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美学方面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与身体学视域中的美学和诗学建构第二届身体美学高端论坛会议综述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主题:美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4

身体学视域中的美学和诗学建构第二届身体美学高端论坛会议综述,本文是美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跟诗学和身体学视域和综述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生物信息学论文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期刊

2018年10月26-28日,“身体学视域中的美学研究和诗学建构”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研究身体美学的学者50余人济济一堂,共同探讨中国身体美学的诞生因缘、发展理路、建构方向.会议召开前,身体美学概念的提出者、美国著名学者舒斯特曼寄来了贺词,祝愿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希望能有机会到深圳参与身体美学的跨国对话.在开幕式上,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高度肯定了中国身体美学研究和所取得的成就,认为它必将扩展到诗学研究等相关领域.随后,他和深圳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周思明先生共同主持了王晓华教授新著《身体诗学》(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首发式.

在为期一天半的讨论中,与会学者就身体美学、身体诗学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探讨的主题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一、身体美学的诞生因缘和哲学基础

中华美学会会长高建平先生认为,中国美学不应该定于一尊,而应该像生态美学、生命美学、认知神经美学、城市乡村美学一样,成为当代中国美学的重要流派.他认为,关注身体是当今美学的一种潮流,有助于克服身心二元论,其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身体美学的建构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在他看来,身体美学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应该注意三个线索:其一,回到詹姆斯和杜威,深入理解他们的著作的理论内涵;其二、对包括梅洛-庞蒂在内的欧陆身体哲学家进行比较研究;其三,还要尝试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寻找资源.在这个基础上研究当代问题,才能把身体美学做强做大.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玉能教授认为,新实践美学应该弥补实践美学的身体美学缺失,建构起自己的身体美学.实践本身就是身体的实践,没有身体的实践是不存在的,因此,身体的实践和实践的身体是新实践美学的身体美学的逻辑起点.实践的身体是在身体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新实践美学的身体美学首先应该关注人类自身生产中产生的身体及其审美关系,即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问题,建构起本原身体美学.在人类的生存中,身体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物质生产最基本的方面,衣食住行等都存在着身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审美化和艺术化问题,因此,新实践美学还应该建构起存在身体美学和发展身体美学.存在身体美学研究身体存在及其审美关系,研究身体存在的审美化和艺术化,主要是肉身生存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问题.发展身体美学研究身体发展及其审美关系,研究身体的符号化和精神化,主要是精神身体、符号身体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问题.新实践美学的身体美学追求肉身身体、精神身体、符号身体的有机融合,以塑造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他还认为,我们所谓的身体美学也就是在广义的人的自身生产的基础上的人对身体的审美关系的美学分支学科,它包含着关于物质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及其人体美、身体美、人的美及其审美,而集中表现在它们的艺术创造之中,它主要研究物质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对人的审美关系,包括本原论身体美学(主要研究作为逻辑起点的身体实践或者实践身体,生殖崇拜中的身体,恋爱、婚姻、家庭中的身体)、存在论身体美学(主要研究人体美、人体美的艺术表现、人体美的塑形)、发展论身体美学(主要研究符号身体,精神身体以及物质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的有机统一),等等.这种身体美学在全球化和后现代的消费社会的语境下是一门大有作为的美学分支学科,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于人的自身的肉体、、*、的审美化和审美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对于我们所谓的身体美学而言,我们还要引导人们的自身的生产,要防止人的自身生产的过度商品化、平面化、娱乐化,使得人的自身生产成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维度.

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提出,美学的自觉意识与人自身的自觉意识是一致的,怎样理解人也就是怎样理解美学.如果人之为人的自我意识变化了,美学之为美学的自我意识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他认为,身体美学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看,狭义的身体美学认为身体可以作为审美实践和审美领域,广义的身体美学把身体作为审美本体,并且期望藉此改造所有的美学.潘知常支持狭义的身体美学,反对广义的身体美学.他认为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可以归结为狭义的身体美学,但是,这是一种“没有美学的身体”,关于身体的讨论都是游离于美学之外;而王晓华提出的身体美学可以归结为广义的身体美学,但是这种身体美学是“没有身体的美学”.

