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文心雕龙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和《文心雕龙》定势发微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文心雕龙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0

《文心雕龙》定势发微,该文是关于文心雕龙方面本科论文范文跟定势和《文心雕龙》和发微类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文心雕龙论文参考文献:

文心雕龙论文参考文献 毛概论文格式高被引论文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政论文

摘 要:《文心雕龙定势》篇乃是“龙学”势论研究中争议颇多的一项重要篇目,文章欲拟从“势”的语义内涵的界定出发,以《文心雕龙》的文本文义作为根据,联系刘勰文论中关于情、体、势三者关系的递进建构,对“定势”这一概念在具体语境中的涵义与指向,进行简单的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文心雕龙定势》 “势” “体” 语用分析

《文心雕龙定势》一篇,一直是“龙学”研究中争议较多的一篇,而争议的首要焦点便集中在如何准确理解“势”的语义内涵上面,因对“势”语义内涵解读的不同,又决定了对定势全篇阐释方向上的差异,故而在讨论《文心雕龙定势》篇之前,先廓清界定此篇中“势”的概念内涵,乃是至关重要之事.

关于“势”概念内涵的界定,学界历来说法纷呈,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以黄侃、范文澜、郭绍虞等人为代表的“法度”“标准”说.此说生发之缘由乃是以文字考证为支持,如黄侃先生从字源学上对“势”进行考证,以《周礼考工记》为依据,认为古语中“势”当训作“槷”字解,郑玄注:“檠,古文臬,假借字.於所平之地树八尺之臬,以县正之,胝之以其景,将以正四方也.”故“槷”与“臬”通,“臬”乃为一种古代测量工具,其外有形体,其内有法度,且“槷”又通“艺”,所以可将其“引申为凡法度之称.”范文澜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生发出“势者,标准也,……及其成文,止有体而无所谓势也.”[1]的阐释.郭绍虞先生在《个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史》一书中亦持此说.

二是“体态”“姿势”说.持此说者主要以刘永济、郭晋稀、冯春田等学者为代表,对“法度”“标准”说持反对态度,如刘永济先生在《文心雕龙校释》中对定势篇解释道:“统观此篇,论势必因体而异,势备刚柔奇正,又需悦泽,是则所谓势者,姿也.姿势为联语,或称姿态;体势,犹言体态也.公干、世衡以慷慨激越为姿,不务悦泽.故舍人痛斥之观其圆转方安,非姿而何.”[2]郭晋稀先生继承此说,并进步一指出“势”为文章体势,即风格的外在表现,乃是超出“语调辞气”的一项范畴.[3]

三是风格倾向(趋向)说.如周振甫在《文心雕龙选译》中阐述道:“势是不同体裁形成的不同的风格,各种风格是顺着势而自然形成的.”[4]詹锳于《文心雕龙义证》一书中强调了“势”的灵活性、自然性以及规律性,道:“在《定势》篇里,‘势’和‘体’联系起来,指的是做品的风格倾向,这种趋势变化无定.《通变》篇说:‘变文之数无方’,‘势’就是属于《通变》篇所谓‘文辞气力’这一类的.这种趋势是顺乎自然的,但又有一定的规律性,势虽无而有定,所以叫做‘定势’.”[5]另外,寇效信先生在《释体势》一文中亦提出:“对自然界事物来说,‘势’指它的一定的‘姿态’;对文章来说,‘势’则含有风格的意思,不是作家风格的意思,而是文体风格.”但其同时又指出:“‘势’就是由作家的慕习所决定的形成文体风格的必然趋势.”[6],即“势”的范畴包含文体风格,但取决于作家对特定文体的仰慕仿效,乃为一种必然发生的风格趋向.亦当归入此说.

