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互联网金融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互联网金融特征和趋势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主题:互联网金融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4

互联网金融特征和趋势,该文是互联网金融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互联网和金融和趋势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互联网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互联网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互联网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论文题目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论文金融博览杂志

文/吉红云

摘 要:本文探究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构建分析框架.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五大特征特征: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融合、从流量之争到资产之争、从增长黑洞到价值变现、B端业务崛起、垂直化.分析了行业未来发展的四大趋势:金融信息化、渠道网络化、产品线上化、业务平台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监管

引言

互联网金融自2012年在国内发端以来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经历2015年的行业的疯狂以后,风险事件暴露带来监管政策收紧.市场环境回归冷静,本文旨在回归研究本质,通过探究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构建分析框架.

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史与前景

自从支付宝在2013年推出余额宝业务之后,互联网金融随即成为社会的热点,余额宝规模爆炸式增长,各类P2P平台雨后春笋般地产生.但在2015年7月,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行业的监管分工和基本业务规则做出详细规定.7月底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限制移动支付账户的功能及额度被视为互联网金融监管趋严的信号.当前监管层启动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地方摸底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并对上市公司重组、收购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严格限制,另一方面风险事件爆发,泛亚、骗局以后,P2P、众筹跑路事件频发.

笔者认为应当客观看待,不能因为部分的乱象而否定全部,发展仍然是硬道理,但规范是今后的主旋律.

互联网金融利用移动互联网低边际成本、高效率扩散的优势以及大数据征信等技术手段可以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以替代收益成本不匹配、效率低的传统金融机构.此外互联网金融依托场景优势,便捷、交互性好的产品设计为个人客户提供消费贷款等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在传统金融因为制度、成本收益比、能力等多方面原因而无法涉足的长尾市场(包括中小企业、个人等)起到了良好的替代作用.

互联网财富管理、券商、保险等互联网金融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快速、高效的优势,在金融产品销售、证券经纪、保单销售等方面延伸传统金融产品、服务的范围,重构传统金融渠道,提升了销售和扩散的效率.

行业出现乱象是发展的初期现象,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丰富,不能因P2P等个别领域而否定全部.应当承认,P2P等细分领域野蛮成长导致风险加剧积累,甚至引发了较为严重社会问题,只有规范发展才是行业成长的基础.但是任何创新,都可能伴随阶段性的试错行为,只有不断尝试才能让市场自动选择发展的方向.

2.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特征

未来互联网金融是与传统金融是不断融合的过程,单纯依赖流量优势的业态将日薄西山,没有价值变现的增长黑洞将被市场摒弃,B端业务将取代C端业务成为行业新看点,垂直化是绝大多数参与者的不二选择.

2.1 从竞争到融合

互联网金融自2013年快速崛起以后就吸引了传统金融的关注,时下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已经从竞争过渡到了融合,两者更多是呈现出合作、互补的态势.

因为国内的金融市场大部分仍处于牌照管理阶段,因此互联网企业大多通过收购传统金融企业或申请设立的形式获取牌照.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企业对牌照的收购、申请和布局不断加码,业务落地处于加速的状态.

同时,传统金融机构在加大互联网业务的投入,以应对新的商业环境.传统金融在这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浪潮中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加大对互联网业务以及信息化工程的投入,不断优化传统金融业务,推出创新业务.这种“金融+互联网”模式属于传统金融的自我优化,是对传统渠道及效能的变革.传统金融对互联网业务的大力投入,对互联网低价、免费、良好交互性等产品策略的学习加大了对“互联网+金融”的流量冲击.

2.2 从流量之争进入资产之争

一方面,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退潮,无论是成熟互联网企业依赖的原有互联网生态流量还是创业企业依赖的更为基础的移动网民增速都出现了衰退.互联网金融的流量红利期已经进入尾声,依靠免费、低价、新颖快速聚集流量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行将结束.

当前时点,对于不少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由于流量成本的高企,对流量的争夺将逐步淡化并过渡至资产之争阶段.特别是当B端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始逐步崛起,P2P、企业级资产交易所等业态更需要通过对接优质资产,降低信用风险扩大平台影响力.

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兵临城下,从简单到复制、从到核心,对传统金融发起挑战和冲击,其所倚赖的正是海量用户,因此,各互联网企业乃至传统金融机构,都将导流作为首要工作.另一方面,金融的本质是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放杠杆赚息差,这一点并未因互联网的出现而改变,因此,对优质资产的经营是最终落脚点.