潘知常认为,人的身体的进化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依然是动物性的,也依然还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超越身体潜能,突破身体局限,这才是人的生成的奥秘.因此,恰恰是文化对身体的延伸,文化对身体的改变,才是人的发展的根本.文化改变了人的纯肉体存在状态,并最终改变了人的存在状态.文化是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较之身体而言,占的地位还会越来越重要.他认为,文化是人的第二本性.正是因为以文化为*,人的身体才不同于动物的身体,人也才能以人的面目生成.他指出,所谓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类身体的生存方式、发展方式.正是因此,人才会从根本上必然突破自身的肉体局限.他指出,真正的审美本体不是“身体”,而是“生命体”,生命美学研究的正是“生命体”,身体美学以身体作为审美本体,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中国传媒大学张晶教授梳理了身体美学转向的哲学缘起,认为对于身体的高度重视已然是现阶段文化和审美的重要症候.他分别阐释了鲍姆嘉通、马克思、梅洛-庞蒂三个人对于身体的认识,并指出,身体美学的兴起带来了审美活动的普遍性和切身性,关于身体的美学研究日益凸显.“身体”命题的高扬,对于哲学研究意义是非同小可的,因为它是改变身心二元论的一个象征.而从美学角度来说,虽然我们无法确定是从哪一天为界,但是,当今的审美活动在最大的普遍性意义上,是与“身体”有着不解之缘的.“审美”不再高踞于塔上,也不再是一定要“心斋坐忘”式的“静观”,而是以视像的形式处处满足着人们的愉悦感.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提醒的是,以“身体”为基点的审美活动,应该是身心的高度和谐,生命感的勃发,以及“按着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形式追求,而那种以此为名而向单纯的肉欲的下沉,则不是我们向往的.

深圳大学王晓华教授认为,从身心观的角度看,人学图式可分为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在西方美学史上,二元论(duali)曾经长期占据上风.从表面上看,它似乎建立了不偏不倚的人学图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自诞生时刻起,相关言说就具有等级制的结构:心被想象为一种主体性角色,身则被当作需要驱动、充实、引导的被动之物.于是,相反的可能性被长期遮蔽了:活的身体(thelivingbody)是生活的承担者,所谓的心不过是其内在构成.正因为如此,二元论的流行意味着身体的被压抑状态.当且仅当它被质疑、松动、解构,身体才能获得出场的机缘.回顾西方美学的发展踪迹,我们会发现二元论的衰微对应着身体美学的兴起:(一)有关二元论的假设总是导致各种悖论,它们的过程吊诡地敞开了身体的意义;(二)到了近代以后,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揭示精神活动与身体的关系,提供了解构二元论的证据;(三)随着这个进程的深入,现当*论中的身体开始展示其主体形貌,身体美学则应运而生.

二、身体美学的基本问题

贵州大学封孝伦教授认为,身体美学的出现,是美学研究在中国当代文化场域内必然出现的一个文化现象.中国的学术思考容易板块化,身体美学和生命美学、超越美学、生态美学一样,是对这种学术僵化状态的又一次冲击.他指出,身体美学解决审美的原动力的问题.身体提供了审美发生的原动力,因此也提供了审美和美感得以发生的心理基础.美的发生是由于人的身体的需要.人的身体作为主体出场了,他的和愿望使得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成为可能.美感的产生本质上是对美的确认.当你把“自由”悬置为审美的目的时,你等于是把一个不知为何物的东西——界定它不统一,无定论——悬置为审美的目的.实际审美中也不是因为这个目的的实现才产生美感.而当你把身体的需要与满足悬置为审美的目的时,审美中这个目的确实得以实现,对象美与不美的依据也就找到了.这是身体美学对“美学”的最大贡献.

他同时也提出,身体美学面临如下问题:第一,人的精神生命安放于何处?人何以会信奉宗教?何以会欣赏艺术?这样的人类行为在人类历史中是偶然发生的还是必然出现的?如果身体不包含“精神生命”,宗教和艺术的发生就是一个偶然现象,就是可以瞬间消亡的.把“身体”界定为人的本质,再来解释这些现象困难重重.第二,人的社会生命安放于何处?人为什么要追求“功德言三不朽”?人为什么要追求历史“声名”?人为什么要追求“成名”.社会德行的美、卫国战争的美,等等,用身体来解释就很勉强.第三,比如,动物也有身体,但动物有审美活动吗?死人有身体,死人身体无论作为主体还是客体大概都与审美无关.

