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丁登寺类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跟读者反应理论和《丁登寺》教学类论文如何写

主题:丁登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2

读者反应理论和《丁登寺》教学,本文是丁登寺类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和《丁登寺》和读者反应理论和教学方面论文如何写.

丁登寺论文参考文献:

丁登寺论文参考文献 理论月刊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军事理论论文2000

徐龙飞

本科阶段二本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阅读面太窄,导致语言输出能力较弱;即使偶尔有学生阅读面较朋辈为广,仍然存在缺少方法论的指引的问题,许多阅读因而效率较低,虽然学生确实耗时费力.有鉴于此,笔者计划在课程中引入文学批评的一些理论,使学生在阅读之前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要找什么,在阅读的时候自己又可能遇上什么,以及阅读之后自己到底获得了什么.

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可视为对新批评论中所存在问题及局限的一种反叛或者说“克服”.原因很简单,新批评论者致力于辨识作品中不同要素之间如何合力构建完整的作品,但18世纪的一些作品却似乎不具备新批评论者所预设的特征或要素.此外,若一部作品真如新批评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稳定的客体,那么许多作品至今为止应该是有定论的,但实际上却没有这样的作品.一个新的批评理论因此显得非常必要.

新批评论者聚焦于作品本身,忽略作品以外的其它所有因素,但参与到一部作品的意义生成过程之中的,显然不仅仅只是作品,还有作者、社会历史环境,当然最重要的,还有读者.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笔者在课堂上邀请学生画个苹果,学生画出来的也不尽相同.不仅仅是因为绘画的技巧的区别,还有头脑中的意象的区别.有的学生画的大,有的画的小;有的有叶子,有的还加了一笔表示苹果的光泽.由此可知,同样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观察者心中的图像,是相互区别的.有据于此,读者反应批评论得以产生.这一理论有三个假设:1)作者的创作意图读者并不总能知晓,只能依靠文本;2)通过与文本互动,读者参与到作品意义的生产过程;3)文本激发的反应有其价值所在,也因此值得记录.以此为前提,该理论制定了其阅读策略:1)细读文本,记录读者在各个节点的反应;2)对作品整体做出反应.

二、《丁登寺》

华兹华斯作为应该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奠基人,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身处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的冥思.本文选取其代表作Lines Composed A Few Miles Above Tintern Abbey On Revisiting the Banks of the Wye During A Tour. July 13, 1798 [1],运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去探索文本所产生的意义以及读者在此过程中的角色,以帮助学生获得理论用于实践的直接经验,同时理解作品的意义所在.

该理论运用分五个步骤进行:1)反应准备.在这一步中,读者须思考如下问题:我对这个作品有何反应?这个作品如何塑造我的反应?其他读者怎么看这个作品?2)意义探寻.在这一步,读者须认真阅读文本,查阅所有生词,弄清每个语义单元的意义.3)主观反应.此时读者可以开始自由书写,脑中出现的任何内容都付诸纸笔.若没有任何想法,再读一遍文本.4)接受反应.认真思考作品中每一个语义单元的意义,运用这些意义绘制一个画面.5)成文.将所绘制成的画面付诸纸笔,成文.五个步骤虽然单独描述,但只是为理解方便.实际运用之中,可以酌情调整融合,但顺序不能颠倒.

1)反应准备阶段

看到标题,Lines Composed A Few Miles Above Tintern Abbey On Revisiting the Banks of the Wye During A Tour. July 13. 1798,笔者只能看到此诗创作的时间、地点.对于内容,一点提示都没有,说明作品叙事风格可能是日记.而“日记”一般记录的都是一个人内心的真情实感.此外,标题也提到古寺、河岸、行旅、七月,足以在笔者脑海中形成一个美轮美奂的画面:绿树成荫,山寺掩映,水流平缓,行人彳亍. 在这如画的风景之中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2)意义探寻及主观反应阶段

在正文中,从1至22行,诗人更加细致地描绘了这个画面,让读者看到更多细节:巍峨的高山、如茵的绿草、袅袅的炊烟、孤寂的隐士.通过画面的描绘,笔者被置于如此情景之中,同时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变得平缓,眼前的电脑屏幕、台灯柔和的光线下各种新旧书籍泛着不同颜色的光.这些细节,笔者在进入此景之前,并没有如此清晰的认识,或者说察觉.

在23-50行,诗人讲述了这些美景对于自己的馈赠:疲惫时的慰藉,化为感官的体验(sweet sensations),升华为宁静的心境,在其中有无尽的美好回忆(little nameless unremembered acts of kindness and of love).这些词语使笔者想到自己的孩子费力剥好的瓜子仁来,那种唇齿留香的感觉,再次浮现.如同诗人一样,笔者也能抛开生活中的一些负累,感到轻松自在;此前的一些困惑,在这心境之中也瞬间烟消云散,一切变得清明透彻起来.比如与妻子的争执、与同事的纠纷、而立之年的纠结.笔者感觉如同诗人所言,“我们的身体于是睡去,我们的灵魂于斯醒来;这宁静使我们双目凝然,这欢乐赋予我们看透生死的力量”.