在资产配置荒背景下,资产之争更为突出.在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时期,一些平台只要产品包装的不错、营销获客方面肯烧钱,资产端不深入开发也能取得很好的交易额.但是随着行业的发展,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平台的竞争逐渐转向资产端.尤其是,随着资产收益率下滑,优质资产变得日益稀缺,但居民财富却日益增加,由此导致矛盾更加突出,资产端压力凸显.

2.3 从增长黑洞到价值变现

完成导流之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重点是对核心客户与资产的筛选、留存与转化.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可能永远通过免费、低价策略积聚流量,这样只会陷入增长黑洞.在界定清楚自己的“能力圈”(客户、场景)之后,就需要逐步以收费、增值服务等方式筛选核心客户及资产并努力进行留存与转化.

场景与客户定位问题要解决的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怎样精确复制,以确保成长的可持续性.当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到流量价值变现期,盲目地获取客户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一定要对自己做哪些场景、哪些客户的金融服务有清晰的定位.

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想要获得持续成长必须对自己的客户与场景有明确的定位,参考国内外迄今较为成功的创业互联网金融企业,均是寻找针对传统金融无法覆盖或不愿意覆盖的的客户与场景进行卡位,但这一成长路径与模式也决定了其存在扩张的边界.

2.4 B端业务开始崛起

站在当前时点未来对B端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正在逐步崛起.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互联网经济在国内的崛起使得互联网企业对流量的争夺日渐激烈,主打C端业务的互联网企业获客成本水涨船高.互联网金融公司,特别是大量主打C端的创业互联网金融企业因为没有自有流量,通常需要向BATJ等一级流量分发商购买流量或者以地推形式获客.

目前针对C端的业务多是较为开放、便捷、标准化程度高的金融产品,如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在线货币基金、以宜人贷等为代表的P2P等都是通过主打“预期年化收益率”以及存取的便捷性迅速起量.但是这类对C端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如果没有自有流量,一旦收益率或者补贴、优惠无法再吸引用户,流量立即会出现较大的流失.这种背景下,想要变现不稳定流量的价值,难度非常大.

B端客户,特别是被传统金融机构长期排斥在外的中小企业对于金融服务有着很强的诉求.如果能够有效绑定B端客户,如阿里通过淘宝、天猫平台绑定商户,用友通过ERP、财务软件等绑定中小企业,恒生电子通过交易系统绑定中小券商、公、私募基金等,通过深度挖掘其金融服务诉求(如现在阿里网商银行推出的淘宝商户贷),可以实现稳定的价值变现.

而且,C端客户缺乏忠诚度,很轻易地在提供同质化服务的平台之间切换选择,但B端客户则不然,很容易对某一款软件或硬件形成依赖,除非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技术严重滞后等极端现象,B端客户往往表现出极高的粘性.因此,挖掘B端客户的价值,往往更具持续性.

2.5 垂直化是绝大多数参与者的不二之选

该判断基于两方面考虑:1)避开平台型互联网巨头BAT的锋芒,实行差异化定位,构筑藩篱防止巨头携流量优势“模仿-超越”.目前,BAT已经构建起平台效应,切入多元领域, 其所到之处,其他竞争者已很难进入.2)垂直化更容易切中细分行业痛点,与客户联系紧密,同时,通过新技术、新使用场景、风控技术极度优化,更为有效地防范业务风险.

3.互联网金融未来的趋势

互联网金融企业在界定清楚自己的“能力圈”以后,需要开始由单纯的用户增长向业绩兑现转变,其时就是要想明白自己的商业模式究竟是挣什么钱.互联网金融企业未来的质变方向有四个:金融信息化、渠道网络化、业务平台化和产品线上化.

3.1 金融信息化

所谓金融信息化是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金融企业提供较传统的软、硬件系统更为互联网化、高效化的技术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金融服务,这一层级的公司主要包括金融IT和大数据征信两种业态.

3.1.1 金融IT:科技与金融的融合

与传统模式相比,云计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运维成本低、个性化快、合作模式灵活等.

一方面通过云计算技术,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租赁云服务,而不必高成本购买服务器和雇佣运维人员,节省硬件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云的分布式计算服务,企业只需要购买一个正版使用权,员工均可以依靠云计算技术共同使用该软件,而不需人手配备一个正版软件,节省软件采购成本.

云上资源丰富,除了提供基础租赁服务外,如蚂蚁金融云等服务商将众多开发工具及技术组件向金融机构开放,用户不需要过高的自身IT支撑能力,也可凭自身业务需求搭建个性化应用.在阿里云的微金融专区里,提供多种面向P2P公司的支付接口、风控接口等,既满足用户灵活配的需求,也大大缩短以往独立研发配所带来的高时耗.

通过云上的多样端口,可以方便地将数据与业务结合,创造出新的业务功能.

