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教学策略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与高校人文类公选课程多模态教学策略探究以中国文化概论为例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主题:教学策略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2

高校人文类公选课程多模态教学策略探究以中国文化概论为例,本文是关于教学策略方面硕士论文范文和中国文化概论和教学策略和公选类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教学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教学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机械类杂志国家人文地理杂志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

李虹

(广州航海学院外语系,广东 广州 501725)

[摘 要]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大多数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人文类选修课程,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知识面,满足他们的求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技能和人文素养.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多模态理论的深入研究给这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路径探索带来了新契机.研究表明,教师话语、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的多模态化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实施多模态教学策略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是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 人文类选修课; 中国文化; 多模态

[中图分类号] 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12-0139-03

为了突破专业课程的局限性,扩大知识面,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各高校为大学生开设了各种类型的公选课.由于这类课程往往选修人数众多、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或晚上,加之考核形式灵活多样,学生重视不够,因而组织教学相对比较困难.同时,相对于专业课程教学而言,这类选修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比较薄弱.因此,本文将以《中国文化概论》为例,对公共选修课的多模态教学模式进行寻幽探微,探讨高校人文类公共课程改革的新路径.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略,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通知要求其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11在此背景下,大量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应运而生,但课程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原因在于:其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大纲标准不尽一致,在有限的课时里,很难详尽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二,师资配备千差万别,担任中国文化课程的有来自中文、哲学、英语以及历史等不同专业的教师,囿于自身专业局限性,难免出现边学边教的现象.其三,教材数量品种繁多,质量良莠不齐,有中文版的、英文版的,也有双语版的;有普及性的,也有学术性的.其四,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等.总体来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如何让成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对此有相当了解的大学生从苦于学到乐于学的转变,是教好这门课程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多模态理论及其应用

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一致认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是人类生命与外部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界面和通道,这五种感知通道相应地产生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所谓模态( modality)是物质媒体经过社会长时间塑造而形成的意义潜势,是用于表征和交流意义的社会文化资源,也有人认为模态是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盲人通过触摸感知世界,这种触摸不仅是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意义承载和塑造.多模态( multimodal-ity),顾名思义,就是人类生命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流渠道或媒介与外部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复合形态.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但不是传递信息的唯一手段.Halliday认为,尽管自然语言是意义表达的最重要方式,但不是清晰表达意义的唯一方式.换言之,意义完整而清晰的表达需要除语言本之外的其它模态予以补充.无论是发出意义(明晰的、隐含的),还是解读意义(明晰的、隐含的)需要冲破自然语言单一模态的局限,以更全面的视角进行整体把握.当今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意义传递的多模态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事实上,意义越来越呈现出多模态生成之势,传统意义上通过语言表达意义的单一话语正在被多媒介共存的复合话语所取代,多模态化( multimodality)已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系统的新形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已认识到多模态性给人类社会意义的传递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他们纷纷从各自不同领域运用多模态理论分别对绘画、建筑、雕塑、科技语篇、数学语篇、第二课堂等方面进行了多模态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内也有许多学者譬如胡壮麟(胡壮麟2007C)认为社会实践的多模态性要和人文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当代多元文化的人是能够识读和评判语言、文化、技术、信息的“多元智能”.Stein基于多模态理论首先提出了多模态教学法( multimodal Pedagogies),他指出:“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一出戏剧与独自在房间里阅读这部戏剧所产生的效果迥然而异”.他认为课堂上实施的所有交际活动都是多模态的,课程设计、教学开展和评价策略应以学习环境的模态特征为中心而开展.多模态教学法研究的核心思想在于多维度协同,突显身体和大脑通过多模态、多感官协同参与交际的不可分割性.多模态教学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学者的关注,他们分别从学习能力(张德禄,2012)、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李宝宏,尹丕安,2012)、复合型课程“法律英语”教学改革(袁传有,2010)、自主学习(王小波,2011)、英语阅读(王惠萍,2010)、教材分析(陈瑜敏,2010)、ppt演示(张征,2013)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俗成绩,多模态教学方法的实效性得到了普遍证实.但对于多模态含义的理解还不太全面,对于像《中国文化概论》这样传统特色鲜明、致力于人文素养培养的课程的多模态研究还明显不足.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在“课堂教学十计算机十网络”已成为当下高校教学标配的情况下,各类课程的多模态教学法研究既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具有良好的现实条件,多模态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潜力巨大.

