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读者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与对奈达读者反应论的重新认识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主题:读者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1

对奈达读者反应论的重新认识,该文是读者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和奈达和重新认识和读者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读者论文参考文献:

读者论文参考文献 读者杂志免费阅读读者投稿读者期刊读者杂志怎么订阅

摘 要本文尝试用全面的视角阐释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探讨从文化背景看这一理论,和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读者反应论” 文化背景现实意义

1 引言

翻译研究是复杂的,在漫长的翻译史上,古今中外各翻译家各抒己见.奈达提出“动态对等”理论,在翻译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他扬弃了“文本中心论”的主张,对一直忽视的读者给予了重视,反对者认为它只是用于《圣经》的翻译,支持者则主张这一理论为翻译打开了新思路.而现如今的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理论?有无必要重新评论它并且它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以下是我们探讨的问题:

2 奈达的“读者反应论”

“读者反应论”(Readers´ Response Theory)是作为“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解释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最初是为了《圣经》的翻译提出来的,《圣经》翻译目的主要是在于传播教义,使人们受到影响,接受其中的观点.也是因为这样,奈达“动态对等”和读者的反应密切相关,读者反应关乎到是否达到教义传播的效果.在《翻译科学探索》(1964)[1]一书中,奈达曾明确地指出“, 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的重点不应当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而应当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也提到,所谓最贴切的自然对等,是对意义和语体而言的.动态对等,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于信息”“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奈达强调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不再局限于文本目标语之间的一一对应,而侧重于读者的反应.当然,奈达的理论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从20 世纪70 年始,尤其进入80 年代以后,奈达不断修改和补充其翻译理论,作为译者,我们应该客观地去理解翻译过程中的“动态对等”,灵活地加以运用.

3 功能对等原则

由于各种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很难做到完全的读者反应相同,奈达后来为了避免“动态”一词有可能造成某种误解而把“动态对等”一词改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但其内涵并没有发生改变.有时候,为了保留语义信息,追求译文能与原文达到等同的效果,例如,我们可以把英语意思为“Great one another with aholy kiss”的希腊语译成“Great one another with a hearty handshake”,也可以把英语“It is as significant as a game of cricket”译为汉语“这事如同吃饭一样重要”,形式必须加以改变.译者在翻译中所碰到的问题不外乎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就文学作品中的处理而言,功能对等主要是归化为主,用来处理语言差异,如果处理文化差异就要辅以必要的注解.相辅相成不能厚此薄彼.奈达明确指出,只在直译可能令读者误解.奈达并没有提出全盘意义上的归化,只赞成涉及枝节问题和有限度的归化.I am as poor as Job, my lord, but not so patient.我是像约伯一样的穷人,大人,可是却没有他那样的好耐性.

注:约伯,以忍受贫穷著称的圣徒,见《圣经约伯记》的《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中,假统一之名,行毒霸之实.弃团结之义,肇分裂之端.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矣.英译如下:

Autocratic rule has been imposed in name of unification.The principle of unity has been discarded and the thin end of thewedge of disruption driven in. This Sima Zhao trick is obvious toevery man in the street.

注:Sima Zhao, was a prime minister of the state of Wei(220-265) 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ascend the throne.The Emperor once remarked: “Sima Zhao´s intention obvious toevery man in the street.”译文中虽然保留了典故中人物的名字,但读者很难理解其真实含义因此加了注.

“读者反应论”强调文学作品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体系,其文本生成有赖于读者的阅读、反应和自主性理解,因此读者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强调的是以读者为中心,“功能”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于翻译的内容和结果.而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功能学派则是以译者为中心,以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principle of function plusloyalty)为代表,“功能”指的是译者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或方法,而“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和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一种对等关系.为了达到某种效果,例如菜谱,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便有着各自不同的显著特点:英语中是祈使句(Melt the butteron a medium heat),汉语里是无标志被动句(鸡块切块,加热3分钟,洗净血水).再如广告中,英语中常省略动词(如:Johnnie Walker, A Blend of Our Very Rarest Whiskies),汉语中则喜用四字结构(如:甜而不腻,唇齿留香).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的进步,各式各样的行业兴起,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就有必要运用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或者功能学派去对翻译进行研究,以便于读者可以更好理解.比如说,现如今字幕的翻译,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就需要译者转变翻译方式使它变得生动有趣紧跟时尚潮流,运用到一些热词新词,再者把《鲁滨逊漂流记》译成儿童读本,就需要运用功能学派的理论去进行翻译.

4 从文化层面来看读者反应论

翻译作为语际交流,不仅是语言的交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奈达(Eugene Nida)[2]认为:“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译者带来更多更严重的复杂情况.”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苏珊·巴斯内特(SusanBassnett)[3]是英国沃瑞克(Warwick)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和翻译研究生院的教授、翻译家、诗人和文学家,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产生巨大影响.是英国当代最有影响的文化翻译者,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涉及了比较文学、妇女文学、女权主义批评、戏剧研究、后殖义和文化研究.在她的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作《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一书中,精辟地论述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是肌体,语言是心脏,二者相互作用,使彼此的生命延续不断.就像外科医生做心脏手术时不能忽视心脏周围的身体组织一样,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因素[6].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无法说明的现象,如果将翻译融入到文化和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的话,那么自然可以得到满意的答案.“文化翻译观”和“读者反应论”都存在其合理性,主要目标是促进语言的顺利交流,减少语言交流中产生的误解和冲突.“文化翻译观”和“读者反应论”不同程度地奉行“功能对等”: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以“功能对等”为前提,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主张最大限度地实现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功能等值.最后,无论是以语言学为导向的“读者反应论”,还是以文学为导向的“文化翻译观”, 对翻译而言, 都是对同一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方法.语言学方法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翻译, 而文学方法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娟,2003:71)[4].“文化翻译观”要求在传递信息过程中移植文化,尽量保留差异.而奈达在恰巧相反,源语语言文化本身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是陌生化的, 因此在阅读和欣赏上就有一定的困难, 奈达在其理论中合理运用了归化,尽可能地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便于理解.奈达在其著作《译意》(Translating Meaning)一书中,认为“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parataxis).简单的形合与意合就是说汉语中的从属关系主要是通过句子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表达出来的,而英语却往往通过连词if,because,when,although,so that 等词表达出来.难一点的来说,在翻译中比如对诗歌的翻译则要求极高.

