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书法教学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跟书法教学中用笔问题由笔画和笔顺说开去类论文范文素材

主题:书法教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2

书法教学中用笔问题由笔画和笔顺说开去,本文是书法教学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与笔顺说开去和书法教学和笔画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书法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书法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外语教学期刊教学论文范文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摘 要】书法是一门以书写汉字为表现形式的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近些年来,书法教育蓬勃发展,但是在教学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书法用笔的问题.由此,我们应当将教学思路由静态向动态进行转变,通过笔画和笔顺来复现汉字书写的动态过程,挖掘各个笔画间的内在联系,并落实到书法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地会写字,写好字.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教育;用笔;笔画和笔顺;运行曲线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8-0077-04【作者简介】戴弦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北京,100000)硕士研究生.

一、笔画与笔顺

之所以谈到笔画和笔顺,是因为它们是探讨汉字书写问题的两个相伴相生的基本概念,也是后续所要探究的问题的引路石.

笔画和笔顺并非自汉字产生以来就有,而是伴随着书法趋于自觉的现象.早在汉字使用的初期,古文字中多数的形体即为象形符号或由象形符号组合而成,线条因“随体诘诎”而存在向各个方向延伸的可能性,致使在具体表现和生成方式上缺乏程式化、规律性的可操作措施.由于汉字应用的赴急趋速,古文字屈曲回环的线条结构逐渐简化为现代文字清晰明了的点画结构.在右手操控书写工具的前提下,汉字的书写越发趋向于由起笔处的左上角入纸,然后向右、向下、向左下、向右下、向右上行笔,逐渐形成横、竖、撇、捺、提以及各种折、弯等笔画,并以各种钩画从中缀连.可见相对于线条,笔画并非人们所理解的只是简单由起笔到收笔的过程,而是在走向、书写方法和表现形态上都有了明确规定的结果.

至于笔顺,不少学者认为,除了指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汉字在书写过程中各个笔画相承接的先后次序,还有书写的便利之义.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追求这种便利历经了艰深的探索.在右手书写的前提下,通过长期的书写实践,慢慢摸索总结出一套成型的规则.在现如今的书写中,单个笔画都需要经历从起笔到收笔的过程,多呈现由左向右,从上到下,从左上到右下,从右上到左下的走向;单个汉字的书写多遵循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至于章法,则多是将单个字从上到下组成一行,从右到左安排成列等.这些规则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一个可以并且必须遵循的程序,学书者只要参与其中,便必须遵循.

需要注意的是,不仅单个笔画以及笔画之间存在着书写的先后次序,字与字之间的排列同样有着一定的顺序.这些顺序不但会影响到书写的顺畅,还会影响到笔画形态的准确与美观.比如说:我们常常将竖分为垂露竖和悬针竖,其形态的差异更多体现在笔画末端的收笔处,与笔顺有直接的关系.垂露竖往往是由于其收笔时笔势转上而走向下一个笔画的起笔处,笔末端须回锋向上行笔而成.悬针竖的形成则是作为某字最后一笔,为了顺应古时汉字之间从上往下的书写连贯性,笔锋与下一个字的第一笔起笔相衔接,竖直出锋向下,如“十”字.再比如“羽”字,在如今的书写中,最后一笔是提,而在古时的书写中,其最后一笔为点或短横.这种笔画形态的变化和字与字之间的书写顺序有关,现在的书写是自左向右横向书写,最后一笔为提,正好顺应笔势带入右侧的下一个字,而古时书写顺序是由上而下,若仍为提,笔势与书写顺序相悖,为点或短横才更符合书写环境.

二、运行线路

在以右手执笔进行书写的前提下,单个笔画书写时为了便于右手的运动,其走向往往是向右,向下的.“钩”和“提”较为特殊,“钩”向左上行笔,“提”向右上行笔,这两个笔画更像是一种在纸面上存留的前后笔画笔势的承接.除此之外,几乎所有向左、向上的笔迹都在行笔过程中空出,而向右、向下的笔迹都化为有形的笔画.

这些空出的向左、向上的方向恰恰就是笔画之间相承接的笔势的走向.如此,在笔画与笔顺的相互作用下,汉字的书写包括两个环节,一是笔与纸面相接触摩擦,运行轨迹完全表现在纸面上的书写笔画的过程,二是笔脱离纸面在空中运行,需对其轨迹进行科学推测的笔画间相互承接的过程.如果把这两个环节结合并将其运行轨迹描画下来,汉字书写就表现出了一个连续性的完整的运行曲线.这个运行线路往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运行线路表现为顺时针的回环曲线.

顺应右手书写笔画的便利,运行线路顺着向右,向下的趋势而循环往复.