贵州大学方英敏教授认为,“美学要从身体出发”经过近年来的探讨,已经越发明朗了.这是王晓华对身体美学研究的理论贡献.如果说王晓华的《西方美学中的身体意象》一书对“美学为什么要回到身体”给出了理由,那么,他的《身体美学导论》《身体诗学》两书则是落实“美学回到身体”的宗旨,初步勾勒出了一种从身体出发的美学样态.但是,如王晓华所揭示,“美学要从身体出发”这样一个今天在我们看来近乎常识的事实,为什么在美学思想史中却长期纠结异常、未有共识呢?对之,赞同者与反对者均言之凿凿.为了保卫“美学要从身体出发”的理论成果,我们认为还要进一步讨论“美学如何从身体出发”的问题.如果说“美学如何从身体出发”是“手段”,“美学要从身体出发”是“目的”,那么,明了“手段”无疑有助于保障“目的”的实现.

他提出,一定要认识到二元论的价值.二元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臻于极致.笛卡尔的意识哲学论证了“人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在人的“性本能”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庞大精深的知识意义系统,都是典范.从二元论出发,当学者先把“心”加括号,意图对“身”进行集中讨论时,便遭质疑——难道“身”不是与“心”统一在一起的吗?反之,亦然.这样一来,任何试图对”身“或”心“的集中、极致的系统知识学讨论都会化为泡影.因此,如果说我们对身体的言说是有效的,那么本质主义思维乃是身体出场的奠基.从本质主义的角度看,身体是什么?身体是感觉、知觉、、行为等,而有别于情感、德性、信仰等心灵要素.他认为,王晓华最近发表的《建构身体美学的中国学派》一文中提到:“中国身体美学已经形成了清晰的理论特征:其一,根植于唯物论语境中的彻底性;其二,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全面性和阐释力;其三,依靠传统重身思想的深厚性.”这三个方面,尤其是前两者,不仅是中国身体美学的理论特征,我们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方法论.在我们的理解中,“美学如何从身体出发呢?”那就是:回到马克思,回到实践,回到实践基础上的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相统一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李震提出,欧美身体美学的前提基础是人的身体,但德勒兹身体美学的构想显得与众不同.无器官身体占据着德勒兹身体美学的核心地位.在德勒兹看来,身体是生成的、流动的、永不停息的,这勾勒出无器官身体的特征.块茎思维、的生产、强度与生成,这些都从不同角度推动了无器官身体的形成.德勒兹将无器官身体的主旨确定为身体的去机体化运动,将创造真正自由的身体作为身体美学的阐释目标.无器官身体在艺术中体现的是本原性的身体,艺术审美活动处在对无器官身体的多元化创造当中,审美感觉与无器官身体的艺术表现之间达成同一,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德勒兹的身体美学构想得以生成.德勒兹与梅洛-庞蒂都提到了“肉”这一概念,不同的是,梅洛-庞蒂将肉作为构成身体感性存在的基本元素,但德勒兹认为感性存在并非没有强度的肉,而是能够生成强度的无器官身体.

泰山学院副教授张鹏提出,汉语身体美学建构的道路,首先要克服漫长的封建社会“忽略身体,重视精神”的传统思维弊端,廓清对身体的轻慢和傲慢的迷雾.王晓华整合了科学哲学、当代唯物论和尼采身体哲学的思想,雄辩有力地提出了“主体论身体美学”,把中国身体美学的致思路径开拓到新高度.汉语身体美学的理论引领,为感性学找到了理论来路并将发扬光大.

