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白鹿原类硕士论文范文 和白鹿原巍巍,灞河水脉脉追忆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主题:白鹿原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8

白鹿原巍巍,灞河水脉脉追忆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该文是关于白鹿原类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和陈忠实和著名作家和白鹿原类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白鹿原论文参考文献:

白鹿原论文参考文献 当代经济杂志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论文当代护士杂志当代青年投稿

陈忠实( 1942.8-2016.4),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第十三、十四大代表,陕西省委第七、八届委员会候补委员.

陈忠实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霸桥区霸陵乡西蒋村.家中曾有爷爷手抄的一部《论语》.初中时读过赵树理的《钱寡妇看卦》,激发了写小说的.初二时写了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1962年高中毕业,因国家经济原因,高考招生政策调整,招生数量缩减到不到原来的5%,而落榜回乡参加工作.1966年2月入党.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其后20年,先后做过民办教师、乡区干部.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调入陕西省作家协会专业创作组.

短篇小说《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立身篇》获1 980年飞天文学奖,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获上海首届小说界文学奖,《初夏》获1 984年当代文学奖,《十八岁的哥哥》获1 985年长城文学奖,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全国1990-1991年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1993年陕西双五文学奖、1 99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杯文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其中《青海高原一株柳》被改写选录于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语文书中的第十五课.

2016年4月29日7点40分左右,陈忠实于西安西京医院病逝,享年74岁.

陈忠实的陕西办公地点,位于西安市建国路71号的陕西省作家协会,简称省作协大院.由过去的“高桂滋(国民革命军第84师师长,参加过平型关大捷)公馆”改造而成.左邻是张学良公馆,右邻是西安事变旧址.大院内有三个四合院,是陕西最为著名的两大刊物《延河》《小说评论》的办公室.牛才子与《白鹿原》

在陈忠实一生的作品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白鹿原》;而《白鹿原》中的灵魂人物,恐怕要算朱先生.

这位小说中的朱先生,就是在陕西关中平原广为流传的近代关中大儒“牛才子”.牛才子真名叫牛兆濂,1867年生于蓝田县华胥镇鸣鹤沟.传说他出生时,其父梦到宋*学家周敦颐(人称“濂溪先生”)来到他家.于是便给儿子起名兆濂,字梦周.父亲去世后,已考中举人准备进京应考的他谨守母命放弃了功名,守孝在家,一边讲学书院,布道乡里;一边著书立说,留世有《吕氏遗书辑略》4卷,《芸阁礼记传》16卷,《近思录类编》14卷等,主编有《续修蓝田县志》.1936年西安事变后,亲自组织了300名兵勇,请求奔赴前线,效命疆场.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患病在床的牛兆濂闻讯后,病情日渐加重,于7月21日愤然辞世.

牛才子在关中民间的影响是深远的.近百年来,陕西关中一带,晚上随便走进哪个村庄,都会听到乡亲们在说牛才子的故事.1987年夏,舌头的联想

我们口中的舌头,一是为了说话表达,二是为了吃东西享受,于是便有了口舌、喉舌等词.

陈忠实在初二的一节语文课上,便写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叫《桃园风波》.1962年高中毕业,陈忠实高考落榜回乡劳动,当一名作家的愿望再次被激发.当作协大院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获茅盾文学奖时,李星(文学评论家,《小说评论》主编,同住作协大院)绕到陈忠实背后耳语:“今早听广播,《平凡的世界》评上茅盾文学奖!你年底要把那事不弄成,你干脆从这楼窗户跳下去!”回家后陈忠实对老婆说:“快擀面,晾干,我背上回老家去,这事弄不成,咱养鸡去.”1992年早春,陈忠实写完《白鹿原》最后一个字,下午一个人来到门前的塬上,坐了一下午,回家前放火点燃了高原上的枯草,火光照天.回家后,他把家里所有的电灯都拉亮,包括所有的空房子还有院子里露天的灯.把录音机的声音放到最大,尚在陕西师范大学读书的我,到师大东门外的地摊上修自行车.修车的是一位脾气倔强的老师傅.一边修车一边不停地在骂东骂西,他总看不惯社会.无意间和他说起我们正在给吴家坟写村史,提到了牛才子和宋伯鲁(陕西礼泉人,生于1854年,在民间也影响极大).老师傅一听,态度大变,极为吃惊地说,你小伙子这么年轻,居然知道牛才子.他还告诉我“南牛北宋”的来源.说着说着,给我把自行车重修了一遍,还坚持不要钱.牛才子是民间百姓心目中的神,但把民间口头流传的牛才子写入文学殿堂的,就是陈忠实.陈忠实说,牛字加一个人,就是朱,朱就是牛人.放着秦腔唱段,半个村都能听到.后来收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君的来信时,陈忠实泪流满面,爬到沙发上半天没起来,老婆慌了:“出啥事了,出啥事了?”陈忠实说:“咱不养鸡了!”直至2016年陈忠实重病住院期间,给时任《当代》杂志主编的孔令燕打电话,他大声地说了许久,可孔令燕一个字也没有听清,最后,陈忠实努力地一字一字地说,稿费他就不要了,请把那期杂志尽快邮给他.那期杂志指《当代》,上面有陈忠实写的小说.