3.1.2 大数据征信:互联网金融的因与果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征信,征信产业也受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壮大.2014年底,央行个人征信系统收录的自然人数有8.57亿,而有信贷记录的人3.5亿,仅占四成左右,数据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信息、养老保险缴费、积金缴存信息三大主要维度.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支付工具与通讯软件,购物需求、出游偏好、交友圈等海量生活化信息也能成为重要数据源,帮助更全面分析个人信用.

目前,成熟互联网企业纷纷卡位大数据征信.成熟的互联网大企业,如BAT、京东、腾讯等,服务范围含括电商、通讯、支付、理财、信贷等多个领域,可以便利地收集多元数据,而其用户数量又具备基数大、粘性高、增长快等优势,满足征信系统对大数据量的基本要求.显性登记如个人注册信息,与隐性记录如网购数据和浏览记录两方结合,协助全方位的评价用户信用等级.除了自身业务的协助,通过多端口对接,数据来源还可快速连接外部信息源,如神州租车、证、法院的信用黑名单、婚恋网站等.

3.2 渠道网络化:金融的效能革命

所谓渠道网络化是指金融企业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快速、广泛、低边际成本传播扩散优势来改革传统金融系统的产品销售、信息传播等渠道,实融产品的快速扩散以及客户高效率匹配等价值,即主要赚服务的钱.这一层级的公司目前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在线财富管理、互联网保险以及P2P等.

3.2.1 第三方支付

对于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来讲,一张第三方支付牌照显得尤为重要.从BAT案例来看,支付成为各项业务变现价值的重要节点.第三方支付未来将呈现三大趋势:

第一,第三方支付结合场景应用的范围会越来越广.互联网支付开始由线上延伸至线下,与线下的各种应用场景相结合,并衍生出二维码扫描付款、NFC近场支付、声波付款、生物特征识别付款等新型支付形态.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产品的实现需要第三方支付的支撑,第三方支付推动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的完成.

第二,移动支付业务的占比会逐步扩展.从目前第三方支付市场结构来看,互联网支付业务占比增速显著放缓,而移动支付业务占比则呈现激烈扩张的趋势.未来第三方支付的蓝海仍然在于移动支付领域,其市场前景依然广阔.如果说电子商务的崛起成就第三方支付的黄金十年,O2O商业模式或将成为移动支付飞速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第三,支付的通道价值在弱化,单纯的支付业务难以享受估值溢价,必须构建多元的盈利模式.2015年12月,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明确第三方支付机构*定位,回归支付结算基本功能,并限制支付机构吸收存款、沉淀资金、从事资金托管业务,防范金融风险.这意味着依靠沉淀资金、从事资金托管业务等方式获取收益的通道已经被堵死,盈利模式急需转变.第三方支付独立运作价值减弱,通过平台积累的客户及支付数据,转型征信、小贷等业务模式,或者嵌入各个场景中,成为构造场景生态重要环节,是第三方支付未来发展方向.

3.2.2 在线财富管理

在线财富管理是以垂直搜索或金融电商模式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或其他金融服务的业务模式,以佣金为主要收入来源.在线财富管理主要瞄准的是传统金融在客户获取、产品销售以及扩散传播等环节的低效与高线下成本等痛点.因为不少大众金融产品标准化程度很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集成信息高效率、低边际成本地进行推广与扩散.

3.2.3 P2P:从变相借贷逐步迈向*平台

风控和业务模式是国内P2P目前亟待解决的两大核心问题,业务模式需要回归平台本源,赚交易撮合、风控能力输出以及互联网高效率、良好客户体验等服务的钱,彻底摒弃赚借贷利差、替代所谓“民间融资”的想法.至于风控,这本是所有金融业态的长久核心问题,对于立足服务长尾市场、依托互联网平台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则更为关键.

国内P2P要想走出当前的信用危机唯有从回归线上、培养客户(特别是投资者一端)、风控模型的不断验证与完善做起.借鉴Lending Club的业务模式及发展历程,国内P2P公司同样只有通过转型*平台才是未来最稳妥的出路.

3.3 业务平台化:构建金融的生态

业务平台化是指在海量用户基础上,构建多种类金融服务的无缝对接,其前提是用户海量,其表现形式是可以叠加多元金融产品,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即赚平台的钱.

互联网金融是在原有生态发展到较为成熟阶段进一步完善生态体验、吸引新增流量、刺激流量的价值转化与变现的必然选择.当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的核心平台发展到当前的已经较为成熟的阶段后,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C端及小B端客户日渐增长的金融需求改善客户体验,吸引新客户并通过提供短期信用影响用户的时间偏好刺激其进行消费.

