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剩余价值毕业论文怎么写 和对剩余价值来源的文献述评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剩余价值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9

对剩余价值来源的文献述评,本文是剩余价值有关论文范例跟剩余价值和来源和剩余价值来源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剩余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剩余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文献来源文献检索网站论文中怎么引用文献书籍参考文献

【摘 要】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一大创举,该理论掀开了工人遭受资本家剥削的神秘面纱,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劳动.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各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是经济增长点何在,这又使学者陷入了对剩余价值来源问题的真正思索和探讨.在我国,剩余价值来源问题主要有三大派别:一元论、多元论和结合论.本文是对目前所有关于剩余价值来源的文献述评,据此将进一步认识在新时代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关键词】剩余价值 来源 述评

一、引言

目前,学者对剩余价值的认识,基本都源于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创造性的揭示了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事实上,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提出之前,西方早期的重商主义、重农学派及古典学派的许多经济学家已经对剩余价值的来源有所研究,马克思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批判性的吸收前人的优秀成果,提出了轰动全世界的剩余价值理论,该理论的提出,引起了我国相关学者对剩余价值来源问题研究的强烈兴趣,同时对剩余价值的来源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看法.

二、对早期国外经济学家关于剩余价值来源的述评

在国外,早在15,16世纪的重商主义时代就开始了对剩余价值来源问题的研究,此后,又经过古典学派,重农学派等经济学家的探讨,最终由马克思系统地提出.

(一)对重商主义关于剩余价值来源的述评

重商主义将金银看成是财富唯一的形态,他们将财富的源泉归结为流通领域,认为商品只有在交换流通的过程中通过贱买贵卖才能获得利润,这里的利润指的是“让渡利润”,即重商主义者认为的剩余价值.不难看出,重商主义并未触及剩余价值的本质,他们试图从流通领域中寻求剩余价值注定是一无所获.

(二)对威廉配第关于剩余价值来源的述评

威廉配第将地租看做为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他将地租完全归结为农业工人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配第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新认识源于他第一次有意识的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现,是配第的历史伟绩,奠定了科学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在剩余价值理论上,配第虽然把地租和剩余价值混为一谈,但是他已经认识到了剩余价值来源于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接近于正确理解剩余价值的性质.马克思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从配第著作的一段话中,可以看到对剩余价值的性质的猜测.尽管他只是从地租的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的.”

(三)对重农学派关于剩余价值来源的述评

重农学派认为财富是由土地生产出来的生产品,财富的真正来源是农业.因此,重农学派认为“纯产品”(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土地.重农学派已经认识到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生产过程而并非流通过程.马克思为此给予高度评价“重农学派关于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直接生产领域,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奠定了基础”.?譺?訛但并没有科学的价值理论基础,未将将剩余价值最终归结为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得,仅错误的认为是由土地提供的.

(四)对亚当·斯密关于剩余价值来源的述评

亚当·斯密将价值的源泉归结为一般社会劳动,并最早地把剩余价值的来源归结为剩余劳动,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评价道:斯密不仅“认识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同时他还十分明确地指出,剩余价值不是从预付基金中产生的”,而“是在新的生产过程中从‘工人加到材料上的’新劳动中产生的”.

(五)对李嘉图关于剩余价值来源的述评

李嘉图以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这一命途出发,在利润的分析中提出剩余价值,李嘉图认为利润既指本来意义上的利润即剩余价值与全部垫支资本之比,也指剩余价值,认为利润源自工人劳动,工人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是工资,一部分是利润.可见,李嘉图认为剩余价值源于工人的劳动.马克思称李嘉图是“所有经济学家中唯一懂得剩余价值的人.”

(六)对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来源的述评

马克思在前人基础上,经过批判性的吸收剩余价值理论中的科学成分,最终确立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该理论从商品二因素出发,基于劳动价值理论提出剩余价值理论,并证实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出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不是全部资本的产物,只有可变资本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三、国内学者关于剩余价值来源的述评

对剩余价值来源的讨论,国内主要有三大派别,即剩余价值一元论、剩余价值多元论以及剩余价值结合论.

(一)剩余价值一元论

李志远(2003)认为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创造的,在当今社会化大生产和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包括物质生产、服务生产和精神生产.白书祥(2005)认为只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乔永忠、杨永纯(2006)认为剩余劳动是一切剩余价值的源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均存在剩余价值.郑彪(2011)认为,劳动仍然是创造剩余价值是源泉,在当今信息经济条件下,活劳动中的脑力劳动已经成为剩余价值的主要来源.

剩余价值一元论总体上遵循马克思所提出的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观点,其中,白书祥、乔永忠、杨永纯是对马克思的完全继承.李志远、郑彪对马克思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发扬和创新,他们在承认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基础上,对剩余劳动作了新的规定和界定,现在的剩余劳动不同以往简单的剩余劳动,而是添加了新的元素:李志远认为现在的剩余劳动是一个包括物质生产、服务生产和精神生产在内的剩余劳动;郑彪认为,当今社会剩余价值更多来源于活劳动中的脑力劳动,而非体力劳动.剩余价值来源一元论对剩余劳动的层层剖析和缜密研究将为人们揭示创造剩余价值的最关键部分,使我们了解财富增长的真正源泉.