四为表现形式、方法说.代表学者如陆侃如、牟世金等人,陆、牟二人主张“势”有“气势”“格局”“局势”之义,乃为作品的规格形式,并对照《定势》篇中“夫情固先辞,势实须泽”一句,明确提出:“这是对‘尚势而不悦泽’的纠正,‘势’必须润饰,说明刘勰的体势论侧重于表现形式方面.”[7]而涂光社先生则认为刘勰所言的“势”之意义,与前人如王充等所论不同,乃是特地回避了“气”的影响的,即“势”不依附于“气”,实则存在自身特点与独立含义,并在《文心雕龙“定势论”浅说》一文中明确指道:“‘定势’是创作过程择‘术’的一部分,‘势’与现代文论中的表现方式在概念上有相近之处.”[8]杜黎均先生亦持此说,认为“势”当属于写作方面的概念,乃是由文体变化与需要所确定的表现方法以及气势风格,两者为形成与被形成的关系.[9]

第五则是文体风格说.此说受者最众,影响亦广,支持者主要有吴林伯、王元化、王运熙、穆克宏、缪俊杰、陈书良、杨明等人.如吴林伯先生在《文心雕龙义疏》中写道:“刘勰所谓‘定势’,乃以论文.作品有形、有势.势,姿也,故曰‘姿势’连语,指风格而言.”[10]王元化先生在《刘勰风格论补述》一文中亦指出:“刘勰提出体势这一概念正是与体性相对.体性指的是风格的主观因素,体势则指的是风格的客观因素.”[11]

六为语势说.主要以童庆炳先生为代表,与文体风格、风格倾向说有重叠相似处,在童先生看来,“‘定势’所定的是语体之势”,即“刘勰《定势》篇所讲的‘势’,是指语势,即《通变》篇所说的‘文辞气力’之‘势’.”并且这个“势”非是外力强加,而是其“本身运动的自然趋势”,先生在《文心雕龙“循体成势”说》一文中指出,“语势”即为现代名词的“语体”,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乃是文章体裁所要求的规范语体,即相对稳定的体裁语体;第二层则是“指作家在创作中发挥自己的创作个性而形成的不同的语体之语势.”即与作家个性息息相关的相对灵活的个人语体(风格).“语体(第一重含义之‘势’)是风格(第二重含义之‘势’)的基础,而风格(第二重含义之‘势’)则是语体(第一重含义之‘势’)的艺术性升华.”相较于第一重含义之“势”,第二重含义之“势”显然更难达到.[12]

除此之外,还有将“势”解释为“力”“修辞”“审美驱动”“客观必然规律”等意思的,皆可以寻出根脚凭持,但亦不乏批评反对者.在笔者看来,对“势”的理解,因不同研究者思想立场及切入角度的不同,很难得到一个确切统一的答案,但欲要对《定势》篇进行考察,却又不能规避绕开这个问题,遂试就对“势”之概念内涵的界定,也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作为一部“体大虑周”的理论巨著,刘勰在结构作品框架之时,对文章顺序的安排委实是花了不少心思的,《文心雕龙》《神思》至《物色》的二十一篇文章,学界的一种观点是可以将其统一归入“创作论”的范畴,而《神思》篇作为其中具有“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地位的纲领性篇目,则又可以被单独摘出,王元化先生便曾指出:“《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总纲,几乎统摄了创作论以下诸篇的各重要论点.”[13],确是一针见血之论.此篇主要讨论了“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的心物交融问题,乃是文章创作的发端.至于《神思》及其以下四篇,既然皆为对“商榷文术”的理论探讨,则如何对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批评和鉴赏进行有效引导,便自是成了首先应论述的要务.而在《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五篇文章中,《定势》一篇特意被安排放在了最末位置,其实已可窥见此篇统筹全局、总揽文势的重要地位.综合以上,我们其实不难发现上述五篇论说的布置脉络,大致是以文章的艺术构思及思维规律作为切入,进而深入到文章的艺术风格与创作风貌领域,紧接着便是对作文者写作风格的美学指导与法度规范,这般层层推进到了最后的《通变》和《定势》两篇,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结合变得更加紧密,针对当时文坛作文者过分求新的不良倾向,刘勰以文学创作及批评鉴赏为落脚,对如何“通晓情变”与“曲昭文体”,分别做出了灵活而实用的文术理论指导,并最终收束于“势”法的具体运用.

