的效果很难凸显.

(五)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尚未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目前,在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心中,衡量学生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是分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时,很难做到脱离传统的分数标准去看待实践成果.因此,问卷调查中尽管有82.5%的教师表示会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以评价,其评价方式却难以肯定.统计结果表明,目前社会实践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展与活动结果调查报告,这两者加起来共占评价方式总量的84%.仅有6%的受调查教师表示自己可以通过建立学生社会实践资料袋来对实践的过程、结果做出综合评价,其他评价方式更无从谈起.

这点是相当无奈的,因为在家长眼中,只关注学校的升学率、成绩与高考状元,至于自己的孩子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如何,关注者少之又少.尽管一些学校在各种科技比赛、社会活动、实践基地建设项目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在多数人看来,这都是次要的,永远比不过一所学校的一本上线率. 但是社会实践不可能只重结果,对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与情感的培育,其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注重最终结果,而将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一笔勾销,那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收获的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和主人翁意识又如何体现?新课改的三维教育目标又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绝对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忽略了这些,又怎能说是在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上,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同样存在问题.调查数据表明,60.5%的教师认为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原因是没有相对应的教师评价制度.多数学校目前仍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师业绩的评判标准,而没有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对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鉴定.教师参与评级评优并不需要该方面的数据,因而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组织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有社会实践活动却没有科学的评价,活动自然就失去了目标引领,教师也失去了持续开展的动力和热情.

四、新课改背景下推进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策略

基于高中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不容乐观的现状,如何构建完善而有效的高中社会实践机制十分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因此,本部分主要从认识、内容、形式、评价和配套机制等方面为完善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提出相应的策略、方法和原则,为实际操作提供借鉴和指导,以期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建立完善的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机制.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引导社会重视高中社会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投入大、涉及面广、社会影响较大等特点,也就是说,这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如果没有全社会的支持,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就难以深入、持续、有效开展.

目前,相关教师对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足,对社会实践提高人才层次、缩短培养周期、提高社会整体劳动生产力等优势认识不足,没有为高中生进行社会实践创造非常有利的政策条件;而对于高中生而言,传统的分数至上的教育模式束缚了他们的思维,使得他们普遍认为社会实践只是文化课堂的延伸与补充,并未将社会实践作为一种硬性任务看待,甚至将社会实践看做“不务正业”;家长则认为自己孩子的第一要务是学习,参与社会实践纯属浪费时间.

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明确高中社会实践对于社会进步、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将课堂带到无限广阔的环境中去.在实践中成长,学生得到的比在单纯的文化课堂上丰富太多——走出狭窄的教室,走出封闭的校门,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这就完成了学生与知识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求的关系转变.在活动中,学生能主动将课堂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原本单一的教育渠道变得多样化了,空中楼阁式的学习方式也变得生活化.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参与社会实践,是他们生存体验增强,社会阅历丰富,生活经验积淀,了解科学对自然、人类与社会的意义与价值的重要途径,他们能够在参与中学习如何去关心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与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人翁意识.在学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学校、家长对实践活动价值的认知,最终形成全社会共同为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搭桥的大环境.

认识跟上了,政策也要跟上.加强政策的导向和约束,形成规范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推进实践活动课程化势在必行.政策落实了,社会各界才能真正认识到新形势下进行社会实践教育对高中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大意义.这就需要教育部门根据《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对于社会实践的要求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可行性高的措施,还需要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要求各学校开办符合要求的实践课程.

(二)构建系统的社会实践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高中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各类实践活动的内在关联性和逻辑性薄弱,活动内容相互分离,进程安排比较随意,缺乏系统整合和资源调配,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构建是绝对不能离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认清课程内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时弄明白作为课程结构的部分的各类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还要将其与当地的社会环境相联系,先要确立社会实践活动要完成的总体目标,再设计各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手段和活动形式.当然,在构建体系时,必须要明确学生的成长规律与教育方法论.要在对各类社会实践教育进行梳理整合的基础上,将社会实践进行系统分类并据此形成各自独立的实践课程,促进整个社会实践系统的组合和优化,发挥实践育人的整体效应,不断充实和完善社会实践体系,构建有针对性、多样化、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全面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总体框架中,进而对中学生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式的实践育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给课外实践课程划了6学分.因此,我们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结合本中学具体条件与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次、类别、阶段教育,课程安排应该尽量灵活,要基于学生的年级特点.由于高三升学压力大,6学分应当集中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完成.高一年级应以奠定思想基础为主,如开展军训、校园文化活动等;高二年级则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假期去敬老院做义工、参观博物馆等.