自51至113行,诗人描述了自己成长的三个阶段:孩提时代,诗人如同一头欢快的小鹿在林间、溪边蹦跶.自然的美景,如瀑布、高山、深林于诗人,只是“an appetite”,必须亲眼看到才能感受其中的美.青年时代:生活中有痛苦、困惑、无常,那时的他即使身处美景之中,也不是因为爱美,而是从现实中逃出来,躲藏进美景之中.成熟时代:也就是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而且此时的诗人眼界已经完全不同.诗人感觉到“一种存在,给与我升华思想的欢乐;一种崇高的感觉,如同落日放出的光芒”,并且诗人也说“因此我还是那个爱着草原、森林和山峰的人,那个爱着这个绿色的世界的人,那个爱着这个由感官所创造和发现的宏伟世界的人”.就这点来看,诗人的成长过程验证了中国文化中的“人生三境”思想,也算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一个例证.此外,诗人还提到“这个感官所创造和发现的世界”,也说明随着人的心境的变化,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换言之,世界的本来面貌,很可能根本就不是人所能认知的.

从115到全诗终结,诗人表达了对自己妹妹多萝西的感激之情,以一种咒语式的口吻,表达对他们所遭遇的流言、所经受的孤独、所承担的苦痛的蔑视.其中措辞,如“worshipper”,“service”,“holier love”,仿佛一种宗教信仰.“自然”,或者说“自然之美”,就是他所崇拜的神.

3)接受反应及成文阶段

读罢全诗,笔者对华兹华斯在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体悟有一个新的认知.从1-67行,诗人描摹自然之美,并感谢自然的恩赐:甜蜜的感觉(28行)、被护佑的心境(38行)、未来的精神食粮(66行).这说明作者的心绪已经趋于安宁、安定,有宠辱不惊的意味.从第66行开始,到113行为止,诗人叙述了自己心路的历程,从孩提的懵懂到中青年的成熟,并说明了这个过程中自然所起到的作用,“很高兴在自然和感官的语言中看到我最纯净的思想的锚,我的心灵的滋养、指引和护卫,以及我所有精气神的灵魂.”再次说明自然的美已经成为诗人心灵的主宰和神明.但是从第114行到结尾,诗人似乎显得情绪特别激动,甚至有一丝愤怒参杂其中:“他人的毒舌、讥笑、冷语、忽视或琐碎的日常都不能击败我们,也不能动摇我们欢乐的信念”;“让月光照亮你独行的路,让山风尽情来阻挡你的脚步……如果你心中有恐惧、痛苦、或者悲伤……你绝对不要忘记…”.

前面两个部分中诗人一直在说明自然之美所赋予的宁静、和谐,到了第三部分却明显很不宁静.诗人心中显然还有太多的苦痛与压迫,需要自然的宁静来安抚.换言之,自然所给与的馈赠,诗人貌似并没有收到.诗人对于自己痛苦的根源,仍然没有能够做到明澈和洞察.在此意义上,自然之美对诗人而言,仍然只是一个临时的避难所,而非永久的归宿.同时这一解读还会让学生思考:既然诗人并不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苦痛,那我该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

三、结论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强调读者在作品意义生成过程中的作用,重视读者为文本所激发的反应的价值,一度曾经让人惊呼:“学生随便说什么都是对的了!”但是阅读的意义,正如布雷泽所言:“每个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了解自己.”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赋予读者的反应价值,一定程度上是对权威的解构,对自我的塑造和认可,符合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这对培养学生精神上的自由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自我的价值会得到肯定.

(作者单位:湖南邵阳学院外语系)

本文结论,这篇文章为关于经典丁登寺专业范文可作为《丁登寺》和读者反应理论和教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丁登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重影、诗意和信仰从阿尔托残酷戏剧理论看《等待戈多》
韩 墨(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摘 要】20世纪下半叶,随着理性遭到质疑,西方现代哲学走向了又一次重组与发展,也引导着20世纪的戏剧家开始反思一直以来的戏剧传统,并试图通过实验来.

小说《金阁寺》出场人物鹤川的形象
摘 要三岛由纪夫的长篇小说金阁寺描写了生来为口吃苦恼的主人公青年沟口从贫穷的乡下来到金阁寺出家以后,幻想在战火中与金阁同归于尽的壮美场面 然而战争的结束使这一愿望化为泡影,绝望之余,他毅然将金阁付诸一.

谈五墨六彩理论在《雅居图》创作中的融入
摘要在创作中国画雅居图的过程中,本人充分运用了墨色的变化,力求表现出山水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本文对“五墨六彩”理论做了一个系统地分析,并对“五墨六彩”理论.

微课在低年级《道德和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道德与法治这门新课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若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指导,这一课程的教育意义也将荡然无存 对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全新的、有效的、可行的教学方式,比如加强对微课技术的应用 微课是.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