1973年冬,陈忠实尚未出名,只是一名乡干部.但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何启治来西安组稿,专程找到陈忠实,对他说,我读过你写的一些小说,觉得你很有潜力.我想约你写一篇长篇小说.何启治这一约就是近20年.后来何启治每次见到陈忠实时,总是说,“别急,你慢慢写,我可以慢慢等!”所以当陈忠实写完《白鹿原》后对妻子说,“我得给老何写封信,告诉他小说的事,我让他等得太久了.’

2012年8月,当《白鹿原》红遍天下的时候,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杨澜访谈》栏目专门给陈忠实做了一期节目,杨澜委婉地问,陈老师写出《白鹿原》是不是有一些个人的天赋?面对全球华人,陈忠实高兴地说,我们陕西农村,有一些没有读过书的人,在村里举办红白喜事时,总能随口现场说出一长串像快板一样的顺口溜,押韵生动,乡亲们喜闻乐见.有些人,在语言方面是有独到的天赋的.

陈忠实晚年病于舌头,患的是舌癌.晚期癌细胞扩散到全身,四分之三的肺都不能呼吸.癌细胞破裂,就严重地吐血.也许是积劳成疾,也许是与他常年抽烟有关.位于西安市建国路的省作协大院摆满了花圈花篮,、刘云山、王岐山、、、等领导及、曾庆红等老同志送来花圈,使得这里的吊唁堂显示着另一种盛大的哀荣.但这个舌头的事却让人想到南北朝时鸠摩罗什大师的舌头佳话.鸠摩罗什大师临终时说,如果他这一生所翻译的佛经及佛法是佛的本意,那么火化后他的舌头当不焚毁,化为舍利.后来肉身火化后,果然其舌化为舍利,后人为纪念他,就专门修了一座塔来供奉着舌舍利.现在这个舌舍利塔依然耸立在户县境内的草堂寺内,千百年来供世人凭吊沉思.

晶莹的泪珠

陈忠实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着.

我要求休学一年.我写了一张要求休学的申请书.我在把书面申请交给班主任的同时,又口头申述了休学的因由,发觉口头申述因为穷而体学的理由比书面申述更加难堪.好在班主任对我口头和书面申述的同一因由表示理解,没有经历太多的询问便在申请书下边空白的地方签写了“同意该生休学一年”的意见,自然也签上了他的名字和时间.他随之让我等一等,就拿着我写的申请书出门去了,回来时那申请书上就增加了校长的一行签字,比班主任的字签得少,自然也更简洁,只有“同意”二字,连姓名也简洁到只有一个姓,名字略去了.班主任对我说:“你现在到教务处去办手续,开一张休学证书.”

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板.获准以后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女先生正伏在米的办公桌上,手里捉着长杆蘸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并不抬头.我知道开学报名时教务处最忙,忙就忙在许多要填写的各式表格上.我走到她的办公桌前鞠了一躬:“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然后就把那张签着班主任和校长姓名和他们意见的申请递放到桌子上.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书来看着,长杆蘸水笔还夹在指缝之间.她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留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十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更多.她终于抬起头来问:

“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就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

“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

“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

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安排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谋划着让他投考师范学校,师范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3块钱零花钱.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我拿父亲的话给她解释,企图消除她对我能否复学的疑虑:“我伯伯说来,他只能供得住一个中学生;俺兄弟俩同时念中学,他供不住.”

