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大学体育类有关论文如何写 和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的困惑、问题和类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大学体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4

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的困惑、问题和,本文是大学体育类有关开题报告范文和大学体育和困惑和思考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大学体育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体育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体育论文中国学校体育期刊中国大学教学杂志大学体育论文3000字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予以梳理、分析和阐释了自2002年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十五年以来的中国大学体育,其间由于新时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教育等的巨大变化,不但面临了课程怎么定位、学科怎么建设、纲要怎么落实等困惑,而且遇到了评价标准降低、课程改革错位、身体素质下滑等问题,唯有从价值取向和制度管理层面予以思考大学的体育价值回归和体育责任担当,才有可能消除大学体育困惑、解决大学体育问题和谋求大学体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学科建设;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8)02-0107-05

收稿日期:2017-04-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5YJC890012).

作者简介:姜志明(1977-),男,山东威海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和体育文化研究.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83

Dept. of P.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1问题的提出

国家教育部自2002年颁布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以后又于2014年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而这个“基本标准”与2002年版纲要的推出,尽管规范和促进了全国两千余所高等教育机构的考核标准、评价依据等有关大学体育的方方面面,如这十余年来清华大学体育学科建设之所以能够在体育专业综合实力排名上跃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前列,主要还是因为它既发挥了学校、学科、专业等优势又走出了一条真正的跨学科、高标准的特色发展之路,但是全国多数大学在落实各项规定与要求过程中却暴露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而大学体育作为高等教育履行德育、智育、体育同时并举使命的“三育”之一,一旦不能适应所处社会发展需要则意味着不是迷失了方向就是步入了歧途,那么势必会阻碍德育和智育的正常发展.鉴于此,本文拟就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的困惑、问题和思考做一简要的梳理、分析和阐释,旨在提供有助于高等教育机构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参考.

2面临的困惑

2.1课程怎么定位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资源的更新、补充和创新,仅仅通过一道或几道行政化指令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因为新课程改革目标实现是一个长期探索、反复实验的曲折过程,即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师属于重要影响因素,而体育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则属于重中之重的影响因素.尽管长时间以来在我国的学校体育理论中关于“大学体育”概念的界定通常被限定于针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实施的体育课程教学、课余体育训练、课外体育活动及项目运动竞赛等狭小领域,但是大学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学校体育的最高阶段却等同于人们平时所指称的公共体育[1].而及至2002年后作为“公共体育”的大学体育结构与功能、内涵与外延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致使传统大学体育基础理论已经无法满足大学体育实践的发展需求:一是在大学体育内涵方面,由于既要反映大学体育特有属性又要符合特定时期社会期望和要求的缘故,新世纪初如彰显大学体育理念、突出大学体育特色以及目的在于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水平运动队与国家竞技体育系统对接,再如完善大学体育社会服务体系、建构大学社区体育网络、组织较高水平大学体育活动、拓展素质教育途径等均属于大学体育内涵的范畴;二是在大学体育外延方面,由于大学体育内涵的变化与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体育专业教育增设了本科体育专业教育及体育研究生教育层次,新时期大学体育结构及功能变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生群体以及高等学校教职工生活方式、高等学校组织机构作用等程度不同的变化.然而,许多大学体育工作者面对着这些程度不同的变化,不是看不清真相稀里糊涂一头雾水就是把握不住其内在变化规律,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或不知道大学体育课程怎么定位或拿捏不准大学体育发展思路等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4卷第2期2018年4月 姜志明,等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的困惑、问题和思考No.2 20182.2学科怎么建设

美国1968年实施的一项国际教育调查结果显示,35个国家中只有1/3的国家在大学里开设体育这门必修课,另据一份研究结果披露日本在1991年而韩国则在1995年先后出台有关规定予以取缔了大学体育必修课设置[2].由此可见,当下除了中国和少数几个国家保留了大学体育必修课之外,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大学体育必修科目业已被取缔而面临着一场生存危机.中国作为保留大学体育必修科目的少数国家之一,之所以要完善大学体育理论体系和加强大学体育学科建设,主要还是因为大学体育一旦没有了制度上的支持和学术上的支撑就难以成为大学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新时期中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为大学体育学科建设提供了机会和动力,使得那些原本就一直与体育学科建设不沾边的不少综合类大学不仅开始重视起了体育学科建设,甚至使之形成制度化而致力于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高水平体育科研工作开展.当然这一过程也有不少综合类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犹如脚蹬一双新鞋却在走着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的老路,或无限制地增加体育本科专业、重复性地增加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点和人才培养数量,或十分缺乏高水平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或学科建设处于盲目跟风状态难以为继,或受传统思想影响重视体育教育学科而轻视体育人文学科,以致于在体育学科建设上不能够依据自身特点予以准确目标定位、凸显学校特色,因为竞争没有了特色就等于没有了竞争力,所以体育学科建设不遵循凸显特色学科这一规律就无法谋求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特色化发展[3].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高标准涵盖学科队伍建设的高质量、科学研究成果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层次等三大核心内容,而每一所大学的优势学科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贡献具有层次性和区别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要发展新理论就一定要发挥综合类大学的学科优势、选择跨学科、高标准的特色化发展路径,反之既不注重与相邻或边缘学科融合又不善于凝练学科方向也就无法谋求高标准的发展[4].