(三)建立健全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

为保证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广度与深度,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安全问题一直是实践活动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要加强活动指导教师与参与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开展活动之前,要进行社会实践安全知识教育,重点培养教师和学生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同时,还要联系社会安保机构,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做到家长放心、学校省心、学生开心.有了安全教育作为前提,就能拓展实践活动的范围,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参与了就必须及时给出评价.避免过分强调结果,避免唯分数论,能够正确评价学生的发展程度,并且能够激励学生努力提高是正确、合理的评价制度必须做到的.对此,可以尝试将学生个人、学生集体、指导教师与实践单位四者联系起来,建立起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争取做到合理、系统、客观、积极地评价.学生通过自评可以深化对自身的认识,培养对社会实践的兴趣与责任心;而互评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发现身边人的优点并向其学习.教师可以根据上述评价与实践单位的反馈进行综合评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建立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充实指导教师队伍

高中生要进行社会实践必须有场所,而社会实践基地就是成功开展实践活动的有力保障.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必须依托于社会与企事业单位.下至社区群体,上至各级企事业单位,各种职能部门需要相互配合,肯接纳中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才能培育新时代所需的能够适应绝大多数环境的、完美应付各种社会挑战的新型高素质人才.作为培育青少年的重要基地,社会自有其独特的优势可言.高中生开展实践活动所获得的教育与培养,都是基于社区实践的.因此,高中生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投入到社区中去.

可见,要通过长远规划来建设实践基地.要知道,实践基地选取得合适与否,直接决定了高中社会实践能否成功开展.在建设高中社会实践基地时,必须要注重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同时还要兼顾社区发展.坚持多方受益原则,积极参与实践单位建设,为其提供服务与智力支持,建立起双方的合作关系,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有了配套的实践基地,自然要有能正确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任教师.但是,社会实践作为近几年才出现的课程要求,没有与之配套的参考资料,因此,许多教师都无法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富于活力、敢于探索的社会实践教师团队迫在眉睫.建设完整的教学团队,原因之一是便于组织和管理,之二是社会实践毕竟还是一个由学校主导,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因而需要专业的、具有合作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团队进行管理.既然要组建专业的指导团队,就必须由教师全员参与其中,跨学科进行合作,并听取校外相关人才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组织,建设贯穿学校内部与社会组织、专职与教师并存的管理与教学指导网络.

(五)加大财政投入,整合社会资源,走出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资金困境

目前国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国家财政总量每年都在扩大.那么,在国库收入增长的同时,在保持原本财政分配比重的大框架下,适当增加教育事业部分的投入,可为建立完善的高中社会实践机制提供更有力的财政支持.有关部门应当适当增加对学校的财政投入,设立高中社会实践活动专项资金,确保有足够经费供学校和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同时,要保证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运行,不能单纯靠财政拨款调动社会资源,争取做到全社会共同参与到高中社会实践机制的建设中.在条件允许和自愿原则下,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家长可以进行爱心捐助,也可以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引导、部分工具或场所.学校可以带动周围环境的经济发展,同时周边的经济发展也会反作用于学校,经济发展了,环境建设肯定会跟上,那么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时,风险率肯定会有所降低;并且,社会经济发展了,肯定会回馈教育事业,校方可以主动征集爱心人士,让他们为本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出谋划策,提供各种资源,解决资金困境,促进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推进和发展.

结束语

高中社会实践机制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设完成的,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多问题.只有认识到目前高中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落实课程教育改革的精神.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只要从加强宣传、构建合理体系、建设实践基地、培育专门人员、解决资金困难等方面人手,在摸索中不断前行,终会开拓出高中社会实践的新天地.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建立起完善的高中社会实践机制,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殷世东,普通高中社会实践教育常态化开展探索[J]‘现代 教育科学,2008(4).

[2]袁勤伟,文明放普通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薄

弱课程建设的研究[J]调查研究,2014(4).

[3]罗建勤,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教育与社会实践相

结合”[J].思想研究,2001( 3).

[4]钟启泉,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 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陈剑平)

总结:上述文章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新课改和新课改背景和社会实践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社会实践本科毕业论文社会实践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摘 要 地理作为当前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推.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还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以更加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实现高效学习的目标 本文对新.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性教学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研究性教学的方式的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对于高中英语教学而言,研究性教学极大地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英文素养,帮助学生在英文学习放、方面得到更多提升,这也要求教师要不断创新高中.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散文教学反思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散文教学存在边缘化的问题,产生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师要研究散文教学的新方法,巧用导语和过渡语,有效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与鉴赏,还高中语文散文课堂以活力 关键词.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