他认为,王晓华是一位富有整合诸家学说并力推新知的开风气之先的思维活跃、精力旺盛的优秀学人.他在充分吸纳关于“身体哲学”的精神养料后,难能可贵地将这种思考逐渐发酵、酝酿,最终融会贯通为独具特色的汉语“身体美学”理论架构.这个架构可以言简意赅地归纳为“主体论身体美学”.在王晓华看来,身体亦即人类的本然.身体(人)生存于天地之间,乃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承担了一切的生理功能、精神功能和思想功能,是世界上一切伟大实践的承担者,是当之无愧的主体(Subject).这种“主体论身体美学”迥异于西方生命美学中的“人体美学”.因为,人体美学所引发的人体写真、、宣泄仅仅视人体为欣赏和审美的对象(Object),并未充分尊重人之身体的主体地位,并未摆脱对身体的蔑视和轻慢.实际上,身体的主体性一旦被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忽略身体、重视灵魂”的命题就会得到矫枉过正.人的尊严和无法取代的独特性,首先在于人的身体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因其无法被完全复制而显示了这种物质实体的尊贵和价值.这种物质实体是拒绝理念化和精神化的.其骨骼、肌肉、神经、组织、体液、血液、毛发的巧妙结合,以及运动、消化、神经、呼吸、循环、生殖、泌尿、内分泌等系统的完备机能,说明了身体的随时在场与自给自足.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生态美学,也是建基于“身体是实践者”的基本事实之上,身体的实践性决定了生态美学是实践美学.诚如伊格尔顿所言,美学是关乎身体的话语.实践美学的重要维度,在于确立和强化身体的基本意义.

三、身体美学与文艺研究的关系

厦门大学黄鸣奋教授提出,身体美学正在随着后人类时代的到来而拓展自己的视野,这种转变从作为流行文化的科幻电影中获得了有力支持.后人类视野中的身体美学正视科技化对身体形态的巨大影响、多元化对身体观念的巨大拓展、黑镜化对身体界定的巨大价值,主张将头脑与作为躯干的身体、意识与作为躯壳的身体、心灵与作为躯体的身体的统一当成自己的研究对象,将物种生产意义上的本真和克隆的关系、物质生产意义上劳动者和机器人的关系、精神生产意义上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当成自己的研究重点.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和科幻电影创意相互激励,丰富意蕴.

他指出,后人类时代以人为进化取代自然进化的主导地位为特征,其背景是科技的突飞猛进.科幻电影既为后人类观念提供了充满幻想的生动范例,又对作为其支撑的科技进步发出了强有力的警示之音.后人类视野中的身体美学正视科技化、多元化、黑镜化对身体的形态、观念和界定的影响、拓展与价值,主张从头脑与躯干、意识与躯壳、心灵与躯体的关系中定义其对象,将物种生产意义上本真与克隆的关系、物质生产意义上劳动者与机器人的关系、精神生产意义上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当成研究重点.他认为,将科幻电影当成参照系,为身体美学研究提供了与时俱进的一种途径.科幻电影的眼光与其说是后顾,不如说是前瞻.科幻电影的价值与其说是强化我们已有的身体观念,还不如说是提供脑洞大开的另类思维.反过来,身体美学研究应当可以为科幻电影的驰骋想象输送养料、注入动力,甚至是提供指南.它有助于编导更好地塑造身体、展示身体、讲述有关身体及其价值实现的故事,也有益于引导观众更好地欣赏相关影片.

首都师范大学史红教授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对身体美学的认识,她认为,舞蹈生态学以特征提取为目的,将身体构成形态的每一部分以类似身体解剖学方法进行逐一剖析,提炼出生理机理与运动特征,揭示了这些部分所引起的人的情感的关系.舞蹈生态学依据身体运动形态,从运动流程、运动幅度、运动类型、运动范式方面来进一步把握舞蹈身体的运动特征.舞蹈有运动与静止两种状态.在身体运动中,各部位具有共时性的起点位与终点位.对舞蹈身体运动要进行复杂性的思考研究,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显要动作部位与步伐的起止与其间动静格局的变化;第二,非显要动作部位的多少及其与显要动作部位配合的复杂程度;第三,音乐的节奏单位与舞蹈的节奏单位之间对当关系的相异程度.

她主要思考了如下问题:第一,研究舞蹈生态环境因素对舞蹈的起源、功能与身体形态发生的影响.第二,研究舞蹈伴同物(诸如诗、乐、服饰、舞具等)、与舞蹈类似艺术(诸如杂技、艺术体操、哑剧等)对舞蹈身体的作用.第三,研究舞蹈生态环境对舞蹈身体的作用模式、类型.此外,她认为,舞蹈生态学对“身体美学”的启示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学术规范、研究方法、思维范式、量化研究.

深圳文艺评论家学会副主席周思明提出,电影艺术形象研究中的身体美学对于张扬健康的人性、激发人们对于身体美的向往和培育,使得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物质生活更加美好,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艺术是由艺术形象塑造为主体的创造与接受互动现象结构,它不是让人逃避其幻象世界,而是鼓舞人认识、批判、改变现实世界的审美活动.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创造了当代中国社会空前的繁荣,同时造成了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尖锐的矛盾关系,也造成了个体具身性存在的严重异化.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智慧表现,不能再是献身美学、斗争美学、主体性美学或生存存在论美学,而应当回到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美学.