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表达形式,历来是文人抒情的最高形式,而它的翻译也是难上加难.诗歌翻译并不像其他的文学作品,讲究用字措辞的精简明炼,一词一句都有它的意义所在,不但要译得优美,更要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让读者感觉到其意境感情.我国诗词翻译的唯一专家许渊冲,也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著名专家.许老先生的唐诗译本注重保留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充分体现了其“意美、形美、音美”的翻译理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can it be frost on the ground?

译者将月光比作a pool,说明月光的明亮,意境美妙.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Looking up,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I´m drowned.

两个句子都由-ing分词结构和主句构成,语句工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the fallen flowers!

译诗采用aabb 的韵脚,lying 和crying 押,showers 和flowers 押.

中国诗和西洋诗有很大的差异,在音律上,前者恒唱,后者亦唱亦说.中国诗节奏有两个因素,一是平仄的交错,一是句法的对照.西洋诗就大异其趣了.节奏的形成,或赖重音,或赖长短音,或赖定量之音节.所以对于诗歌的翻译,只有考虑到文化的不同,正如奈达的理论,读者能够读其诗而做出一定的认可反应,感受到诗的内涵,就达到了文化传播的效果,从这一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5 现实指导意义

5.1 初学者

奈达“读者反应论”之所以能够立足,必然有它的可取之处,有它的可行性、合理性和指导作用.理论翻译重要的是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奈达的理论占据了重要地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英译汉中,语法在口语与书面语的表达存在着差异,“我没注意”可以说成“没有引起我的注意”,“他爱跳舞”也可表达为“舞蹈使他着迷”.再者,通顺也是重要的翻译标准,就像奈达所说的“自然”,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适当运用归化的方式,能够让读者简单容易地明白原文作者的思想内容.

什么才是好的翻译,什么才是标准的翻译准则,王东风引用Lawrence Venuti 的观点认为翻译中的归化是不尊重文化的霸权主义行为.但是,我们无法否认奈达理论指导下的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作用.所以说,对于初学的翻译者来说,我们没有办法去评判,对于翻译的目的,也无法评判它的利弊,不应有太多的主观意见和价值判断,也不应做着道德家的工作,应做纯翻译家的工作.

5.2 文化传播

一个时代所需要引领的文化风尚不同,20 世纪初的二三十年里,林纾的译作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是因为他的译作激发了读者对新小说、异国文化的强烈兴趣,达到了积极的文化传播效果.在文化的长河中,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所处的时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发展的、前进的眼光来看待翻译,实践翻译.并且在当代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入思考翻译的使命,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也应该考虑读者的反应,启发新思想、新文化、新视角,因此,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对于翻译来说仍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6 结语

奈达“读者反应论”的提出,把人们一味追求语言层面的目光转移到功能作用上,开启了新思路.而任何理论没有其绝对性,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究其现实意义我们不可否认它对初学者的启发作用,功能对等也是翻译的重要指导方法,而站在文化传播的角度又有它的局限性.翻译理论的探索道路还在继续延伸.

参考文献

[1]翻译科学探索,1964.

[2] Eugene A.Nida (November 11,1914 - August 25, 2011)was a linguistwho developed the dynamic-equivalence?Bible-translation theory and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modern disciplin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3] Susan Bassnett(born 1945)is a translation theorist and scholar of comparativeliterature.

[4] *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 刘小玲.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与奈达“读者反应论”比较[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6(85).

[6]张美芳.英国译学界的名人[J].中国翻译,2003(4).

汇总,此文是关于读者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奈达和重新认识和读者相关读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读者来信选登
安徽宿州 吴明君今古传奇纪实版2017年第2期全灭日军的十五场血战大揭秘使我了解到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日历史,了解到战争的残酷和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腾冲之战,这是远征军首次对日攻坚战,面对装备精良凶残的日.

善读者,会养生
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着” 更何况,欣逢盛世,如今天天都是好日子,哪个不希望多活N 年,谁人不期盼长命百岁据我观察,现代人、身边人,较之古人、前人,大多更注重保健、更注意养生 .

《朗读者》:从小说到电影
【摘 要】本文探讨了小说朗读者及其电影改编的主题,以引起人们对爱情的思考,对尊严及人性的思考,对纳粹的反思,及对战后罪责延伸问题的探讨 通过对比二者在表现手法方面的异同,阐述了文学与小说两种不同的艺术.

读者荐书
二十四诗品讲记 朱良志著 中华书局2017 年版二十四诗品讲记一书,对各品做了校注与延伸讨论 朱良志是中国美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学养深厚,为文富有诗情 此书校注既显精炼,延伸讨论部分,融入中国美学史的宏.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