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社会工作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与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模式探析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主题:社会工作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3

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模式探析,该文是关于社会工作本科毕业论文范文跟心理健康和社会工作和流动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社会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题目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路晨

[摘 要]从学校视角探索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模式对于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其目标体系由流动儿童自身目标、学校目标、家庭目标和社区目标共同构成,内容选择是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内容体系的有机结合与交叉.该模式的实施应坚持以学校为基础,与流动儿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目标、内容和实施途径的评价共同构成了其评价体系.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

[作者简介]路晨,重庆市儿童发展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重庆400700

[中图分类号] C9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2728(2017)02- 0076-0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流动人口逐渐增多,其中的流动儿童数量也急剧增加.流动儿童在跟随父母进入城市时,在社会经济、文化、城市融入、学习等方面都面临着困惑,由此产生了诸多心理健康问题.要解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让流动儿童真正融入城市,学校、社会和家庭应相互合作,共同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合力[1].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学校视角出发探索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模式,使其有效衔接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促进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逐渐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能够充分整合学校社会工作和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被认为是能够使流动儿童真正融入城市的重要教育方式.

学校社会工作要在流动儿童心理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就需要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模式进行研究,明确其开展工作的目标体系、内容选择、实施途径和评价,这对于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增进流动儿童城市融入以及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目标体系

学校针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总目标在于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健康成长.众所周知,流动儿童转入新学校后,校园环境、学习内容、课堂要求、同伴关系等众多变化,使他们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受到巨大挑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区给予相应的帮助与支持,以使他们顺利度过这一阶段.所以,针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学校社会工作目标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校、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社区几方面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相互合作的模式,达到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鉴于此,学校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目标体系由流动儿童自身目标、学校目标、家庭目标和社区目标共同构成.

(一)流动儿童自身目标

流动儿童自身目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不同的发展需求等.因此,流动儿童自身目标的设计要在符合上述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总目标的基础上,建立分层次的基本目标和延伸目标.基本目标包括帮助流动儿童解决转入新学校的适应性问题;促进流动儿童与伙伴友好相处;了解流动儿童情绪和行为偏差问题;关心流动儿童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经济状况所造成的心理问题;等等.延伸目标着眼于让流动儿童掌握积极适应与主动发展的策略与方法,具体包括明确当前的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增强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他人,对老师、同学、父母有正确的认识,能够恰当地排解交往中的困扰;正确认识社会、理解现实,正确地认识自我[2].

(二)学校目标

学校目标的确定聚焦于学校环境本身,改变学校不利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规范与情况.相应地,学校针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开展的社会工作的目标包括找出学校不适宜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规范与情况;帮助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与参与流动儿童学校教育的相关人员充分合作,分析探索流动儿童可能会遭遇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并相互配合方案的实施;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流动儿童熟悉并适应新学校生活,帮助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与流动儿童的家庭、社区建立良好的联系;等等.

(三)家庭目标

很多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以学校为基础的社会工作需要了解流动儿童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并且从中确认可以使用的资源,探寻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学校针对流动儿童开展社会工作的家庭目标的核心在于提高流动儿童家长素质,联系家长共同开展流动儿童辅导服务工作.具体包括为流动儿童家长教育其子女提供帮助;协助处理流动儿童家庭关系,帮助流动儿童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家长了解学校的相关政策,并了解其反应,积极协调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与家长共同分析家庭教育方式上存在的不当之处,并找出解决方案.

(四)社区目标学校针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开展社会工作的社区目标主要在于为流动儿童寻找更多的社区资源,为他们创造更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流动儿童社区融入.其具体目标包括注重对流动儿童生活社区的了解与支持;与流动儿童生活社区内的教育有关人士建立紧密联系,使社区相关人员积极关心和协助流动儿童学校教育的发展;鼓励流动儿童通过服务社区促进自我成长与自我训练;协助社区相关工作人员,为流动儿童组织类型多样的社区活动;协助学校和家庭对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进行引导;等等.

二、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内容选择

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内容选择是其模式构建中的重要一环,是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工作内容体系的有机结合与交叉.学校视角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内容选择由以下三方面构成.

(一)内容选择应围绕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目标体系

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内容选择致力于实现社会工作的总目标以及各层次目标.因此,该内容的选择必须以目标来加以引导.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总目标在于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健康成长.相应地,该部分的主要内容由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维护、流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矫正以及流动儿童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三部分构成.其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维护是通过对流动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基本心理素质.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是面向某些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流动儿童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主要包括对流动儿童进行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同时,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内容选择要围绕目标体系中的流动儿童自身目标、学校目标、家庭目标和社区目标来进行建构.而且,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内容体系建构不仅仅针对流动儿童,还涉及家庭与社区,对学校教师、流动儿童家长及社区人士也提供各种协调、咨询与服务[3].