2.3纲要怎么落实

毋庸讳言,全国为数不少的大学围绕2002年新纲要程度不同地表现出了疑惑、抵触和争议:首先在疑惑方面,不是觉得指导实践教学的科学性有待考证、核心内容缺乏理论支撑、纲要规定内容尚需实践检验、纲要内容全面推广性步履艰难等,就是感到新纲要“五个领域目标”和“三自主课程模式”可行性较差且理想与现实之间反差太大、体育目标定位过于泛化等;其次在抵触方面,有学者指出新纲要中的五个领域目标所涉及到的医疗卫生、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不属于体育课程特有目标,并认为由于目标的非特殊性、非指向性缘故才使其可操作性和科学指导性意义被大打折扣,以致于造成了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思想、目标、内容过于“丰富”、体育本质功能得不到充分释放,因为“五个领域目标”中只有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具有可测性且属于体育课程本身能够实现的两个领域目标,而社会适应、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等三个领域目标属于综合性发展目标,则不太好评价和测量究竟是不是由大学体育课程所导致的[5];再次在争议方面,还有学者主张“三自主”课程模式本身追求学生本体的人文关怀本应归之于一种宏观指导意见、一种最佳理想模式,却由于被写入新版纲要中竟被许多大学奉为“圣旨”而予以大加发挥,相继在“四自主”甚至“五自主”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推出新课程,有大学上课时间覆盖全天公然违背了教育规律、运动法则,还有大学部分上课时间不符合人体最佳运动时间难以实现健康目标,更有大学课程资源严重不足还过分突出学生主体性,这样一来既忽略了教师的感受又“冷落”了室外项目和传统项目,以致于酿成了体育课程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的后果.新纲要本着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无可厚非,可是参与试点的大学因为都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却不具有普遍意义,尤其在课程资源上部属重点大学与非部属重点大学之间既不具有可比性又存在着明显反差,即使地方大学与地方大学之间差异也较大,以致于在落实新纲要过程中出现了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等种种不良倾向.

3遇到的问题

3.1评价标准降低

21世纪初启动的全国各学科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大学教学评价体系虽说符合高等教育改革要求和时展需要,但是不可否认导致其中部分大学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标准降低了、教育教学观念滞后了,而这一标准降低和观念滞后的具体表现概括起来大致如下:一是学生评价教师体系致使教师过于看重学生评价教师的分数,因而大学体育教师则只好倾其全力迎合学生的“兴趣”和开展所谓的“主体性”教学以便使学生能够“喜欢”体育课程和授课体育教师,不是以“放羊”式教学予以混淆主体性教学就是不闻不问课堂纪律,不是评价学生成绩尺度过宽就是故意放宽教学管理,到头来体育课一结束一考试便会产生“高分低能”等不合理现象;二是大学体育教师既不适应新教学评价制度又没有充分理解新教学评价制度本质涵义,只要达到尊重学生主体性、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凸显体育教学特色目的就一味迎合听课学生不当“要求”、松弛体育课堂纪律、降低期中期末考试标准、不抓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管学生日常体能锻炼、不过问学生意志力磨练问题等,体育教师不把精力集中在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学质量以及专心构建特色教学模式以便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体育课程、喜欢体育教师;三是学校制度本身给体育教师增加了许多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规定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分数不得低于某个分数线的一票否决制,以及当下实施的学生任选体育任课教师等内容的“三自主”办法,使得体育教师时时刻刻面临失业危险的威胁;四是教学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过于繁琐、难以量化以及考试时间过长等负面影响,竟然使不少大学不得不全部或部分地取消了教学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