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因为在《定势》之前的篇目中,对如何把握“文体风格”已经有过相关论述,所以在《定势》篇中若是继续探讨如何定“文体风格”方面的内容,则未免有繁琐重复之嫌,可见《定势》篇中的“势”之内涵,或许不应简单地被用作“文体风格”来理解.而排除了《定势》为论述“文体风格”的可能性之后,再结合上文分析,我们便不难发现,从《神思》到《定势》五篇的推进布置中,其实大致可以窥见一整套循序递进、“始末相承”的“商榷文术”思路,并且对照着这条递进脉络,作为五篇之末的《定势》一篇,其地位乃是“商榷文术”的最后收煞一步,因此之中应当含有为前篇定法的意思,可谓是总揽全局,却又超出全局的的独特存在.

除此之外,从《文心雕龙》的写作背景审视,相信亦能对界定“势”的概念内涵,提供有效参考.简言之,《文心雕龙》作为一部针对性极强的文学理论著作,明显含有纠正当时文风弊端的写作目的,而纵观《定势》全篇,我们亦不难看出刘勰对齐梁时期文学创作“讹势”风气批判纠正的创作意欲.再结合《文心雕龙》诞生之期,正值骈文流行,“齐梁之文,于字句之润饰务工,音律之谐和务切.于时作者,遂有颠倒文句以为新奇者,舍人訾为‘讹势’也.”[14]可知刘勰在创作《文心雕龙》的这段时期,正是文坛上骈文风气炽盛芜杂之时,作文者对文章辞藻、声律、字句各方面的刻意雕琢,几乎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以至于常人之资者,既热衷于求新逐奇,但又不得正确法门,故而实在无法驾驭运用所谓的新奇元素,“新学之锐”“逐奇”而“失正”“失体”以“成怪”,最终形成了“势流不反,则文体遂弊”的糜烂讹错局势.

《定势》篇既是为此而发,则针对齐梁文人作文时“正文明白,而常务反言者,适俗故也”以及“颠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这两类常见的文坛弊端,就必须要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如之前在《通变》篇中,刘勰即针对作文时“从质及讹”的不良倾向,便提出了“矫讹翻浅,还宗经诰”的主张及要求,并给出了“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櫽括乎雅俗之际”等具体的解决方案.故而通过对《定势》篇创作目意欲的考察,同样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视角切入,解读《定势》篇中“势”的概念内涵.

前文提到,齐梁文辞既已讹滥错乱,则若要救此反正求奇、“厌黩旧式”之弊,“执正驭奇”“循体成势”,便显得十分必要了.“讹势”既为厌黩“正体”缩成之势,须靠“执正”“循体”救治,则反推可知,《定势》篇中所提倡的自然之“势”,最低要求,至少也当是指遵循文章立体规范与风格要求的“势”,而“讹势”既然有“颠倒文句”“常务反言”的特点,那么所谓的自然之“势”的形成,可见又必得要满足主次分明、不悖“正体”的要求了.

考虑到现今学界关于“定势”概念的解读,多以语用分析及语源分析[15]为依凭,虽然两者各有优劣,难较高下,但因学识浅薄之故,本文便暂先不对“定势”的语源问题做具体探讨,只试从语用分析的角度切入,即结合前文内容,在对作者思路及创作目的进行充分审视的基础上,以文本文义作为解读分析的根据,对《定势》篇中“势”的概念内涵界定,展开具体讨论.

而在通读全篇之后,我们其实不难发现,作者于《定势》篇中多次提及“即体成势”“循体成势”之说,可见欲要解读“势”之内涵,则必不能离开对此篇中“体”的理解与定义.

“体”即为“形”,《定势》篇开篇即言“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一是以“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一句,明确点出了情、体、势三者的上下级关系;二则是反复以事物之形比拟文章之体,从而对势之内涵初步作了一个宽泛的界定,即“乘利而为制也”.