(二)内容选择应充分考虑流动儿童不同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实际需要

根据《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流动儿童的年龄范围在6~14周岁(或7~15周岁).显然,这个年龄段包括小学和初中两个不同的阶段.针对这个年龄范围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内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他们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

一方面,从横向上按年龄段选择内容,体现内容的差异性.小学低段以帮助流动儿童适应学校生活与学习为主;小学中段以帮助流动儿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小学高段以帮助流动儿童正确认识自我,解决适应、情绪调控等问题为主.在初中阶段以帮助他们度过青春期, 解决好人际关系处理、情绪调控、人格塑造等为主.另一方面,从纵向上考虑各阶段之间的衔接性与系统性.具体来说,可以在纵向上将内容分为由低到高不同的三个层次:(1)初级内容,其核心为适应;(2)中级内容,其核心为发展;(3)高级内容,其核心为创造.由于不同年龄段流动儿童的心理需求不同,针对他们在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内容也必须通过选择不同难易程度的内容来进行教育[4].

(三)内容选择应依据现实情况进行

我国31个省区市均有一定数量的流动儿童.其中,流动儿童最多的7个省份广东、浙江、江苏、四川、山东、河南、福建的流动儿童占全国流动儿童百分比之和为45.71 %,人数之和达1637万人.但是,某些地区流动儿童占当地儿童比例很高,如上海市每10个儿童中就有4个是流动儿童,部分中西部地区的流动儿童在当地城镇儿童中所占比例也异常突出,如宁夏、新疆、青海和贵州分别高达41.76%、41.50%、35.79%和34.43%.同时,某些地区的流动儿童以跨省流动儿童占主导,如北京、上海、天津;某些省份的流动儿童则是以省内流动为主,如山西、安徽、江西等[5].从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区域特色、当地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流动儿童的情况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同时,按照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来看,内容的选择还应考虑流动儿童生活的社区以及就读学校的实际情况,使所建构的内容能够充分反映本地区、本社区和本学校的特点,适应流动儿童的现实需要和生活实际,促进他们城市融入和社会适应.

三、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实施途径

(一)坚持以学校为基础开展社会工作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应该成为一个安全而又支持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地方.有研究表明,以学校为基础的社会工作能够促进6~11岁儿童的社会、情感和个人幸福等方面的发展[6].因此,应坚持以学校为基础来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首先,学校应提高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学校一方面要认识到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开展对于改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明确学校在社会工作中所扮演的桥梁纽带作用,它对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在资源提供、环境保障、工作支持、部门配合、效果推广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1].其次,学校要配备相应的专职教师,这些教师是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核心.他们可以采用收集流动儿童信息,对其进行家访,对其家长进行援助,帮助流动儿童提高社会活动参与意识与能力,以及进行有效的情绪调整等方式来进行工作,为流动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多功能服务.他们不仅可以把学校的各种信息带给流动儿童的家庭,也可以把家庭的反馈信息带给学校和社区.同时,他们对于单个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的了解,可以使政府相关部门掌握人口流动的趋势,在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之间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7].再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深入进行.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直接开设相关课程来对流动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形式上既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必修课或选修课,也可以通过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体育比赛等各种活动形式以及利用相关的网络资源来进行;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各科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此外,也可以通过建立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档案来帮助学校全面把握流动儿童的心理素质状况,这种方式也有利于流动儿童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积极推进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工作

有研究显示,流动儿童家长普遍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8].流动儿童学校社会工作的实施应注重家庭对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导流动儿童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具体措施包括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加强家校交流,以及家长直接参与学校管理等.首先,由于流动人口流动性强,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因此开展家庭教育培训能够全面提升流动儿童家长素质以及他们的教育能力.其次,在家校交流方面,美国的家长参与促进者(简称PIFs)在该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家长参与促进者是受雇于学校,在学校推动家庭参与学校活动,同时帮助家长建立他们支持子女在学校获得成功的效能感的人.PIFs的目的在于为家庭直接提供服务,促进儿童,尤其是辍学儿童、学业困难儿童的健康发展,最终使家庭和学校达到双赢[9].因此,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在实施中不仅可以通过常规的家访、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册以及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等与流动儿童家长进行交流,也可以尝试设置专门的家长参与促进者来从事专业的家校交流工作.此外,由于某些流动儿童家长在家校交流方面较为被动,他们通常会认为教育流动儿童的责任主要在于学校.因此,学校在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实施中还应注意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流动儿童家长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可以通过成立流动儿童家长协会和班级家长委员会等形式,让流动儿童家长参与学校相关政策的制定、学校日常管理、学校课程设置、班级管理、学生成绩考察与奖惩等,使流动儿童家长能够与学校建立良好的感情,促进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合作机制的建立.

(三)挖掘社区教育资源,获取社区支持

学校正常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离不开与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但是目前针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没有积极争取社区的支持和合作,导致学校工作人员没有充分了解流动儿童所处的社区背景,社区居民也不了解学校的政策与各种需要配合的方案,导致流动儿童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不够,社区也无法在学校开展活动时给予应有的支持与协作.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社区自身涉及的工作事务比较庞杂,没有时间顾及学校的教育事务,很难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而且,由于城市社区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很难形成一种社区内的合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为一个整体的社区对于学校教育的参与[10].鉴于此,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实施应注重因地制宜,加强对社区资源的利用,广泛寻求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帮助.