3.2课程改革错位

新纲要实施十五年来虽说从未停止过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但是这一改革在内容上缺乏质的变化与质的提升而在形式上却做了不少改动:第一个改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过分注重于课程设置更新、开课项目增加,既忽视课程内容的改造与整合,也忽视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更忽略学生体能锻炼和必要的课堂纪律要求;第二个改动,大学体育课程创新缺乏学理依据且尚未形成层次,课程建设进度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第三个改动,大学体育教师缺乏创新热情而未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第四个改动,大学管理者既缺乏全局观念和宏观思考,也缺少相应改革思路和相应解决办法,还难以鉴别与判定教师的教学投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自以为只要不出教学事故就是“好教师”的管理者管理观念趋于固化甚或“常态化”;第五个改动,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既疏于学生个体差异又缺乏因材施教,既墨守成规、不思变通又一味复制、简单模仿,既不注重启发式教学又疏于引导激励机制,以致于学生到头来只能被动地接收填鸭式教育教学内容;第六个改动,体育课知识传授既缺少独立思考成分又缺乏主动探索精神;第七个改动,大学体育教师不研究、不思考、不理解体育课教材多样化实质,以致于过分地追求外延式拓展教材内容,其结果使学生受益面变得越来越小,竟然不知不觉地偏离了大学体育教育的根本宗旨.

3.3身体素质下滑

据2010年和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9岁至22岁大学生群体的爆发力、柔韧度以及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继续呈下滑趋势;2012年于天津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也披露了全国多数省市高等教育机构在校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调研报告.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既可以归结于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阶段的体育课教学或流于形式或形同虚设,也能够归之于大学体育本质功能的一次次地被严重抑制、被无端歪曲,还可以归咎于中国教育体制、社会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体育教育价值观,所有这一切都触及到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阶段不可回避的诸多深层次因素.大学自主办学具有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自主权固然值得称道,但是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持续下滑对于大学体育而言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一责任的最终承担者就是下发并左右和控制大学体育制度建设文件导向的有关权威部门.当下中国大学体育不论从制度文件层面还是从改革实践层面严重地忽略了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以提高身体素质与身体机能为根本的体育教育质的规定性.不仅如此,大学体育目标还被划分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并使之三足鼎立竟让大学体育迷失了方向,如眼花缭乱的改革其实都是通过身体活动从认知、社会、心理等方面对学生实施道德、情感、智力、意志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发展,这些只能属于身体教育的次要方面或者“价值外溢”或者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结果.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当务之急最为紧要最为紧迫的神圣使命则在于回归体育质的规定性,引导乃至启迪我们的大学生更多地站在镜子前审视自己身体并改变自己以迫使自己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与观念.

4发展的思考

4.1体育价值回归

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尽管在学生学习负担重、身体素质差等国情下具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不想办法解决上课时间短、运动基础差、学习兴趣低、学科地位弱等一些老问题,那么推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确立体育基础课地位、凸显大学体育自身特殊性以及体现大学体育真义、回归大学体育价值等将势必会成为空谈.我们在此之所以强调体育价值回归的必要性,主要还是因为体育自身具有的两大特殊性:第一大特殊性为体育文化传承.因为体育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显得不可或缺,所以这一体育文化的世界语言化趋势唯有经由包括大学体育在内的学校体育才能被一代一代传承,也只有重视了大学体育教学过程,才能使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从体育文化中认知乃至感悟到一种沁人心扉、催人向上的体育精神.而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学校体育的这一文化传播路径则恰恰被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所忽略了、所抛弃了[6].第二大特殊性是学校体育作为与运动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和生存教育密切结合的一个有机体所具有的实践性特点,而这一实践性特点不仅反映了情感、能力和知识传授过程的教育属性,甚至自然而然地突出了体育教育被实施过程的实践场地位.学生包括大学生就是通过小学体育、中学体育和大学体育等学校体育从中慢慢地体验热血运动的效益、成功体育的思想、挑战自我的理性和艰苦挫折的实效.因此,新时期大学设置体育课程目的之一不仅仅在于增进大学生的体质,还作为通识教育既是一种与其他课程具有同样地位的文化课又是一种自身拥有教育效益的实践课.而大学设置体育课程目的之二更在于它本身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感悟、一种传统文化与崭新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文化起步、一种通过实践性和文化性予以续接小学体育、中学体育的链接体.那些蕴藏于体育艰苦性及娱乐性深处的人类理性向往离不开小学、中学及大学体育,而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传承更是离不开小学、中学及大学体育.国务院《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文件也强调了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价值回归的重要性.因之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唯有准确地体现了体育价值回归的真谛,才有可能彻底地消解自2002年新版纲要下发以来中国大学体育所面临的课程怎么定位、学科怎么建设、纲要怎么落实等一系列困惑.