如自然事物具有不同之“形”,刘勰认为文章亦具有不同体之“体”,而关于文之“体”的内涵界定,学界大致流行以下五种解释.一是“体裁”说,即认为“因情立体”便是“根据内容来确定体裁”[16];二是“体统”说,主张“因情立体就是根据情理来安排文章的体统”[17];三是“风格”说,持此观点者认为,对“因情立体,即体成势”的正确理解应是“作家的情志决定作品的风格,风格构成语言的姿态”[18];四则为“艺术形式”说,即主张“‘体’包括体裁又不限于体裁,是雏形的艺术形式”[19];五为“语体”层次说,即提出“因情立体”立的乃是体裁,“循体成势”循的乃是语体,而个人语体发展到了因内符外的极致之时,便成了风格,故“文体包含由低到高三个层次,即体裁、语体和风格”[20]

在笔者看来,这些观点的提出,无疑都为后来者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借鉴,因为对《定势》篇“势”之内涵的界定,若只是从单一字词的语用角度来分析,似乎还尚有欠缺,所以若能回归到基本的文义理解上面,似乎会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而结合对此篇文义的审视,我们便会发现,关于“势”概念内涵的定义,作者其实在开篇之时便已经明确给出了,即一乃在“因情立体,即体成势”,而二则在“乘利而为制”一句.前者明确规定了“势”的产生条件,后者则是对“势”的内涵提出了两个要求,即一为“乘利”,二须“为制”.

何为“乘利”?刘勰在文中以自然事物作比道:“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言事已至不可阻之极致境地,自然圆满,则自然而为.《尹文子大道上》言:“圆者之转,非能转而转,不得不转也;方者之止,非能止而止,不得不止也”即为此义.故“乘利”一项,阳为外部各因素综合所决,而阴却有因势利导的潜藏含义,可见“乘利”的前提条件乃是主客体都达到“自然圆满”的基本要求.[21]并且“利”既然需要“乘”势而至,则重点便在不可强求而至,一定要待到内外两者都圆满洽通、心意顺遂之时,乘此自然之“势”行文作辞,方能一气呵成,水到渠成.

至于“为制”一说,则在重点关照“制”之紧要.盖因天地虽生于混沌,但其中万物却非长于混沌,自然之道便是强调乾坤有序,不可颠倒错置.在刘勰看来,世间万物其实各有内在规律与法理所在,即所谓的事有事之“制”,而文亦有文之“制”.譬如弩箭与涧流,皆须曲直相合,方能运作流通,若不遵照事物的内在规律与法理,则结果必然或是箭矢不发,或水泻千里.由此可知,自然之“势”定要满足“为制”一项,即必须得依循与其相互匹配之形(体)自然生成,否则便会沦为刘勰文中所言的不合自然、违反规制的错势、讹势.

而在“乘利”“为制”之后,刘勰又继续以自然事物作类比,论述了文“势”具体为何,其中文章中提到的“机”“涧”“圆”(规体)、“方”(矩形),当是对应着文章之“体”,而由此引发的“直”“回”“转”“安”等自然况貌,则是呼应对照了文章之“势”.简言之,便是事物之形决定了其所成之势,正如曲道不可通直流,圆盘无法盛方水,一定之“体”与其所成之“势”之间,其实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唯一性.[22]故笔者以为,综上来看,文章之“体”,乃为文章的形式形貌及其外在特征;而文章之“势”,则为依照此形式特征所自然生发呈现出的文体以及文章的形貌风格,动静随变、主客相合、自然圆满,乃是文势的几个主要特征.

由上可知,既然文章的“势”与“体”关系紧密相切,联系到“因情立体”一项,则“情”对“势”的间接作用,似乎也应当被考虑进来.而结合全篇文义,我们便会发现,《定势》篇中“情”的概念内涵,似乎不单单仅是指创作主体的感情一项,更应该还有指向作文者思想、精神、人格等内在元素及其创作目的与意欲的多重复杂含义.故而“因情立体”的重点应当还在强调主体思想情感的表达以及创作目的的发出,并必得与客体的文章形式形貌及其外在特征相互匹配,即达到内外相符的自然状态.从这点出发考量,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推出,文章之“势”的生发形成,其中既包含了作文者的主观作用影响,亦存在文章形式特征方面的客观规范约束,并且在此主客相因的互动形势下,呈现出一种囊括了文体及文章形貌风格的动态趋向.

在二十一篇创作论中,刘勰既然将“正本归末”作为贯穿始终的基本思路与救弊方案,由此乃可见作文“执正”的重要意义.“正体”本是一项静态的规范约束,但加入“文势”之后,却是呈现出了一种动态的变化趋向,正如刘勰在《通变》篇中所言:“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立“名理相因”之“正体”,并循此“正体”而“成势”,将文章创作从静态推向更深层次的动态趋向,使之更具灵活通变的属性,以至有机会达到“辞已尽而势有馀”(刘桢)、“言有尽而意无穷”[23]的高度,这乃是《文心雕龙定势》篇结构框架的一项重要理路.

