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课堂教学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与寻求课堂教学中问的艺术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课堂教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4

寻求课堂教学中问的艺术,该文是关于课堂教学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跟课堂教学和寻求和艺术类专升本论文范文.

课堂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论文艺术期刊教学论文范文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既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更是教师、学生、文本多向互动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对课堂提问规范的研究,而基于学情的提问是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可以通过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预设问题;捕捉学生的课堂生成,调控问题,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实现其主动、生动地发展.

【关键词】课堂提问;基于学情;学习起点;课堂生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推进教学流程的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而且历史悠久.它既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更是教师、学生、文本几者多向互动的基础.规范科学的课堂提问是成功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挖掘学生的潜能;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更好地介入教师的指导、评价等.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确实,一堂亮点凸现的语文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的问题.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对语文课堂提问规范的研究.

然而,提问是较为复杂的一种教学技能,它既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机智,也与教师预设的问题本身息息相关.综观眼下的语文课,笔者发现,作为常用的课堂提问,因为各种原因,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提问浮于文本的表面,缺乏深度,旨在追求热闹的场面;提问未经精心设计,不着边际,“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成了口头禅;提问琐碎频繁,支离文本,课堂成了“十万个为什么”,学生或者疲于应答,或者干脆不答,思想像脱缰的野马游离于课堂……凡此种种的提问,不但缺失了问题的价值,而且置学生发展不顾,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那么,行进在新课程的征途中,我们该如何规范语文课堂的提问呢?《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第22条指出:“课堂提问设计要体现启发性、导向性和示范性.随着年级的提高,提问要逐步从‘写什么’转到‘怎么写’”.《建议》提纲挈领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具体的操作环节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规范的语文课堂提问,要以老生常谈的学情即学生情况为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预设问题

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度.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在大语文教学观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渠道变得宽广,他们在学习新知以前往往已经有了相当的知识、经验的积累,而并非是零起点.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有的老师找不准教学的起点,往往在理解内容上低估我们的学生,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懂得、理解的问题.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浪费了不少的教学时间,我们深为上课的学生感到痛心.”的确,像这样“找不准教学的起点”,低估学情或随意拔高的提问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比比皆是.为了不“痛心”,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预设问题时必须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1.重视现实起点

现实起点指的是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备的多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技能积累.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事实证明,建立在学生现实起点上的提问,才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如我校为了建设书香校园,已连续两年开展了古诗词的诵读、考级活动,我任教的三年级学生也积极参与,积累了大量的古诗.人教版六册的教材中有贺知章的《咏柳》和朱熹的《春日》两首古诗.在教学这两首古诗前,我们班的学生已经会背诵了.基于这样的现实基础,在进行教学预设时,我没有提诸如“读这两首诗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这样的常规问题,而是按照背诵、理解、有感情背诵这样的思路组织教学,最后以“春天在别的诗人眼中又是怎样的呢?”一问,引导学生背诵已经积累的写春天的其它古诗.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成了学生展示、拓展的舞台,教学目标又顺利达成,我想,这缘于我对学生现实起点的正确把握吧.

2.明确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技能积累.要明确学生的逻辑起点,语文教师要用心研读课标,潜心钻研教材,正确领会编者意图,明确各个学段教学目标的延续性.在进行问题预设时,要了解学生之前学过哪些与该问题相关的知识,以后还有哪些知识与此相关,使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能摘到果子”,避免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曾读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为了凸显“珍爱生命”的主题,设计了“生命是什么?”的问题.主要教学过程如下:该老师首先出示了一组图片,然后用的导语、大段排比诗化的语句回答了他对生命是什么的理解,最后终于“亮剑”:“每个人对生命都有不同的认识,那么你又是怎么来理解生命的呢?请写下来.”且不说那些辞藻华丽的诗句,二年级的学生是否听得明白,还居然让稚嫩的他们面对“生命是什么”这样厚重深奥的问题,简直令人啼笑皆非.以上的案例充分启示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问题预设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教材,考虑任教的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能知什么,需知什么,想知什么,切实依据学生的逻辑起点展开教学.

3.找准兴趣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在预设问题时,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起点,就会使学生立刻集中注意力,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风筝》这篇课文时,正好赶上我任教班级的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上进行了做风筝、放风筝的活动,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沉醉其中.在了解了这一学情后,我摈弃了原有的设计,及时调整导入环节的教学流程.我预设了以下问题:“我们前几天都放了风筝吧,能说说你们当时的心情、感受或过程吗?”“如果我们把当时的经历写成一篇作文,你的题目是什么?”“今天,我们要走进贾平凹笔下的《风筝》,想想你们刚才取的题目,再看看黑板上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产生?”这样预设的问题不但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层层推进,比原有设计中直接让学生质疑要高明巧妙得多.

二、善于捕捉学生的课堂生成,调控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和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自《课标》颁布以来,“生成”这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已被广大的语文教师所理解,所接受,所践行,因为它摈弃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然而生成性的语文课堂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挑战,尤其是预设的问题,面对灵动的学生,往往会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搞得我们措手不及.此时,我们不可能再“遵循固定的线路”前行,而应该改变策略,及时抓住生成的资源,善于灵活地调控问题,才是上策.问题调控的方法很多,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一些:

1.换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所以,课堂上,当我们预设的问题不合学生的胃口,或者学生主动地产生问题时,我们不妨抓住这一契机,接过学生抛来的“绣球”,大胆改换问题,使课堂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比如《荷花》一文,文本中出现了“冒用得真好”这一泡泡的形式.通过解读,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信息——要让学生感悟到“冒”一词运用的精妙.在教学预设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冒是什么意思?查字典说说.”“冒字用得好在哪里?”在实际的教学中,当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了冒的意思后,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里为什么要用冒?可以换别的词吗?”问题一产生,我感觉原有的预设太注重问题的结果,过于理性,缺少过程性的思考问题,于是,根据学生的生成马上变换了提问:“这个问题提得真好!那么,这个句子中的‘冒’可以换哪些词呢?”“荷花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将‘冒’换成我们刚才说的长、钻、探、挺、挤、蹦、窜,好不好?为什么?”通过三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将学生的理解、感悟、想象、朗读有机融合,实现了三维目标的统一.因此,抓住生成,就势变换问题,有时会使教学变得更加有层次,更加丰富而有灵性.