浙江理工大学李桂生(李普文)教授认为,讨论身体美学,作为身体视觉图景的与行为艺术不可缺席、不容忽视.与诗学哲学讨论中宽泛的身体蕴涵相比,似乎视觉艺术中的身体所指窄狭得多,它集中于两者,即裸露的人体与行动中的真实人身.前者摒除了视觉场中的着衣人身,因为此时观看者的兴趣基本无视其肉身,而只关注其容貌,即肖像.而后者则因其独特的“身临其境”“以身作则”,而与传统意义上的“审美距离说”迥异其趣.视觉艺术特殊的身体场景,为身体美学的建构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直观性文本案例.

四、身体美学与其他美学流派的关系

四川师范大学马正平教授从两个方面阐释了他对身体美学的理解.第一,主体论身体美学令人动心之处:有身体,有美学.包括:1.超越主客二元对立的传统认识论思维方式,消界心灵和身体的的二元对立;2.超越客体论“身体美学”的“有身体,无美学”的状态;3.超越当代主流美学的“有美学,无身体”的状态.4.使当代美学变得具有切身性、体验性、交互性、真理性、自明性:有身体,有美学.第二,主体论身体美学令人疑虑之处:1.有身体,无心灵?2.有身体,无审美机制?3.当代哲学对心灵、意识的关注与研究,这种从方法论出发的主体论身体美学轻率吗?4.“身体美学”有需要吗、有用处吗、有必要吗?

他认为,20世纪40年代之后的中国现当代主流美学,遗忘了具身性、身体性、默会认知性这一维,不管研究对象、范围怎样变化,怎样不同,但是在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的共同特点都是理性的、概念的传统认识论的批判美学,无论实践美学、新实践自学、后实践美学都是如此.中国当代美学需要一场后批判实践形而上学的新现代主义哲学基础和方法论的变革,使中国当代美学重回具身性、身体性、默会认知性这一维度.王晓华的“主体论”身体美学的提出顺应了这一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逻辑,他巧妙地把舒斯特曼和中国学者的“客体论”的“对象性”身体美学转化为“主体论”的“方法论”的身体美学,开启身体化美学的新方向,这就超越了作为消费美学、生活美学的客观论身体美学,因此,提高了身体美学的学术品味.它成了当代美学转型升级的美学方法论,使美学研究更加逼近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的真相.由“主体论”身体美学开启的中国当代“身体化美学”研究的新方向,已经拉开了“中国当代第四次美学大讨论”的序幕,而且,“中国当代第四次美学大讨论”必将正式展开.这次讨论,肯定会对中国20世纪尤其是40年代以后的中国现当代美学进行学术反思找出问题,转化哲学基础与研究方法,在重新认识中国传统美学优势与学习西方当代前沿美学方法的基础上,重新出发.

四川传媒学院范藻教授认为,在对身体美学的回归与超越的往返来回中,既感到了生命美学面临的严峻挑战,也发现了完善生命美学的大好机遇,那就是在从“身体”走向“生命”的过程中,回归健康,超越生存,进而增强生命活力;回归个体,超越生理,进而发现生命张力;回归体验,超越生活进而感受生命魅力,从而实现身心合一生命美学的最佳效果和最高境界.从身体到个体再到体验,回归是手段,超越是指向,生命的澄明才是身体美学也罢、生命美学也罢的真正目的,只有身体美学的介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生命美学.

四川师范大学胡志红教授提出,曾作为当今新兴环境公正运动的一个核心诉求和当代公共环境政策中的一个关键术语,环境公正因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宽广的多元文化基础,大致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绿色人文学术领域,对如火如荼的主流生态批评运动发起了严峻的挑战,质疑其研究范式及其思想基础的合理性,对其或修正、或拓宽、或超越、或否定,并成为其理论基础,极力推动其转型,走向环境生态批评,从而极大地扩大并重新规划生态批评的学术版图,深化了其对环境问题的探讨.作为生态学术视野的环境公正,其突出强调种族、性别及阶级等范畴与自然之间的复杂纠葛及其运行机制,探讨因这种纠葛而造成的不同族群、性别及阶级等成员在身体上的不平等关系和生存境遇的不同表现,并试图探寻从理论和实践上解构与重构这种不平等关系的可能文化与现实路径.