综合以上,《文心雕龙》《定势》一篇,其实当可看作谋“势”之法.即从谋形(体)到谋式(法),继而再到谋“无定而有定”之势[24],术在文前,谋而后动,其要非在言枝末技巧,而是在讨论“造文之要术”[25],以高屋建瓴之眼光,层层布置,宏观构局,为创作主体提出了一个切实可操作的作文规范与法则.而至于《定势》中言谋势之要术,重点便在循自然之法理,依正确之规矩造文,任心非为任性,执术非为求技,故言谋势,其中其实包含了对可能到达效果的预设与安排,并尤其强调了主观能动与客观必然的积极互动,可谓兼顾了理论性与操作性两方面的要求,故而极具现实意义.

最后需要重点提出的是,刘勰的《定势》一篇,以情、体、势三者关系的递进构建,廓清了文章创作主体与客观必然规律之间的联系,为如何在法度与自然之间、先天与后天之间、内容与文采之间、作家气质与作文规范之间取得平衡,提出了相对完美的解决方案,即术只为手段桥梁,而驭者在人,故要“情固先辞”,积极发挥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然后“因利骋节”“随变立功”,不“拘滞于间架格律”[26],止于技而失之道,则创作出自然文章,便绝非困难之事.

注释: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2]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3]郭晋稀:《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4]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北京: 中华书局,1980年版.

[5]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寇效信:《释体势》,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第10-12页.

[7]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选译》(下),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8]涂光社:《<文心雕龙>的“定势”论》,《文心十论》,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9]杜黎:《<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研究合译释》,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10]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2]童庆炳:《文心雕龙“循体成势”说》,文化与诗学,2008年,第1期.

[13]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4]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15]按,其中以“势”之本源作为切入探讨“势”之内涵,主要有黄侃以《考工记》为语源、詹瑛以《孙子兵法》为语源、以及寇效信的三源兼论或只以书画音乐论这几条主线.

[16]牟世金:《刘勰论“图风、势”——<文心雕龙译注>引论之一》,文学遗产,1981年,第2期.

[17]詹锳:《文心雕龙的定势论》,文学评论丛刊,第5辑.

[18]郭晋稀:《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19]涂光社:《<文心雕龙>的“定势”论》,《文心十论》,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20]童庆炳:《文心雕龙“循体成势”说》,文化与诗学,2008年,第1期.

[21]按,这点亦与情与体的产生关系有相合之处.

[22]按,这亦从另一面强调了“执术驭篇”的重要.

[23]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

[24]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5]按,范文澜先生曾在《总术》篇中将此解释为“造文必先明术”,并道此句“总括神思以下诸篇之义”,可谓精辟之论.

[26]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李韧筠 山西太原 山西大学文学院 030006)

总结,此文是关于对写作定势和《文心雕龙》和发微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心雕龙本科毕业论文文心雕龙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涉江采芙蓉》主题发微
摘要涉江采芙蓉主题多元,然而现今教材只认定为思妇怀人,后世甚少知晓此前还有思亲怀友、逐臣思君和游子思家三种主旨之说 本文展现此诗主题的“前世”与“今生”.

从《文心雕龙?明诗》看诗歌风格的三维结构
摘要文心雕龙明诗中对诗歌风格的讨论虽然是分散的、隐含的,但涉及到主体的自我、客体的对象物、诗歌的体裁形式之间的三维结构关系,反映了刘勰对于诗歌风格结构的自觉意识 关键词文心雕龙;明诗;风格;体裁一般认.

《文心雕龙》中的文变问题到政变问题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赵岐章句以为“王者,谓圣王也”,诗与圣王的命运休戚相关,“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班固两.

依托《文心雕龙》涵养当前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文论巨制文心雕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刘勰对人才、美文、世风的诸多思考 刘勰论情思与文辞、性情与体式、创作者的身与心、才思与习得、风格的多元化……方面,蕴藏着他对“.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