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音乐学专业类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与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音乐学专业课程总体规划和体系建设以保山学院为例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主题:音乐学专业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6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音乐学专业课程总体规划和体系建设以保山学院为例,本文是音乐学专业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音乐学和总体规划和体系建设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音乐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音乐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音乐学论文题目音乐学论文范文音乐学论文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

周梅

(保山学院艺术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摘 要:大学音乐教育引领并渗透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与大众文艺等各个层面,是国民音乐教育的先锋,而各个层面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也反作用于大学音乐教育,推动其发展.因此,大学音乐教育改革,围绕音乐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所进行的多方位系统研究和深入探索,意义重大.

关键词:实践能力;音乐学;课程;规划;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91-04

收稿日期:2016-06-13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质量工程: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文件号:云教高2015]78号);

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音乐学特色专业成果(项目编号:14B002ZJ)

作者简介:周梅(1972-),女,云南保山人,保山学院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民族民间音乐.

保山地处滇西边疆.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紧跟音乐教育的时代步伐,秉承学校“立足保山,服务滇西,建设边疆”的理念,积极探索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5年,音乐学专业获得云南省教育厅转型高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立项,依靠多年来音乐学专业改革的前期成果,探索转型背景下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和新定位,在社会调研和理论研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管理与运行等方面,阐述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对实践能力型音乐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发展概况

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前身是创办于1995年的“电视师专”音乐教育脱产班,在省教育厅的批准下,1999年招收全日制专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2010年招收全日制本科音乐学专业学生.目前,音乐学专业有毕业生94人,在校学生196人,办学经验丰富,注重与地方企事业文化单位的合作和实践教学,培养的毕业生已成为滇西片区教育行业、文艺团体和企事业文化单位的领导和主要文艺技术骨干,为滇西边疆音乐教育行业和文化艺术行业培养了合格的音乐人才.作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音乐专业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突出,如“专业导师制模式”、“地方社会项目引入课堂的培养模式”、“修为与习艺综合协调发展模式”、“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模式”、“植根于地方民族民间艺术土壤服务地方社会模式”等.2007年以来,音乐专业拥有“声乐”省级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等7项省级质量工程,在云南省内同类院校同等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二、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定位与规划

1.理论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著名音乐教育理论家、作曲家戴维·埃里奥特博士建立了实践哲学基础上的“实践音乐教育观”,是对传统音乐教育观的超越,引起全世界音乐教育界的反思与重视,其核心思想是:“音乐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音乐教育的本质取决于音乐的本质.”(1)

倡导的是实践性音乐教育,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2000年以来,我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我国的音乐教育也面临多重发展机遇与挑战,在音乐新课标的要求下,“音乐学学科的重新定位与人才培养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大众音乐素质提升与普及任务———音乐的社会化教育”等问题,被各高校及音乐教育界广泛关注.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以及地方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需求,高校应密切关注音乐人才培养的新发展动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必须寻求能够培养更多更好的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2)P44-48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在转型发展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

2.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与规划.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保山学院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紧密结合学校区位优势,积极做好国门大学建设以及学校转型发展,创建省内领先水平、国内先进水平的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围绕学校总体的要求,音乐学专业结合前期成果与新时期转型发展的要求,提出了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具体定位为:一是整合学校艺术、人文学科的资源,加强声乐、键盘乐器、民族器乐、舞蹈、合唱、理论作曲等主科方向的协作,体现音乐专业五大能力的综合性,并在音乐教育教学、舞台操作与表演、社区文艺三大职业模块给予指导,使培养的音乐人才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需要.二是加强艺术实践在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比重,使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设置、实施等环节中获得关注和体现.例如,从第四学期至第七学期,每学期有1周的专业见习实践,学生可根据自选的职业方向模块申请到学院艺术实训基地去见习,深入当地文化馆及乡村文化站见习社区文艺活动组织与指导,深入地方文化传媒机构以及演艺团体见习舞台表演实践与舞台操作实践,深入中小学、艺术培训机构做音乐教育教学见习,深入村寨进行音乐采风汲取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营养,通过艺术实践,学生反思自身的不足,在回校后的学习中及时调整学习方向,以满足市场对音乐人才的要求,成为合格“产品”.三是探索“双导师”(3)

制度,具体为校内专业课导师和校外行业导师(聘请校外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舞台表演行业专家与舞台操作专家、社区文艺工作者) 共同成为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导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大学校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知识技能习艺修为,另一方面走进社会到中小学校、文艺团体、文化传媒公司、文化馆等单位,了解社会和中小学校对音乐师资、文艺团体、文化公司、文化馆等单位对音乐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定位和努力方向.四是“双实践”(4)

制度.即职业岗位实践(学生结合音乐专业三大职业模块方向中自选一,进行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实践、舞台表演与操作实践或社区文艺组织与排演实践)和专业舞台实践.为此,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音乐表演实践大舞台,如独唱(奏)音乐会、合唱音乐会、师生教学音乐会、新生入学迎新晚会、新年音乐会、毕业音乐会、送艺下乡演出以及与校外天籁演艺公司、金马中运易东文化传媒合作演出等各种艺术活动实践,以此促进学生的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通过双实践,旨在提升音乐学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多方面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基层文艺工作中,基础音乐教育和群众文艺的实践需要以及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实际需求是音乐学人才培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核与动力.因此,在双导师、双实践环节促学生能力培养之外,每学期还举办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专家讲座或演出、与省内知名艺术院校的音乐会交流,“邀请一线优秀教师来校介绍经验、观看优质课教学录像,通过观摩与交流等途径激发学生乐于实践、主动探究、敢于表现的兴趣和热情”.