其次,运行线路中运行趋势相近,线路清晰.运行趋势若相反,则导致笔势的不顺畅,汉字的书写最讲究“势”,势不连贯,书写亦不便利,势连贯了,则周转起来更加方便.比如说“承”字:现在的笔顺规则中,规定的是先中间后两边,即先将中间部分的最后一笔“短横”写完,再写左边的横撇,最后写右边的撇、捺.而在手写体尤其是毛笔字的书写中,“承”字的笔顺可能比现在所规定的笔顺更加科学方便,先写中间的竖钩,再顺着竖钩的笔势由左及右书写,笔势连贯,运行线路交错较少,清晰明了.

最后,运行线路中难免包含一些小的调节.循环往复的运行曲线当然不会一直顺应书写时的右手运动,偶尔会存在一些小的调节.如“文”“我”字.“文”字第二笔横与撇的衔接,“我”字第二笔横和竖钩的衔接都需要一个向左上方的运动趋势.缺少了这种细微的调节,下一个笔画就难以书写方便.

毋庸讳言,运行线路是对笔画和笔顺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其有形的笔画书写环节可以使汉字书写行为得以完成,而其无形的承接环节则可以为有形的笔画形态提供细微变化的理据.其本身即是技术训练的重要内容,也为提按、快慢、调节笔锋等问题提供了探讨的平台.

三、书法教学的落实

临帖是一种最普遍的学习书法的方法,相比于追求临摹的形似,更重要的是找到书写动作的根据,获得书写的能力.大致说来,我们寄希望于通过临帖获得的书写能力涉及范围极为广泛,比如,如何顺应右手书写的生理机能,如何充分发挥书写工具与材料的物理性能,如何根据各种客观需要拟定文辞内容,如何设计合适的作品形制,如何根据审美的要求来加强体势的塑造,如何将作品变成前后联系、上下贯通、血肉丰满的艺术整体等等.这些内容不仅涉及创作过程中的书写与安排、创作前的构思与设计以及最后表现为何种作品形态等各个方面,也包含了从动作技能到方式方法、原则规律和思想观念等各个层次.正是对这些内容地不懈探索,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书法传统,支撑了书法艺术的产生,并催生了光辉灿烂的书法文化.至于临习所依赖的典范作品,只是书家植根于书法传统而服务于特定现实需求的静态呈现.

相对于家传的方式,临帖实际上是一个相对间接的学习途径,其间,必须完成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于范本只是已经书写完成的静态呈现,并不能主动告知其中的关键所在,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由形态向动作、由表面向内里的深入和渗透;二是由于某一具体范本的最终完成必然受到特定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需要对书迹形态及时代背景等相关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逐渐实现由具体到一般、由个别到普遍的类推和泛化.一句话说,尽管我们以临帖为手段,但所学并非某一个特定的字,或某一种特定的字帖,甚至某一位特定的书家,而是古往今来的所有书家进行书法创作都植根于的书法传统.

在书法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书写动作的依据.书写时笔画起收形态的变化,并不需要生硬地记忆,在运行线路的作用下,都可以自然地表现出来.比如我们经常说的“藏锋”与“露锋”.这种形态的差异并不仅仅是书家书写时自我意识的体现,其更深层次还存在着客观的理据.如表1“三”字所示,第三横起笔为藏锋形态,通过纸面上的运行曲线可知,起笔处顺应上一笔末端之势,并于入纸处延续向左下方的运行线路,而行笔时方向向右,与入纸方向的倾斜角度呈锐角,因此笔锋产生一种逆势,起笔形态便体现为藏锋形态.由此可以看出起笔的藏锋与倾斜角度有相当大的关系,当由运行曲线所呈现的入纸方向与行笔方向的倾斜角度为锐角时,属逆势行笔,笔画起笔多为藏锋,若呈现钝角时,属顺势行笔,则起笔多为露锋,如“三”字前两横.

然而,我们往往会在书写时过度追求与范本笔画形态的形似而忽略了其形成的内在理据.常常出现将汉字中的笔画一一割裂开来分析描摹,再组合成字.如此一来,纵然仍能凭借高超的临摹技巧而达到高度的形似,却缺少了汉字的“书写性”,如同无根之木,无水之鱼,没有了汉字书写动态过程的书写环境,笔画形态便失去了活力.举个例子,很多颜体字帖都要求“藏头护尾”,如表2左.从大多数笔画的起收形态来看,如此书写的确能大致达到范本表面的艺术效果,然而我们却忽略了由古至今汉字的书写是以便利为基础不断演进,倘若笔笔藏锋回锋,每一笔画都是先转一圈再写然后再转一圈结束,如此繁琐恐怕不是古人书写时所追求的.颜体中确有“藏锋”“回锋”的形态,但是它们的存在是因为在整个汉字书写的过程中,下一个笔画承接上一个笔画的笔势,上一个笔画将笔势引带向下一笔画而产生的,如表1右.如果将这些笔画单独拿出来书写时,它们应当没有这些不利于书写顺利的步骤,起笔都应当是一笔而下,然后顺势行笔至收笔处按住收结即可.教师需要纠正这些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先学会写字,其次再把字写好.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将正确的用笔动作告知学生.若学习独立的基本笔画,那么它们的正确书写方式非常简单:若将几种基本笔画的起笔均看作从左上方起笔,则点是向右下行笔,收结;横是向右行笔,收结;竖是向下行笔,收结;撇向左下行笔,收结;捺向右下行笔,收结;提向右上方行笔,收结;钩是向左上方行笔,收结.