3.4 产品线上化:延伸金融的触角

所谓产品线上化,是指将传统的金融产品部分或全部线上化,给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这一业态主要包括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银行、互联网券商和互联网保险等四种,既有传统金融机构的线上化变革,也有互联网公司的向下降维.

3.4.1 互联网消费金融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指持有非银行牌照在线为个人客户进行中、小额度消费提供信贷或分期付款的业务.这一商业模式更加适合成熟互联网企业作为业务延展,进一步改善客户体验,提高流量转化与价值挖掘.消费金融是非常典型的场景金融,流量必须先有消费的意愿才会进一步根据其时间偏好产生金融的诉求,而消费意愿的产生对相应的场景存在很高的依赖性.

互联网金融企业如果本身就是基于一个成熟的电商平台,不仅解决了场景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具备了风控的核心优势.公司可以依据客户在平台的历史交易、搜索数据进行客户画像的判定,通过信用交易记录和客户资料建立个人征信记录从而不断强化自身的风控能力.

3.4.2 互联网银行

互联网银行是指持有银行牌照的互联网企业通过在线为客户开立银行账户提供贷款、转账汇款、存款以及理财等服务.2015年12月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 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中开始允许尝试网上开立银行账户以及采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核查,但是仍然没有允许电子网络渠道可以开立具备存取等功能的 I 类账户,因此我国的互联网银行暂时仍不具备吸储能力.

依靠资本金、股权融资以及同业资金始终会对互联网银行的业务规模形成限制,若网上开立银行账户政策能够完全放开,其便捷的开户体验、低廉的吸储成本将允许其通过提高负债成本吸引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再通过在自己“能力圈”与战略合作的互联网平台通过场景、信息及数据共享投放信贷等金融产品并进行多维度交叉风控.

3.4.3 互联网券商

互联网券商是指持有券商牌照的互联网企业通过在线(即没有或仅有很少的线下网点)为客户开立证券账户提供*买卖证券、两融、资管等服务.由于互联网券商资本金普遍较少且缺乏线下实体网点和机构、高净值零售客户资源积累,因此几乎无法开展投行、股权质押等结构融资业务以及自营等业务.国内互联网券商现阶段将主要聚焦于经纪业务,未来会逐步延伸至投顾、两融、资管等业务.

3.4.4 互联网保险

2015年国内互联网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234亿元,同比大增160%,其中互联网寿险实现保费收入1466亿元,同比增长315%.从存量数据看,2015年互联网总保费中55%为短期理财型寿险,32%为车险,13%为其他项.从增量来看,互联网寿险2015年增加保费收入1113亿元,占保费总增量的81%,可见近年来高现价万能险成为互联网保险的销售主要贡献力.互联网销售渠道迎合了万能险的快速增长,但考虑到目前监管层对高现价万能险强监管态势以及中小险企在投资压力下的流动性风险,单纯作为第三方销售平台的互联网保险可持续性存疑.

4.结语

互联网金融经历了几年的大起大落,乱象频发,监管趋严,但互联网金融代表行业方向,填补服务空白,应当允许市场试错行为,未来空间广阔,但规范是主旋律.

行业未来发展将呈现出如下特征: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在竞争中融合;从流量之争到资产之争;从增长黑洞到价值变现;B端业务崛起;垂直化.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在于金融信息化、渠道网络化、产品线上化、业务平台化.

参考文献:

[1] 吴晓求.中国金融的深度变革与互联网金融[J].财贸经济,2014(1):14-23

[2]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3] 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4(5):103-118+6.

[4] George J.Benston.Interest Payments on Demand Depositsand Bank Investment Behior [J].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1964(72): 431-449.

作者简介:吉红云,博士,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

综上而言,此文为关于经典互联网金融专业范文可作为互联网和金融和趋势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互联网金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金融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
颜如玉(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摘要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大数据成为新的热词,大数据技术慢慢受到人们的重视 金融大数据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在金融大数据背景下.

未来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物流趋势
演讲嘉宾优联资本董事长王孝华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产业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 我们关注大消费、大流通、大健康、大文化、大环保、大农业、物联网、新金融、共享经济、社群商业……10大产业的创新发展机会,从产业、.

社群传播和互联网金融
信息通信技术对人类社会最大的改变就是社交方式,人与人之间的通讯频率和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通过互联网,有着共同职业、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播 在现代社会传播体系下,.

全球互联网治理的新趋势
回顾2017年,海外热点此起彼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全球网络舆论格局处于变迁之中,国际互联网治理也呈现出新趋势 海外舆情复杂多元涉华舆情复杂多变,中国主场外交彰显全球影响随着综合实力的显.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