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学生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的策略类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学生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的策略,本文是学生方面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共同体和策略研究和头脑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学生管理系统论文思想政治工作杂志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

[摘 要]深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进头脑”是“三进”工作的核心和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动其“进学生头脑”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可以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以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三进”工作;“进学生头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何苗,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江苏扬州225009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2728(2018)03- 0070-05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162号)明确提出:“深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q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主渠道.其中,“进课堂”和“进教材”是途径,“进学生头脑”才是最终目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动其“进学生头脑”是高校思政课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的重要意义,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的具体策略.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的重要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的必要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倡导、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和宗旨规定的重要工作,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内在要求.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是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明确要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总书记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国际会议上深刻阐释这一思想的价值内涵和核心理念,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其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的必由之路.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是由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高校思政课的开放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决定了其必须及时进行内容创新和方法改革,这就要求教学要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将其融入教学全过程,丰富教学内容,顺应时展要求.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这决定了其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生头脑”工作中的领导地位[3].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改革创新的工作精神,这意味着高校思政课要始终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4].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为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讲清讲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全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推动其“进学生头脑”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完美结合,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为高校思政课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有利于开放式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发展,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的重要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其“进掌生头脑”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福祉的事业,需要青年一代不断接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青年树立民族复兴观,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承担民族重任,走在时代前列.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青年一代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善于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其他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富于社会责任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改革创新的能力,为实现共同理想不懈奋斗.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要引导大学生确立“四个自信”,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辩证关系,促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实现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良性互动、相辅相成,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推进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头脑”对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逐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首先需要“进教师头脑”,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知识底蕴,完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规范自身行为,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感染、说服学生.第三,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不仅是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的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阎.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仅是思想道德、政治观念确立的过程,更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全面成长的过程,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是高校的责任和使命.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关系着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任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学生理恕信念,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共同体意识和人类意识,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的策略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就要使大学生在了解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内核基础上,培养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使这一工作顺利开展,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前提,做好两个结合是关键,创新教学模式是核心.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的前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首先要推动其“进教师头脑”.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涵盖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多方面,在这众多要素组成的教学体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教学要素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8].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政课重视程度的提升,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积淀,但在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上距离教学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不少教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知半解,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相关社会科学知识更是知之甚少,不具备系统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能力,难以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此外,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的逐渐深入,高校思政课广大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但仍有部分教师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自身职业的内在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缺失导致缺乏责任感和工作热情,甚至一些教师的道德水平远未达到要求,尚不能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规定和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塑造其品德的主导性因素[9].要发挥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首先要坚决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将自己的职业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结合起来,培养对自身价值的内在认同.要坚持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的夭下为公、兼收并蓄和发展为民等精神指导实践,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做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度,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0]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说服学生,就必须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要搞清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当代表达,是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创新性发展,是人类解放主题的同理性表达,彰显了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对相关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才能做到内化于心:同时,要深刻意识到个人职责和职业意义,在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的理解和创新,完善知识结构,学习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熟练掌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涵、理论渊源、精神实质、时代意义,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的创新.最后,由于思政课兼具知识性和政治性,因此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遒德培养的责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使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有系统的认知,而且要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通过学习研究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而更好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二)做到两个结合,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的关键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要注意与坚定理想信念和确立“四个自信”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最终落实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认同上.

1.与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关每个中国人,既与大学生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也是大学生的责任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不只为中国梦服务,更与世界人民的共同梦想一脉相承.虽然世界各国存在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的差异,但都有着对理想社会的共同追求.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侣议的提出,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日益扩大,建立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世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连,要以中国梦带动世界梦,以世界梦助推中国梦,探寻实现二者共赢的最佳路径.中国人民愿与各国人民同舟共济,共迎挑战,携手同行,以实现各自的美好梦想.要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就要培养学生的世界情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何以实现和平崛起、中国为何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将中国的机遇转化为世界的机遇等问题,以此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要使学生深刻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投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做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引导大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野,将个人的成长置于民族复兴乃至世界发展的层面考虑,实现人生价值.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要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要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11].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与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相结合,为当代大学生寻求人生定位,确立人生方向提供了新的指向,对大学生理性思考个人价值与中国梦、世界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桥梁.

2.与确立“四个自信”相结合.总书记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的中国方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昌盛的当代路径.教育部要求,要全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中国古代天下观,着眼于全人类的前途命适,是对中国传统的天下大同、和合文化、以人为本等思想精髓的延展和升华,体现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为世界各国交往提供新理念和新方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4].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解决全球问题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先进性,即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多种文明平等交流,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层面的应用[15].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的精神实质,为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更透彻地认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方向.

(三)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学生头脑”的核心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是将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心信念并推动其产生良好行为[1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要取得成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化”,二是“外化”.促进学生的价值“内化”需要在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进得去:促进“内化”到“外化”.要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1.促进价值“内化”.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促进学生的价值“内化”,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融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导向中[17].实现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化”,就是使学生继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创新和包容的精神,在面对西方思潮冲击和国家安全挑战等问题时,理解西方“普世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的共同体价值观的本质区别,认识到世界发展和中国发展的联系.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分辨能力不强,理性意识不足,教师若对学生感兴趣的新事物不能给予及时的关注,对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极易导致思政课沦为一纸空谈,丧失其价值引导的主要功能.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主体所完成的一切建构都是以已有的内部条件为前提[18].受教育者不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而是具有自觉性和主动选择性的独立个体.教学是师生双向建构的过程,学习的过程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建构.只有在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中才能获得思想品德体验[19].“双主体”理论认为施教着和受教者互为主体,作为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惯式,增强学生明辨是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综合利用媒体资源,运用现代技术打造学习和交流平台,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播度和认可度:同时,师生之间应形成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内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相长,互为进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责任感和世界公民意识,加强学生对个人前途、民族命运、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促进由“内化”到“外化”的转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和手段,而不是目的,进头脑的目的在于应用.不能实现从“内化”到“外化”的转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会被束之高阁.首先,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既包括对人类社会、自然界、人的全面发展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成果,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意涵.学生应汲取人类文化优秀文明成果,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思考问题,树立责任意识和国际意识.其次,提高学生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实践的能力.这要求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针对性是指教学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科学性是指让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防止对其片面、肤浅的碎片化认知.教师可以采取对话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等方式,打破传统章节之间的界限,将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提取、糅合成专题课展开,加强学生对这一思想的系统理解: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方式.最后,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要求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以社会为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闭.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了解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如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阐述、“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建设、孔子学院的落成等,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融入与当前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的客观现实结合起来,贴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政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推动思政课实贱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21],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可以组织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的社会调查、主题辩论赛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参与全球治理、完善国际秩序的中国方案,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成果,也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实现的中国梦也是每一位大学生的梦.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学生头脑”,要在尊重大学生生活背景的基础上,将理论灌输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将个人成长与民族振兴相结合,依据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生头脑”工作的高效开展.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真正“进学生头脑”,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价值追求并指导学生实际生活,使学生做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懂、真信、真用,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评论:此文为关于共同体和策略研究和头脑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学生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学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提出以后,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合作理念与实践而不断丰富,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文化节活动分析
2018年5月20日,北京语言大学(下文简称北语)第十五届世界文化节落下帷幕 当天,3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社会各界人士与来自10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青年学生,共同参加了世界文化节游园会 据不完全统计.

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依据(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两大时代主题的论断,最早由同志在1985年提出的 时至今日,30多年过去了,虽然当今世界的局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但是和平与发展.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摘 要】在全球化问题频发的当今,各国之间联系愈发紧密,共同解决问题,谋求发展已经成为大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于此应运而生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