在具体做法上,可以使用传统的家庭教育讲座、宣传栏教育、给流动儿童家长赠送相关光盘、书籍,编写和发放通俗易懂的家庭教育手册等方式,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家庭教育网络和有互动功能的网络指导平台.同时,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设立流动儿童活动中心,由社区工作人员或志愿者指导流动儿童开展有益身心的各类活动,以及通过加强社区的治安管理,净化流动儿童成长的社区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8].此外,社区还可以直接参与流动儿童学校管理,诸如参与学校的发展规划、协助流动儿童就读学校解决各种问题,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等,调动社区人士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及其社会工作开展的关注和关心.

(四)推动关爱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网络形成

如前所述,学校、家庭和社区在流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的,因此以学校为基础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开展必须使学校、家庭和社区充分形成合力,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在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相衔接的关爱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网络中,学校社会工作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包括咨询,与教师磋商、预防和帮助解决流动儿童的困惑,与家庭进行联系,对影响流动儿童学校活动的行为、情绪、家庭和社区问题进行干预.他们能够与家长、教师、校长以及社区顾问等共同协作,帮助流动儿童解决他们面临的教育、心理和社会问题.这不仅能够弥补班级教育的缺陷,帮助家长协调与学校及教师的关系,学校社会工作者对于社区干预的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把学校和社区联结起来,协助社区建设,帮助流动儿童认识和适应社区环境,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加强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沟通,从而促进学校、家庭、社区相衔接的关爱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网络形成[1].

四、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评价

学校视角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评价是对该模式中各个部分以及整体模式的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评价在整个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模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既是以学校为基础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开展的终点,又是其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只有通过评价,笔者所建构起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模式才能得到不断完善,从而推动该项工作的良性发展与持续运行.学校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评价体系围绕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目标、内容和实施途径的评价三部分组成.

(一)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目标的评价

对于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目标的评价就是对前述目标体系中的流动儿童自身目标、学校目标、家庭目标和社区目标分别进行评价,最终检验总目标的完成情况.本部分以流动儿童自身目标为例来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目标的评价进行说明.由于流动儿童自身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延伸目标两类,相应地,评价也分为基本目标评价和延伸目标评价两部分.其中,对于基本目标评价,也就是评价学校开展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是否帮助流动儿童解决刚转学时的适应性问题,是否帮助流动儿童做好升学前的心理准备,是否促进流动儿童与伙伴友好相处,是否了解流动儿童情绪和行为偏差问题,是否关心流动儿童因家庭关系或家庭经济状况所造成的心理问题等.延伸目标的评价关注流动儿童是否了解当前的学习情境,是否明确其学习任务,是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二)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内容的评价

学校视角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内容的评价要紧紧围绕其内容的选择进行,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校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内容与目标之间是否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是否有助于达成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目标.其二,学校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内容是否充分反映流动儿童不同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其三,学校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内容是否充分反映本地区、本社区和本学校的特点.

(三)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实施途径的评价

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实施主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区来进行,相应地,评价也将围绕这三方面进行.对学校在该项工作实施中的评价主要由组织管理评价、师资队伍评价和课程设置评价构成.学校的组织管理是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校领导要重视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并且积极进行相关的制度建设.具体包括要积极学习和落实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相关的各类文件,针对本校的具体情况出台相应的开展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文件,要把学校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开展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制定本校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同时,还应把校园环境建设作为组织管理评价中的重要一部分,尤其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如学校有没有形成健康的舆论氛围,是否积极动员家长配合、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通过多种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在师资队伍评价中,要求学校设置专门的人员编制,明确岗位职责,并且能够为其提供应有的工作条件和保障.在课程设置评价中,应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形式多样化,在各科教学中能够灵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工作的评价主要立足于考察该工作是否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是否有效加强家校交流,家长是否参与学校管理等.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区教育工作的评价主要考察该工作是否有积极联系社区,使社区参与流动儿童学校管理,社区是否有通过多种方式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联系等.

学校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模式建构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其涉及的范围广泛、目标层次性强、内容选择庞杂,实施途径涵盖了所有的教育类型,评价比较多样.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项系统性、计划性的工作,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其服务,学校、家庭、社区要相互协作才能使所建构的模式得到良性发展,才能有效改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终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归纳上文,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心理健康和社会工作和流动方面的社会工作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社会工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自闭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史威摘要根据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及环境因素,分析其产生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探讨如何预防问题的产生以及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自闭症 心理问题 教育对策(作者简介史威, 男, 长.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本文提出了怎样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一些有效的、常.

关于小学体育教学和儿童心理健康
李毅权摘 要新课标指出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对自身的工作认真负责,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小学生的体能,也要注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

互联网背景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
网络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逐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发育不够成熟,因此对于网络上的所传播的一些信息,自己不能很好地进行筛选与学习,从而容易使得自己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