二、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一)教师话语多模态化

话语多模态化是指在口头、书面交际中交际符号的多样化.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模式,话语很重要,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有学者认为:“好的课堂就是说全说好一句话”.虽然这句话对大学课堂来说不太合适,因为大学课堂教学是探究式的,会涉及知识的争议,但它反映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句话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和教学效果是多么重大.我们常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表征上则为“话语模态主导”,整个教学过程中话语如何兴起,采用什么样的话语模态关键在教师.如何主导、导向哪里可不是随意的、信口开河的,而是取决于课程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取决于具体教育情景相宜的功能配置.《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整个中国文化进行梳理,只能是蜻蜓点水、画龙点睛式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又不能浅尝辄止.有些内容比较严肃,有些内容比较轻松;有些内容广为人知,有些内容晦涩深奥.为了使该课程既有乐趣又有深度,我们一改经典布道式的、单一的话语模态,依据内容灵活地采用了组织者话语模态(leader modali-ty)、帮助者话语模态(helper m odality)、合作伙伴话语模态(partner modality)和评判者话语模态(judger modality)等多模态话语形式交替进行,每一种模态中,将视觉图像、手势和声音连同文字一起完成意义的动态构建.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是动态的,一会儿是活动的组织者,一会儿是帮助者、合作伙伴或者评判者,角色不同,话语导向和话语模态也不同.各种话语模态中的音韵特征、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有机构成是检验教师是否优秀,是否受欢迎的重要参数,但凡优秀教师都具有共同复现的音韵特征、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他们能从教师角色的动态变化恰当地运用上述特征实现角色的全方位功能.反之,刻守一成不变的话语模态只会使中国文化课程的课堂教学愈加枯燥.

(二)教学手段多模态化

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源远流长,涉及的知识博大精深,即使一套百科全书都难以详尽,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很难在有限的几十课时内通过讲解一本教科书全部完成.因此,教师应采用多模态的教学手段,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既有直观的视频、音频、图片材料,也可以有阅读材料和翻译材料,同时还可以比较中西文化具体的现象.简而言之,教学手段多模态化即多样化.例如在学习饮食文化这一章节时,为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可以运用以下手段进行学习.通过比较法讲解完八大菜系后,把全班分成不同的小组,各小组由3-4个成员组成,然后要求各小组按要求完成不同的相关任务,要求有些小组学唱一首以上的与饮食相关的歌曲、有些小组回家学做一道菜与家人一起品尝,并附上照片或制成视频、有些小组阅读有关饮食文化的书籍并推荐其中一本给全班同学.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准备二周后,再在课堂上逐组上台分享展示.通过这样的手段,多模态教学方式融入了教与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于是,在课堂上有学生的歌曲演唱、视频呈现、书评、PPT展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演示,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中领略中国饮食文化.学生通过各种感觉感官获取的相关信息,抽象的概念因此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教学效率因此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体验传播文化的乐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性.大学生作为文化的传承者,肩负三重角色,既是肩负者,又是接力者,还是创新者.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表现出浓厚的兴致,也因此避免了仅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学生由原先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有探索精神的研究者、具备阅读、思考、合作、推理与交流能力的参与者.

(三)教学内容多模态化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虽然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说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但是否能够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则是另一回事.因此,我们要看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文化信息量巨大,内容浩繁,这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学内容的传授应运用多模态,教师不仅要围绕教科书,注重课堂知识的科学性、权威性、学术性、高雅性,同时要定期举办某一专题或领域讲座、阅读翻译相关的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游戏任务等来延伸和拓展知识点,兼顾课程的易懂性、趣味性及通俗性.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第一课堂主要是开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第二课堂主要是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名著导 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课外阅读、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8].笔者在讲授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章节时,一方面围绕教材谈到了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影响,一方面通过游戏设计要求每个学生背诵至少5句儒家语录,然后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同时让学生阅读介绍孟子家庭的文章.经过四个课时的学习,学生非但没有对儒家思想这种纯理论上的知识索然无味,相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样的多模态教学内容既发挥了中国文化课程的文化优势,又调动了学生的文化热情.

(四)考核方式多模态化

中国文化课程内容纷繁复杂,涉及纯理论的典章制度、学术文化、思想文化、科学等.

也包括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节日文化、医药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旅游文化等,其浩瀚的内容无疑加大了考核的难度,因此实施单一的考试方式是不科学的.由几道填空题、选择题或问答题组成的一张试卷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科学考察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考核方式应多模态化以全面考查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掌握程度及思想深度.结合多模态的教学内容及手段,笔者在考核这门课程时一般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书面作业完成情况、上课活跃程度、表演、演示,期末成绩指文化实地考察情况,要求学生每学期利用课余时间去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名胜古迹等文化基地或教育基地至少参观一次,并制作成视频一一在班上展示.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加深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精髓的理解,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多模态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与弊端,对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和改革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在互联网十的背景下,教师应运用多模态话语、多模态教学手段、多模态教学内容、制定多模态考核方式,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使中国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深深扎根,并结出硕果.

汇总,本文是关于中国文化概论和教学策略和公选方面的教学策略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教学策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综合素质选修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配合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开展科.

高职公共英语课堂多模态教学方法的实践
摘 要多模态的英语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转变的产物,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 本文对多模态教学进行了概述,查找资料探究了现在多模态英语教学的现状,总的来说,.

高校基础钢琴弹奏课程的设计和教学
一、高校基础钢琴弹奏课程的设计要开展高校基础钢琴弹奏教学,教师必须明确基础钢琴弹奏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让学生深切体会和了解基础钢琴课程的教育宗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结合社会实际需.

高校创业类实验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状况调查以湖北工业大学班为例
大学生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1 创新班学生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创新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 本次研究首先根据湖北工业大学大学生学习心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