(5)

三、音乐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1.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分配.21世纪滇西边疆地区的音乐艺术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拥有音乐文献阅读、听赏、检索与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广博的人文基础和进行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是能够胜任音乐教育工作、音乐创作、群众文艺辅导与表演、舞台操作的应用型音乐人才.也就是说,既具有基层音乐工作者扎实的专业音乐知识和较好的音乐表演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如音乐教师要有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实际能力,舞台操作者要有舞台调度、灯光音响使用等舞台操作的实际能力,基层文艺工作者要有社区文艺活动组织与排演的实际能力)和较好的职业素养.

因此,我们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音乐技术应用能力、课外音乐活动与社区音乐活动组织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基于以上目标定位,我们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分规划等进行了修订,成为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重要内容.新的教学方案已于2014年9月开始实施,按照学校教务处应用本科转型教学方案的模块,结合音乐学专业的实际,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须修满150学分,包括:通识教育课程52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必须修满42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必须修满10学分;专业教育平台78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必须修满36学分,专业主干课程必须修满22学分,专业方向课程必须修满5学分,专业拓展课程必须修满12学分,职前强化课程必须修满3学分;独立实践环节必须修满20学分;德、智、体综合考评合格,计算机、普通话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通过论文考核,方能毕业;达到学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要求的,可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应具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音乐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音乐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声乐、钢琴、自弹自唱等专业小班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并结合音乐学人才培养的特点编制一套较为完善、稳定的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体系总体上分为通识教育平台(通识必修、通识选修)、专业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职前强化课程)、独立实践平台三大部分八个模块.

通识课程的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度”,即包括必需的政治、人文素质课及现代信息技术基础等.通识必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识选修包括“文学作品导 读”、“中国传统文化”、“美术作品鉴赏”等课程,是学生提升综合文化和知识修养而必修的课程.

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中,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国民族音乐、中外音乐简史、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基础和声、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电脑音乐基础等,是音乐学专业的必备基础,特别指出,视唱练耳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基础课,应连续开设两年.

专业主干课程全部为必修课,是音乐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必需课程,包括声乐、键盘(钢琴、手风琴)、自弹自唱、合唱指挥、形体舞蹈、手风琴伴奏等.

专业方向课程是音乐学人才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现了学院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与办学特色.依保山学院音乐师资及整合保山地方音乐师资资源,共设有五个方向,包括:声乐方向(含声乐演唱与赏析、声乐文献与教学法、中外歌剧音乐赏析、声乐作品演出与实践)、钢琴方向(含钢琴演唱与赏析、钢琴文献与教学法、钢琴音乐赏析、钢琴作品演出与实践)、手风琴方向(含手风琴演唱与赏析、手风琴文献与教学法、手风琴音乐赏析、手风琴作品演出与实践)、理论作曲方向(含理论作曲技法、复调与小型乐队编配常识、音乐技术分析与风格研究、音乐创作作品演出与实践)、舞蹈编导方向(含舞蹈编导、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史、中外舞蹈精品赏析、舞蹈剧目排练与舞台实践)、民族器乐方向(主要有中国民族乐器,如琵琶、古筝、葫芦丝、竹笛、二胡,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中国民族器乐赏析,器乐合奏与舞台实践).这些方向的课程是学生结合自身艺术条件及一、二年级的学习情况于三年级选择的专业方向课,在“综合、多能”的基础上凸显“一专”,提高学生的专业主科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专业拓展课程的课程资源丰富,是针对滇西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精心挑选的、地方特色突出的自选课程,包括笛子、葫芦丝、琵琶、古筝、二胡、云南花灯、少儿美术与手工制作、音乐课件制作、音乐论文写作常识、台词正音与主持、滇西民歌、器乐合奏、民族民间舞、音乐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意大利语音基础、电脑音乐制作、学校音乐导论与教法研究、佤族清戏、合唱排练、钢琴即兴伴奏等.此类课程从第二学期开始选课,特色显著的是民族器乐类课程的选修.众所周知,滇西边疆地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滞后,教学硬件条件有限,但地方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学生可依据生源地的实际需求以及自身条件,自主选修竹笛、葫芦丝、琵琶、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经过二、三、四学期的基础训练,进入五、六、七学期的民族器乐方向课程给予提高.因此,保山学院音乐毕业生人人都会民族乐器,能较好地在基层单位开展音乐教育教学和基层文艺工作,服务边疆.