(二)剩余价值多元论

传统理论认为剩余价值只能来源于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工人的剩余劳动.近一百多年来,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一个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者对剩余价值来源的认识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卢希悦(2003)认为剩余价值的来源一是活劳动特别是熟练程度较高的活劳动;二是劳动社会性质的进步;三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四是自然条件;五是科学技术;六是其他创造剩余价值的因素,包括“管理因素”、“文化因素”、“信息因素”和“体制因素”等.程南洋、余(2003)指出不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也可以构成生产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即直接体力劳动和间接脑力劳动均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来源.朱妙宽(2004)和荣燕(2005)认为剩余价值的来源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全社会劳动者活劳动中的剩余劳动形成的价值;二是过去劳动的无偿服务;三是生产力系统效应形成的价值.

剩余价值多元论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以往的剩余劳动扩展到社会的进步因素、劳动的自然力、先进生产力、管理、科学技术、信息、文化等方面,并指出凡是能够引起商品价值变化的因素都可以作为创造价值的源泉和新价值的来源.上述因素中的管理,信息,文化也都是凝结了人类的劳动,管理由人来完成,管理思想源于人的思维,人的脑力劳动,管理实践源于人的体力劳动;信息的产生源于人的劳动,信息的传播在于人的劳动,信息的分析,处理等都离不开人的劳动;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也包含人们的劳动在里面,包括无形的脑力劳动和有形的体力劳动等.因此,对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要分析现象下掩藏的本质,从根本上认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三)剩余价值结合论

在我国,对剩余价值来源的探讨除了一元论、多元论外,一些学者还提出了多元论的观点.彭腾(2004)认为剩余价值是各生产要素有机结合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劳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是,剩余价值不能离开生产要素而产生.杨维、刘苍劲(2006)认为工人的雇佣劳动是产生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其本身不能等于剩余价值,雇佣劳动必须与生产的各个方面、各种条件、各种因素密切有机地结合,才使形成剩余价值.邢芳(2006)认为劳动(活劳动)只是对劳动力的支出过程,它不可能离开其他的生产要素(物化劳动)而独立存在,尽管生产要素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只是旧价值转移,但它参与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其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剩余价值来源结合论将劳动价值论和要素财富论结合起来,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不仅仅依赖于剩余劳动,而且其他非劳动因素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一大发展和推进,使人们将对剩余价值产生认识的焦点从剩余劳动扩展到了其他非劳动的,物化的生产要素.但是仍存在不足,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剩余价值的实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剩余价值来源结合论是在肯定马克思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这一命题的基础上,更多的讨论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而非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其实,就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而言,结合论不免和一元论相一致,都承认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四、小结

自马克思提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命题以来,对此类相关问题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界,剩余价值不仅仅是一种价值增值,而且是一国的财富,是推动一国高速有效运行的助推剂.本文通过对早期国外经济学家和我国学者对剩余价值来源观点的评述,认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剩余劳动,这一点马克思拥有无上的至高权,无人能超越马克思.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其他生产要素与劳动的结合这一伟大命题,必将一直推动中国经济向前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Ⅰ,1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Ⅰ,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Ⅰ,5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2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参考文献

[1]乔永忠,杨永纯.论剩余价值理论纳入当下市场经济理论的路径意义[J].商场现代化,2006,(03).

[2]白书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剩余价值新探[J].探索,2005,(02).

[3]卓武扬.探析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J].生产力研究,2006,(08).

[4]李志远.对马克思剩余价值范畴的再认识[J].经济问题,2003,(09).

[5]卢希悦.商品中劳动含量的缩减性变动才是创造新价值的真正源泉(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05).

[6]程南洋,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探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01).

[7]朱妙宽.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新探[J].经济评论,2004,(05).

[8]荣燕.对剩余价值范畴的重新界定[J].攀登,2005,(05).

[9]郑彪.信息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分割[J].管理学刊.2011,(08).

[10]杨维,刘苍劲.论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6(02).

[11]邢芳.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及分配理论新探[J].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2006(3).

[12]孟捷.战后黄金年代是怎样形成的——对两种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批判性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05).

[13]孟捷,李怡乐.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波兰尼和马克思的视角[J].开放时代.2013(05).

[14]王兴华.论提高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原因与困难[J].华东经济管理.2010(10).

[15]谭泓.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主体地位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提升[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4).

[16]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05).

[17]李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马歇尔均衡论的比较和思考——评近年发生的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批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03).

[18]彭腾.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4(03).

[19]彭腾.近年我国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综述[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20]彭腾.近年我国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综述[J].现代经济探讨.2007(11).

作者简介:李群焕(1976-),男,任职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职务:专项经理(正处级),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本文评论,这是关于剩余价值和来源和剩余价值来源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剩余价值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剩余价值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国外消费者涉入度的实证文献述评以清真食品为例
王瑜1Mohammed Rawwas2(1 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中国银川750021;2 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理论文献述评
庞永健(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首先,从理论成果和理论研究观点两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理论研究做了梳理 理论成果概述主要是收集汇总了学界对该问题研究的主要专著和学术.

旅游视角下对国内社区营造的文献述评
作者简介阮文奇(1992 ),男,江西九江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 李勇泉(1977 ),男,福建安溪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

试析不屑之教的来源与价值
摘 要“不屑之教”经孔子首次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孟子正式命名而成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抑或是一种教育智慧 作为一种智慧之光,不管是古代教育还是现代教育,它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教育.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