而笔画形态的复杂多变则要在书写的动态过程中通过运行曲线去分析(如表2):

图1左“鱼”:顺着上一笔画之势向右下轻按,接着笔速加快,笔锋转下行笔,收笔时速度放慢,笔锋转而向上,并顺势写下一笔画.图1右“于”:

顺着上一笔画之势向右下轻按,接着笔锋转向右提速行笔,边行边按,至收笔处按住后,笔锋转而向上,顺势写下一笔画.

图2左“菩”:顺上一笔画之势向右下轻按,接着笔锋转向右行笔,边行边按,至收笔处笔速放慢,笔向右下按住,笔锋转向左上方,顺势写下一笔画.图2右“并”:顺上一笔画之势向下按笔,接着向右略带仰式曲线行笔,行至所需长度笔速放慢,笔锋转向左上,顺势写下一笔画.

图3左“十”:顺上一笔画之势向右上轻按,接着笔锋转向右下按住,再转而向下直行出锋.图3右“尝”:顺上一笔画之势向右水平按住,接着笔锋转向下曲线行笔,行至所需长度后按住,顺势写下一个字.

图4左“月”:直接向右下方行笔,笔锋曲线行走并由左下出锋,然后笔锋转向左上,顺势写下一笔画.图4 右“而”:顺上一笔画之势向右下方按住,接着笔锋转向左下方直行,行至所需长度,笔速放慢,笔锋转向左上,顺势写下一笔画.

图5 左“来”:顺上一笔画之势向右水平按住后,笔锋转向右下曲线行走,边行边按至所需长度,笔速放慢,向右出锋.图5 右“不”:顺上一笔画之势向右下轻按,再向右下边行边按至所需长度,向下按住收笔.

图6 左“琉”:顺上一笔画之势一边向下按一边将笔锋转向右上直行出锋(边行边提),顺着该锋势写下一笔画.图6 右“现”:顺上一笔画之势向右下按住,接着笔锋转向右上直行出锋(边行边提),顺着该锋势写下一笔画.

图7左“西”:顺着上一笔画之势向下按住,笔锋转向右行笔,至转折处笔速减缓,先向右上提笔,再向右下重按,笔锋转向左下行走至所需长度后按住,接着笔锋转向左上,顺势写下一笔画.图7右“比”:顺着上一笔画之势笔锋略向右上,边按边转向下行至所需长度至转折处,提笔左行,接着向右下按住,笔锋转向右行至所需长度,按住收笔.

图8左“株”:顺上一笔画之势边向右上方轻按边将笔锋转而向下直行至所需长度,笔速放慢,按住,笔锋向左推出到尖.图8右“盛”:顺上一笔画之势向右上边轻按边将笔锋转向右下曲线行走至所需长度,笔速放慢,按住,笔锋转向上推出到尖.

由此可知,笔画的形态与汉字书写笔顺及运行线路密不可分.

结语

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书法的教育应当扎根于汉字使用的传统,弄清楚汉字书写的基本原理,找到笔画形态变化的内在理据,理清书法教学中的思路,让初步接受书法教育的学生们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书写,提升对书法的认识.

评论:此文是大学硕士与书法教学本科书法教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笔顺说开去和书法教学和笔画方面论文范文.

外国留学生书法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和
外国留学生书法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王万顺(潍坊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摘 要外国留学生书法教学存在目标不明确、任务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书.

初中美术教学中书法教学策略
书法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是摆在书法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看着容易,做起来难 其实,细细分析一下原因不难发现,主要是学生对于书法的重要性了解不够,对书法艺术的精髓认识不足,在实际书写.

小学书法教学优化策略
兴趣是行动的动力 小学生良好书法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兴趣的激发和维护 书法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意志……良好的心理品质 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性好动、意志力薄弱.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中书法教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书法历史悠久,但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中阶段在对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学生对书法没有兴趣、缺乏相关的学习资源…………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针对高中的书.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