身体美学以人之身体作为核心研究对象,以身体的全面解放作为其宗旨,将身体对主体性的诉求看成构建美学的起点,并致力于构建身体诗学体系.但身体与自然发生勾连,并因种族、性别及阶级等范畴的差异而不同.换句话说,没有完全脱离历史、文化语境的所谓“抽象的、一般的”身体,身体总是文化中的身体,身体的境遇总是在与自然的关系中得以界定.由此可见,在构建身体美学过程中,还应联系自然并将性别、种族及阶级等范畴考量进来,以构建基础宽广、包容性强的身体美学,以避免身体美学构建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歧视性、排他性甚至压迫性问题.具而言之,身体美学的构建应该考虑:身体美学要研究谁的身体?要解放谁的身体?身体美学是谁的美学?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王洪琛教授认为,身体美学在中国的勃兴,是新世纪以来的学术热点之一.但身体问题成为中国美学的核心关切,却有一个延展千年的文化线索.美国哲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中关于建立“身体美学”的构想,在学术界激起不小的理论兴奋与学科想象.究其根源,这种兴奋并非起因于它奉献了一种最新版本的“西方理论”,而主要在于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身体在中国哲学、美学中的姿态和意义,进而在跨文化语境里唤醒一种人文学的想象力.实际上,在古典中国的文化语境里,无论是庄老玄谈,还是儒家体系,身体,始终是一个在场的存在.他认为,中国美学的身体问题,体现为如下三重意义.首先,以身体的名义,探求生命价值.其次,以身体的名义,原天地之美.最后,以身体的名义,发明中国美学.

厦门大学刘平华博士提出,21世纪,身体美学迅速成长为一个新兴流派,这一流派的崛起昭示着一种重新演绎文化、生命、艺术以及终极关怀的可能性.先秦儒家思想重身体、重实践,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所在,先秦儒家身体美学思想的核心在于通过“践仁修礼”,从而在“形躯之身”的基础上创造出“德性之身”和“礼仪之身”,从而展现出一种身体之美.德性的实践主体则是我们的“形躯之身”,这正好印证了王晓华的论断:“身体之所以能够观照—阐释—言说美,是因为身体是实践者;实践是按照计划使世界成形的运动,它落实为人与实在者的交道,在人与实在者交道时,这些实在者的意象进入人的内在性中,成为直观的对象;审美因此发生了.”先秦儒家身体美学主张通过“修身”“存养”“扩充”“践礼”不断地提升我们的道德境界,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形躯之身”逐渐转化成“德性之身”和“礼仪之身”,从而展现出身体之魅力、人性之光辉.

深圳大学副教授陈海静认为,在《判断力批判》这部著作中,康德从“质”“量”“关系”和“模态”四个项目出发,对于审美判断力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演绎.这四个项目及其所包含的十二个范畴均与时间相关.然而,由于源自身体的时间性意向的缺失,康德的上述论证并不彻底.尽管在对审美判断力的先验结构的描述中康德的时间观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但其中仍然残留着在场形而上学的遗痕.通过对于艺术鉴赏经验中的身体意识及其时间性意向的开显,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康德美学的这一不足,并有可能寻找到连接康德美学与现代身体美学的一条路径.

五、身体美学与理论-作品层面的文本分析

西南大学肖伟胜教授提出,究竟是何因能让积极阅读实现文本“词典和文法都含纳不了的意义的增补”呢?巴尔特的回答是身体.“阅读,就是使我们的身体积极活动起来,处于文之符号、一切语言的招引之下,语言来回穿越身体,形成句子之类的波光粼粼的深渊”[1].很显然,进入文本的阅读是一种身体行为,它是一种生命力的消耗活动,让漫溢的生命力得以释放,“进入文本乃是一种冒险,一种没有保留的耗费”[2].巴尔特将阅读与文本的关系看作是一种“身体对身体”的关系,“解构产生愉悦,因为它产生.解构一个文本就是揭示它如何作为,作为对没有止境地延迟的在场和满足的追求而起作用.一个人不可能阅读而不向语言的,不向始终不在场的、异于自身的东西开放自己.没有对于文本的某种爱,任何阅读都是不可能的.在每一阅读中,都存在着读者和文本的身体对身体的关系,读者的融入到文本的中.”[3]因此,我们对文本的阅读既不是心灵之眼的超然旁观,也不是经验之眼的单纯物质接触,而是南希所说的“身体技巧”,一种力图达到某种接触:互相触摸,互相对视,而不是单向的关系.