我没有做更多的解释.我的爱面子的弱点早在此前已经形成.我不想再向任何人重复叙述我们家庭的困窘.父亲是个纯粹的农民,供着两个同时在中学念书的儿子.哥哥在距家40多里远的县城中学,我在离家50多里的西安一所新建的中学就读.在家里,我和哥哥可以合盖一条被子,破点旧点也关系不大.先是哥哥接着是我要离家到县城和省城的寄宿学校去念中学,每人就得有一套被褥行头,学费杂费伙食费和种种花销都空前增加了.实际上轮到我考上初中时已不再是考中秀才般的荣耀和喜庆,反而变成了一团浓厚的愁云忧雾笼罩在家室屋院的上空.我的行装已不能像哥哥那样有一套新被-新褥子和新床单,被简化到只能有一条旧被子卷成小卷儿背进城市里的学校.我的那一绺床板终日裸露着缝隙宽大的木质板面,晚上就把被子铺一半再盖上一半.我也不能像哥哥那样由父亲把一整袋面粉送交给学生灶,而只能是每周六回家来背一袋杂面馍馍到学校去,因为学校灶上的管理制度规定一律交麦子面,而我们家总是短缺麦子,而苞谷面还算宽裕.这样的生活我并未意识到有什么不好.因为背馍上学的学生远远超过能搭得起灶的学生人数,每到三顿饭时,背馍的学生便在开水灶的一排供水龙头前排起五六列长队,把掰碎的各色馍块装进各自的大号搪瓷缸子里,用开水浸泡后,便三人一堆五人一伙围在乒乓球台的周围进餐,佐菜大都是花钱买的竹篓咸菜或家制的腌辣椒,说笑和争论的声浪甚至压制了那些从灶房领取炒菜和热饭的“贵族阶层”.

这样的念书生活终于难以为继.父亲供给两个中学生的经济支柱,一是卖粮,一是卖树,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卖树.父亲自青年时就喜欢栽树,我们家四五块滩地地头的灌渠渠沿上,是纯一色的生长最快的小叶杨树,稠密到不足一步就是一棵,粗的可作檩条,细的能当椽子.父亲卖树早已打破了先大后小先粗后细的普通法则,一切都是随买家的需要而定,需要檩条就任英选择粗的,需要椽子就让他们砍伐细的.所得的票子全都经由哥哥和我的手交给了学校,或是换来书籍课本和作业本以及哥哥的菜票,我的开水费.树卖掉后,父亲便迫不及待地刨挖树根,指头粗细的毛根也不轻易舍弃,把树根劈成小块晒干,然后装到两只大竹条笼里挑起来去赶集,卖给集镇上那些饭馆、药铺或供销社单位.100斤劈柴的最高时价为1.5元,得来的块把钱也都经由上述的相同渠道花掉了.直到滩地上的小叶杨树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全部砍伐一空,地下的树根也掏挖干净,渠岸上留下一排新插的白杨枝条或手腕粗细的小树……

