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学做人师读类论文范文资料 跟学做人师读《我的为师之道》有感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学做人师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9

学做人师读《我的为师之道》有感,本文是关于学做人师读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与《我的为师之道》和做人和有感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学做人师读论文参考文献:

学做人师读论文参考文献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生物信息学论文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期刊

拾景玉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因为凭借知识的汲取与积累,许多人可以当“经师”,但如果不能以“传道”为使命,就不足以为“人师”.近日,细细品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徜徉在于老师充满色彩与温度的文字里,发现他的为师之道就是学做“人师”.概要地说,于老师理解的“人师”需要具备三种品质,即坚守信念、永葆童心、以文化人.

一、坚守信念——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喜欢学生,至少“做出喜欢他的样子”.讲课时,于老师会用亲切的目光看着每个学生,学生回答问题他会给学生期待、鼓励的眼神;课外活动时,加入学生跳绳的行列……即便有不喜欢的学生,也会尊重他,不会冷落、漠视他.正是这些“样子”和“行为”,让于老师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喜爱.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每一粒沙都有自己的精彩,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世界.作为教师,应该提供给儿童以最适合于他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然而在现有的教育场景中,我们习惯了用功利的标尺衡量每一个学生,“优等生”成了教育的主角,“后进生”被遗忘在教育的角落.缺乏真诚关怀的“教育”变成了空洞的说教,疏离德行的“教学”变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师生关系缺少了教育性,变得陌生和疏远.于老师的一生给教师形象另一种注解,作为人师,要学会放慢追逐的脚步,学会在岁月的成长中守候,才能让“润泽”滋养孩子的生命,才能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花期里悄然绽放.我想,如果我们也可以像于老师的那样,给学生一张“微笑的名片”“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孩子又怎会不亲近、不喜欢我们呢?于老师是智慧的,他的这些“样子”“行为”也正是人师的为师之道.正如他在书中提到的:“迟到了的同学何尝不爱面子?他们何尝不怕挨批?偷黄瓜的学生事后何尝不难为情?何尝不怕老师‘揭老底’?于是我选择了不伤他们面子的处理方式.”于老师这样的宽容,完全出于理解——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而理解是于老师爱的别名.

从教50余年,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已经成为于老师的一种教育信念,成为指引于老师教育行为的准则.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正是因为对“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一信念的坚守,于老师逐渐从“经师”走向了“人师”.

二、永葆童心——把自己教成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于老师从没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孩子,那份源自内心的爱是一种力量,让教学充满智慧,充满情意.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于老师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了“叙说故事”的方式让小朋友去体悟.教学《祖父的园子》时,于老师将朗读指导的重点放在“铲地”这部分的人物对话上,要求学生“看我读”,先后化身为“祖父”和“我”,与学生分角色对读.年逾古稀的他,不仅读活了宽容亲切的祖父,而且将天真烂漫的小萧红演绎得神情毕肖.而在一次中年级的习作课上,于老师扮演滑稽可爱的“傻小猴”,通过“抓耳挠腮”“东张西望”等动作的形象演绎,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角色的外在特征.

课堂上的于老师童心未泯,生活中亦如此.他在大兴安岭的森林里为采到两个大蘑菇而兴高采烈,甚至唱起了《采蘑菇的“老姑娘”》;他游览新疆阿勒泰的喀纳斯湖时,在湖边久久企盼过“水怪”的出现;他逛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时,看到语文课本里说的“旅行家树”时,竟高兴地扑上去合影……这样的于老师,是“老顽童”,是“孩子王”,是“没长大的孩子”.可也正是这样一份童心,让于老师的课堂,始终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尊重儿童的学习特点,真正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且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是育人的,是引发学生善性,教会学生过完满生活的活动.如果教育不能以心灵点燃心灵,以碰撞,以智慧启迪智慧,它就很难激发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引导他真正关注学生的“成人”之路.作为人师,要想让教育成为灵魂转向、德行养成和人格塑造的基石,就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永葆童心,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喜欢,才能发挥教育感召的力量.于老师说“教了五十多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岁月的刻刀可以在我脸上刻上深深的、密密的皱纹,却刻不到我的心上.”正如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所说:“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于永正和学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我想,于老师的成功,正源于他不泯的童心,源于他的“孩子气”.正因为永葆童心,能“蹲下身子”看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才构筑了一种让孩子自由翱翔在绚丽花园中的诗意教育.

三、以文化人——在文化中浸润

陶继新先生说:“文化就是以文化人.”什么是“以文化人”?他说:“经典的文化如果内化到我们个体的心里,外化出来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可以改变我们的话语方式、思维方式,甚至言谈举止,以至于心灵状态.”

教师如何以文化人,把文化根植在血脉中,成为自身的文化基因.于老师认为教师要想成为文化人,不但要博览群书,还要具备艺术修养.

读书的好处自不用说,正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不断开阔眼界,厚积学养,并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为.于老师简洁、朴素、明快、流畅、幽默的话语风格,正是得益于他的博览群书.读书,让于老师获得知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和教学风格.除了书外,艺术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他不但能“化己”而且能“成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学生喜欢于老师的课堂,乐意亲近他,喜欢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艺术修养.不仅如此,于老师还是一位“艺术大师”,他会唱京剧,能演奏京胡,朗读时声情并茂,书法写得遒劲有力……这些业余爱好提升了于老师的审美情趣,也让他的课堂富有情趣、灵性和个人风格.

躬身自省,作为教师,当我们第一次走上三尺讲台,我们的人生就注定会与他人有些不同.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丰富思想和鲜活情感的生命个体,我们承载的是教育的使命,教学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工作,就是在用眼界引领学生前行,让学生“开窗透亮”.正如于老师所说:“一个老师,不在于他拥有多少知识,明白多少道理,而在于‘知行’.如果说我有什么长处的话,这个长处就是我能将汲取的知识、理论融入肌体与灵魂,并能转化为行为,让理论成为生命的自觉与自然.不但如此,我身为教师,我会以‘文’去‘化’我的学生,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有人文素养的人’.”

于老师用他的智慧让我清晰地意识到,要想成为一个以文化人的教师,必当先与书为友、与艺术为友、与自然为友,只有以文化“己”,方能开阔“眼界”达到“人师”的境界.也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如于老师那样优雅地造福无数学生.

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现实社会中,要做一个信守道德、洁身自好的“人”尚且不易,要做一位人格完美、道德模范的“人师”抑或更难.但是诚如于老师所说:“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吧!”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责,以“人师”为追求,知难而上,见贤思齐,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像于老师那样,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路小学)

上文点评,上文是关于学做人师读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我的为师之道》和做人和有感相关学做人师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一路书香一路歌读《给教师的5把钥匙》有感
张家港市教育界一直有“荐书”的传统 最近,学校给我们赠送了上海市特级教师常生龙的著作给教师的5把钥匙 这是一本谈论教师学习问题的好书 细细读来,书中写到了教师工作与生活中的种种.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6月8日晴  其实人生不需要太多的诠释,不论命运对自己是否公平;其实人生不需要太多的奢望,不论生活中自己是否平凡;其实人生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不论在生活中有多么无助   ——题记.

一名文化学者的人文关怀读《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有感
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曾任台湾地区第一任长 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 1 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

读《诚实节足怎么来的》有感
上海市开鲁一小五年级 张怡最近读了孙根喜老师写的诚实节是怎么来的,让我感想颇深 文中写了美国孤儿埃默纽是一个孤儿被名叫顿诺的酒店老板收留,天天帮他家干活 三年过去了,埃默纽长到了八岁 一天晚上,埃默纽.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