巴尔特把对文本的阅读从发现意义转移到身体愉悦的获得上来,明显否定了针对身体的科学或知性立场,回到了感性的直接性.正如汪民安所言,“在《文本的快感》中,巴尔特用一种絮语的方式,一种淡化理论的方式,对写作、阅读和文本作了*学的估价,正是在这里,巴尔特同那种纯粹的文本理论——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解构主义——告别了,他开始谈论享乐、、身体了.”[4]可以说,巴尔特的文本理论实现了“身体转向”,从根本上摆脱了道德化和智性化的倾向,并因此走向了一种“享乐的唯物论”.总之,后期的巴尔特越来越陶醉和沉迷于“絮语”和“断片”式写作之中,越来越有写作的和快感了,他真正地享乐了,真正地是在用身体、用全部的感官在写作了.

深圳大学江玉琴教授认为,后殖民生态批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政治与*正义的研究,关注个体身体的残缺与自然被损毁过程中殖义或帝国主义在其中发生的作用.因此,在这种视角下进行的身体美学探究深具文化政治属性,是帝国对本土压迫、西方资本对东方环境资源掠夺下本土人民的政治反抗与身体审美的重新建构.《人们叫我动物》就是这样一部典型作品.印度本土少年童年因化学工厂爆炸导致了身体的畸形而被人取名为“animal”,他如动物般爬行在这片受到伤害、人们精神濒于绝望的土地上,见证并诉说了这里为世界所抛弃而呈现的社会黑暗和心灵荒芜.但也正是基于对身体美的追求和渴望,希望自己能堂堂正正站起来追求心爱的姑娘,他从审美主体的畸变者走向审美经验的批判者和引导者.

这部作品的身体文化政治主要呈现为三个方面:第一,身体残缺的生成与审美基于对当代资本全球化语境中的西方经济帝国批判,即西方资本扩张与资源掠夺加剧了当地人们的环境灾难与身体问题,身体异变是新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导致的.第二,名为“动物”的印度少年从身体到精神“动物性”的改变历经对西方人道主义救助的希望与失望过程,身体在此成为了东西方意识形态的交锋场所,恢复人类身体的本来面貌本应该成为西方对东方补偿与赎罪的一种方式,却最终成为一种虚构,由此也进一步揭示与批判了西方人道主义的虚伪.第三,身体自我救助成为民族觉醒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隐喻模式.基于对本民族土地与人民的热爱,“动物”的身体成为本土人们认识本土政治、本土与西方政治关系的起点,“动物”由自甘堕落到对自己身体的热爱到最后族群意识觉醒,所有对于身体的审美经验从丑到美源自尼莎的美好心灵与善良帮助、扎法尔带领人们的非暴力反抗,这一切都来自本土的族群力量,也来自在西方文化与印度文化交融下产生的修女玛的宗教之爱.

武汉大学蔡玮博士认为,相对于基于柏拉图“回忆”范畴的“影子”存在,和基于黑格尔“*”范畴的依赖于理性和思辨的客观思想家,发现了“重复”范畴的主体思想家,是一个依赖于感情和身体的在世生存者,接近于梅洛-庞蒂意义上的身体主体.在《重复》中,年轻人、康斯坦丁和约伯代表了这三种范畴下的不同的生存方式,而看似离题的闹剧观众则戏仿了冒险进入可能性之海去重获理念的约伯.主体思想家约伯所做出的重复的运动包括归属于“肉体道路”的无限放弃的运动和归属于“精神道路”的信仰的运动,呈现出“肉身”的维度.结合梅洛·庞蒂的身体哲学,一方面可以看到“主体思想家”的“身体-主体”性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肉身”本体论范畴与具有“道成肉身”和“复活”内涵的宗教范畴“重复”之间深刻的理论关联.