4.2体育责任担当

新世纪新纲要颁布后,200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14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修订版)》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上述4个政策文件结合大学体育发展实际,从制度层面又及时地提出了反映新时期大学体育新变化趋势的若干意见,而这一若干意见则在大学体育目标上提出了若干要求.要求之一是必须保证在校大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以及有效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要求之二是探究大学体育中课外体育活动目标内涵之目的在于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便能够大力地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并使之充满朝气和活力;要求之三是大学体育内容在原有的项目竞赛、课余训练、课外体育活动和传统体育教学基础上,既要增添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等内容又要强化大学自身体育科学研究,既要采取多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运动员以努力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其他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参赛任务,既要以国家奥运争光计划为贡献目标又要以各种形式的体育交流与合作为宗旨,既要不断提高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水平又要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目标,因为加强体育科学研究是提高体育教师学术水平、教学和训练能力的重要措施,学校要重视体育科学研究活动,对体育教师的科研要有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并予以必要的时间和经费保证等[7].不仅如此,这些文件也从制度层面向大学体育提出了必须予以担当的五项责任:第一项责任要求大学体育担当起传统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与项目竞赛等责任;第二项责任要求大学体育担负起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素养、推动校内教职工及大学周边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责任;第三项责任要求大学体育在中国特色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中担负起培养既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又具备较高竞技体育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第四项责任要求大学体育担负起体育学科建设及发挥大学多学科优势的责任;第五项责任要求大学体育担负起国际交流与合作、传承优秀体育文化、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方面的责任[8].国务院《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文件)也重申了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责任担当的必要性,因之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唯有担负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为大学体育正名为大学体育恢复地位的责任,才有可能逐步从根本上解决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所遇到的评价标准降低、课程改革错位、身体素质下滑等相关问题.

5结束语

自新纲要实施十五年以来,无论普通高等学校还是专业体育院校或在憧憬或在质疑或在感叹或在总结或在反思,因为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不能继续徘徊在改革与保守、行动与等待之间,而形势要求必须沿着2002年新版纲要、2014年新标准和国办发[2016]27号文件指明的方向时不我待地勇于探索、实验、改革与发展.我们从管理层面要求体育教师确定正确的改革思路,从课程教学层面要求体育教师立足于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素质提升以严谨务实为先导,从个人发展层面要求体育教师提升综合素养予以清除客观因素影响及职业怠倦现象.诚如所知,大学体育课程具有长期性、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特点,如果我们既不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也不遵循大学体育课程发展规律,更不主动克服大学体育课教学理念老化、教学方法僵化、教学态度硬化和体育作用玄化等负面倾向,那么不仅会迷失教学中多方法、求适宜、重能力、讲效果的方向,甚至会让学生迷失以一种体育意识因地因时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的方向.中国大学体育的结构及功能变革可以缩小高等教育理论定位与大学体育现实地位之间的较大差距,因而现阶段不仅在大学要坚持开设体育必修课,更要坚定不移地进行大学体育课程及教学改革,也只有在充分释放体育本质功能前提下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根本、以创建特色和继承传统为目标,才能从价值取向和制度管理层面缜密地思考中国大学体育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彭庆文.当代中国大学体育实践的新动向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视角转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650-653.

[2]曲宗湖,等.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28.

[3]陈希,梁竞文,彭庆文.近十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发展探析[J].体育科学,2005,25(12):3-6.

[4]董进霞.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工作的目标定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508-510.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文件.

[6]谭兆风,伍天慧.学校体育价值观念的回归与守望[J].体育与科学,2002,23(6):64-65.

[7]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Z].教体艺[2005]4号文件.

[8]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Z].教体艺[2014]4号文件.

该文结束语,这是一篇关于大学体育和困惑和思考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大学体育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大学体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新时期中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机制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多,为了加强新时期中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升,文章对新时期中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机制展开了讨论,了解学生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工作.

新时期中国流行音乐的演唱风格
——评中国流行音乐演唱风格研究(1980—2010)流行音乐作为当前我国文化艺术长河中璀璨的新星,一直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推崇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流.

分析新时期大学钢琴教学的优化路径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尤其是我国的大学钢琴教学,在教育模式上过于刻板和枯燥,很难引起学.

服务性、特色化和数字化新时期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三位一体策略
摘要学校是社会公益事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为学校重要信息资源的档案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学校不仅要顺应档案工作的基本规律,也应跟上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强档案的效能释放,把档案工作上升.

论文大全