职前强化课程,具体是学生依据自身条件以及职业规划,在音乐毕业生的三大职业领域(音乐教师、舞台音响、社区文艺)中自选一个职业方向学习,从思想观念和音乐实践两个方面习得,把大学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提升竞争力.方案的最后是20个学分的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包含入学教育、国防教育、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创作音乐会)、艺术实践、民间音乐采风、社区音乐活动组织与演出实践.其中,专业见习从二年级就应开始,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学期安排每学期一周的见习,由学生自选职业模块(音乐教师、舞台操作与表演、社区文艺),到保山学院艺术实训基地进行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见习、舞台表演与操作见习和社区文艺组织与排演见习;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安排在第七、第八学期,可以是毕业论文、毕业音乐创作、毕业舞台展演等形式;在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学期的寒暑假以分散的形式,进行艺术实践与民间音乐采风实践;第七、第八学期集中进行为期一周的社区音乐活动组织与演出实践,通过各实践环节的训练,扎实提高学生能力.

这套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既有为加强音乐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开设的传统专业课程,也有适应信息时代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课程,还有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地方性课程;既有以感受体验为主、实践性强的技能型课程,也有以学理思辨为主的研究型音乐理论课程.通过专业自选类课程,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综合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多方面能力,同时为日后音乐教育发展的多价值取向打下坚实基础.

四、建立课程目标要求的学习实践组织与管理组织

1.艺术实践专职指导制度的建立.校内成立专门的“艺术实践实训中心”.为了切实增强学院音乐学专业学生的艺术综合实践能力,成立了专门的音乐系“艺术实践实训中心”,由院领导与专职的艺术实践实训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来专门管理,在艺术实践实训中心下设“合唱团”、“舞蹈团”、“民乐队”、“音乐园丁社”、“舞台操作与表演中心”、“社区文艺活动组织社”、“滇西民族民间音乐传习社”等学习实践型组织与管理组织.“音乐学专业所有学生均分属这些组织之中,学生按照专业能力、特长优势,根据各自的意向自愿报名,不分年级地组合在不同的艺术实践型组织中.”(6)

每个艺术实践团体既相对固定又可流动,形成动静结合开放的艺术实践学习与管理体系,促进音乐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2.构建多形式的校外艺术实践模式.多形式的校外艺术实践,更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除校内实践中心的实践训练外,从第三至第七学期开展校外见习,积极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类型的校外演出活动、文艺晚会组织与操作活动、社区文艺排演活动等,使学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促进艺术实践,增长才干和见识,使毕业生能教书育人、登台演出、会舞台操作和文艺排演,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服务地方.

总之,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课程总体规划与体系建设,是基于毕业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构建的,是在学校课程设置模块总框架的结构上进行调整、改革与补充的.在这一课程体系下,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音乐基本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加强.在构建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还应重视并促进本专业师资的成长与培养,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敬业奉献、有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准的综合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团队,培养能适应新世纪艺术文化发展需要的合格的音乐艺术人才.

注释:

(1)李英玉:戴维·埃里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J].大连:教育科学,2010,(6 ):94-96.

(2)徐希茅:地方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08,(1 ):44-48.

(3)“双导师”:首都师范大学郑莉教授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首推的校外中小学导师和校内专业导师双重指导的音乐师范生人才培养制度.笔者2011学年为郑莉教授的访问学者,跟随导师学习,见证“双导师”的优势,进而将双导师引入我院音乐学专业.

(4)“双实践”:首都师范大学郑莉教授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首推的学生需进行中小学音乐课堂实践与专业舞台实践制度.笔者2011学年为郑莉教授的访问学者,跟随导师学习,见证“双实践”促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是提升准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进而引入我院推行双实践.

(5)蔡梦: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21世纪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J].北京:人民音乐,2010,(4 ):63.

(6)周梅: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校科教论坛,第二辑,2010,(11).

该文汇总,上文是关于音乐学专业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音乐学和总体规划和体系建设相关音乐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策略以《智能楼宇管理》为例陈小龙
摘要信息化教学与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课程整合是在信息化环境中,师生双方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并借助信息资源,将行业和企业真实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融合在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 其具有针对性、综合性、灵活性和.

通过实践能力培养提升音乐核心素养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通过引导学生在节奏训练中、欣赏过程中和歌唱指导中主动地学习、热情地参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创造力及表现力……音乐实践能力,从而提升高中生的音乐.

音乐选秀节目对音乐学专业大学生专业培养的实践教学
【摘要】随着中国国内的信息交流日趋频繁,音乐选秀节目对国内的信息传播影响力日益增大,特别是网络的出现,使其对国内进行信息传播越来越方便和畅通 本文主要是通过借鉴音乐选秀节目的优势,从而对音乐学专业大学.

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教学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做出了简单探讨与分析,通过分析高校美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意义以及提高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关内容进行了简单阐述 【关键.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