2.曲问

语文课文大都具有文学性.文学语言是一种描述性语言,往往有“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朦胧意蕴,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文学是狡黠的情人,话不说透,让你自个儿猜测,她用遮掩来突出,用省略来增添.”正因为文学作品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多元解读.但是,由于学生阅历不深或者经验不足,他们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甚至出现知识性、价值观等方面的错误.对此,教师应该悦然面对,坦然处之,既不要奉送真理,也不要听之任之,更不能斥责动怒,应该抓住学生错误的生成资源,采取迂回曲折的提问战术,将学生从岔道上拉回.以下是我在教学《《夸父追日》一课时的一个片段案例:

师:夸父为什么要去追赶太阳,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交流句子,初步谈感受.)

师:读着这样一段文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夸父?

(前面几个学生回答在我的预设之中,如喜欢光明、想追赶太阳、勇敢、神奇,最后一个学生说夸父是个愚蠢的人,太阳那么远,怎么可能追得上?话音刚落,有部分学生开始附和赞同.)

师:这个同学的回答还真值得我们研究哩.同学们,请你们再读读夸父的想法,想一想,夸父追日,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生1:夸父想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他想让地球上的人们生活在光明的世界里.

生2:夸父追日不是为了他一个人,而是为了所有的人,我觉得他非常伟大!

师:同学们,有了太阳,会怎样?请联系我们学的21课《太阳》说说.(生答,略)

师:孩子们,传说夸父是古代部落的一个首领,这个部落特别奇怪,一年中只有两个月,天上是有太阳的,其余的十个月,人们只能生活在黑暗之中,所以作为首领的夸父是那么想把太阳留住.

你们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答:伟大,了不起,勇敢)

师:我们这个单元学的是神话或传说故事,《夸父追日》也是个神话故事.请大家回想一下,神话故事都有哪些特点?(生:想象很大胆,描写很夸张.)

师:现实中的太阳是那么远,没有人能追赶上它.可是夸父却要去追赶太阳,这就是神话故事大胆的想象,所以说夸父的想法是多么的神奇!

案例中,当一位学生出乎意料地说“夸父是个愚蠢的人”这样的“另类之音”时,我并没有当头棒喝,也没有弃之一边,而是抓住学生的错误,及时调整原有预设的问题,增加了教学环节,通过曲问的方式,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又凸显了人物和文本的正确特点,使课堂因学生的出错而出彩.

3.追问

追问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经常能见到,它是教师进行有效指导的方式之一,是许多教师屡试不爽的成功经验,也是教师教学机智、教学能力的一种表现.追问本身不是教学的目的,它只是教师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理解文本的手段.在动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生成达不到我们所期望的预设,他们的理解、感悟不够到位、比较浅显时,教师通过追问进行即时的疏导、点拨,可以刨根究底,令学生茅塞顿开,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当然,追问是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假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都不假思索地追问“还有吗”,教学必然会显得苍白无力、索然无趣.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在初读结束后提问:“这篇课文哪个词让你感触最深?”第一个学生说到“一动不动”,该教师追问:“还有吗?”第二、第三、第四个学生分别回答“一动也不动”、“千斤巨石”、“没挪动一寸地方”为了得到预设的词——纹丝不动,该教师还在无休止地追问,搞得学生一脸茫然,最后还是教师自己一脸恼怒地说出,使原本充满的课堂教学氛围消失得无影无踪.其实这四个同学所找的词或短语与纹丝不动有异曲同工之妙,此时,教师只需一个追问:“刚才我们所找的词或短语用文中一个词概括,是哪个?”相信,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何须教师、学生这么的折腾!

提问伴随着语文教师从传统的课堂进入了新课程的天地,这一传承至今的教学手段充满了智慧、情感和技巧,仍需我们不断地潜心研究,才能收获教学的真谛.而无论新课程的改革走向如何,教学的最终目的——为了学生的发展是不变的.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问也应该依据学情进行,惟其如此,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有精心预设下的精彩生成,才能促进学生真正有效地学习,实现其主动、生动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2015.3上

[2]《教学月刊》.浙江教育学院教学月刊社,2016.4上

[3]《教学月刊》.浙江教育学院教学月刊社,2016.6上

[4]《教学月刊》.浙江教育学院教学月刊社,2011.11上

该文汇总,上述文章是关于课堂教学和寻求和艺术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课堂教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课堂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一石激起千层浪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摘要】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其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具体有以下几点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二、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三、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四、分层设计,化难.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管理艺术
摘 要高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必须完成的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强身健体,而对于体育专业生而言,体育课程更是十分重要 但现阶段大多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认识程度不深,因此需要加强对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法在艺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一种现代化创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为艺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在分析翻转课堂特征及其优势的基础上,对翻转课堂模式在艺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影响基础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原因之以刘国钧高职校艺术设计系为例
一、艺术教育大环境改变(一)应试教育扩招由于近些年艺术高校扩招,促生了很多美术高考速成班,过去需要花好多年打磨的艺术基本功在数月甚至数周时间里就速成,这种快餐式应试教育对于基础美术教学质量提升有很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