我上完初一第一学期,寒假回到家中便预感到要发生重要变故了.新年佳节弥漫在整个村巷里的喜庆气氛与我父亲眉宇间的那种根深蒂固的忧虑形成强烈的反差,直到大年初一刚刚过去的当天晚上,父亲便说出来谋划已久的决策:“你得休一年学,一年.”他强调了一年这个时限.我没有感到太大的惊讶.在整个一个学期里,我渴盼星期六回家又惧怕星期六回家.我那年刚刚13岁,从未出过远门,而一旦出门便是50多里远的陌生的城市,只有星期六才能回家一趟去背馍,且不要说一周里一天三顿开水泡馍所造成的对一碗面条的迫切渴望了.然而每个周六在吃罢一碗香喷喷的面条后便进入感情危机,我必须说出明天返校时要拿的钱数儿,1元班会费或5毛集体买理发工具的款项.我知道一根丈五长的椽子只能卖到1 5元钱,一丈长的椽子只有8角到1块的浮动区.我往往在提出要钱数目之前就折合出来这回要扛走父亲一根或两根椽子,或者是多少斤树根劈柴.我必须在周六晚上提前提出钱数,以便父亲可以从容地去借款.每当这时我就看见父亲顿时阴沉下来的脸色和眼神,同时,夹杂着短促的叹息.我便低了头或扭开脸不看父亲的脸.母亲的脸色同样忧愁,我似乎可以看;而父亲的眼睑一旦成了那种样子,我就不忍对看或者不敢对看.父亲生就的是一脸的豪壮气色,高眉骨,大眼睛,统直的高鼻梁和鼻翼两边很有力度的两道弯沟,忧愁蒙结在这样一张脸上似乎就不堪一睹……我曾经不.止一次地产生过这样的念头,为什么一定要念冲学呢?村子里不是有许多同龄伙伴没有孝取初中仍然高高兴兴地给牛割草,给灶里拾柴吗?我为什么要给父亲那张脸上周期性地制造忧愁呢……父亲接着就讲述了他的让哥哥一年后投考师范的谋略,然后可以供我复学念初中了.他怕影响一家人过年的兴头儿,所以压在心里直到过了初一才说出来.我说:“休学?”父亲安慰我说:“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我也不以为休学一年有多么严重,因为同班的50多名男女同学中有不少人都结过婚,既有孩子的爸爸,也有做了妈妈的,这在50年代初并不奇怪,解放后才获得上学机会的乡村青年不限年龄.我是班里年龄最小,个头最矮的一个,座位排在头一张课桌上.我轻松地说:“过一年个子长高了,我就不坐头排头一张桌子咧——上课扭得人脖子疼……”父亲依然无奈地说:“钱的来路断咧!树卖完了……”

她放下夹在指缝间的木制长杆蘸水笔,合上一本很厚很长的登记簿,站起来说:“你等等,我就来.”我就坐在一张椅子上等待,总是止不住她出去干什么的猜想.过了一阵儿她回来了,情绪有些亢奋也有点激动,一坐到她的椅子上就说:“我去找校长了……”我明白了她的去处,似乎验证了我刚才的几种猜想中的一种,心里也怦然动了一下.她没有谈她找校长说了什么,也没有说校长给她说了什么.她现在双手扶在桌沿上低垂着眼,久久不说一句话.她轻轻舒了一口气,扬起头来时我就发现,亢奋的情绪已经隐退,温柔妩媚的气色渐渐回归到眼角和眉宇里来了,似乎有一缕淡淡的无能为力的无奈.

她又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一本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从笔筒里抽出那支木杆蘸水笔,在墨水瓶里蘸上墨水后又停下手,问:“你家里就再想不下办法了?”我看着那双滋浮着忧郁气色的眼睛,忽然联想到姐姐的眼神.这种眼神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着的心平静下来,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得心力交瘁的灵魂得到抚慰,足以使人沉静地忍受痛苦和劫难而不至于沉沦.我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这个最简单的推理,而在校长、班主任和她中间,她恰好是最不应该产生这种心情的.她是教务处的一位年轻职员,平时就是在教务处做些抄抄写写的事,在黑板上写一些诸如打扫卫生的通知之类的事,我和她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也记不住她的姓名.我便说:“老师,没关系.休学一年没啥关系,我年龄小.”她说:“白白耽搁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我的心情突然灰暗起来而没有再开口.

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文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浆糊后贴在公文存根上.她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说:“装好.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我把那张硬质纸印制的休学证书折叠了两番装进口袋.她从桌子那边绕过来,又从我的口袋里掏出来塞’进我的书包里,说:“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

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我听到背后“咣当”一声闭门的声音,同时也听到一声“等等”.她拢了拢齐肩的整齐的头发朝我走来,和我并排在廓檐下的台阶上走着,两只手插在外套的口袋里.走过一个又一个窗户,走过一个又一个教室的前门和后门,校园里和教室里出出进进着男女同学,有的忙着去注册去交费,有的已经抱着一摞摞新课本新作业本走进教室,还有从校门口刚刚进来的背着被卷馍袋的迟来者.我忽然心情很不好受,在争取得到了休学证后心劲松了吧?我很不愿意看见同班同学的熟悉的脸孔,便低了头匆匆走起来,凭感觉可以知道她也加快了脚步,几乎和我同时走出学校大门.