上海师范大学袁霜霜博士以济慈的诗歌为例,论述了疾病、诗歌、身体美学之间的关系.她指出,疾病加深身体的呼唤,身体的短暂性使主体在死亡的阴影中催生出对生命、自然的眷恋与热爱,文学由此呈现“美”与生态启示.环境破坏给人造成的严重后果终将体现在使机体患病.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机体,需要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我们应回归身体本身去思考自然与文化.

南通大学范钦林教授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中国身体美学的研究目前正处于“战国时期”,各种角度,各种模式,各种方向,沿着各自的轨迹去研究去创造,这种局面是非常可贵的.百家争鸣,相互交流也相互质疑.第二,身体美学的研究还是要理清一些问题、一些关系.与传统美学是平行关系,是替代关系,还是分支关系?舒斯特曼做的是一种平行的的关系研究,王晓华做的是一种替代关系,要向传统的心灵美学或意识美学去挑战,还有学者们做的是一种分支关系的研究,是在传统美学的分支学科上做的一种系统性的研究.这些研究都在进行,都是对身体美学研究的一种探索.第三,要用一种现象学的身体美学的研究态度.用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直接面对身体美学这一现象本身.比如传统美学的“美感”与“快感”的对立,身体美学难道还是这样吗?如果从身体出发,美感还会优于快感吗?在美感与快感之间又存在怎样的中间范畴或概念?比如“舒适”就应该是身体美学的重要范畴,等等.这会给身体美学研究带来全新的研究视界.

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王韬研究员提出,王晓华的《身体美学导论》一书充分地表现了哲学家特质,但他的致思方式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他以身体为主体的建构,无疑是对以往精神乌托邦的彻底解构.从精神的乌托邦到身体的乌托邦,这或许比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到逍遥学派更像由“天”到“地”的转变.从虚无到存在的思辨,仍会使我们触及“乌托邦”这个词汇,因为对身体本位的肯定已然在证明其至美至善的过程里超脱.在《身体美学导论》和《西方美学的身体意象》这两部专著中,王晓华都例举了《三五历纪》所载的盘古创世神话:“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当西方世界渐渐丢开了这一上古时代的身体-自然观,将身心二分的思维方式推衍到极致,中国历代哲人却在相当程度上保存、发展着身体-自然观.

常州工学院朱鹏杰博士从身体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探讨了身体美学与电影表演美学之间交叉研究的可能.他以中国现代著名影星周璇为例,介绍了身体美学和表演美学在电影表演中融合的案例,重点关注身体天赋带给表演美学风格的影响.

通过以上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身体美学已经形成了四个鲜明的理论个性,成为继实践美学、生命美学、生态美学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汉语美学流派.如果能充分实现其内在的可能性,中国美学很有可能会超越后殖民语境,以更富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全球对话.

参考文献:

[1]巴特.S/Z[M].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3.

[2]JacquesDerrida.Writinganddifference[M].London&NewYork:RoutledgePress,2001:371.

[3]Kenny.DialoguesWithContemporaryContinentalThinkers:ThePhenomenologicalHeritage[M].Manchester:ManchesterUniversityPress,1984:126.

[4]汪民安.罗兰巴特[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236.

(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讲师、博士后,朱鹏杰)

本文总结,此文是一篇关于经典美学专业范文可作为诗学和身体学视域和综述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美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符号学视域下的央视春晚公益广告
摘要20132017年,央视连续五年在春晚直播中插播了公益广告 这些公益广告涉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亲情以及民俗……主题,在全国亿万观众共聚一堂的同时,它们向观众传递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央视春晚不.

阳明心学视域下的良知和知识之辨
摘要在阳明心学中对良知需要立足于阳明的良知本意,贯通其生命智慧解读 对于单独的知含义为何也尤为重要 从无能所的良知本体到一元论的体用关系,良知在去除染污的分别知识,重树格物、致知、诚意工夫…… 不仅解.

从美学视域下《港囧》和《煎饼侠》的植入式广告
近年来,伴随着媒介新生形态的日趋崛起,传统的传播媒介遭受“瓶颈”障碍,投放效果越来越差,使得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寻找新的传播媒介,继而崛起了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电影植入式广告 其中,.

人性方圆:从美学视域影片《鬼子来了》
【摘 要】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在众多展现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中可谓是独树一帜,该片摆脱了传统抗日战争影片重点展现战争场面的桎梏,将视角下移转向战争背景下小人物的内心变化,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本文从美学.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