学校门口又涌来一拨偏远地区的学生,熟悉的同学便连连问我:“你来得早!报过名了吧?”我含糊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想尽快远离正在迎接新学期的洋溢着欢跃气浪的学校大门.她又喊了一声“等等”.我停住脚步.她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甭把休学证弄丢了.”我点点头.她这时才有一句安慰我的话:“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

我抬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瞬即垂下头避开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里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嚎啕大哭.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感觉到有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我后来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发生过多次这种酸水倒流的事,而倒流的渠道却是从14岁刚来到的这个生命年轮上第一次疏通的.第一次疏通的倒流的酸水的渠道肯定狭窄,承受不下那么多的酸水,因而还是有一小股从眼睛里冒出来,模糊了双眼,顺手就用袖头揩掉了.我终于扬起头鼓起劲儿说:“老师……我走咧……”

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眼睫毛上滑落下来,掉在脸鼻之间的谷地上,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我再一次虔诚地深深鞠躬,然后就转过身走掉了.

25年后,卖树卖树根(劈柴)供我念书的父亲在癌病弥留之际,对坐在他身边的我说:“我有一件事对不住你……”

我惊讶得不知所措.

“我不该让你休那一年学!”

我浑身颤栗,久久无言.我像被一吨烈性梯恩梯炸成碎块细沫儿飞向天空,又似乎跌入千年冰窖而冻僵四肢,冻僵躯体,也冻僵了心脏.在我高中毕业名落孙山回到乡村的无边无际的彷徨苦闷中,我曾经猴急似的怨天尤人:“全都倒霉在休那一年学……”我1962年毕业恰逢中国经济最困难的年月,高校招生任务大大缩小,我们班里剃了光头,四个班也仅仅只考取了一个个位数,而在上一年的毕业生里我们这所不属于重点的学校也有50%的学生考取了大学.我如果不是休学一年当是1961年毕业……父亲说:“错过一年……让你错过了20年……而今你还算熬出点名堂了……”

我感觉到炸飞的碎块细沫儿又归结成了原来的我,冻僵的四肢自如了,冻僵的躯体灵便了,冻僵的心又镗镗镗跳起来的时候,猛然想起休学出门时那位女老师溢满眼眶又流挂在鼻翼上的晶莹的泪珠儿.我对已经跨进黄泉路上半步的依然向我忏悔的父亲讲了那一串的泪珠的经历,我称呼伯伯的父亲便安然合上了眼睛,喃喃地说:“可你……怎么……不早点给我……说这女先生哩……”

我今天终于把几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的时候,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当各种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师那种泪珠的泪泉不致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哦……

(选自陈忠实散文精选集《关于一条河的记忆》,中国社会出版社,有删改)

上文汇总:本文论述了关于白鹿原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陈忠实和著名作家和白鹿原相关白鹿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陈忠实:白鹿原上,终可枕书长眠
在当代中国文坛,陈忠实不属于早早便露出锋芒和天才气质的那一类作家 50岁的时候,他才写出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 事实上,他一直有一种紧迫感,担心自己再不写就来不及了 19 87年,陈忠实为给写小说.

在文学这场马拉松里,我不曾跟风赶潮专访作家韩少功
著名作家韩少功的创作生涯已历时四十年,在外界看来,无论从时间还是从艺术道路的长度来看,都如其创作四十年研讨会主题“求索之路永无止歇”一般,他自己觉得,聊以的是,大体上不曾跟风赶.

蔡澜:作家的生涯,就是我想过的日子
文张畅一次,夜间坐飞机,突遇气流,颠簸不止,身边一位澳洲人死死抓住座椅扶手,蔡澜却一直在喝酒 飞机稳定后,那人不解“老兄,你死过吗”蔡澜缓缓放下手中的酒杯,说“我活.

谈曙君,在紫砂中注入当代新风
谈起紫砂壶,你可以想到无数精巧的制式与名家,自明代供春始创以来,就一直是雅艺和匠心相结合的茗茶风物 历壶名家向来被世人尊崇,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岂如阳羡一丸泥” 发展至今,.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